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女性盆腔疼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女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症状,给女性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在治疗女性盆腔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女性盆腔疼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等。
常见的证型包括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亏虚型等。
气滞血瘀型盆腔疼痛的女性,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郁闷。
这种情绪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疼痛的特点是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可能在月经前或经期加重,伴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加减,其中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材能够活血化瘀,川芎、枳壳、香附等可以行气止痛。
寒湿凝滞型盆腔疼痛通常是由于女性在经期或产后受寒湿之邪侵袭,导致寒湿凝滞于盆腔。
这类患者的疼痛多为冷痛,得热则减,还可能伴有四肢不温、带下量多而清稀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可以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其中的小茴香、干姜、肉桂等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苍术、茯苓等能祛湿。
湿热瘀阻型的盆腔疼痛多由湿热之邪入侵,与瘀血相互搏结所致。
患者的疼痛表现为灼热疼痛,伴有带下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常用的方剂是清热调血汤加减,其中的黄连、黄柏、丹皮等能清热,桃仁、红花、当归等可化瘀。
气血虚弱型的女性,由于身体气血不足,无法濡养盆腔,从而出现疼痛。
疼痛往往是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还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治疗应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可选用八珍汤加减,其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能益气,熟地、当归、白芍等可养血。
肝肾亏虚型盆腔疼痛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有关。
这类患者的疼痛多为绵绵作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需要滋补肝肾、养血止痛,常用的方剂是调肝汤加减,其中的熟地、当归、白芍等能养血,山茱萸、山药、杜仲等可滋补肝肾。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患者张女士,31岁,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半年,月经色重,白带多且带黄,有腥味,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舌苔白厚,尿频,手脚冰凉。
经过彩超诊断,确定为盆腔炎和宫颈糜烂。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余邪未尽、淤积胞宫,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从而引起经、带诸症。
针对张女士的症状,中医采用活血化瘀调经的方法进行调理。
经过3个多月的综合调理,张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到医院进行复查已经痊愈。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寻找正规渠道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安全有效。
浅谈盆腔炎的中医药证治与体会结合中医药理论,针对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总结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辨证分型论治,采用中医药的内外治疗方法,拟写点的心得与体会交流于同道。
【概述】盆腔炎现代医学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
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尿管炎、输尿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1]。
炎症可以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
按其发病的过程、临床表现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渗出增多形成粘连、积液或炎性包块。
主要有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月经量多、白带增多或异味时检查腹部有包块。
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
临床以下腹疼痛,肛门、腰骶坠胀、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不调等临床表现为特点。
王清等[2]与中医“妇人腹痛”、“痛经”“带下”“病症瘕”等病相参。
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在一些性生活紊乱、性病泛滥的国家中此病尤为常见。
国外有人于1991年8450例15—44岁的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19岁盆腔炎的发病率为3%;30-34岁者发病率为14%;结婚时间长者发病率为19%新近结婚者发病率12%;而未婚者发病率为6%;第一次性交年龄在15岁以下者发病率较第一次性交大于19岁者3倍,越年轻开始性生活其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与性伴侣的多少也有关系仅有一个性伴侣者发病率为7%;有多个性伴侣则为10%—22%;性伴侣多于10个者发病率较仅有1个性伴侣的3倍。
一个国际性前瞻性,47个研究中心放置宫内节育器22908例中,发生盆腔炎者81例,发病率为1.58%。
在我国由于个人卫生以及医疗条件的限制或对妇科小手术无菌操作重视不足,以及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等应用等原因,引发盆腔炎也较常见[3]。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女性胞宫、胞脉等重要脏气位于人体下焦,冲任督带通过经脉经脉与五脏六腑相关联,以获取精微营养→藉以完成胞宫→胞脉→月经孕育等功能的正常活动。
治疗盆腔炎中药方治疗盆腔炎中药方 1.处方:土茯苓、芡实、金樱子、石菖蒲,猪瘦肉,用法:加水,慢火煲汤,加盐调味,饮汤食肉。
每日一次。
功效:具有健脾补肾,解毒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2.处方:山药、白芍、车前子各15克,党参、苍术、炒白术、陈皮各10克,柴胡、荆芥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健脾,渗湿止带。
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慢性盆腔炎。
3.处方: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每服6克,每日3次。
功效: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作用,适用于盆腔炎。
4.处方: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穹、牛膝。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调气活血,消症散结,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盆腔炎。
5.处方: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盆腔炎急性发作,腹痛发热,便秘者。
盆腔炎中药茶饮 1.当归9克,香附9克,益母草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桃仁10克,败酱草15克,黑木耳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3.小茴香30克,栀子30克,甘草10克。
共研末,每服2-3克,每日2-3次。
4.黄芪50克,当归15克,大枣10枚,红糖适量。
水煎服,每日2次。
盆腔炎西药西医多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抵抗炎症,用药请遵医嘱,宜联合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1.青霉素g:每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每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2.红霉素:每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
3.庆大霉素:每日16万一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4.林可霉素:每次0.3-0.6g,一日3次,肌肉注射。
5.克林霉素:每次0.6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改为口服,每次0.3g,每6小时1次。
治疗盆腔炎的偏方 1.苦菜莱菔汤治疗盆腔炎组成:凄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附件1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1.定义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2.1诊断依据:2.1.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1.2 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血沉增快;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血清CA125可增高;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2.2.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慢性盆腔炎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出现给女性朋友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我们要知道导致慢性盆腔炎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一般认为免疫功能出现问题以及病情的迁移都是会导致我们出现慢性盆腔炎,另外衣原体的感染以及病理的改变和产后,流产后以及妇科的手术都是会导致出现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有多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但是我们最好还是选择中药来治疗慢性盆腔炎,下文我们一起看看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疗法。
中医上是怎么治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久治难愈。
近年发病又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故探讨该病的治疗,并防止其反复发作已被妇科临床所重视。
根据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不同,分别见于中医的腹痛、痛经、带下病、不孕症及症瘕等病。
病因是:湿热、寒湿、气滞、痰湿、气虚所致。
病性为虚实夹杂。
病机特点为胞宫、胞脉、瘀滞、内阻。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脾肾阳虚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表现:小腹坠胀、隐痛,带下量多、清稀。
伴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肿。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
中成药:①妇科白带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②止带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食疗:①韭菜根50克,鸡蛋2个,白糖50克,同煮汤食,连服数天。
②核桃仁20克,芡实18克,莲子18克,粳米60克,煮粥常食。
2、肝肾阴虚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表现:小腹隐隐作痛,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腥臭。
伴腰膝酸软,头晕,或月经提前,色淡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①茸坤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②乌鸡白凤丸,每次10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食疗:①生地30克,粳米30~60克。
将生地洗净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
把粳米煮粥,待八成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
食粥,可连服数日。
②鸽蛋5个,阿胶30克。
盆腔炎症怎么治疗,老中医教你偏方治疗文章导读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妇科疾病。
引起盆腔炎的原因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因为卫生问题(个人卫生、不洁性交等)引起的。
盆腔炎可以通过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偏方来进行治疗。
一: 食疗偏方1: 苦菜莱菔汤治疗盆腔炎组成:凄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用法:上四味共煎煮,去药后吃萝卜喝汤。
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2: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发热,下腹胀痛,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附注:金银花对多种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佣。
3: 银花冬瓜仁蜜汤治疗盆腔炎组成:冬瓜籽仁20克,金银花20克,黄连2克,蜂蜜50克。
佣法:先煎金银花,去渣取汁,佣药汁煎冬瓜籽仁15分钟后人黄连、蜂蜜即可。
每日l剂,连服1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微发热,自汗,带下色黄量多,舌红苔黄。
二: 外用方法 1: 1.取大蒜泥外敷下腹部,每日1~2次如皮肤起泡则暂停。
2: 2.鲜活蒲公英250克,捣烂如泥,外敷下腹部,每日1~2次。
3: 3.耳穴按摩:选内生殖器、盆腔、肾上腺、内分泌、交感等穴,施按、捻、摩手法弱刺激10分钟,每日3~5次。
4: 4.在床单或油布上均匀地铺8~10厘米厚的热砂,取俯卧位,然后将床单或油布裹好腹部保温,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
三: 盆腔炎是一种较为常见妇科疾病,大多是因为卫生问题(个人卫生、不洁性交等)引起的。
急性盆腔炎表现为:下腹疼痛,发热,如病情严重,可有高热、寒颤、头痛、食欲不振等。
慢性盆腔炎表现为:低热,易疲乏,病程较长时,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还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症状。
浅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摘要】众所周知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的病症之一,其病症的原因是由于急性的盆腔炎治疗的不及时、在身体的体质方面很弱等发面引起的,也就是说慢性盆腔炎的病发的周期很长,在治疗起来很顽固,如果是身体的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引起急性盆腔炎的发作,一旦没有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危害女性的身体健康,此病症中医方面认为是“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等范畴,据临床的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面有很多的方法,与现代的西医的治疗相对比较的话,有很好的独特之处,那么本文就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治疗中医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观点进行分析、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慢性盆腔炎;治疗1 盆腔炎的病因机理一般来说,在西医的治疗理论中主要的表现症状是尿频、尿痛、另外还会出现阴道的分泌物会增加等,然而在西医治疗时慢性的盆腔炎是属于妇人腹痛的范围内,其原因是血行不通畅、气滞血瘀与冲任失调而起,也就是说正因为气血不通畅,导致患者腹部感到疼痛,另外还是由于外感湿毒,热毒入侵身体,壅滞在子宫之中,从何形成气血不通畅,最终导致慢性盆腔炎。
2 治疗方法对于明确的慢性盆腔炎,目前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好好休息,避免劳累,可用中医治疗。
西药的抗生素对于盆腔炎的效果不佳,如果不是再次感染导致的盆腔炎急性发作,就不要用,以免引起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2.1 脾肾阳虚型表现:小腹会出现隐约的疼痛、坠胀,同时还会有腰酸肢体发软的现象,面肿。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
中成药:妇科白带丸,再服用的时候是每天2-3回,每回2-3克,并且要用开水服用,另外还可以服用止带丸,在饭前服用,在每天的口服剂量是3次,每次4-6克,另一方面还可以在饮食的方面进行治疗,用材料分别的是:鸡蛋、韭菜根、白糖、比例是50克、2个、白糖50克,之后用其煮汤口服,另外可以用核桃仁20克,芡实18克,莲子18克,粳米60克,然后将这些材料用其煮成粥之后服用。
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偏方最有效【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慢性盆腔炎。
【偏方组成】当归、丹参、苋实、土茯苓各25克,赤芍、元胡、川楝子、三棱、莪术各15克,山药30克,香附10克。
【用法用量】制成蜜丸,每丸10克。
每日3次,每次1丸。
【加减】湿热瘀结型患者,加黄柏、苦参各15克,寒凝气型患者,加炮姜、茴香各10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共治慢性盆腔炎346例,总有效率94.9%。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慢性盆腔炎。
汪见腰酸,腹痛下坠感,带下量多,色赤或黄,苔黄腻;或见痛经,舌质暗等。
【偏方组成】败酱草、苡米、夏枯草各30克,丹参20克,赤芍、元胡各12克,木香10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水煎为500毫升,每次服50毫升,每日服2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30例,治疗效果较好。
【功能主治】清热燥温,活血清带。
主治慢性盆腔炎。
【偏方组成】黄柏12克,苍术12克,生苡米30克,香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白芍20克,甘草8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慢性盆腔炎。
【偏方组成】当归12克,木通12克,白芍18克,桂枝9克,细辛3克,甘草6克,萆薢15克,蒲公英30克,二花24克,大枣3枚。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1剂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早晚分服。
10天为1疗程。
1.【病例验证】谷某,女,42 岁。
患者己绝育3年,带下痛经一年余。
近一年来黄白带下气腥味浊,腰腹坠痛,月事错前25天左右色黯质浓,七日方净。
经前感觉会阴及腹部胀痛,状如临盆,苦楚不堪,须用止痛片方能缓解。
其舌正红,苔略黄,脉细弦而数。
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充血,宫颈下唇中糜,附件右侧增厚压痛,宫体大小正常,白带镜检:红血球十,脓球卅,证属湿浊之邪久滞带脉,瘀热互结成为带下,治宜燥湿,清热,利带。
嘱其共服17剂,带下渐少,色转浅淡,腰腹坠痛明显减轻,经期结束可停服镇痛剂。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方法盆腔炎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常常以月经不调、腹痛、腹胀等症状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专家介绍,对于盆腔炎的发生,中医认为这多是由于女性体质虚寒、气血瘀滞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不会形成耐药性,在这方面可以使用[清炎妇坊贴]调理。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避免摄入辛辣上火的食物。
盆腔炎的两个证型1、湿热瘀毒型,症见患者微恶寒、发热、有汗,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带下色黄如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2、气滞血瘀型,症见患者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甚至有包块,腰骶酸痛,舌有紫气、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盆腔炎的中医药方1、金银花30克,土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通草6克,大黄5克,白鸡冠花15克。
水煎,每日一剂,适用于急性盆腔炎。
2、败酱草、鱼腥草各30克,红花、赤芍各15克,川楝子10克,柴胡10克。
浓煎成300毫升,冷至38℃左右保留灌肠。
治疗前需排便,灌后侧卧15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黄连30克,黄柏、黄芩各90克,大黄60克。
共研细末,蜜调或水煎,热敷于下腹部,每日两次。
适用于急性盆腔炎炎症浸润期。
4、丹参20克,赤芍、元胡各15克,木香10克,夏枯草、薏苡仁、败酱草各30克。
水煎,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5、败酱草50克,紫草根15克,水煎去渣加入红糖25克,调匀服食。
适用于盆腔炎病。
6、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赤芍,枳壳,木香,然后用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到五剂,适用于盆腔炎病。
7、乌药,香附,当归,川芎,桂枝,炮姜,五灵脂,生蒲黄,赤芍,炙甘草,然后一起用水煎内服,每日一剂,每剂服两到三次,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
8、槐花10克,苡米仁20克,冬瓜仁2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大米50-100克,煮粥食用。
适用于盆腔炎病。
盆腔炎的中医食疗1、桂圆粥:桂圆60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本病在中医痛经、带下、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月经不调等疾病中有类似慢性盆腔炎的描述。
运用中药及针刺综合治疗效果理想,现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①针刺疗法:由于病位在下腹部,首先以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针刺。
其中维道向前下方针刺,待针感出现并向下传导方可。
除中极外均双侧取穴,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
中极、维道分别从三个方向疏通腹部瘀滞。
上症多在1周明显减轻,对伴有附件增厚增粗者施以强刺激手法加强局部的气血疏通。
经期停止针刺治疗。
②中药外敷:外敷方:巴戟天10g,防风20g,穿山甲10g,血竭15g,大黄10g,沉香10g。
以上药煎取药液适量,浸于厚毛巾上(4层左右)热敷,以不烫为度,越热越好,敷至皮肤花白,约30分钟。
③调护: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节房事,保养精气,慎起居;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病历资料
患者,女,36岁,4年前于流产后1个月时感左下腹疼痛,以经期及劳累后明显,伴低热,间断以抗菌消炎治疗,四年来上症反反复复。
妇科检查:白带量多,质黄味臭,子宫稍大,后位,宫颈举痛,左侧附件可触及条索状增厚、压痛。
b超:左附件处可见条索状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粗细不一致。
中医诊断:腹痛、带下证。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疗:首先,以上法针刺,并加足三里、
关元调动机体能动性,提高抵抗力。
1次/日,5次后症大减,改2次/日巩固,共10次。
经期停针。
其次,由于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以外敷方日3剂外敷,共10剂。
同时嘱患者从饮食、情绪、房事、劳作等方面自我调理,并每日以温白开水加少许盐清洗下部,阻止感染进一步逆行向上发展。
经治疗,自我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左侧附件稍有增厚,压痛不显,b超对比显示左附件处条索状无回声区明显缩小。
本例患者虽已病四年,加之日常劳作辛苦,正气已虚,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增强抵抗力的足三里、关元进行全身调节,大补元气,疏通全身气血,以面带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炎性渗出的吸收,取得满意疗效,也突出了中医整体辨证的
讨论
本病病位在下焦,为肝肾所主;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生理特点为肝郁血虚;且本病迁延日久多瘀多痰,故以活血化瘀、化湿通络、补肾健脾舒肝为治疗之大法。
针刺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疏通腹部的气血,减少炎性的渗出并促进吸收,阻止增生和变性的进一步发展。
患者如出现腹部温热感,效果会更好,热则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促进炎性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松解粘连。
有研究表明:针刺对痛经除可镇痛,还可以调节激素水平。
这也为三阴交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1]。
因增生粘连已久,为减少患者长期口服药物的痛苦以中药外敷治
疗,外敷时产生大量的中药蒸汽分子,刺激局部皮肤,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的营养状态,推陈出新,祛瘀止痛;外敷可使药物分子直接渗透于血管进入体循环,减少肝肠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改善增生粘连;避免患者因长期口服中药口感上的不适而不能坚持的弊病,可长期用药。
方中巴戟天辛甘微温,归肾经,除湿助阳,补肾调冲任,振奋阳气。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盛湿止痛。
《医方集解》云:“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
二药归肝、脾、肾经,内调脏腑,且都具有辛能行散的特点,行气血,散湿热。
穿山甲咸微寒,专走血分能行散,善窜,通经络达病所。
血竭甘咸性平,有小毒,归心肝经,专入血分。
《本草纲目》云:“散血滞诸痛”。
大黄苦寒,通行气血。
《本经》云:“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与穿山甲、大黄三药共用力宏专通气血达病所。
加入沉香,辛能散,温能通,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衰,气行则血行,血不能自行,以动制静,缩短疗程。
另外,治疗前后的调护也很重要。
蒲辅周老先生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2]。
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养之根,气血生化之源。
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脾健气血生化有源,冲任气血和畅。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主生殖发育,对天癸的发生、冲任二脉的通盛充盈起重要作用。
血之盛衰、气血之条达与否,直接关
系到冲任二脉的气血调和。
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气畅则血行。
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动静结合、劳逸结合,保持气机通畅,血脉通达,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疗效会明显
从多渠道综合治疗本病,针对性强,达到攻邪扶正的目的。
唐大烈《吴医汇讲》:“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
其理一而已矣”。
且中医治疗效果独特,不仅缓解症状,复发率低,远期疗效也满意。
参考文献
1 龚平,张明敏,等.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6,1(26):51.
2 薛伯寿,编著.医学心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