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18
教课方案设计设计说明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有关知识以后学习的。
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成不一样,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
鉴于“数学教课是数学活动的教课,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课理念,本节课在教课方案上有以下特色: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使学生获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在教课中,经过指引学生回首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色的思虑,使学生联想到学习圆柱的方法与学习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合时启迪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耳濡目染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着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依据本节课的特色,联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建许多的数学活动时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虑,促进学生全方向地参加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累积圆柱特色的有关知识,培育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剪刀胶水教课过程⊙复习导入复习旧知。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对于长方体你认识多少?预设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极点。
生4:相对的面讲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极点构成。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往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构成和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今日我们就用这类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企图:发问激趣,在指引学生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以后,向学生浸透研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徙,亲自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研究新知察看、发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圆柱的认识隆胜学校、刘荣一、内容概述·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一课时·认识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圆柱的认识”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
在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何体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形,认识圆柱的侧面。
3、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并掌握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4、会测量圆柱的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推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
2、通过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形,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获取“一份辛勤一份收获”的愉悦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5、在学习中产生对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6、通过课堂评价语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年龄特征:我任教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十二、三岁。
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进取,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
六年级学生容易短时间失去自信,在尝试做新的事情时,多次失败是难免的,多次失败后会伤害自尊心。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认识圆柱,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活动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体会立体图形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做准备。
(二)核心能力在认识圆柱及其展开图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能够准确的说出圆柱底面、侧面和高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原来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五)学习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物体。
【设计意图: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课堂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图片:比萨斜塔、蜡烛、罗马柱、压路机……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这就是圆柱的平面图。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小结:看来,生活中圆柱的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考查目标1】2.探究新知(1)认识侧面师:你想过吗?为什么压路机的前轮要设计成圆柱体,而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请同桌两人合作,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滚一滚,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圆柱的认识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教材第十章“空间几何”中的第二节“圆柱”,详细内容包括:圆柱的定义、性质、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圆柱的底面、侧面、高、轴以及相关公式推导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概念,理解其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熟练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柱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难点:空间立体图形的认识,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模型、多媒体课件、圆柱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板书。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实例,如易拉罐、水杯等,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特点和应用。
2. 知识讲解:(1)圆柱的定义及结构特点;(2)圆柱的底面、侧面、高、轴;(3)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圆柱的定义、性质;2. 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4. 练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2)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为14cm,高为20cm,求其表面积和体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探讨圆柱的展开图,加深对圆柱结构的理解;(2)研究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空间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