机械功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熟练运用机械功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三、教学难点:
1. 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 机械功与力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机械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功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探究机械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3. 练习与应用(20分钟)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应用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机械功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讨论机械功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复习(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机械功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资源:
1. 教师课件和板书;
2. 练习题和实例;
3. 计算器。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判其对机械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问题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机械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机械功定义:辨析:1、起重机提着货物静止不动,拉力对货物是否做功了?2、起重机着货物使货物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拉力是否做功了?问:起重机怎样拉着货物,拉力才做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2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两者作用效果相同吗?功的正负• 1.当α=90时,cosα=0,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2.当α<90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F为动力• 3.当90<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F为阻力•注意: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功是标量,正负只表示作用效果不同;例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向右前进了4m,求地面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往往是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那么如何计算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力,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例题2.一个质量m=150kg的雪撬,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 °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5m。
雪橇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阻=100N。
求力对雪橇做的总功.1.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受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B.凡是发生了位移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C.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D.只要物体受力,又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2.图1-1-7中是小孩滑滑梯的情景,在小孩下滑过程中,关于各力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做正功B.支持力做负功C.支持力不做功D.摩擦力做负功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是矢量,正、负表示方向B.功是标量,正号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负号表示物体克服外力做功C.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D.力做功总是在某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功是一个过程量4.如图1-1-8所示,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当对它施加图A的拉力F,使它由静止发生位移s,与对它施加图B 的推力F,使它由静止发生位移s,F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α,则关于做功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B中F做功多B.A、B中F做功相同C.图B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多D.A、B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相同5.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木箱上,使它沿斜面匀速向上移动了s,如图1-1-9所示,试分析作用在木箱上有几个力,各力对木箱做功为多少?合力所做的功为多少?3.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在0 ~1 s内,合外力做正功B.在0 ~2 s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来源:学科网ZXXK]C.在1 s ~2 s内,合外力不做功D.在0 ~3 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二、功和能机械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是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机械与功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与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机械与功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与功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2. 了解机械与功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3. 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和计算机械与功的相关物理量;4. 能够设计和改进简单的机械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转换。
二、教学内容1. 机械与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机械的定义和分类1.2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3 机械与功的关系2. 机械与功的应用2.1 机械与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2 机械与功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2.3 机械与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 实验设计3.1 实验一:测量简单机械的力和位移3.2 实验二:测量机械功的大小和方向3.3 实验三:设计和改进机械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转换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设计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机械与功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法: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与功的实际测量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机械与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讨论和演示法:通过课堂讨论和示范演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机械与功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机械与功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机械与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与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机械与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测量和计算机械与功的相关物理量,实践机械与功的应用。
4. 核心讲解: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核心知识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与功的内容。
《功》简单机械功课件演示文稿xx年xx月xx日•引言•功的分类•功的计算•特殊情况下功的计算目•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与思考录01引言功是能量转换的度量,表示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能量转换的度量功是通过施加力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来实现的。
能量转换的方式什么是功功的定义功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即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J),一个焦耳表示一牛顿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米所做的功。
功的定义与单位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能量转换和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
工程中的应用在工程中,功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和优化中,是实现能量高效转换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功的重要性02功的分类利用简单机械进行功的传递,如杠杆、滑轮等。
按照做功方式分简单机械功利用复杂机械进行功的传递,如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复杂机械功利用人力进行功的传递,如人力车、步行等。
人力功按能量转化分利用机械能进行功的转化,如汽车引擎、风力发电等。
机械能转化为功热能转化为功电能转化为功化学能转化为功利用热能进行功的转化,如蒸汽机、内燃机等。
利用电能进行功的转化,如电动机、电解槽等。
利用化学能进行功的转化,如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发电等。
03功的计算水平推力是一切物体所受的最为普遍的一种力,在计算功时,首先要考虑水平推力做功的问题。
总结词水平推力做功的大小等于水平推力的大小乘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公式表示为:$W = Fs$。
详细描述水平推力做功的计算总结词竖直方向做功是计算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基本方法,也是考察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详细描述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乘以竖直方向上物体移动的距离。
公式表示为:$W = Gh$。
竖直方向做功的计算总结词斜面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在斜面上做功是功计算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斜面机械效率的基础。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公式;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3. 学会应用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机械功的定义;2. 机械功的计算公式;3. 机械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推车、斜面、测力计、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机械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何为机械功及其重要性。
二、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分钟)1. 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称为机械功;2. 讲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机械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力计测量在斜面上推小推车所做的功;2. 让学生计算小推车所做的机械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几道机械功的计算题目让他们练习;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应用机械功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机械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并提醒学生力与位移的方向对机械功计算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题目,鼓励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功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下节课可以结合其他物理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
“机械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
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
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
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方法是:
1、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2、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
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
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
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
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
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活动Ⅰ: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
“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视频(或照片)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F·s。
活动Ⅲ
应用:进行活动卡
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Ⅳ
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Ⅴ
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Ⅵ
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
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应用: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
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