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公开课_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口技》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口技》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僻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口技这种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口技表演,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3)模仿口技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口技》这篇文言文。
(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口技表演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口技表演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3. 示范法:教师示范口技表演,学生跟随模仿,提高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口技表演,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口技》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口技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4. 口技表演道具:口技面具、乐器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口技这种表演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4. 示范表演:教师示范口技表演,学生跟随模仿,提高表达能力。
5.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口技表演,锻炼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
《口技》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口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基本的口技技巧和表演方法。
能够运用口技进行简单的表演和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口技感知能力。
通过实践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口技表达和表演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口技进行创新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和展示自我的信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口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基本的口技技巧和表演方法。
2.2 教学难点:口技技巧的实践和运用。
学生的创新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口技表演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口技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口技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3.2 教学实践:分组进行口技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口技的魅力。
教师示范基本的口技技巧,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3 创新创作:引导学生运用口技进行创新和创作,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队的作品。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口技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口技技巧的运用和表演能力。
学生的创新和创作能力。
4.2 评价方法:教师的观察和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作品展示和表演的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口技表演视频或图片。
口技教材或指导书。
5.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
表演舞台或表演空间。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引入口技基本概念通过口技表演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
解释口技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口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6.2 第二步:学习口技技巧教师示范基本的口技技巧,如模仿声音、口技节奏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6.3 第三步:小组合作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口技技巧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观摩并提出改进建议。
《口技》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该页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口技》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语文《口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内容: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一、导入: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
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1、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2、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3、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1、齐读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口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
能够运用口技进行简单的表演和实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口技观察力和模仿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践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口技表演技巧和自信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勇气,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口技》选文:《口技艺人表演口技》。
教材:口技艺术教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口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
难点:口技表演的实践和技巧运用,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口技表演的视频或邀请口技艺人现场表演,引起学生对口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对口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解,讲解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模仿口技艺人表演,培养口技观察力和模仿力。
3.3 小组合作与表演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选择一段口技表演进行练习和准备。
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口技表演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和进步。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合作伙伴的表现,给出建议和鼓励。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口技表演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段口技表演进行观看和分析,写出口技表演的心得体会。
5.2 课堂拓展教师可以邀请口技艺人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口技艺术。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口技艺术教程。
口技表演视频资料。
6.2 教具口技表演道具。
视频播放设备。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观察与模仿学生通过观察口技艺人的表演,学习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
文言文《口技》必备公开课教案三篇文言文《口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重点)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
(重点)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
(难点)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关于口技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
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
《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虞( )初新志,屏障( ),犬吠 ( ),其夫呓 ( )语,夫叱( )大儿声,夫齁( )起,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曳( )屋许许( )声,宾客意少( )舒,口中呜()声,絮絮( )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 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 (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1、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口技》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口技的基本技巧,如气息控制、声音转换、口技模仿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对口技技巧的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口技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分析《口技》一文,理解口技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2 教学重点:明确口技的基本技巧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3 教学难点:掌握口技技巧,并能运用到实际表演中。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口技技巧在表演中的运用。
3.4 课堂练习:挑选几位学生进行口技表演,其余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第四章节: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口技表演进行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4.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3 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口技表演,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章节: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口技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5.2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关于口技的书籍、文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5.3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口技表演比赛,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第六章节:教学资源6.1 教材:《口技》课文文本6.2 视频资源:口技表演视频6.3 网络资源:关于口技的文章、视频等6.4 图书资源:口技艺术相关书籍第七章节:教学方法7.1 讲授法:讲解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课文内容7.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口技表演,锻炼口技技巧7.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7.4 欣赏法:观看口技表演视频,提高学生对口技艺术的欣赏能力第八章节:教学步骤8.1 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口技表演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8.2 步骤二: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和技巧8.3 步骤三:分组讨论,分析口技技巧在表演中的运用8.4 步骤四: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口技表演,教师指导点评第九章节:教学反思9.1 反思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口技技巧的掌握程度如何9.2 反思二: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9.3 反思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如何9.4 反思四: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教学资源第十章节:教学计划10.1 课时安排:共2课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一语文《口技》公开课教案三篇初一语文《口技》公开课教案三篇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扮演,表示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保守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一段),交代口技扮演者和扮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和开演前的气氛。
这局部是下文记叙精彩扮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扮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扮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扮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扮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
再根据这次扮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扮演者是在幕后扮演。
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扮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
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扮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
这局部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扮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扮演。
第二局部(第二段至第四段),写扮演者的精彩扮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局部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扮演的两个局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和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扮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和宾客对口技扮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扮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
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
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
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
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
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扮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过程,掌握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口技表演,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口技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口技》选文,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过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
难点:对口技表演的欣赏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口技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口技艺术的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过程。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口技表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口技表演片段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5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代表进行口头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口技欣赏和分析方面的进步。
4.2 小组评价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为学生提供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口技》选文。
5.2 视频资源经典口技表演视频。
5.3 网络资源相关口技艺术的网站、论坛和博客。
5.4 教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口技艺术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口技表演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2 参观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口技表演场馆或与口技艺术家交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口技艺术的热爱。
6.3 创意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口技表演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反思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口技》公开课_模板《口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
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
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
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
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
(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
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
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
(听录音)1、齐读课文。
2、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
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由醒而梦。
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节。
问:这一节中大家对那些词句在理解上还感到困难?(学生质疑,相互帮助解决)如无疑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众妙毕备”的“妙”和“以为妙绝”的“妙”两个意思相同吗?明确:不同,前者是“妙处”,后者是“奇妙”的意思。
②“以为妙绝”的“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到了极点的意思。
问:最后一节中也有一个“绝”---“群响毕绝”,他们意思一样吗?明确:不一样,后者是“消失”的意思。
3、这一部分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明确: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以为妙绝”。
4、一起把这一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内容的句子朗读一遍。
问:这部分中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从“遥闻”一词可以看出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而且是比较轻的,而“深巷”一词则告诉我们声音是从室外传来的,所以在这里声音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变化的;另外,犬吠、欠伸、呓语等这些声音刚开始都是单独发出的,到后来却是“众妙毕备,一时齐发”,所以也是由分而合地变化的。
5、这一节全都是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的吗?明确:不是。
问:哪些不是?找出来一起朗读一遍。
问:这是在写什么?明确:是观众的反映。
6、问:观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的?明确:因为观众已经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听的非常的入神。
7、问:介绍口技艺人的表演,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述观众的反映呢?有什么作用?明确: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师: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是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说明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8、学生仿照以上方法自己学习解决第3、4两节。
(先幻灯出示问题)下面请大家根据上面的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来学习第2和第三小节。
第1组和第2组的同学学习第3小节,第3组和第4组的同学学习第4小节。
问题如下:1、这一部分的哪些词句你还不太理解?请做上记号。
2、找出你所负责学习的场景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并想一想:这部分模拟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3、观众又有哪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明确:①第3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未几,夫齁声起”到“妇梦中咳嗽”。
这部分的声音是由大到小、由多到少变化的,只能“微闻余声”。
可以从“微闻”一词看出;观众的反映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②第4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这部分声音的变化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响声大作。
是从两个“大呼”、一个“齐哭”、五个“百千”看出来的。
观众的反映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观众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以假乱真了。
10、现在我们再回过去解决开始时我们没有解决的关于为什么作者要两次提到表演的道具问题。
经过我们以上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交代了表演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也衬托了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12、我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概括评价这位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6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全面感知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2.适当运用点评法,理解.写作的层次及叙议的写法。
2. 学习白求恩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预习指导:通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最好配乐):”秋风吹着细雨/ 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一/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
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条件也可以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电脑一室有录象片断)2、教师简介白求恩生平。
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牵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读、练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目标1)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教师巡视,督促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然后随机提问,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即可,目的只在于检查学生思考情况。
参考答案:第一段: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第二段: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评点文章的第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带着问题来朗读,读后思考,学生将答案列出来)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②划分层次。
③这一段中先叙事,后发议论,把记叙与议论的分界处标出(画两道竖线)。
然后细读议论的内容,想想记叙的事跟议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④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对白求恩作一简单的介绍呢?(自圆其说即可)以上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点拨,花时25分钟左右。
参考:②划分层次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 :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这段记叙是为后面的议论服务的,记叙简明扼要,却突出其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④先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世者深怀敬意的追忆。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作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
从阅读角度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了。
五、小结本堂课内容,归纳评点中应注意的地方。
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评,要求语言准确经济;点,要求恰当醒目。
六、学生分叙、议部分朗读此段,加深体会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七、布置课外作业。
A、课后熟读课文。
B、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精益求精C、以”我心中的白求恩”为题作一次口头作文。
七、说课精要:采用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点评法理解文章的内容。
九、教学后记: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二三四部分的具体内容。
2.理解各段的层次关系3.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白求恩先生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三分钟(班级现象的议论)二、复习上堂课内容,教师明确教学重点。
本堂课教学重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文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师引导分析二三自然段。
教师出示有关思考题: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哪几层来写的?试归纳意思。
(要求按正面反面侧面等来分析)2.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第一次学议https:///论文,教师应在这里简介议https:///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分类;然后让学生分析判断,至于作用,可针对此类型的略作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