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5.03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患者张女士,31岁,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半年,月经色重,白带多且带黄,有腥味,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舌苔白厚,尿频,手脚冰凉。
经过彩超诊断,确定为盆腔炎和宫颈糜烂。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余邪未尽、淤积胞宫,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从而引起经、带诸症。
针对张女士的症状,中医采用活血化瘀调经的方法进行调理。
经过3个多月的综合调理,张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到医院进行复查已经痊愈。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寻找正规渠道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安全有效。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常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失去治疗时机转化而来。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炎症比较顽固,西药抗生素治疗常达不到远期疗效,易产生耐药性或药物毒副作用,给患者增加精神上、经济上的负担。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祖国医学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理论,把本病分成: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三型,并拟了清热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三个活血汤剂进行对症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1 、湿热瘀结型:临床症状常见低热或无热,腰酸腹痛,行经或劳累时加重,月经先期或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带下赤白或色黄秽臭,胸闷纳差,口干心烦,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用清热活血汤:双花10~20g,连翘10~15g,公英15g,丹皮10g,赤芍10g,红藤12g,虎杖12g,生地15g,桃仁6g,益母草12g,车前子12g,土茯苓15g。
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绝者减桃仁,加黄芪15g,白术12g,仙鹤草12g,升麻6g,柴胡9g,甘草9g。
2、血瘀气滞型:症见腹痛拒按经期加重,腰酸腿软,腹部可触及包块,白带量多色黄赤,舌质紫暗或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B 超检查示:盆腔或附件区有炎症性包块。
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用行气活血汤:香附12g,木香9g,郁金9g,桃仁9g,红花9g,元胡9g,丹参9g,路路通12g,鸡血藤15g,皂刺12g,当归12g,川芎12g,益母草10g,牡蛎12g,山甲9g。
3、寒湿凝滞型:症见小腹胀痛,腰骶酸痛,行经或劳累时更甚,小腹及四肢有冷感,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血块或经闭不行,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用温经活血汤:小茴香10g,干姜9g,制乳香9g,制没药9g,桃仁9g,当归12g,乌药6g,香附9g,元胡9g,川楝子12g,五灵脂9g,三棱6g,莪术6g,牛膝9g。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共有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参与了治疗,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观察,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炎症症状、改善盆腔器官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通过讨论和治疗总结,得出结论认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并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
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临床资料、临床疗效观察、讨论、治疗总结、临床效果评定、结论、展望、致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关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目前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和报道。
我们开展了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有望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分析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资料和疗效观察,探讨该方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疗效。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是传统中医药治疗炎症的重要原则,而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评估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为中医药在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3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5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自拟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关键词红藤汤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盆腔炎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
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1]。
中医散见于“腹痛”、“带下病”、“瘕癖”、“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等各篇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疗程长,病情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用自拟红藤汤治疗患者65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5例,年龄25~46岁,平均29岁;疗程1个月~5年。
所有病例均经妇科检查和B超检测确诊。
症状与体征: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特点是小腹痛甚,腰酸胀痛,经前或经后加重,伴阴道或肛门坠痛,经前乳房胀痛,劳累、久站和性交后加重,小腹压痛,可扪及条索状包块,月经过频或经量增多,带下量多色黄,舌质黯或有瘀点,脉弦紧或涩。
妇科检查:子宫多后倾,增大。
B超示:附件炎性包块,后穹隆与直肠陷凹有不同程度的积液。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④无效:治疗后无改善[2]。
治疗方法:根据以上症候特点,病机当属气滞血瘀、湿热蕴毒,治疗以行气活血止痛为主,佐以清利湿热解毒。
自拟红藤汤组方:红藤30g,败醤草30g,当归20g,丹参15g,延胡索15g,赤芍12g,三棱10g,香附10g,台乌10g,红花6g,甘草6g,日1剂,加水煎沸15分钟,过滤取液,再加水煎20分钟,滤过去渣,两次滤液对匀约500ml,分早晚2次服。
如制成丸剂,10~15g/次,3次/日,温开水送下。
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子宫内膜炎患者经前可服药),12天1个疗程。
随症加减,如腰痛加杜仲、狗脊、巴戟天、桑寄生、川断、女贞子、旱莲草等药,腹痛较甚加川楝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6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组进行不同的治疗,比对得出的科学数据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找出更适合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各33人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通过科学数据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24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有效,痊愈率为72.72%,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16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有效,痊愈率为48.48%,总有效率为78.78%。
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具有科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方法有较高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在临床中出现较好的效果,可进行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产生的一种慢性炎症。
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和易复发等特点[1]。
患有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多数表现出下腹坠痛、月经不调和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
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了66位慢性盆腔炎患者,通过对她们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探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并进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情况我院将收治的6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各33人的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的33位患者年龄为23至50岁,平均年龄为36岁,病程6个月至8年不等,平均病程为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6至53岁,平均年龄为37岁,病程11个月至7年不等,平均病程为4年。
该分组情况为随机,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得出的数据较为准确。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理情况和身体情况,给予不同疗程的西医治疗,主要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采取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静滴的方式。
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
张建;李会春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0(012)030
【摘要】@@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亦把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列为主要方法,近10几年来,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广泛展开,本病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探求本病的病因病机,总结了"健脾补气,化瘀消癥"治疗原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收集完整病例65例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25)
【作者】张建;李会春
【作者单位】130700,吉林省伊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130700,伊通县景台镇发展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J], 张昕;张剑
2.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 [J], 张建;李会春
3.理冲汤加减口服联合少腹逐瘀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J], 黄婵
4.理冲汤加减口服联合少腹逐瘀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J], 黄婵
5.清热理血汤口服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J], 郑争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本病在中医痛经、带下、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月经不调等疾病中有类似慢性盆腔炎的描述。
运用中药及针刺综合治疗效果理想,现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①针刺疗法:由于病位在下腹部,首先以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针刺。
其中维道向前下方针刺,待针感出现并向下传导方可。
除中极外均双侧取穴,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
中极、维道分别从三个方向疏通腹部瘀滞。
上症多在1周明显减轻,对伴有附件增厚增粗者施以强刺激手法加强局部的气血疏通。
经期停止针刺治疗。
②中药外敷:外敷方:巴戟天10g,防风20g,穿山甲10g,血竭15g,大黄10g,沉香10g。
以上药煎取药液适量,浸于厚毛巾上(4层左右)热敷,以不烫为度,越热越好,敷至皮肤花白,约30分钟。
③调护: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节房事,保养精气,慎起居;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病历资料患者,女,36岁,4年前于流产后1个月时感左下腹疼痛,以经期及劳累后明显,伴低热,间断以抗菌消炎治疗,四年来上症反反复复。
妇科检查:白带量多,质黄味臭,子宫稍大,后位,宫颈举痛,左侧附件可触及条索状增厚、压痛。
b超:左附件处可见条索状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粗细不一致。
中医诊断:腹痛、带下证。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疗:首先,以上法针刺,并加足三里、关元调动机体能动性,提高抵抗力。
1次/日,5次后症大减,改2次/日巩固,共10次。
经期停针。
其次,由于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以外敷方日3剂外敷,共10剂。
同时嘱患者从饮食、情绪、房事、劳作等方面自我调理,并每日以温白开水加少许盐清洗下部,阻止感染进一步逆行向上发展。
经治疗,自我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左侧附件稍有增厚,压痛不显,b超对比显示左附件处条索状无回声区明显缩小。
本例患者虽已病四年,加之日常劳作辛苦,正气已虚,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增强抵抗力的足三里、关元进行全身调节,大补元气,疏通全身气血,以面带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炎性渗出的吸收,取得满意疗效,也突出了中医整体辨证的讨论本病病位在下焦,为肝肾所主;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生理特点为肝郁血虚;且本病迁延日久多瘀多痰,故以活血化瘀、化湿通络、补肾健脾舒肝为治疗之大法。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及实例解析作者:欧阳军盆腔炎,根据其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在传统医学中,急性者相当于“热疝”、“痃瘕”;慢性者属于“⽉经不调”,“带下”,“癓积”等范围。
其病因病理,多由于经期、产褥期或流产后湿浊热毒乘虚侵⼊⽽发病;或因肝经、脾胃湿热邪毒,循经下⾏,影响冲任⽽发病。
湿浊热毒蓄积下焦,⽓⾎壅滞不⾏,和正邪相争,则属实,属急性;若病情迁延⽇久,则⽓滞⾎淤,湿热残存,或湿热转化为寒湿,则属虚,属慢性。
急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湿热淤滞证【临床症状】患者常见⼩腹痛或少腹两侧疼痛,拒按,或有包块,带下⾊黄质稠,有臭⽓;发热,寒颤,头痛,⾆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分析与治疗】湿热淤毒蕴结下焦,正邪相争,故发热,颤寒,头痛;胞脉⽓⾎痹阻,故⼩腹痛或⼩腹两则疼痛,拒按;如淤毒炽盛与⽓⾎凝结,故有包块;湿热下注,则带下⾊黄,质稠,有臭⽓。
⾆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蕴结之征。
治宜清热解毒、凉⾎化淤,健脾利湿。
⽅⽤⼤黄壮丹⽪汤加味:⼤黄9克、丹⽪9克、⾚芍9克、桃仁9克、元胡9克、川楝⼦9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茯苓12克、车前⼦15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煎服,⽔煎服,1⽇1剂,连服3天。
【⽅析与加减】⼤黄、丹⽪、⾚芍泻热凉⾎;泽泻、车前⼦、茯苓、薏苡仁健脾和胃、渗湿利⽔,银花、连翘、蒲公英淸热解毒;元胡、桃仁利⽓祛淤⽌痛;若热偏重,症兼⾼热、便短⾚,原⽅加黄柏;若湿偏重,症兼腹满痛胀,苔⽩腻透黄,原⽅加苍术、厚朴;若形成包块明显,原⽅加皂刺、炒⼭甲、紫花地丁。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滞⾎淤挟湿证】【临床症状】患者常见⼩腹隐痛,坠胀。
腰骶酸痛,经期痛甚,按之或有索状包块,⽩带量多,⾊黄质稠,⾆红苔薄黄,脉弦滑。
【分析与治疗】⽓滞⾎淤挟湿胞络痹阻,故⼩腹隐痛,坠胀,冲任⾪属肝肾,腰为肾府,冲任⽓⾎流⾏不畅,故腰骶酸痛,⾏经期痛甚,⾎凝络结成形,故按之或有索状包块;湿热残存,带脉受伤,约束失职,故⽩带量多,⾊黄质稠。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09T16:37:25.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泽萍
[导读]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主要有小腹疼痛、月经不规律、失眠多梦、生殖器官疼痛感强烈等症状。
张泽萍(内蒙古赤峰宝山医院医保门诊 024076)
【摘要】目的: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中医治疗方法,为病人服入复方理冲汤。
对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
结果:实验组经过复方理冲汤的中药治疗之后,有2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3例好转,有2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经过抗生素的西医治疗之后,有10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7例好转,有15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53.13%;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
结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关键词】盆腔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76-02 慢性盆腔炎是我国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升高态势。
该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细菌导致感染[1]。
使女性的生殖器官和相关的组织发生炎症和感染。
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实现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因其治疗效果不好且不适宜长期服用。
现对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的65例病人进行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期间,共有65例慢性盆腔炎病人入住我院。
对这65例病人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将全部例病人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病人的平均年龄为(38.65±4.32)岁,平均病程为(3.34±2.34)年。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年龄、病程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治疗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中医治疗方法,为病人服入复方理冲汤。
复方理冲汤的具体方剂为:10g党参、10g知母、10g益母草、5g白术。
服药方法为每日一剂,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对药剂的药量加减。
对照组治疗方法:应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
以两周的时间作为一个治疗疗程,两个疗程以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的研究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对两组针对慢性盆腔炎治疗的结果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与分析。
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比针对慢性盆腔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
实验组经过复方理冲汤的中药治疗之后,有2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3例病人病情好转,有2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经过抗生素的西医方法治疗之后,有10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7例病人病情好转,有15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53.13%;慢性盆腔炎病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见下表一。
表一
组别显著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 28 3 2 93.93%
对照组 10 7 15 53.13%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主要有小腹疼痛、月经不规律、失眠多梦、生殖器官疼痛感强烈等症状。
多数情况下,由于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并不彻底,或由于病人本身的疏忽和忽视延误了治疗,导致疾病慢慢演化为慢性盆腔炎[2]。
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在临床上有很多种,但是由于盆腔炎炎症内部的粘连和纤维化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组织内部的血液循环状况[3]。
由于这种情况,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中药方法医治慢性盆腔炎作出了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比针对慢性盆腔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
实验组经过复方理冲汤的中药治疗之后,有2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3例病人病情好转,有2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经过抗生素的西医方法治疗之后,有10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7例病人病情好转,有15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53.13%;慢性盆腔炎病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原理是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来驱散病人体内的寒气[4]。
复方理冲汤活血化瘀、健脾补气,对慢性盆腔炎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性高、没有不良的副反应症状,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红哲.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4):29-30.
[2] 李虹,苗凌娜.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 53 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3):2927-2928.
[3] 冯莺,骆宏,孙津津,等.团体教育干预辅助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9,43(8):740-742.
[4] 乃狄芬,程玖邱宇清,等.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概况]JI.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