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陈奂生上城1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9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高晓声,1928年生,江苏武进人。
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分会专业作家。
出身农民家庭,父亲曾做过语文教员。
从小家贫,但喜爱读书,每天放学后,去书店租连环画坐在门坎上一直看到天黑。
少年时代在父亲指导下接触古文,最爱读《聊斋志异》。
14岁时母亲去世,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后来进大学读经济系,但喜爱的却是文学。
解放后从事文学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解约》和大型锡剧《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等作品。
1957年,与江苏几位青年作家筹组“探求者”文学社,由于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被打成反党小集团,他是这些见解的执笔者,被戴上右派帽子,从此息影务农长达21年,与文学界完全断绝关系。
从1978年6月开始重新握笔从事小说创作。
1979年3月,“探求者”错案得到纠正。
1979年,他在全国的一些文学期刊上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11篇小说,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和热烈反响。
他以自己是个农民而感到光荣。
他曾这样讲:“二十多年来我从未有意识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倒是无意识地使他们的生活变成了我的生活。
我不在上,不在下,不在旁,而是在其中;这也许是我写起来比较自由的原因。
因为我并不单是在写他们,为他们说话,也是在写我自己,为自己说话。
我写的那些小说,如《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既是客观的反映,也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他的作品叙事写人均很简洁,语言幽默、活泼,善于以轻松、精练的笔法揭示人物心理,尤其擅长以厚道态度刻画和塑造中国当代农民那种既善良又保守、既淳朴可爱又愚昧可笑但却始终在随着时代大潮前进的性格形象。
他的小说作品对了解中国当代农民的心态及其40年来的历史命运,是颇有裨益的。
已出版作品集:《七九小说集》《高晓声一九八○年小说集》《高晓声一九八一年小说集》《陈奂生》《高晓声一九八二年小说集》《高晓声小说选》《高晓声一九八三年小说集》《创作谈》等。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梗概陈奂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常年在地里辛勤劳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不过,最近几年政策好了,他家里的光景也有了些起色,不但吃饱了肚子,还稍微有了点积蓄。
这一天,陈奂生决定上城去一趟。
一方面是想去逛逛,另一方面也是想去卖点儿油绳,赚几个小钱。
他挑着担子,晃晃悠悠地就进了城。
到了城里,陈奂生人生地不熟的,心里头有点儿发慌。
他找了个不太起眼的角落,开始叫卖他的油绳。
可惜城里人似乎对他的油绳不太感兴趣,生意很是冷清。
眼看着天快黑了,油绳也没卖出去多少,陈奂生心里着急啊。
就在这时,他意外地碰到了一个熟人,在熟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把油绳都卖出去了。
卖完油绳,陈奂生想着找个住处。
他舍不得花钱住大宾馆,就到处打听有没有便宜的地方。
最后,有人告诉他县委招待所可能便宜点儿。
陈奂生一路打听着找到了县委招待所。
一进去,看到那干净整洁的环境,他心里直发怵,觉得这地方肯定贵得吓人。
但又实在太累了,咬咬牙还是住下了。
登记的时候,服务员问他要什么房间,他也不懂,就说要最便宜的。
结果住了一晚,居然要五块钱,这可把陈奂生心疼坏了。
陈奂生躺在舒适的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一直盘算着这五块钱花得太冤枉了。
第二天一早,陈奂生起床后,发现自己睡的那个枕巾被他弄得脏兮兮的。
他心里一紧,生怕服务员会让他赔钱。
于是,他悄悄地把枕巾藏了起来,想蒙混过关。
出了招待所,陈奂生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
他一边走一边想着这城里的种种,觉得既新奇又无奈。
回到村里,陈奂生把自己上城的经历跟大家一说,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人羡慕他去了城里,也有人笑话他的小气和狼狈。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上城的经历对陈奂生来说,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他见识到了城里的繁华,也感受到了自己和城里人的差距。
从那以后,陈奂生干活更卖力了,心里想着一定要多挣点钱,以后再上城的时候,不能再这么狼狈了。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变化时的心态和遭遇。
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却又被传统的观念和现实的困境所束缚。
教案设计:《陈奂生上城》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掌握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领悟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追求,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引入《陈奂生上城》的主题做铺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内容要点:o高晓声简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o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方法:利用PPT展示关键信息,简短讲解后,提问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会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三、初读感知(约20分钟)•任务分配:学生分组阅读《陈奂生上城》全文,每组负责不同段落,并准备简要概述。
•讨论要点:o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o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如何?他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汇报分享:各组代表分享阅读成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四、深入分析(约40分钟)1.情节结构分析(约10分钟)o活动设计:绘制情节发展图,包括“陈奂生上城的原因-卖油绳的经历-住招待所的奇遇-回村后的心理变化”四个关键节点。
o讨论:每个节点对陈奂生的命运有何影响?转折点在哪里?2.人物性格探讨(约15分钟)o分组讨论:选择陈奂生、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等角色,分析其性格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o汇报: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深入剖析,其他小组可提问或补充。
o教师总结:强调陈奂生的勤劳、质朴、节俭,同时也指出其狭隘、自私、封建等级观念等弱点。
《陈奂生上城》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品读一二节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
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
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
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
(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
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
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1高晓声教学重点1.把握陈奂生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通过对农村题材小说的拓展鉴赏,整体把握农民形象。
3.引发对中国农民内心世界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出示幻灯片)这仅有的21个字,浓缩表现了中国农民一生沉重的命运。
诗里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干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老,境况不变。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眼中上世纪四十年代农民的形象。
那么,在我们同学心中,农民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生齐答:如“勤劳、善良、朴素、憨直”等)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的农民善良、质朴、憨直,依靠自己的勤恳,单纯地劳动,单纯地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却一直生活在贫困中。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民才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温饱解决了,肚皮亦不再干瘪,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把视线回到二十多年前,从小说《陈奂生上城》走进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二、作者与背景介绍: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
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
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
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
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梗概陈奂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向过着穷苦的日子。
以前,他为了能吃饱穿暖,没日没夜地干活,却总是难以维持生计。
后来,政策好了,农村实行了责任制,陈奂生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粮食丰收了,手头也有了些余钱。
吃饱穿暖不再是问题,陈奂生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
有一天,陈奂生决定上城去。
一方面是为了卖油绳,赚点小钱;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城里的新鲜光景。
他精心准备了一番,带上了自己做的油绳,满心欢喜地出发了。
到了城里,陈奂生的油绳卖得还算顺利。
只是,他在城里人生地不熟,又有点胆小怕事,不敢大声叫卖。
好不容易卖完了油绳,陈奂生感觉浑身轻松。
然而,陈奂生在城里逛着逛着,竟然生病了。
他头晕眼花,身上发冷,实在走不动了,无奈之下,只好进了一家旅馆。
这旅馆可不是他这种农民平常能住得起的,但生病的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进了房间,陈奂生看到那舒适的床铺和干净的环境,心里既高兴又有些不安。
他小心翼翼地躺在了床上,生怕弄脏了什么。
可因为身体不舒服,很快就睡着了。
等他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了。
陈奂生去结账的时候,才知道这一晚的住宿费贵得吓人。
他心疼得直咧嘴,但又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掏钱。
在付钱的过程中,陈奂生意外地发现,服务员对他的态度并不好,好像看不起他这个乡下来的农民。
这让陈奂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不过,离开旅馆后,陈奂生的心情又渐渐好了起来。
他想到自己竟然也能住上这么高级的旅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觉得自己也算有了点见识,回去可以跟村里人吹嘘一番。
陈奂生上城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让他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他想着,以后要更加努力干活,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争取下次再来城里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自信。
回到村里,陈奂生把自己在城里的遭遇讲给大家听。
有人羡慕他的经历,也有人笑话他花了冤枉钱。
但陈奂生不在乎,他觉得这次上城让他长了见识,值了。
从此以后,陈奂生干活更有劲头了。
他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梗概陈奂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
平日里,他勤劳肯干,为了生计埋头苦干。
某天,陈奂生交了粮食,家中有了余钱,正巧队里又允许大家外出做买卖,他便想着上城去一趟,一来卖油绳赚点钱,二来也去看看城里的新鲜光景。
陈奂生挑着装满油绳的担子,一路艰辛地来到了城里。
他找了个热闹的地方开始叫卖,然而生意并不好做。
油绳没卖出去多少,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
陈奂生心里着急,担心卖不掉油绳就亏了本。
好在最后,油绳总算是卖完了,但他也累得够呛。
卖完油绳后,陈奂生发现自己身上脏得不行,又累又困。
他寻思着得找个地方住下,便来到了一家旅社。
可是旅社的价钱让他吃了一惊,住一晚要五块钱,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但此时的他又实在是太累了,咬咬牙还是住了进去。
进了房间,陈奂生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又陌生。
房间里的设施他都不太会用,连被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盖。
躺在软软的床上,陈奂生心里既满足又心疼那五块钱。
第二天醒来,陈奂生发现自己睡过了头。
退房的时候,他心里还在为那五块钱的住宿费耿耿于怀。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睡的是高价的房间,因为县委吴书记临时有事提前走了,他才有机会住进去时,他瞬间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心里一下子平衡了许多。
离开旅社后,陈奂生仿佛变了个人似的,腰板也挺直了,说话也有了底气。
他觉得自己这次上城经历太值了,不仅见识了城里的繁华,还住了高价的房间。
回到村里,陈奂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上城的经历讲给大家听。
他添油加醋地描述着城里的种种,尤其是住旅社的那段经历,说得眉飞色舞。
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他既羡慕又佩服。
从此以后,陈奂生在村里的地位似乎提高了不少。
他也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想着以后要多上城,多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让日子越过越好。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心态和生活状况。
他们渴望改变贫困的现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同时,也展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农民在新环境中的那种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的复杂情感。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原文一“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①。
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①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
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文化大革命”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到把,也怕脑后风了。
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
七八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他满意透了。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