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瑶族舞曲—节选》说课稿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瑶族舞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歌曲采用了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欢快、活泼。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瑶族的文化背景,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音乐的兴趣需要进一步激发。
在学习《瑶族舞曲》时,学生可能对瑶族文化背景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瑶族的文化背景,知道《瑶族舞曲》的创作过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演唱《瑶族舞曲》,掌握二声部合唱的基本技巧。
3.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准确地演唱《瑶族舞曲》,掌握二声部合唱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对瑶族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二声部合唱的协调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瑶族舞曲》片段,引导学生谈论对瑶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瑶族的文化背景,介绍《瑶族舞曲》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学唱:学生跟随教师学唱《瑶族舞曲》,注意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二声部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合唱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瑶族舞曲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区别,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设计如下板书:•二声部合唱技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瑶族舞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的一首瑶族民歌,它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特色的节奏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瑶族音乐文化,感受瑶族舞曲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瑶族音乐文化相对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感受瑶族舞曲的魅力。
2.能够正确地演唱《瑶族舞曲》,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瑶族舞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能够熟练地演唱《瑶族舞曲》。
2.教学难点:瑶族舞曲的节奏较为独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住节奏,同时注意音准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讲解、示范、练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看、学、练的过程中掌握瑶族舞曲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瑶族舞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瑶族舞曲的表演形式。
3.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4.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音乐表现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瑶族舞曲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瑶族舞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让学生对瑶族舞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3.示范:教师示范演唱《瑶族舞曲》,引导学生跟唱。
4.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学生的节奏和音准问题。
5.展示: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瑶族舞曲的特点,包括音乐节奏、旋律走向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瑶族舞曲-听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听赏》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音乐》教科书。
教材以瑶族舞曲为主题,通过欣赏和分析瑶族舞曲,让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欣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针对瑶族舞曲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和分析《瑶族舞曲-听赏》,使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瑶族舞曲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对瑶族舞曲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瑶族舞曲-听赏》及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瑶族的风土人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聆听:播放《瑶族舞曲-听赏》,让学生初步感受瑶族舞曲的风格特点。
3.讨论:分组讨论瑶族舞曲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4.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分析瑶族舞曲的特点,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5.拓展:介绍瑶族舞曲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瑶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瑶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瑶族舞曲-听赏主题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听赏主题2》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选自《瑶族舞曲》的主题二,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特色的节奏展现了瑶族的风土人情。
教材中提供了歌曲的旋律线和节奏图,以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这首歌曲,了解瑶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瑶族舞曲这一特定民族的音乐,他们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瑶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瑶族舞曲-听赏主题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元素。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瑶族舞曲,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理解瑶族舞曲的表现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学唱、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瑶族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播放《瑶族舞曲-听赏主题2》,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3.学唱:跟随多媒体设备提供的旋律线和节奏图,学唱歌曲。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理解瑶族舞曲的表现手法。
4.讨论:分组讨论歌曲的特点,以及瑶族舞曲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5.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瑶族舞曲的特点及意义。
课文《瑶族舞曲》说课稿范文课文《瑶族舞曲》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瑶族舞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音乐课本第二册第二单元《音乐的情感表达》的第一课时,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它是一节欣赏课。
欣赏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理解音乐、表示音乐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启发同学体会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局面中欢乐幸福的心情。
2、使同学初步感受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示特点,培养同学爱我中华的情感。
从学习目标不难看出,本节课主要培养同学理解音乐、表示音乐的能力。
引导同学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示音乐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法1、情境法:由于本节课是欣赏课,所以我选用“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虚拟的“瑶乡之旅”。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同学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示的意境,从而提高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
2、感知理想实践:从初中生的欣赏心理分析,音乐欣赏一般都是由感知欣赏开始的,感知只能获得表象认知,因此还必需引导同学在这个基础上不时提高,进入对其实质的理解,无论是理解音乐,还是表示音乐,都是一个发明新形象的过程,而发明新形象必需借助于想象。
感知也好,理解、想象也好,最终都要表示在实践运用上。
所以,这节课我采用“感知、理解、想象、实践”的欣赏教学模式,并结合“情境法”等教学方法,使同学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同学的欣赏能力,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瑶族舞曲-听赏主题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听赏主题1》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第3课。
本节课以瑶族舞曲为主题,通过欣赏和分析瑶族舞曲,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瑶族舞曲的旋律、节奏、表演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瑶族舞曲的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欣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能对瑶族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瑶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能够分析瑶族舞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3.感受瑶族舞曲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瑶族舞曲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2.原因:学生对瑶族文化背景和音乐特色了解不多,需要进行引导和讲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讲解瑶族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色。
2.欣赏法:让学生欣赏瑶族舞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瑶族舞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4.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瑶族舞曲的表演,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瑶族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让学生欣赏瑶族舞曲,感受音乐的美感。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瑶族舞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4.实践:让学生参与瑶族舞曲的表演,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音乐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瑶族舞曲-听赏主题11.瑶族文化背景2.音乐特色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瑶族文化背景和音乐特色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瑶族舞曲旋律、节奏等特点的分析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瑶族舞曲》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歌曲采用了瑶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以及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感受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材中还附有简谱和歌词,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节奏、旋律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瑶族文化及其音乐特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瑶族文化,感受瑶族舞曲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学会演唱歌曲,把握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模仿、合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瑶族舞曲》,把握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2.教学难点:瑶族舞曲特有的节奏和旋律,以及二声部的合唱配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模仿、合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演示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瑶族舞曲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瑶族舞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演唱形式,让学生对瑶族舞曲有初步的认识。
3.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纠正发音和唱腔,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
4.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练习二声部的合唱,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整体演练:教师全体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强调瑶族舞曲的特点和二声部合唱的重要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瑶族舞曲》说课稿 (6)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本节课选用的《瑶族舞曲》是一首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舞曲,它以优美的旋律、富有特色的节奏和简单的歌词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歌曲共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描绘了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欢歌笑语的场景;第二乐段节奏缓慢,旋律悠扬,表现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并演唱简单的歌曲。
但对于这首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舞曲》,他们可能对瑶族文化和舞蹈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瑶族文化,感受瑶族舞曲的特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瑶族舞曲》,让学生了解瑶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舞蹈和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瑶族舞曲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演唱《瑶族舞曲》,了解瑶族舞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学会简单的瑶族舞蹈动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演唱《瑶族舞曲》,了解瑶族舞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教学难点:瑶族舞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以及瑶族舞蹈的动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舞蹈和欣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瑶族舞曲的特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瑶族舞曲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瑶族舞曲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瑶族舞曲的特色。
2.学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跟唱《瑶族舞曲》,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学习舞蹈:教师教授简单的瑶族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跳。
4.欣赏与讨论: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瑶族舞曲,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了解瑶族舞曲的多样性。
5.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瑶族舞曲。
辽海版音乐五年级上册《1. 聆听瑶族舞曲》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辽海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舞曲。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歌曲的学习、合唱的训练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通过学习《瑶族舞曲》,学生可以了解瑶族的音乐特色,感受瑶族舞曲的热情和奔放,同时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较强。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与此同时,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音乐特色,感受瑶族舞曲的热情和奔放。
2.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4.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音乐特色,感受瑶族舞曲的热情和奔放。
2.教学难点:瑶族舞曲的合唱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学唱、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瑶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3.分组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合唱能力。
4.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音乐风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瑶族舞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瑶族音乐的特色。
2.新课教授:讲解瑶族舞曲的背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瑶族音乐。
3.合唱训练: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4.课堂练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展示:分组进行合唱展示,评价并总结。
6.拓展学习:介绍其他瑶族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瑶族舞曲的旋律线条、节奏特点、音乐符号等,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瑶族舞曲的特色。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小学音乐欣赏《瑶族舞曲—节选》说课稿
范文
1、说教材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欣赏课《瑶族舞曲》。
本课选自。
《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
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在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各个主题音乐的特点。
②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力,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以不同方式表现音乐,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③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简单知识。
《瑶族舞曲》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旋律起伏跌宕,寓意深刻。
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
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情景导入课堂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再次整体听赏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课堂
课堂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并和学生共同探讨:在我们的大家庭里都有哪些少数民族成员呢? 列举过后继续对
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瑶族人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
接着用多媒体播放《走进瑶族》(葫芦丝版《瑶族舞曲》作背景)。
学生边看边和老师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
)
(第二版块)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
在《走进瑶族》的播放过程当中,我会(指着大屏幕)适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个长长的东西是什么吗? 可能有的学生能回答正确。
如果都不知道,我将向同学们介绍瑶族长鼓和黄泥鼓以及它们的基本节奏型(课件出示瑶族长鼓和黄泥鼓图片及其主要节奏型)。
然后带领同学们寻找可用声源,敲击这个节奏型。
学生可以敲桌子,可以击掌,也可以拍退。
接着,我在学生整齐的敲打声中演唱灿灿明月,淡淡清风,瑶家山寨沉浸在溶溶月夜中。
唱到此处,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瑶家山寨为什么沉浸在溶溶的月夜中吗? 待学生稍事思考后,我接着说:那是因为瑶家山寨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舞会。
同学们,我们一起到舞会现场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这一情境化的语言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更自然地进入到乐曲的情绪之中去。
因为一切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立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运用戏剧、文字、美术、影视等姐妹艺术来帮助学生聆听音乐,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
而我在这一环节中所运用的姐妹艺术便是有声的文字语言。
)
(第三版块)初听全曲、整体感受
1、(课件出示题目《瑶族舞曲》)聆听全曲:
在首次整体听赏完乐曲之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段乐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这段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你是从哪些音乐要素中(乐曲的哪些变化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因为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大家的。
带着初听乐曲的喜悦心情,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
(第四版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
1、我首先让同学们欣赏第一主题音乐。
听赏之前,我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认真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大屏幕出示: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引导学生跟随节奏谱为这段音乐伴奏。
同时大屏幕出示第一主题音乐曲谱。
同学们,你能看着节奏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段主题音乐伴奏吗(注意:只拍击实心)?我们来试试看! 这时学生和着我的琴声,课堂将出现一种整齐划一的极富节奏感和旋韵感的声音效果。
2、听赏下一主题音乐之前,我仍然采用情境化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当人们唱累了跳累了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简短的一句话将学生带到第二主题音乐的情绪里。
曲终之时,不急于去打破这样的氛围,给孩子们静静地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味,并随音乐的情绪判断其节拍,然后引领学生随琴声运用多种方式(击掌、拍腿等)为第二主题音乐(3/4拍子)伴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各种音乐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以此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 (第五版块)再次整体听赏
为了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在这次整体听赏时,我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听边舞,也可以边听边哼唱。
这时,我适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并跟他们一起唱他们喜欢的旋律。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记忆乐曲的旋律,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加上歌词演唱其中一段主题旋律,让同学们猜是哪一段。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加入歌词的演唱,能大大提高学生记忆旋律的有效性。
)
(第六版块)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为把课内外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课堂立意,我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向同学们讲解《瑶族舞曲》的相关知识,,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瑶族舞曲》民乐版的现场演奏录象。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