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51
第11讲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1.(2015·广东湛江二模)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 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解析根据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可知列宁所说的此项措施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B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正确;C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错误;D属于斯大林模式内容,排除。
答案 B2.(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解析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经济,故C项错误;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5·安徽淮北一模)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前一个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016·天津文综)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解析:威尔逊对美国在国际金融、工业、贸易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提出构想,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执政期间实现的,美国通过二战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实现了对国际金融和贸易的支配,故C项符合题意。
威尔逊、罗斯福时期未建立统一的国际金融、贸易组织,肯尼迪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已建立,A、B、D三项错误。
答案:C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从材料信息看,到1981年时,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和贷款总额都显著增加,这是向广大新兴独立国家提供贷款的结果,故选C项。
这一时期,美国和西欧经济实力并未下降,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信息无必然联系;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D项与题干的时间信息不符。
答案:C3.(2015·浙江文综)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课时作业11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某某八校联考)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的斗争十分激烈。
“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有些人以羡慕的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
”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主X美国法西斯化 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打击沉重,但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众要求通过革命解决问题,排除C项。
主X 法西斯化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都只是材料中“有些人”的观点,片面,排除A、D两项。
无论是法西斯化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都体现了扩大政府职能解决问题的内涵,故答案为B。
答案:B2.(2015·某某模拟)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
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 )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B.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C.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人口总数仍居高不下D.二战后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美国失业率示意图基本上客观地再现了美国人口的失业情况,其中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施后失业率有所降低,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美国失业率真正回到经济危机前的状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此B项错误,答案为B。
答案:B3.(2015·某某摸底)对1929年“大萧条”原因的解释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C.收入分配的不公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凯恩斯主义。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
”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解析】选A。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A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故B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1944年,故C错误;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故D错误。
【拓展延伸】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③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此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1959年10月,黄金价格曾一度升至40美元/盎司。
黄金官价与市场价格的分离进一步诱发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
到197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十国集团通过签署《史密森协议》,宣布黄金官价从35美元/盎司调整为38美元/盎司,同时其他货币也相应对美元升值。
由此说明( )A.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受到冲击B.美国经济已经处于滞胀状态C.黄金价格波动频繁迅速贬值D.美元失去世界货币中心地位【解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在经济领域受到日本和欧共体的竞争挑战,国际金融体系受到冲击,故A正确。
【拓展延伸】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原因:①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全球经济化的趋势》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考题演练·跟踪检测区【高考题组】高频点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解析】选A。
欧元诞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具体解析如下: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T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解析】选A。
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B、C、D都是这些国家和英国的相同点,六国和英国的区别就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上,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屡遭战争重创;而作为大西洋岛国的英国则遭战争破坏程度较轻,故选A。
3.(2013·海南单科·T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
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解析】选A。
本题是对区域性经济组织目标的考查,答案选A。
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资本等自由流通,排除C;欧洲联盟的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排除D。
专题十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30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颗星 27题考点31 新航路的开辟及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颗星 27题考点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颗星 26题考点37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 2颗星26题考点4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颗星1到4题考点48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颗星 5到12题考点49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3颗星 12题到24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来源】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考点47 难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
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47 易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
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材料表明A. 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B. 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C.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D. 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3.【来源】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4月)模拟考点47 易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从美国国库中获得黄金比重最大的国家,恰恰是美国派出军队予以保护的国家,他们几乎要“吸干”山姆大叔。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江西上饶高三一模)《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
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对“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A.造成了美苏冷战局面出现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C.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最终确立解析:选B。
由材料“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故B项正确。
2.(2016·湖北宜昌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
“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解析:选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二战后,由于冷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几乎为零,故B项错误;战后美苏等大国并没有合作,走向合作的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是建设经济合作体系化的努力,故D项正确。
3.(2016·长春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清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对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种主张反映出英国在二战结束前经济实力得到恢复B.英国的意图是要同美国分享二战后的国际金融领导权C.“国际清算联盟”相当于二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D.在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并未得到体现解析:选B。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全球经济化的趋势》知识整合(含解析)岳麓版单元知识·纵横整合一、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并从经济上控制了欧洲。
(2)原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概况:日本和欧共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四、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1.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由美、西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独霸的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
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
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2.区域经济集团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