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检验科)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16
检验科临床实例分析与讨论引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检验科的快速发展,临床实例分析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检验科临床实例为例,展开讨论和分析,并就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I. 血常规检查实例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的一项常规检查,可以提供患者的血液细胞计数和形态学特征。
以下是一个实际的临床实例:患者X,女性,36岁,主要症状为乏力和头晕,经验久治不愈。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明显降低,而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正常。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贫血症。
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血液学检查,以确定贫血的类型。
其次,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相关的疾病筛查,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最后,根据详细的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II. 生化指标分析实例生化指标检查是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生化指标分析实例:患者Y,男性,42岁,主要症状为持续不解的腹痛和黄疸。
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显著升高,而转氨酶AST和ALT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胆道梗阻。
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需要进行胆道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以明确胆道梗阻的原因和程度。
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外科手术。
最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疗效。
III. 免疫学指标分析实例免疫学指标检查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许多免疫性疾病。
检验科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STAGO COMPACT 血凝仪检测项目临床意义STAGO COMPACT 血凝仪检测项目指南已开展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减少: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2.增加:(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轻度增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1.延长:(1)凡参于血浆凝血活酶生成的各种因子缺乏时,均引起APTT延长,尤其Ⅷ、Ⅸ、Ⅺ因子含量减少所致的各种血友病时多见延长。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及有抗凝物质存在时也可延长。
(3)可作为血友病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之一。
2.缩短:DIC高凝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延长:(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缩短:(1)先天性Ⅴ因子增多(2)DIC早期(高凝状态)(3)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当INR>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或)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凝血酶时间测定(TT)1.延长:(1)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及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5期203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检验·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配型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窦广刚(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 检验科,江苏 苏州 215000)0 引言血小板输注是当前临床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或者血液性疾病放化疗的重要支持治疗方法,Rh 血型以及ABO 血型同型输注是当前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输注制品,但是部分患者在骨髓移植、妊娠、输血之后,会产生HPA (人类血小板抗原)、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1]。
临床有研究表明:将近30-70%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接受多次输血之后,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紫癜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出血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
由此可知,对于血小板输注患者在输注之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配合性血小板输注,对于提升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临床资料,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纳入该时间段内本院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将无输血史100例作为甲组,有输血史100例作为乙组。
甲组女性、男性病例数之比分别是42:58,年龄在3-74岁,平均(38.52±6.25)岁。
乙组女性、男性病例数之比分别是44:56,年龄在4-73岁,平均(38.49±6.21)岁。
一般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 方法。
仪器、试剂:TD5 台式低速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型号:BC6900;生产企业:深圳迈瑞科技有限公司),试剂均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血小板抗体检测:①制备血小板悬液:对冻干血小板稀释处理之后,即可直接使用,浓度在50-150×109,贮于塑料容器中,在20-25℃环境下保存8 h 待检。
检验科免疫室检验项目检验科免疫室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临床免疫学检验,包括血清学、免疫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检验科免疫室的检验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和完善。
本文将从常见的免疫学检验项目入手,详细介绍检验科免疫室的各项检测内容。
一、血清学检测1. 全血细胞计数全血细胞计数是指对患者全血中各种类型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进行计数。
常见的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化计数法。
手工计数法需要使用显微镜和特殊染色剂,操作复杂,容易出现误差;而自动化计数法则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快速准确地计数。
2. 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指通过对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表面抗原和抗体的反应来确定其ABO和Rh(D)血型。
常用方法有凝集试验、凝胶试验和酶解试验等。
3. 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是指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和卡氏肺囊虫特异性IgG等。
4. 传染病血清学检测传染病血清学检测是指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抗体进行检测来确定其感染情况。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乙肝、艾滋病、梅毒和结核等。
二、免疫细胞学检测1. 免疫球蛋白定量免疫球蛋白定量是指通过对患者血清中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以判断其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2.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是指通过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分类及计数,以判断其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常见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3. 细胞因子检测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对机体免疫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特定的细胞因子含量,可以判断其免疫状态及炎症反应情况。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1. 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强的DNA扩增技术,可用于检测各种病原体和基因突变等。
在临床上,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诊断、肿瘤分子诊断和遗传性疾病筛查等方面。
检验科血液学检测技术介绍血液学检测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在医疗诊断、治疗和监测过程中,血液学检测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液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检测项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基本原理血液学检测技术利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知识,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常见的血液学检测项目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测定、血小板计数等。
1. 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测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来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贫血程度和凝血功能等指标。
血细胞计数通常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其原理是通过血细胞在电磁场中的流动速度和电阻变化来判断细胞浓度和大小。
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用于携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人体贫血的程度,常见的方法包括静脉采血和使用血红蛋白测定仪进行非侵入性测量。
3. 红细胞压积测定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常用于评估人体是否存在贫血或血液浓度异常。
红细胞压积测定通常使用离心法进行,将血液样本高速离心后,根据各组分的比例来计算红细胞压积值。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负责血液凝结和止血的重要成分,正常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凝血功能有关。
血小板计数通常使用电化学法、光学法或电动力学法进行。
二、常见检测项目血液学检测技术涵盖了多个具体的检测项目,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项目的介绍。
1. 血清学检测项目血清学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常见的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
这些项目可以提供诊断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的依据。
2. 凝血学检测项目凝血学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常见的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检验科作为医院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检验科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临床实践案例,需要医护人员通过仔细分析和判断,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的案例,探讨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问题。
案例一:58岁男性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头晕、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前往就诊后医生怀疑可能是贫血,建议进行血液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初步判断,检验科医护人员应该首先进行完整的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最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需要及时补充铁剂和调整饮食结构。
案例二:32岁女性患者怀孕后出现尿酮体阳性,医生怀疑可能是妊娠合并糖尿病,要求进行尿液检查和血糖检测。
针对怀孕期间出现尿酮体阳性的情况,检验科需要进行尿糖、尿酮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等检测。
通过综合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控制血糖水平,保障母婴健康。
案例三:45岁男性患者持续高烧不退,伴有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医生怀疑可能是风湿性疾病,要求进行风湿因子检测。
针对风湿性疾病的检验工作,检验科应该进行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测项目。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结果,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风湿性疾病,以及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通过以上几个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检验科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医护人员应该熟悉各种检验项目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解读,及时准确地为患者提供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检验科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检验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检验科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检验科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检验科的工作,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检验科的职责与作用、常见的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的解读与应用等。
通过全面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检验科与临床医学关系的认识,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检验科的职责与作用检验科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进行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实验室检查数据。
检验科的工作覆盖广泛,包括生化、免疫、血液学、微生物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等样本的检验分析,检验科能够提供临床医生所需的各种指标和结果,为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科还负责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采购、使用与维护。
同时,检验科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
二、常见的检验项目在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检验项目非常多样化,涉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变化。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作为参考:1. 血常规检验: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2. 生化指标检验: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人体的代谢状态和器官功能。
3. 免疫学检验:抗体、免疫球蛋白等的检测,可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 微生物学检验: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检测,可以明确感染病原体及其抗生素敏感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5. 分子生物学检验:PCR、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进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检测。
三、检验结果的解读与应用临床医生在接收到检验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准确的解读,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两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的方法学比较胡宁克;陆欢平【摘要】目的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和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0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SEPSA法和MGIA法分别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采用SEPSA法在100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8例,阳性率为8.0%;MGIA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为9.0%.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SEPSA:x2=23.66,P<0.01;x2=20.02,P<0.01).结论SEPSA法血小板抗体检出率与MGIA法基本一致,但MGIA法具有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等特点,更适合于批量标本的临床初筛试验.【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12(014)003【总页数】3页(P239-241)【关键词】血小板抗体;SEPSA;MGIA;血小板减少症【作者】胡宁克;陆欢平【作者单位】200011 上海变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检验科;200011 上海变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43;R558+.2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发展、机采血小板的普及、联合化疗及骨髓移植等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需要血小板输注的患者日益增多。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接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出血的危险,但反复输注血小板后,有可能被血小板同种免疫致敏,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而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随着输注次数增多,RPT发生率将会升高[1]。
因此,对反复输血和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相当重要。
血小板测定两种方法的比较
傅尧;符义富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4(17)8
【摘要】临床实验室检测血小板的方法主要有2种,显微镜计数法(Y)和血球仪测定法(X)。
方法学的差异对临床样本的影响不同。
笔者用该2种方法对门诊171位患者做了同步、重复检测,并通过结果分析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总页数】1页(P942)
【作者】傅尧;符义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口腔医院检验科,210008;江苏省南京市口腔医院检验科,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两种方法输注血小板悬液效果的比较 [J], 梁晓晴;林雪梅;何月萍
2.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比较 [J], 吴昌松
3.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比较 [J], 吴昌松;
4.两种方法测定猪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比分析 [J], 杨子江;任雨笙;张天奇;黄佐;潘晓明
5.两种方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比较 [J], 李佳佳;张凤;杨艳丽;朱俊锋;朱芳兵;倪世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