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锦瑟》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锦瑟》最新同步教案《锦瑟》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味《锦瑟》的朦胧美教学重点:《锦瑟》诵读教学难点:体味理解《锦瑟》的朦胧美教学方法:点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1、兴趣导入——名诗对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李商隐另一千古名篇——《锦瑟》神秘的面纱。
明确学习目标(见课件)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解说: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鉴赏全诗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一个基础。
(1)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3)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整理:二、引导赏析《锦瑟》1、品赏诗歌的步骤:(课件)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锦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诗歌;(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锦瑟》诗歌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锦瑟》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锦瑟”,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会(1)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锦瑟》诗歌;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锦瑟》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唐代诗歌的特点。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仿写《锦瑟》风格的诗歌;(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背诵《锦瑟》诗歌的情况;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锦瑟-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锦瑟》这首诗,掌握苏轼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3.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珍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锦瑟》的解读和赏析。
•教学难点:如何在赏析中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
三、教材分析《锦瑟》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词,是一首自叹惘然之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概。
本课堂从《锦瑟》的人生哲理和文学特点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个人感受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运用学前调研的结果,了解学生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其影响。
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或PPT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到唐宋时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对于唐宋文化交流的作用,为后续的赏析铺垫。
第二步:分析诗歌1.教师介绍《锦瑟》的背景和作者,讲解词的特点,并向学生提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五十弦”、“思华年”的含义。
2.学生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诗中的隐喻和描写细节,并分组进行诗歌分析。
3.整合学生分析结果,呈现细节描写与诗歌隐喻,并围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核心内容展开讨论和思考。
4.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对于“锦瑟”的理解和感想,并进行诗歌整体解析,反思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探究学习方法和策略。
第三步:合作创作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和交流,共同创作一幅画作或诗歌,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思想。
2.教师组织学生对于每组的创作进行点评和评选,并最终展示学生的创意和成果。
第四步: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具体评价。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从自己到他人的互联互通,共同构建一个全新的诗歌文学谷。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锦瑟》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锦瑟》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慨、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
(3)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作者的人生感慨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锦瑟》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人生感慨和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范围。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2.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锦瑟》。
3. 分析《锦瑟》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4. 思考《锦瑟》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慨和价值观,与同学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翻译、分析等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4.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和表达,了解他们对《锦瑟》的情感共鸣。
《锦瑟》教学时间:_______月_______日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2.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注意黑字部分)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同学诵读诗歌,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1.赏析文本(学生交流阅读感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参考】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
《锦瑟》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身无彩凤添飞翼-----”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锦瑟【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语言。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
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便去世。
晚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而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杜牧与他齐名。
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或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或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或托古讽今以咏史,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三、解题:“锦瑟”:瑟,乐器名,有五十根弦,后来多为二十五根弦,音节繁复;锦瑟,雕饰华美的瑟。
《锦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这首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来欣赏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青春、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2)培养学生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的情感态度;(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锦瑟》中的典故和隐喻的理解;2. 如何把握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锦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锦瑟》原文,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原文,理解诗文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帮助理解诗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青春、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2)引导学生珍惜青春、珍惜人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锦瑟》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6. 课后作业(1)背诵《锦瑟》;(2)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锦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锦瑟》中的典故和隐喻;3. 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的价值观。
七、教学步骤1. 感悟诗情: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锦瑟》的情感氛围;2. 分析诗意:引导学生从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深入解读《锦瑟》;3. 探讨诗艺:分析《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意象等;4. 欣赏诗美:让学生欣赏《锦瑟》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5. 体味诗志: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培养珍惜青春的价值观。
《锦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锦瑟》的历史背景,包括唐朝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特点等。
解释《锦瑟》在唐诗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其他著名唐诗的关系。
1.2 作者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包括他的身世、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分析李商隐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以及《锦瑟》与作者个人经历的联系。
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锦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节奏等。
解释诗歌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2.2 诗歌意象与主题分析《锦瑟》中的主要意象,如“锦瑟”、“五十弦”、“一弦一柱”等,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青春逝去、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3.1 诗歌语言分析《锦瑟》的诗歌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意境深远等。
探讨诗歌中的双关语、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效果。
3.2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锦瑟》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探讨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价值4.1 诗歌与传统文化探讨《锦瑟》与唐朝传统文化的联系,如诗歌中的儒家、道家思想等。
分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和象征,以及它们在唐朝文化中的意义。
4.2 诗歌的价值与影响探讨《锦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析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它对人们的启示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设计与实践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理解《锦瑟》的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等。
设定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
5.2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
设计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读、诗歌解析、创意写作等。
5.3 教学评估设计教学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设定评估标准,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第六章:诗歌意象解析6.1 五十弦深入解析“五十弦”的象征意义,如何代表着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流程设计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
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朦胧美
课内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栈.()锦瑟.()峥.嵘()渚.()
崔嵬.()惘.然()抚膺.长叹()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
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
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
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
3.《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4.《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课外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6.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
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7.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①《菊》:
②《画菊》:
8.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
①百花:
②疏篱:
③抱香:
④北风: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1题。
(2005高考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9.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锦瑟》
1.略 2.A
3.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4.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
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
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
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5.这首诗首联暗喻自己对这次出仕的等闲态度,说明已没有跟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
尾联点明主旨:我不会被腐败的官场中的乌烟瘴气污染的,“素衣莫起风尘叹”。
6.开篇暗点题旨,抒发感想:世道没落,已没有再跟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
7.①《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
②《画菊》:坚信大义,宁死不屈,崇高伟岸。
8.①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
②疏篱:恶劣的政治环境。
③抱香:坚持民族大义。
④北风:元朝统治者。
9.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10.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
1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