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74例_黎志远
- 格式:pdf
- 大小:169.49 KB
- 文档页数:3
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55例临床观察慢性盆腔炎是指盆腔内器官慢性炎症,常见于女性生殖系统,导致不适和痛经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本文旨在探讨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的患者55例,年龄范围为20岁至40岁,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是口服中药益气化瘀方剂,同时进行腹部艾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15分钟。
对照组口服抗生素龙凤胎复片,每天1次,每次3片。
结果:观察组55例患者中,治愈37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1%。
对照组55例患者中,治愈23例,好转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2.7%。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腹痛、腰酸等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稳定,不易复发。
结论: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对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艾灸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
益气化瘀方剂则可以调节患者体内气血不足的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
两者联合应用,相辅相成,加速了患者康复的进程。
注意事项:1. 艾灸治疗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注意病患的体位和疗程控制。
2. 益气化瘀方剂的配方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3. 结果仅为临床观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疗效,并评估长期的治疗效果。
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盆腔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气滞血瘀、脾肾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针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评价治疗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58例患者的盆腔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其中47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11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明显。
白带异常症状得到了改善,55例患者的白带异常情况明显减轻,3例患者的白带异常情况消失。
月经不调症状得到了改善,50例患者的月经不调情况明显改善,8例患者的月经不调情况消失。
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表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相关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进行的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患者的子宫和附件部位明显缩小,炎症病灶减轻,回声一致。
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均明显下降,说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对炎症指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
这项研究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不同患者的证候表现和体质差异较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治疗上,应以调整饮食、规律作息、情志调摄为基础,同时配合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以期达到良好的疗效。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对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对照组,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是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用方法。
本文对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并进行了效果分析。
通过对58例患者的病史、体征、辨证分型等进行综合分析,将患者分为肝郁气滞型、气血虚弱型和瘀血阻滞型三种辨证类型。
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治疗
方案。
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主要以疏肝理气为主。
方剂采用了柴胡桂枝汤或香附龙骨牡
蛎汤等,同时配合针刺调理。
草药中主要使用了柴胡、香附、龙骨、牡蛎等,以疏肝、理气、调理气机为目的。
针刺主要选取足三里、关元、曲池等穴位,通过调理经脉、疏通气机,以达到舒肝解郁的效果。
通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分析发现,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愈35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4.83%。
治愈率为60.34%,显效率为27.59%,有效率为8.62%。
结果显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对于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对于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理肝气、
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愈率。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例如样本量较小,治疗时间较短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一治疗方法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牛巧贤, 铁衡.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J]. 中国
中医急症, 2020, 29(4): 902-904.。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慢性盆腔炎诊疗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慢性盆腔炎病的位置处于在冲任,子宫,机理是由于肾虚血瘀,我们治疗应该将重点放在盛气补肾,活血化瘀上。
关键词:盆腔炎妇科活血化瘀【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4-01活血化瘀是中医较为独特的诊疗方法之一,是我国人民辛苦创造的、实践中被用的范围比较大,地位显著,同时后期经过各位医家的改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活血化瘀法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道路。
现在针对活血化瘀法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的情况加以介绍。
1慢性盆腔炎与瘀血的之间关系女性生殖器和结缔组织发生相应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发生大多在卵巢、盆腔结缔组织周围,大部分治疗有相似的地方。
主要性状为腹痛、腹胀、月经不调等等。
我们从病变的情况来分析大致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
慢性症大多属于“癥瘕”“痛经”等范围内。
曹大农说,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发病诱因,脾缺少运健,脾虚是病发的主要结局。
王国红做出论断,经期后、产后或生育后血室开放,热毒被阻所导致的,所以他指出了肾虚为本,瘀血乃标的中心思想。
肖承琮说“肝郁肾虚”乃是慢性盆腔炎的最大病因病机。
中医有如是说法,妇女因经、带、胎、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又都与冲、任二脉受损相联系。
“徐灵胎云”中说过病种主要原因是由此引起,另外,血因气行,气为血帅,所以血类的病由气分所主要导致的。
失调的气将会导致人体体液运行的失常,使得血液循环受到损伤,而后血的运行不通畅。
所以盆腔炎病变后充血、组织、主要因为循环系统出现障碍。
后来由于血气不通,经络被阻隔,造成了血栓所引起的。
还有就是急性阶段的诊治没有得到很彻底的实践,病变后有所发展导致了慢性类疾病的滋生。
时日久长,气渐渐虚弱,临床情况就变得复杂,总之,盆腔炎气滞血瘀的规律经年不变。
2辨证施治此类病多出现湿热夹瘀,慢性类疾病经常见有血瘀、肾虚、气滞等情况。
本为病理的变化,标是体征和症状的凸显,气滞血瘀是此类病病理发生特殊变化的根基,这是病变的本源;然而,带下异常、腰痛等症状,这是病症的“标”所在之处。
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55例临床观察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本次观察的对象为55名患有慢性盆腔炎的女性患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
患者的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处于慢性期。
诊断标准包括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病情反复等。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确定了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
1.2 方法本次治疗采用的是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的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1.2.1 益气化瘀法中药治疗采用的是“益气化瘀”方剂。
药物组成为:当归、黄芩、川芎、白芍、枸杞子、丹参、桃仁、三七粉、红花。
将药物加水煎煮,趁热服用。
每天2次,每次50g。
连续服用1个月。
1.2.2 艾灸治疗采用的是“一次5穴”的艾灸方法。
穴位为下腹部的关元、气海、中极,和气穴、膀胱俞穴。
每次艾灸20分钟,每周3次,连续艾灸6周。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病情是否反复等,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二、结果2.1 病情改善本次观察中55例患者均有效地改善了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2 疗效评价根据治疗后的疗效评价,本次观察中疗效良好的患者占87.3%,疗效一般的患者占9.1%,疗效差的患者占3.6%。
2.3 安全性本次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艾灸操作也基本没有产生不适感和烫伤等情况。
三、讨论目前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物理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益气化瘀法联合艾灸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治疗方法,以美国针灸学会为代表的学者们曾经指出:“艾灸温热之性,有理气、燥湿之功,为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的有效方法”。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共有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参与了治疗,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观察,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炎症症状、改善盆腔器官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通过讨论和治疗总结,得出结论认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并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
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临床资料、临床疗效观察、讨论、治疗总结、临床效果评定、结论、展望、致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关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目前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和报道。
我们开展了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有望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分析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资料和疗效观察,探讨该方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疗效。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是传统中医药治疗炎症的重要原则,而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评估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为中医药在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3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摘要】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伴有盆腔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通过对58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发现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对慢性盆腔炎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探讨治疗机制,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益气扶正, 活血化瘀, 辨证治疗, 临床疗效, 分析, 有效性,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下腹疼痛、异常白带、月经不调等症状,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困扰。
目前,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尽如人意。
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方法,能够温补脏器、活血祛瘀,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目的:1. 评估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包括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减轻病情等方面的效果。
2. 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治疗原理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通过收集和分析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总结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华彬【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替硝唑治疗,治疗组给予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外敷等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3.5±1.8)明显低于对照组(6.5±2.1),临床治疗有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能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改善血液循环。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35)0z1【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盆腔炎,慢性【作者】华彬【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中医院妇产科,云梦 43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R714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1]。
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在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炎症迁延、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盆腔炎;部分患者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异位妊娠、宫腔内组织增生或瘢痕、不孕等[2]。
数据统计表明,<30岁育龄女性慢性盆腔炎发病率达14%,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
我院对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益气扶正及活血化瘀中药方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盆腔炎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造血系统、肝肾疾病、精神病患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选择2015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22~58岁,平均(36.8±1.2)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8.5±1.5)个月。
表3AECOPD单项证候比较组别症状中西药组临控显效有效无效例数西药组临控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咳嗽11141504031025240咯痰185973975121438呼吸困难1389114164191140注:经统计学处理,在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方面,进行分层χ2检验,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
5讨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7.6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5.00%。
进行χ2检验后显示,中西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说明中药(宣肺方、降肺方和宣降并调方)配合西药对AECOPD 的综合疗效较为显著。
单项证候比较显示,在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方面,中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说明中药、西药合用对改善AECOPD的症状作用较为显著,中西药配合能有效改善AECOPD的“咳嗽、咯痰”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综合比较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配合西药)较单纯西药治疗有优势。
由于COPD的肺功能是不可逆的,只能控制其恶化的收稿日期:2010-09-08作者简介:黎志远(1951-),男,湖北荆门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疑难病及不孕不育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杨贤海(1965-),男,湖北荆门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
进程,不能逆转,故不作为比较内容。
宣肺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杏仁下气止咳平喘,二者一宣一降调畅气机;桔梗宣肺止咳,枳壳降肺下气,二者相配,宣中有降,共同调理气机升降[2],桔梗之量略大于枳壳,是以宣为主;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降肺方中以姜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健脾燥湿为主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化痰止咳,且枳壳量略大于桔梗,是以降为主;桑白皮泻肺平喘、化痰止咳,甘草健脾化痰、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降肺平喘、化痰止咳之功。
宣降并调方炙麻黄、炒杏仁一宣一降调畅气机,桔梗、枳壳量等共调升降;半夏辛开苦降宣通气机;桂枝配合麻黄宣肺散寒;陈皮配合半夏健脾化痰理气。
共奏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功。
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以宣降肺气法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但能有效改善“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而且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综合治疗也有较为显著的疗效,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在治疗肺系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7,30(1):1-22.[2]张庆祥.论肺主宣降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97-99.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74例黎志远,杨贤海,李天春,陈孔莉(荆门市中医院,湖北荆门448000)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内服中药、保留灌肠、外敷及热敏灸等四法综合治疗;对照组予10%葡萄糖250mL加入头孢呋辛钠2g、替硝唑200mL静脉滴注。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通过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炎症状积分指数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56.76%和37.88%,总有效率分别为95.95%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症状积分指数,血液流变学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本质可能是气虚血瘀,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综合治疗四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机理可能与调节免疫机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吸收,从而减少复发有关。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热敏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150-03慢性盆腔炎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本病患者日趋增多,并且年龄趋向年轻化,据不完全统计,30岁以下者发病率占14%左右,本病反复发作,宫腔内组织破坏,广泛黏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可致不孕、异位妊娠、及慢性盆腔痛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危害妇女的生殖健康,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自2008年9月以来,我们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74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现行妇科学教材制定[1]。
气虚血瘀证:反复小腹或少腹坠胀,腰骶部酸痛,神疲乏力,劳累后疼痛易复发,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舌质淡或暗,苔薄,脉沉细或涩。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2]制定。
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常在劳累、性生活后、排便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量多,不孕等。
妇科检查:子宫常向后倾,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能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宫腔一侧或两侧扪及包块。
1.3症状积分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2]制定。
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骶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疲乏,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
分级标准:重度,积分在15以上;中度,积分在10 15分;轻度,积分在5 9分。
1.4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于2008年9月—2010年5月本院妇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者共140例。
门诊94例,住院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对照组66例。
治疗组年龄在20 48岁,平均(34.80ʃ6.93)岁;病程0.5 11年,平均(4.60ʃ1.79)年;病情评分6 22分,平均(14.32ʃ3.37)分。
对照组年龄23 47岁,平均(33.70ʃ6.24)岁;病程0.5 9年,平均(4.40ʃ2.09)年;病情评分6 22分,平均(14.41ʃ3.29)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变及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
1.5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现行妇科学教材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有关内容拟定的标准。
符合盆腔炎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在20 48岁者即可纳入。
②排除标准:排除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等严重疾病,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2观察方法2.1治疗方法2.1.1治疗组内服方组成黄芪30g,白花蛇舌草30g,败酱草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白芍15g,土茯苓15g,桃仁12g,枳壳12g,香附12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桂枝10g,水蛭6g,甘草6g,下腹胀痛甚者加延胡索12g,五灵脂12g,带下量多、色黄、味臭者加茵陈20g,虎杖15g,臭椿皮12g,腰骶部冷痛明显者加杜仲15g,川断15g,巴戟天12g温肾强腰止痛,若出现盆腔包块者加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消瘀散结;若输卵管阻塞及积水者加茺蔚子15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子20g,炮甲10g,每周6剂,水煎3次,取汁500mL,分3次温服,行经量多时停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2.1.2中药灌肠药用:生黄芪30g,败酱草30g,丹参2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赤芍15g,香附12g,桔梗10g,地鳖虫10g。
用法:将上药加水500mL,煎成100mL,待药液为37 40ħ时,取侧卧位,用5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4cm以上,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尽量让药液保留于肠道内时间长),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 6个疗程,经期停用。
2.1.3中药外敷用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羌活12g,独活12g,防风12g,白芷12g,延胡索10g,香附10g,透骨草30g等12味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加工制成药袋,采用超细粉技术,每袋100g,铝薄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蒸后热敷患者下腹部,每次20min,每包用10次,15天为1疗程,连用4 6个疗程。
2.1.4热敏灸疗法主取护宫穴、子宫穴、血海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次髎穴、大肠俞。
操作:先取俯卧位,在大肠俞和次髎穴区域探寻热敏点,同时采取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向四周扩散至整个臀部或顺带脉传至腹部,直至感传消失。
后取三阴交穴单点温和灸,部分患者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至腹部者,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点,进行温和灸(或取阴陵泉,血海穴),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定于三阴交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直至感传完全消失为止。
关元、护宫穴、子宫穴区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向深部穿透至腹腔,部分患者觉灸感向腹部、腰部、下肢传导,灸至感传消失。
1次/d,15日为1疗程(经期暂停),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经前1周采用10%葡萄糖250mL、头孢呋辛钠2g、替硝唑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5 7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观察指标2.2.1疗效性指标临床疗效,治疗后进行体征与症状评分,妇科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由北京普利生精密仪器研制中心生产的LBY-N5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测定)。
2.2.2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观察服药期间有无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和Riuil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珋xʃ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2.2.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积分为0;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显著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3结果3.1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74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34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95%,总显效率为56.76%,对照组66例,临床痊愈2例,显效23例,有效3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3.33%,总显效率为37.88%。
经χ2检验,χ2总有效率=6.1661,P<0.05;χ2总显效率=4.9821,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治疗组74例,治疗前积分(18.41ʃ2.39),治疗后积分(3.34ʃ2.17);对照组66例,治疗前积分(18.56ʃ2.47),治疗后积分(10.79ʃ4.04);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38.885,P<0.05;χ22 =13.890,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χ2=13.792,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