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条竞合犯与观念竞合犯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法条竞合犯和观念竞合犯的区别是什么刑法中规定的错综复杂和司法实践的纷繁复杂⽽引起的法条竞合与观念竞合,它们的外在表现有诸多的相似,容易混淆。
所以许多⼈对这两个概念模棱两可,店铺⼩编整理了“法条竞合犯和观念竞合犯的区别”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法条竞合犯和观念竞合犯的区别是什么第⼀,观念竞合与法条竞合之间存在显著或根本的差别。
具体⽽⾔可归纳为:第⼀,观念竞合犯是犯罪⾏为或犯罪⾏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属于犯罪数之单复的形态;法条竞合是法律条⽂的竞合,属于法条之关系的形态。
第⼆,观念竞合犯是观念的竞合(观念上的数罪),即观念竞合犯是实质⼀罪,其以⼀个犯罪⾏为触犯的数个不同不同罪名由于观念因素或主观认识的影响⽽发⽣竞合;法条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或现实的竞合,即法条竞合本为单纯⼀罪,但由于客观存在着的法律条⽂的错综规定⽽致使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竞合。
第三,观念竞合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法条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
第四,观念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发⽣关联,是以⾏为⼈实施特定的犯罪⾏为为前提或中介;法条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为的实际发⽣为转移。
第五,观念竞合犯是由于⾏为⼈实施了犯罪⾏为⽽触犯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所以,数个法条均应适⽤于导致不同罪名竞合的犯罪⾏为,且应在⽐较数个罪名法定刑的轻重后择⼀重者处断之(但所触犯的轻罪成⽴,其法条仍应引⽤);法条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为的发⽣为前提,故在数个法条中只能选择适⽤⼀个法条即特别法、实害法或重法对犯罪⼈予以处罚,⽽排斥其他相竞合的法条即普通法、危险法或轻法的适⽤。
第六,观念竞合犯是犯罪之单复的形态,故关于观念竞合犯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罪数问题和对犯罪⾏为触犯的数罪名如何处罚的问题;法条竞合是法条之关系的形态,故关于法条竞合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法律适⽤问题。
想象竞合犯和法条竞合
想象竞合犯,刑法上又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
从想象竞合犯的概念可以看出,想象竞合犯是行为人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犯行为,而
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形,例如,张三持抢试图杀害李四,而向李四开枪,结果既打死了李四,又打伤了在场劝阻的王五,张三故意持枪杀人的行为同时独犯了刑法的故意杀人
罪和故意伤害罪两个罪名,这就是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是实质的一罪,即行为人实施一行为所采取的犯罪方法或造成的犯罪结果虽然可能触犯其他罪名,但因其只有一个行为,是真正的一罪,假的数罪,采取的办法是从一重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法条竞合犯产生于立法上法条之间存在着某种重复的情况。
法条竞合,指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数个法条都有规定,以致同时可以适用数个法条,但只在数个法条中选择一个法条运用,而排斥其他法条,成立单纯一罪的情况。
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法条;二是数法条相互间有重合关系。
法条竟合的一个特点就是数个犯罪构成之间在法律上具有包容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犯罪构成在法律上为另一个犯罪构成所包容,所以实质上只完
全符合一个犯罪构成.比如:某人出于抢劫枪支、弹药的故意,实行了抢劫枪支、弹药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抢劫枪支、弹药罪和抢劫罪,而前一罪的构成就为后一罪的构成所包容,实际上只构成抢劫枪支、弹药罪.
在法条竟合的情况下,有两个适用原则,一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二是重法优于轻法.
但是注意法条竞合犯必须是一行为,如果是数行为而触犯数法条的,则要数罪并罚。
论想像竞合犯-兼与法条竞合犯相区别【摘要】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是刑法中重要的概念,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在实质和应用上存在明显区别。
想像竞合犯是指一个人心智上作出多次犯罪行为的构成,而法条竞合犯则是指一个人在具体行为中触犯了多条刑法规定。
想像竞合犯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心思竞合、实质竞合和法益竞合,而法条竞合犯的构成要件则是各独立罪名的构成要件同时存在。
对于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的法律后果,通常是依法对犯罪行为进行数罪并罚或数罪并处。
在司法实践中,要正确区分并适用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以确保司法公正。
建议法律人士应深入理解并妥善运用这两个概念,以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关键词】想像竞合犯, 法条竞合犯, 区别, 构成要件, 法律后果, 司法实践, 应用建议.1. 引言1.1 想像竞合犯的概念想像竞合犯是指在刑事犯罪中,多个独立行为被认定为多个独立犯罪行为的情况。
这些独立行为虽然各自构成犯罪,但在实际情况下却是一次连续的行为。
也就是说,犯罪主体只是一次行动的结果,但针对不同对象或者不同法益的侵害被独立认定为多个犯罪行为。
想像竞合犯的情形通常出现在复杂的刑事案件中,例如一次抢劫事件中,犯罪主体可能同时犯下了抢劫、持械抢劫、伤害等多个罪名。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需要对这些犯罪行为进行独立认定,并分别适用相应的法律规定。
想像竞合犯的存在使得刑事司法实践更加复杂和细致,需要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划分和定性。
在法律适用中,想像竞合犯的认定要求对犯罪主体的行为进行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犯罪行为简单相加来认定其构成。
对于想像竞合犯的概念应当理解为一种对复杂刑事案件的精细分析和区分,以确保对犯罪行为的公正认定和量刑。
1.2 法条竞合犯的概念法条竞合犯是指在一个犯罪事实中,多个犯罪构成要件同时具备,但被不同的法律条文所规定的情况。
在刑法上,法条竞合犯通常指的是同一犯罪事实涉及多个犯罪分子,或者涉及多个犯罪对象,或者同时满足多个不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论想像竞合犯-兼与法条竞合犯相区别【摘要】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虽然它们都涉及到犯罪行为的竞合,但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想像竞合犯是指在一个犯罪行为中同时符合两个或多个犯罪的构成要件,而法条竞合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法条的规定。
本文通过对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的特点、案例分析、处罚标准、司法实践和法律解读进行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区别、启示和建议的讨论,强调了对司法实践和立法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处理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相关的案件,保障社会的法治和公平正义。
【关键词】关键词:想像竞合犯、法条竞合犯、定义、研究意义、特点、案例分析、处罚标准、司法实践、法律解读、区别、司法实践启示、立法建议。
1. 引言1.1 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的定义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是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属于犯罪学的范畴。
想像竞合犯是指在犯罪行为中,多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分别构成不同罪名的情形。
而法条竞合犯则是指在犯罪行为中,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同时构成多个罪名的情形。
两者在概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混淆的情况。
想像竞合犯在犯罪构成上强调的是多个行为主体分别构成不同罪名,而不是一个行为主体同时构成多个罪名。
这种情况下,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犯罪构成相互独立,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法条竞合犯则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同时符合多个罪名的构成要件,此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罪名的适用。
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在司法实践中的区别体现在犯罪认定和定罪量刑上。
在处理想像竞合犯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对每个行为主体的犯罪行为进行独立认定,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而对于法条竞合犯案件,则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罪名之间的关系,确定最终的罪名和处罚标准。
通常情况下,法条竞合犯的处罚标准会高于想像竞合犯,因为其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犯罪法条。
想像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在定义和实践中有着明显的区别。
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对犯罪事实的混淆和误判,保证司法公正和效率。
司法考试答疑精华: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区别
【问题】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区别?
【回复】想象竞合是指想象的数罪,观念上的竞合,是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但是最终择一重罪处罚的情形,想象竞合犯的目的在于禁止对一个犯罪行为进行重复处罚;注意:想象竞合犯永远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事实来判断的。
而法条竞合是指撇开一个个具体案件,单从法条本身的逻辑关系来看,一个案件事实只能使用竞合法条中的一个;解决法条竞合问题的目的在于对一个行为进行重复的评价。
在想象竞合犯中,第一,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第二,一个行为必须造成了数个结果,触犯了数个罪名。
行为与数结果中的任何一个结合都可以成立一个罪名;第三,由于行为人只有一个行为,因此最后择一重罪处罚。
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数个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而按照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能适用其中的一个条文,从而排除其他条文适用的情形。
区别:
1、一行为触犯的数罪名所在法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容上的重合,如果不存在任何重合,属于想象竞合犯;如果存在某种重合,是法条竞合犯。
2、触犯的数罪名所在数法条之中,能否有一个法条完整的评价该犯罪行为。
如果不能完整评价,是想象竞合犯;如果能完整评价,是法条竞合犯。
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法律问题浅析城郊法庭孙超在刑法理论中,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不同种的罪名,这被称为罪名的竞合,罪名的竞合具体包括法条的竞合和想象的竞合,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虽都是同一犯罪行为所引发的,但罪数形态各归责原则又迥然不同,本文做以浅析。
一、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和的区分标准是:法条竞合时,不管现实案情如何,两个条文都具有竞合关系,或者说,是否具有法条竞合关系,并不取决于案件事实,而是取决于法条之间是否有存在包容和交叉关系。
想象竞合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取决于案件事实,亦即,现实行为触犯了两个不同的法条,法条之间不一定具有包容与交叉关系。
例如,无论怎样进行诈骗,票据诈骗都是诈钱的一种特殊方式,触犯票据诈骗罪的一定同时触犯诈骗罪,这就是法条竞合。
但破坏电力设备就不一定同时盗窃电力设备,触犯破坏电力设备罪不一定同时触犯盗窃罪,这就是想象竞合。
二、规责适用的一般原则与特殊情形1、规责的一般原则对于法条竞合,通常的使用原则是特别法条优先,排斥普通法条的适用。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适用特别法会导致罪行不均衡,且法律没有禁止性时,则应该按照重法优先的原则适用法律(即如果普通法重,就适用普通法)。
对于想象竞合,除了《刑法》第204条第2款这样的极特殊情况外,都是按照择一重罪论处。
2、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之间的特殊情形关于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之间是想象竞合的关系还是法条竞合的关系,刑法理论存在两种观点。
我们在此举例说明:“假设甲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诈骗他人500万元,应如何定罪”?第一、如果认为招摇诈骗罪与诈骗罪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由于诈骗罪明文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266条)”,那么对甲的行为就不能认定为诈骗罪,只能认定为“另有规定”的招摇诈骗罪。
这就是前文所述的法律明确禁止性使用普通条文的情形。
但是,甲这种诈骗行为危害显然重于普通诈骗罪,因为他的行为不仅仅侵犯了财产法益,而且侵犯了国家机关的威信与正常或活动职能。
浅析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207)摘要:在我国刑法罪数的研究中,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区别标准的争论如火如荼,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但不可否认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决定了定罪量刑的问题。
本文在综合分析现有主流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构建科学区分标准的建议,给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法条竞合;想象竞合;区分标准一、前言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之间的关系在刑法界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论题,二者的区分涉及到数罪理论的的运用,而在学界及司法实践中区分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同的理解导致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严重。
二、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的概念法条竞合是指同一行为因法条的错综复杂的规定,符合数个法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大陆学者大多数主张法条竞合是静态上的法条之间存在包容、交叉的关系,而台湾学者则主张法条竞合决定着定罪量刑,应该综合静态的法条和动态的犯罪行为这两者来定法条竞合的概念。
想象竞合犯是指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的犯罪形态。
一个行为如何定性,当一个积极行为可以履行数个作为义务时,一个积极行为可以防止数个法益侵害时,就是一个行为。
这样可以解决不作为犯罪时,行为人不作为之后又实施一个积极行为所产生的犯罪的定性问题。
[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34页。
]三、两者的区别第一,原因不同,陈兴良教授认为,法条竞合原因都是由于静态的法条之间产生的竞合导致一个行为侵害的法益符合了数个法条的构成,而想象竞合犯的产生是由于动态上的一个行为产生了侵害数个法益的结果[陈兴良《本体刑法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6页以下。
]。
第二,在法条竞合的情况下,一行为所触犯的数法条在逻辑上均能够对该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害事实作出全面评价;在想象竞合的情况下,一行为所触犯的数法条至少有一个无法对该行为作出全面评价。
第三,量刑标准上也存在着差别。
目前刑法对于想象竞合犯统一采用择一重罪处罚的原则。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在犯罪领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其中包括竞合犯。
竞合犯是指在同一犯罪行为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参与犯罪的情况。
然而,竞合犯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想象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两种不同类型。
本文将详细探讨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之间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是指在同一犯罪行为中,多个人虽然分别实施了不同的犯罪行为,但他们的行为互相影响,使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犯罪行为。
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犯罪行为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的组合使整个行为构成犯罪。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有三个人一起实施了一起抢劫案。
其中,A负责守住门口,B负责拿走现金,C负责制服店员。
虽然每个人的行为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的行动协作使整个抢劫案发生,因此构成了想象竞合犯。
而法条竞合犯则是指在同一犯罪行为中,有多个法条适用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参与犯罪的人只需要实施了其中一项犯罪行为,就可以被认定为犯有该罪名。
与想象竞合犯相比,法条竞合犯的关键在于不同的法条适用。
以盗窃罪为例,假设有两个人共同盗窃了一家商店的商品。
如果其中一人被拦截并被起诉,他可以被认定为盗窃罪的犯罪嫌疑人。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仍然还没有被抓获,他的行为也可以构成盗窃罪。
虽然参与犯罪的人可以因为不同的行为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但他们都涉嫌盗窃罪,因此可以被视为法条竞合犯。
综上所述,想象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参与犯罪者的行为关系和法条适用情况。
在想象竞合犯中,每个人的犯罪行为是相对独立的,但整体上构成了共同的犯罪行为。
而在法条竞合犯中,参与犯罪的人只需要实施其中一项犯罪行为,就可以构成犯罪。
此外,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后果上也存在差异。
对于想象竞合犯来说,法律可能会采取一种整体分析的方式,综合考虑每个人的行为,以确定犯罪的程度和惩罚的力度。
而对于法条竞合犯来说,每个人的行为将被单独评估,根据相关法条进行犯罪认定和判决。
法条竞合犯与观念竞合犯对比研究_刑法(1)—「摘要」法条竞合犯与观念竞合犯是外在表现甚为相似的两种特殊的犯罪形态,二者存在着概念、特征、处罚原则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法条竞合犯;观念竞合犯;犯罪形态「正文」因理论规定的错综复杂和司法的纷繁复杂而引起的法条竞合与观念竞合,它们的外在表现有诸多的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从犯罪形态的角度对这两种竞合现象作一动态的比较研究。
一、概念之辨析(一)法条竞合犯。
法条竞合犯是指某种行为同时符合数个具有重合关系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
学界一般不称法条竞合犯,而常用法条竞合的概念.法条竞合是从静态角度去分析条文之间的竞合关系,单独论之并无实际意义;法条竞合犯则把具体的犯罪行为与具体条文联系起来,从动态角度去揭示条文之间的竞合关系,法条竞合只有体现在具体的犯罪行为中才有意义。
由此看来,法条之间的重合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符合相互重合的犯罪构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法条竞合犯这一术语来替代理论中的法条竞合。
然而,我国理论对法条竞合犯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持否定态度,所以并不专门讨论法条竞合,只是在分析观念竞合犯时,提及观念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结合犯、结果加重犯等都是犯罪形态,而法条竞合犯同是犯罪行为触犯了的某种特殊的条文结构,它又因何不是犯罪形态的一种呢?著名学者野村稔认为:“在一个行为被实施的场合,作为原则进行一次构成要件的评价,成为前述单纯的一罪,但以数次构成要件的评价为必要时,成为后者的观念的竞合。
问题是仅仅呈现符合复数构成要件的外观,由于其构成要件相互的逻辑上的包容关系,实际上不过受其中一个构成要件的评价的情况,这是一罪,被称为法条竞合.”学者板仓宏认为:“有一个行为外观上似乎符合数个构成要件,但实际上适用其中一个构成要件,排除其它构成要件的适用情况,这是法条竞合。
”根据以上定义,法条竞合犯的本质是犯罪性质不同的、存在重合关系的构成要件的竞合,表现形式是不同罪名的竞合。
法条竞合犯与观念竞合犯对比研究「摘要」法条竞合犯与观念竞合犯是外在表现甚为相似的两种特殊的犯罪形态,二者存在着概念、特征、处罚原则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法条竞合犯;观念竞合犯;犯罪形态「正文」因刑法理论规定的错综复杂和司法实践的纷繁复杂而引起的法条竞合与观念竞合,它们的外在表现有诸多的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从犯罪形态的角度对这两种竞合现象作一动态的比较研究。
一、概念之辨析(一)法条竞合犯。
法条竞合犯是指某种行为同时符合数个具有重合关系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
刑法学界一般不称法条竞合犯,而常用法条竞合的概念。
法条竞合是从静态角度去分析刑法条文之间的竞合关系,单独论之并无实际意义;法条竞合犯则把具体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具体条文起来,从动态角度去揭示刑法条文之间的竞合关系,法条竞合只有体现在具体的犯罪行为中才有意义。
由此看来,法条之间的重合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符合相互重合的犯罪构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法条竞合犯这一术语来替代刑法理论中的法条竞合。
然而,我国刑法理论对法条竞合犯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持否定态度,所以并不专门讨论法条竞合,只是在分析观念竞合犯时,提及观念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结合犯、结果加重犯等都是犯罪形态,而法条竞合犯同是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的某种特殊的条文结构,它又因何不是犯罪形态的一种呢?日本著名学者野村稔认为:“在一个行为被实施的场合,作为原则进行一次构成要件的评价,成为前述单纯的一罪,但以数次构成要件的评价为必要时,成为后者的观念的竞合。
问题是仅仅呈现符合复数构成要件的外观,由于其构成要件相互的逻辑上的包容关系,实际上不过受其中一个构成要件的评价的情况,这是一罪,被称为法条竞合。
”日本学者板仓宏认为:“有一个行为外观上似乎符合数个构成要件,但实际上适用其中一个构成要件,排除其它构成要件的适用情况,这是法条竞合。
”根据以上定义,法条竞合犯的本质是犯罪性质不同的、存在重合关系的构成要件的竞合,表现形式是不同罪名的竞合。
所以,如果仅仅分析罪名难以解释某几种犯罪之间有何竞合关系,脱离了犯罪构成要件是无法认识法条竞合犯的本质的。
(二)观念竞合犯。
观念竞合犯又称想像竞合犯或想像的数罪,指一个行为触犯两个以上罪名的情况,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犯罪形态。
刑法理论界通常也直接称之为观念竞合,这里我们用观念竞合犯这一术语,同样是为了对这种竞合现象进行动态的分析,同时能够与法条竞合犯相对应。
关于观念竞合之概念,日本学者野村稔认为,“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这实质上是数罪,但是对其一个行为而成立数罪是应该进行一次处罚,作为科刑上的一罪”,板仓宏认为“一个行为触犯两个以上的罪名的情况叫观念的竞合”。
而所谓触犯两个以上的罪名,日本的大谷实认为“它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受数次构成要件的评价的情况。
所以,观念的竞合虽然是实质上的数罪,数个犯罪是实在地竞合的情况,但是刑法着眼于行为是一个这一点,以之为科刑上的一罪,应准本来的一罪,科刑上作为一罪处理”。
综上可见,观念竞合犯的本质是一种不完整的数罪,是“特别”的数罪。
这是因为观念竞合犯的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触犯数个罪名,而且行为人所触犯的数罪名中任何一个罪名都不能全面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故明显区别于一罪,应为数罪的一种形态;且观念竞合犯只是在形式上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也即数个犯罪构成公用部分要件,与数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数罪相比是不完整的,故是“特别”的数罪,是处断的一罪。
二、特征之解读(一)法条竞合犯的特征第一,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这是构成法条竞合犯的必要前提。
“一个犯罪行为”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意实施的一次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行为不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只要刑法分则规定了属于某一个犯罪的构成要件,都是一个犯罪行为,如抢劫罪中的强制行为与取财行为共同构成一个犯罪行为。
“一个犯意”自然包括一个犯罪故意或一个犯罪过失,但此犯意只能是单一的,复合的犯意则不构成法条竞合犯。
“一次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即法条竞合犯的犯罪行为是一次性的犯罪行为。
第二,一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个犯罪行为如果只符合一个犯罪构成自然就不存在法条竞合的问题,但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行为未必就是法条竞合犯。
作为法条竞合犯的犯罪行为所符合的数个犯罪构成在性质和罪名上应都是不同的,否则法条竞合犯不成立。
另外,基本犯罪构成与相应的修正的犯罪构成之间不存在法条竞合,基本犯罪构成与加重犯罪构成或减轻犯罪构成之间也不属于法条竞合。
第三,数个犯罪构成之间在逻辑上的重合关系。
重合关系的内涵指从属或交叉关系。
犯罪构成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从属或交叉关系是法条竞合的逻辑本质。
这种重合关系源于刑法内部规定的错综复杂,具体体现在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上:在犯罪客体上表现为既适用于范围较广的社会关系也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社会关系;在犯罪主体上表现为既适用于范围较广的主体也适用于范围较小的主体。
主观方面的重合,主要是罪过形式的重合:主要是故意的重合,既指内容较广的故意包括内容较单一的故意,也指一般故意包括特定故意,犯罪过失的重合则主要是行为人应当预见的结果范围之间的包容关系;客观方面的重合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完全相同,行为的复合性包括行为的单一性,或行为的多样性包括了行为的单纯性。
而且,只有四个基本构成要件都有彼此的从属或交叉关系时,才可构成法条竞合犯,任何一要件不重合,就不是法条竞合犯。
另需注意的是,法条竞合犯不仅要求犯罪构成重合,而且要求实际的犯罪行为必须同时符合重合的数个犯罪构成。
如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之间有包容或交叉的关系,但如果行为人仅以殴打的手段取得财物,并未实施伤害行为,不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故只是单纯的抢劫罪,不是法条竞合犯。
这也正体现了法条竞合犯是一种动态的犯罪形态,而非数法条的简单竞合。
第四,只有一个犯罪构成可以最恰当、最全面地评价犯罪行为,从而排除其它犯罪构成。
法条竞合犯是因刑法错综复杂的规定形成的,故对其只能选择数个犯罪构成中最符合该犯罪行为本质特征的构成定罪量刑,不需要其它的犯罪构成作为补充。
至于如何定罪量刑,则需要结合不同的竞合情况,根据具体立法予以解决。
(二)观念竞合犯的特征第一,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
这里的“行为”因其性质不同决定其个数差异,从而影响观念竞合犯的成立,只有单一行为的犯罪才成立观念竞合犯,复合行为的犯罪,即以数个危害行为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不能成立观念竞合犯。
对于实施此危害行为的犯罪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无论是单一的还是概括的,均不影响观念竞合犯的成立,如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可以成立观念竞合犯。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危害行为”包括积极作为和消极不作为,一个不作为行为也可能构成观念竞合犯。
第二,一行为同时触犯数罪名。
亦指行为人在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的过程中,其行为及结果符合数个性质不同的犯罪构成,构成数个犯罪。
对“数罪名”的理解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仅指不同罪名,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指不同罪名,相同罪名也包含在内。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如果承认同种罪名是数罪名,那么在观念竞合犯中一个危害行为的前提下,各犯罪构成的要件就是重合的,所以只要用一个罪名就可以完整评价,也就是实质的一罪,而非想象的数罪。
另外,承认同种罪名是数罪,这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重罪轻判,造成罪责刑严重不一致。
所以观念竞合犯不应包括同罪名的情况,只有罪名相异、犯罪构成性质不同,才存在竞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此外,对于数个性质不同的罪名,只要罪名不一,就可以成立观念竞合犯,而不一定要求每个犯罪构成都达到完整形态。
如,甲开枪射击乙,不料误中丙致丙死亡,甲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杀人罪,所以甲的行为属于观念竞合犯。
第三,数罪间无重合关系,也即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之间无重合关系。
当然,数罪名在主体、客体方面可能会重合,如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在主体、客体方面重合,但是在罪过心理及行为方式上不重合,所以是特殊的数罪,而非一罪。
第四,数罪名中任何一个罪名都无法全面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
由于行为人触犯的数罪名之间不具有重合关系,故无论用哪一个罪名都不能全面、恰当地评价其危害行为,而必须用数罪名对之进行多重评价,否则难免以偏概全,所以对其要定数罪,而非一罪。
至于如何处罚,它侵害了数个法益,但毕竟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所以适用从一重处断的原则是合理的、妥当的。
三、处罚原则之探讨(一)法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法条竞合犯虽然形式上可用数个法条对其进行多重评价,但由于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也就只能用一个犯罪构成评价,而且也只有一个犯罪构成可以最全面、最恰当地评价行为人犯罪行为的特征,从而只能根据这一犯罪构成定罪量刑。
具体根据法条竞合种类的不同而采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整体法优于部分法、复杂法优于简单法、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
由于法条竞合犯并非行为本身的原因造成数个犯罪构成竞合的结果,而是刑法错综复杂的规定所致,故不能对其适用重法原则,更不能数罪并罚。
(二)观念竞合犯的处罚原则:观念竞合犯虽然触犯数罪名且应受法律的多重评价,但因为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完整的数罪形态,不宜并罚。
但是由于它的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单纯的一罪,那么其承担的刑罚也应较单纯的一罪重;同时其危害性较实施数行为、触犯数罪名的实质数罪轻,那么其所受刑罚也应较实质数罪轻。
所以,我国刑法理论采用的“从一重处断”原则能够达到对观念竞合犯的合理评价,刑罚轻重控制适度,于理论及实践均有不菲价值。
四、结论通过上述对法条竞合犯和观念竞合犯的概念、特征、处罚原则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它们有以下异同点:第一,行为人都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但是法条竞合犯中的行为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引起该行为的罪过只能是单一罪过;而观念竞合犯中的行为只能是单一行为,引起该行为的罪过既可以是单一罪过,也可以是复合罪过。
第二,一个危害行为都触犯了数罪名。
但是法条竞合犯中的数罪名的犯罪构成之间存在逻辑上的重合关系,且数个犯罪构成是完整的抑或修正的会影响法条竞合犯的成立与否;而观念竞合犯中的数罪名的犯罪构成之间不存在这种重合关系,且数个犯罪构成是完整的抑或是修正的不会影响法条竞合犯的成立与否。
第三,二者都属于特殊的犯罪形态。
但是法条竞合犯是同一犯罪行为触犯数法条时,仅适用一法条而排斥他法条,且只有一法条可全面、恰当地评价它,所以罪之本质为本来的一罪;而观念竞合犯是同一犯罪行为触犯数法条时,任何一法条均无法全面、恰当地评价它,但考虑到其为不完整的数罪,只能按数罪中的重罪定罪,所以罪之本质为特殊的数罪,为处断的一罪。
第四,都按一罪处罚,只适用一法条。
但是法条竞合犯根据竞合关系的不同采用特殊法优于普通法、整体法优于部分法、复杂法优于简单法、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选用其中最恰当的一罪处断之,并不导致适用重法;而观念竞合犯因其危害性既大于单纯的一罪又小于实质的数罪,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从一重处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