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陈奂生上城2
- 格式:ppt
- 大小:449.50 KB
- 文档页数:16
陈奂生上城(续编)(一)话说从上次进城后,陈奂生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说话也顺畅多了,人也精神多了,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人们只要一看见他,都会指着他告诉别人说:“他坐过吴书记的车。
”或者说:“他住过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听到这些话,他能不乐!转眼到了21世纪,陈奂生已好久没有进城了,这不,今儿他又上城了。
改革开放后,陈奂生家的日子蒸蒸日上,手里的余粮多了,兜里的钱也多了,再加上自己办了个养鸡场,光鸡蛋就可以卖很多钱。
这不,陈奂生挑着满满一担的鸡蛋,早早地出发了,为了多赚点钱,他不想叫这些蛋落在鸡贩子手里。
都是自家养的,营养着呢。
由于他人高,力气大,三十里的水泥公路走起来又平坦,不多久,陈奂生已到了。
卖鸡蛋的钱咋用?陈奂生早已打算好了,给自己买顶帽子,上次进城买的那顶早已烂得不堪,可又舍不得扔掉,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再买帽子的,顺道儿还给老婆孩子捎点吃的回去。
今儿生意特好,买鸡蛋的人很多,陈奂生的鸡蛋又大,所以很早就卖完了,陈奂生喜滋滋地点着钞票,“咋多了5角?”陈奂生担心自己是不是头昏眼花,又点了几遍,还是多五角,这可咋办?又不知道是谁多给了?陈奂生很着急,但又转念一想:“上次卖油绳少了三角,今儿又赚了五角,五减三,还赚两角,值!”于是,扛起担子买帽子去了。
陈奂生高兴地走在公路旁,望着疾驶而过的车辆,心里盘算着该买多少钱的帽子。
“咦,那儿怎么有那么多人?”陈奂生连忙跑过去凑热闹,只见一老太太坐在地上,脚上还淌着血呢。
“怎么他们不送她去医院呢?”不由多想,陈奂生扔掉担子,抱起老太太直往医院跑去。
陈奂生一直坐在病房外,心里很着急。
后来,医生叫他进去,他高兴得很,以为老太太已经好了,自己也该早点回家了。
老太太醒是醒了,可她却指着陈奂生说:“就是他,是他过公路的时候,他把我撞倒了,刚好有一辆自行车骑了过来,我来不及躲闪,就给把腿给压着了!那个缺德鬼跑了,只有他来负责了!”陈奂生愣了,咋帮人帮成这样的,他想否认,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2●从容说课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
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
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
本篇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
小说共三部分,第一、二部分,写主人公上城卖油绳,表现追求中的喜悦和苦恼。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
〞“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
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
〞然而,“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他又“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又惭愧了〞。
第三部分那么侧重写他的愚昧、狭隘、自私。
他为五元高价痛惜从而有意弄脏招待所的新被褥等物品,“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好像因此就可以“找〞回点什么。
陈奂生的身上一面是向前的心性,一面是因袭而来的落后心性,而作者对比“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
本文重点难点在于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
欣赏人物性格,要根据作家在文本中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分析。
小说的主题历来说法多样,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在比较中,从文本整体着眼筛选出恰当的概括。
另外,本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
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
教读时,可通过与《项链》的比较阅读,了解中西文学作品心理描写的区别,了解高晓声在心理描写上的借鉴与创新。
陈奂生上城(2)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我们的农民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
这是一个质朴可爱的群体。
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
那么,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初步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奂生,认识一下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陈奂生原来被称为“漏斗户主”,我们先来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下发《漏斗户主》片断资料)。
“漏斗户主”陈奂生连填饱自己及家人肚子的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上城篇中的陈奂生生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同学回答:课文第一部分第6节)上城干什么?(板书:上城做买卖、买帽子)二、研读课文1、把握故事情节陈奂生喜气洋洋上城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因为住招待所多花了五块钱,结果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
他担心向老婆交不了帐。
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
请大家设想一下:陈奂生回家后怎么向老婆解释(用第一人称)提问:陈奂生这次上城经历了哪些事?同学回答。
(板书:卖油绳、偶遇感冒、巧遇吴书记、住招待所)2、人物形象及心理描写作者将陈奂生置身于巧妙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将陈奂生的性格逐步展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描写的陈奂生的心态。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住招待所、付钱前后)、结尾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3、问题:同学们,陈奂生心疼不已地离城回家,在路上左思右想,终于认为这次上城值透了,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