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柱状采泥器 底泥采样器 抓斗式采泥器 重力式柱状采泥器 分层底泥采样器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0
水中沉积物检验(二)(一)采样点的设置沉积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污染物含量差别显著,影响因素复杂,因而更有须要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制定采样计划时,必需取得有关底部沉积物的深度和不同深度上沉积物组成的数据,以便正确地说明沉积物检验的结果。
沉积物采样点的设置需依据采样目的、底泥和污染物以及现场周围环境等的特性而定。
沉积物采样断面的设置原则与水层采样断面相同,其位置应尽可能与水层采样断面重合,采样点应尽可能与水层采样点位于同一垂线上,以便将沉积物的组成、性质及污染情况与水层的对应项作对照。
典型的沉积过程普通会浮现分层或者组分的很大差别。
此外,河床凹凸不平以及河流的局部运动都会引起各沉积层厚度的很大变幻。
对沉积物分布情况比较清晰时,除在主要污染源附近、河口部位外布设采样点外,应挑选因为地形、潮汐缘由造成积累以及底泥恶化的地点,另外也可挑选在沉积层较薄的地点。
在底泥积累分布情况未知的状况下,应适当增设采样点,且采泥点要均衡设置。
在河口部分,因为沉积物积累分布简单变幻,应适当增设采样点,原则上在同一地方略微变更位置举行采集。
因为沉积物比较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故采样频率远较水层低。
普通每年枯水期采样一次,须要时可丰水期增采一次。
与水层相比,沉积物通常是不匀称的,为了提供有代表性的数据,应保证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
样品采集量普通1~2kg即可。
(二)沉积物采样器按照底泥的厚度,可将底泥分为两类:自底泥表面起,0~15cm内的称为表层底泥(sur-face sediment),厚度大于15cm的底泥称为深层底泥(deep sediment)。
按照底泥厚度的不同,可挑选不同的采样器,常用的工具有抓斗式采样器、抓斗式挖斗和钻取式采样器,8-1所示。
图8-1 沉积物采样器暗示图抓斗式采样器和抓斗式挖斗适用于采样量较大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抓斗式采样器上装有一个斗,上面带有一个或几个张口,内装弹簧,用一根绳将采样器降到水底,采样时爪合上,将样品抓取到斗内。
柱状沉积物采集
柱状沉积物采集是一种用于采集湖泊、河流等柱状沉积样品的方法。
这种采集方法使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可以确保在采集过程中不会打乱沉积物的自然层次。
以下是柱状沉积物采集的详细介绍:
采样工具:柱状沉积物采样器,这种采样器设计用于浅水和深水环境,采样成功率极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环境沉积物采样,包括软泥和硬泥。
其特殊设计的球形捕芯器(球形采样管塞)和液压捕芯器(液压采样管塞)无需复杂的触动装置便可自动工作,防漏性能良好,保证采集的样品不混合、不漏。
采样过程:当柱状沉积物采样器进入水中时,取样管顶端的塑料阀门会打开,确保水可以自由流过取样器管。
采样器可以通过用手推或者自身重力插入采样底部。
当采到所需的样品时,将取样器从沉积物中取出,在上升过程中,取样器顶端的阀门会由于水压的作用而关闭。
向上移动产生一个真空作用,使得样品保留在管中而不会损失。
当取样器从水中取出后,通过一个活塞将样品取出进行分析。
采样要求:沉积物采样工具可用抓斗式采样器、柱状式采泥器或钻探装置采集。
在底泥堆积分布状况未知的情况下,采泥地点要均衡地设置。
在河口部分,由于沉积物堆积分布容易变化,必须适当增设采样点。
采泥方法原则是在同一地
方稍微变更位置进行采集。
混合沉积物样品可由采泥器或者抓斗采集,需要了解分层作用时,可采用钻探装置。
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一、活塞式柱状采泥器用途:TC-600H型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主要适用于最大深度约6m的沉积物取样,仪器采用304不锈钢制作而成,采样管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适合内陆河流区域、海洋、污水池等常规环境使用。
二、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仪器特点1、采用特殊防渗漏设计,活塞捕集器,无需其它触动装置便可自动工作,防漏性能良好,保证采集的样品不混合不漏失2、配套不锈钢切割头可采集常规泥土样,配套工程塑料切割头可采集重金属分析底泥3、模块化组件,几乎每个部分都可拆卸,方便维护和运输4、独具匠心的分样器,准确对采集到的沉积物进行分层5、各部分都由高质量防腐蚀材料制成,坚固耐用6、内置活塞杆,可方便将采集到样品导出三、活塞式柱状采泥器技术参数1、重量:6.7Kg(单采样器,全套重23Kg)2、采样管长度:100cm3、采样管规格:43mm(内径)/50mm(外径)4、采样管材质:聚丙烯5、适用水深:0-6m四、活塞式柱状采泥器标准配置:1、采样器主体 1个2、不锈钢切割头 1个3、工程塑料切割头 2个4、聚丙烯采样管 2个5、延长杆(1m) 5根6、吸能锤 1个7、T型手柄1个8、备用活塞 4个9、绳索1副10、扳手 2副11、刮刀 1副12、卷尺 1套13、手套 1副14、便携箱1个15、说明书1份16、合格证1份17、保修卡1份TC-600H型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使用说明书一、活塞式柱状采泥器用途:TC-600H型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主要适用于最大深度约6m的沉积物取样,仪器采用304不锈钢制作而成,采样管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适合内陆河流区域、海洋、污水池等常规环境使用。
二、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仪器特点1、采用特殊防渗漏设计:半球形单向活门和活塞捕集器,防漏性能良好,保证采集的样品不混合不漏失2、配套不锈钢切割头可采集常规泥土样,配套工程塑料切割头可采集重金属分析底泥3、模块化组件,几乎每个部分都可拆卸,方便维护和运输4、304不锈钢延长杆、杆体带刻度,方便对不同深度的泥土采样标记5、独具匠心的分样器,准确对采集到的沉积物进行分层6、各部分都由高质量防腐蚀材料制成,坚固耐用7、内置活塞杆,可方便将采集到样品导出三、活塞式柱状采泥器技术参数1、重量:21Kg2、采样管长度:100cm3、采样管规格:43mm(内径)/50mm(外径)4、采样管材质:聚丙烯5、适用水深:0-6m四、活塞式柱状采泥器标准配置:1、采样器主体1个2、不锈钢切割头 1个3、工程塑料切割头 2个4、聚丙烯采样管 2个5、延长杆(1m) 5根6、吸能锤 1个7、T型手柄1个8、备用活塞 4个9、绳索1副10、扳手 2副11、刮刀 1副12、卷尺 1套13、手套 1副14、便携箱1个15、说明书1份16、合格证1份17、保修卡1份五、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使用方法:1、将活塞杆穿过固定器,再把活塞装在活塞杆上,然后将活塞和活塞杆插入采样管。
抓斗式采泥器的使用方法《抓斗式采泥器的使用秘籍,包教包会啦!》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唠唠抓斗式采泥器的使用方法,这可是个超级有趣的玩意儿哦!首先啊,咱得把这个抓斗式采泥器给准备好,就像战士要准备好自己的武器一样。
你可别小瞧它,虽然它看起来就是个铁疙瘩,但用好了那可厉害着呢!然后呢,咱就该找个合适的地方准备“下手”啦!这地方可得选好,就像你找对象一样,得找个合适的。
要是找个水太浅或者泥太少的地儿,那不是白折腾嘛!最好找个那种看起来就很有“内容”的水域,哈哈!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啦!把咱的抓斗式采泥器慢慢地、轻轻地放到水里去。
嘿,这时候你可别跟个愣头青似的一下子就扔进去,那可不行!得温柔点,就像对待你最宝贝的玩具一样。
等它沉到水底了,你就想象自己是个武林高手,要使出一招“海底捞月”,猛地把那绳子一拉!“哗啦”一声,嘿,这泥就被抓上来啦!就好像你抓住了水底的小宝藏一样。
我跟你们说,我有一次啊,太着急了,猛地一拉绳子,结果那抓斗式采泥器直接飞起来了,差点砸到我脸上,哎呀妈呀,可把我给吓坏了!所以啊,你们可别学我,得稳住!抓上来泥之后呢,别着急忙慌地就去摆弄。
先把它稳稳地放在一边,就像对待刚出土的文物一样小心。
然后呢,你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你抓到的这些泥啦!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小生物啊,或者奇奇怪怪的石头啥的。
还有哦,使用抓斗式采泥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别一不小心掉水里去了,那可就成了落汤鸡啦!而且,用完之后,记得把它洗干净,不然下次用的时候带着一股泥巴味,那可不好闻哦!另外啊,要是你在抓泥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比如说泥太硬了抓不起来,或者水太深了够不着,别着急,咱可以想办法嘛!比如说换个地方试试,或者找个更长的绳子。
这就好比你走路遇到个坎儿,绕过去或者跨过去就行啦!总之呢,使用抓斗式采泥器就是要胆大心细,就像谈恋爱一样,既要勇敢追求,又要细心呵护。
哈哈,朋友们,快去试试吧,相信你们一定会玩得很开心的!加油哦!。
河道底泥清淤工程设计依据法律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5)《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788 号)(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标准》(GB 5085.3-2007)(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1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1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1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1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96)(1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18)《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324-96)(19)《疏浚工程土石方计量标准》(JTJ/T 321-96)(20)《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 320-96)规范性管理文件(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 17-1990)(3)《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 319-99)(4)《疏浚工程用钢丝或织物增强的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规范》(HG/T 2490-2011)(5)《疏浚用金属或织物增强橡胶软管和软管总成规范》(ISO 28017-2011)(6)《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JTS 181-5-2012)(7)《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131-2012)(8)《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J 312-2003)(9)《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10)《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2013)(11)《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12)《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 348-2006)(13)《抓斗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GB/T 28965-2012)(14)《绞吸/斗轮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GB/T 28966-2012)(15)《耙吸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GB/T 29135-2012)内源污染概述设计依据内源污染控制要求内源污染主要指的是河道内部沉积的淤泥,淤泥是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降雨形成的地面冲刷等原因造成的,严重的甚至淤积河道,不仅破坏了水系的生态系统,造成水体恶臭,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削弱了河道的过水能力,增加了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清单汇总(15大类)一、实验室基础仪器(科研院校、食品、公共卫生、化学、生物、第三方检测、企业化验室等)1、普通电子精密天平:样品称量2、千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样品称量3、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样品称量4、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样品称量5、高压灭菌锅:玻璃器皿的杀菌6、超声波清洗器:玻璃器皿及器材的清洗7、台式低速离心机: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8、超纯水机:制备纯水/超纯水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10、测汞仪:汞的测量1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用于微量元素和痕量分析测量及分析12、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样品中砷、汞、硒、锡、铅、铋、锑、碲、锗、镉、锌等十一种元素的痕量分析测量。
13、离子色谱仪:对样品中的阳离子,阴离子进行分析和测量14、气相色谱仪:根据测的项目不同,进行配置15、恒温恒湿培养箱:细菌及细胞培养16、电热鼓风干燥箱:排除标本内的残留水分、微生物用玻璃器皿的干热杀菌、加热实验之前的预热17、电加热板:样品加热18、显微镜:放大物体二、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环境监测站、环保局、第三方检测等)(一)环境监测仪器1、大气采样器:用于环境空气、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甲醛、氨气、TVOC、苯等采样2、颗粒物采样器:捕集环境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TSP)和可吸入微粒(PM10)或细颗粒(PM2.5)3、大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采集环境大气、室内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捕集环境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TSP)和可吸入微粒(PM10、PM2.5)4、空气氟化物采样器:用于环境中氟化物和重金属采集5、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器: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吸附管法6、降水降尘采样器:具有融雪,冷藏功能,降尘、降水7、皂膜流量计:校准小流量采样器,量程可选(二) 固定污染源废气检测1、自动烟尘烟气测试仪:测定烟尘,O2、SO2、NO、NO2、CO、CO2、H2S2、沥青烟采样枪:固定污染源废气沥青烟检测3、氟化物采样枪:固定污染源废气氟化物检测4、油烟采样枪:固定污染源废气油烟检测5、低浓度烟尘采样枪:固定污染源烟尘滤膜法检测6、烟气采样器:固定污染源废气采样7、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器: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吸附管法8、非甲烷总烃采样器:总烃、非甲烷总烃、甲烷采样9、林格曼烟气黑度测定仪:1000米,烟气黑度测定10、综合流量校准仪:校准流量、压力等三、水质检测仪器(水厂、污水厂、供水厂、自来水厂、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等)1、COD测定仪: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量越大污染越严重2、BOD速测仪:检测水中的生物化学需氧量(BOD)3、氨氮检测仪:测量水中的氨氮,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则可呈现毒害作用。
第15卷第4期湖泊科学V ol. 15, No. 4 2003年12月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Dec. , 2003 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吴生才1, 2, 3 陈伟民1 高 光1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研究站,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 盐城师范学院,盐城 224002) 提要 2002年冬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柱状底泥,取三段进行直接镜检和用MA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镜检发现表层(0-3cm)底泥中有多种藻类细胞,中层(10-13cm)底泥的藻类细胞种类明显减少,下层(20-23cm)底泥中没有发现藻类细胞. 底泥培养的结果与之有相似的趋势,但得到的活体藻类细胞的种类相应减少. 培养3个月后得到在外观和群落结构上与夏季水华相似的群落. 结果表明底泥中的微囊藻和小环藻在太湖底泥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底泥可以作为水华蓝藻的越冬场所和来年水华的种源. 关键词藻类太湖底泥分类号 P343.3 Q949.2 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内源性污染的主要汇和源,是湖泊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和主要越冬场所,因而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特别是湖水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湖泊底泥的研究历来是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底泥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因易受外界影响而复杂多变. 底泥物质结构复杂,演化途经多样,这些都给湖泊底泥的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加快,严重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湖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国际上研究发现湖泊底泥可以作为浮游藻类的越冬地,Preston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在有温跃层的深水湖泊中发现,底泥表面有微囊藻越冬并可作为上层湖水中藻类生长的种源[1]. Fallon发现微囊藻(Microcystis)在Mendota湖底沉积并越冬[2]. Huettel 通过波浪槽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生物体及其有机质在底泥中的运动和变化,认为孔隙水、沙粒直径和波浪对这种底泥中的生物及有机质有重要的影响[3]. 但国内尚未见有关底泥中藻类越冬和活体藻类的报道. 本研究通过无菌操作,以底泥为种源接种到人工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试图在太湖底泥中寻找冬季有活体藻类存在的直接证据,为太湖生态系统地维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 试验所用底泥于2002年12月22日采自太湖梅梁湾(120.21274 E;31.50563 N,见图1). ∗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KZCX1-SW-12和KZCX2-403)联合资助.2003-03-31收稿; 2003-05-04收修改稿. 吴生才, 男, 1963年生, 博士研究生.340 湖 泊 科 学 15卷图1 底泥采样点示意图Fig.1 Sampling stations for sediment1.2 柱状样的采集及分层 用柱状采泥器(直径5.5cm)采集,泥柱总长40cm,将泥柱带回实验室备用. 考虑到太湖湖水的扰动波及底泥的深度变化很大, 本实验只在柱状样中取出三段段试验.同时在预试验中发现, 底泥中藻类细胞密度很低, 而且很难被直接镜检,底泥中的各种杂质也影响藻细胞的直接观察和分离,所以,直接计数有相当的难度. 而活体的检测必须经过培养,培养过程中不同种类的藻类活体细胞的繁殖速度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后的藻类群落中各种藻类细胞的密度和相对密度,都不能直接用来对底泥原样中的活体藻细胞进行定量估计,只能说明底泥原样中是否存在某种藻类活细胞,所以,在液体培养中对底泥进行更细的分层是没有实际性意义的. 1.3 泥样的镜检 用虹吸管移去上覆水后,将柱状样上层3 cm段(编号DN1)、表层下10-13cm段(DN2)和表层下20-23cm段(DN3)小心切出,立即取少量底泥置于干净的小烧杯中,加少许无菌水充分混匀,静置1分钟后取上部液体进行显微检测,重复三次取样检测. 根据细胞或细胞群的形态特征对细胞进行分类鉴定. 1.4 泥样的接种和培养 在预试验中试用了BGⅡ、水生4号、MA、灭菌过滤湖水等培养基来培养太湖几种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小环藻、斜生栅藻、颤藻),发现MA具有最好的适用性. 因此选用MA作为底泥中藻类的培养基. 将300mL培养基装入500mL三角瓶中,高压灭菌后备用. 采用无菌操作将底泥样品的外周部分去除,取中间部分(体积为10mL左右)接种到培养基中,置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条件如下:光强4000lx,23℃,每天摇动3次,每次将培养物充分摇匀. 中途不补充培养基. 1.5 培养液的观测 每天对培养液的外观进行观测,特别是观测培养液澄清后的颜色、混浊度和底泥表面的颜色(无鞭毛的藻类细胞易在底泥表层聚集). 10d后按无菌操作对培养液进行镜检,每隔5d镜检一次,持续观察3个月. 每次取样时分别吸取清液和底泥表层液体,对藻类细胞进行定性鉴定. 1.6 干底泥的培养 2002年2月在同一位点用彼得逊采样器采集底泥,采泥深度10cm左右,不分层,将泥样带回实验室. 将底泥置于广口瓶,用多层灭菌的纱布封口,瓶的外壁用锡箔包裹,置于阴暗透风的地方,让其自然干燥10个月后备用,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活体藻类培养. 4期吴生才等: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 341 2 结果与讨论 2.1底泥涂片的显微镜检测结果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底泥表层存在大量的藻类细胞(不一定都有活性),藻类细胞的组成与太湖湖水中的常见优势种和次优势种 [4] 相似. 底泥表层易受湖水扰动,随着风浪和湖流速度的变化,这种扰动作用变化很大,使得底泥经常性地处于再悬浮和再沉降的过程中. 水体中的藻细胞,特别是无鞭毛的藻细胞和活力不强的藻细胞,会自然沉降到水土界面上. 在底泥的再悬浮和沉降过程中也会和各种悬浮质组成的混合物一起沉降到底泥表层中去. 如果水体的动力学作用强烈,部分藻细胞会沉降到底泥的内部,甚至是底泥的较深部位. 底栖动物的运动也会促进藻类细胞在底泥中的迁移. 表1 泥样镜检中发现的藻类细胞Tab.1 The Algal cells in the tested sediment samples样号观测到的藻类镜检情况描述DN1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小型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Kutz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 Kleb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 Her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 bodanica Eul菱形藻Nitzschia spp.舟形藻Navicula spp.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Turp) Kutz 双对栅列藻 S. bijugatus(Turp)Lag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ganum Turp 多种藻类的完整细胞和许多各种大小的有机碎屑混杂在一起,有多种动物出现.DN2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 Her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 bodanica Eul菱形藻Nitzschia spp.舟形藻Navicula spp.细胞和碎屑的数量明显减少DN3 菱形藻Nitzschia spp.舟形藻Navicula spp.沉积物比较均一2.2底泥培养中出现的藻类 表二中的结果表明,底泥中存在多种具有活力的藻类细胞,在合适条件下重新开始生长和繁殖. 这种现象说明这些藻类细胞在底泥中良好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这些藻类多是蓝藻和硅藻,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再次萌发的活性,因为多种蓝藻的细胞在其生长期间都能分泌多糖到胞外,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在一起,随同细胞一起沉积到底泥中去,从而对细胞形成良好保护层. 而硅藻具有保护性很好的硅质壳,形成对细胞的机342 湖 泊 科 学 15卷 表2 底泥培养中出现的活体藻类 Tab.2 The alive algae in the sediment culture 样号 培养出的藻类活细胞种类DN1 铜绿微囊藻,广缘小环藻,斜生栅列藻 DN2 铜绿微囊藻,广缘小环藻 干底泥 铜绿微囊藻,广缘小环藻 l DN3 无 械和化学保护. 这些都有助于细胞度过不良环境. 干底泥培养中同样培养出微囊藻和小环藻,也说明了这一点. Carr 等认为厚藻席、热泉、浓密水华等中的蓝藻能在低氧环境生存和发育,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低氧或厌氧环境的忍受和适应能力,这种能力也许在前寒武纪的最初进化以来一直保留下来,并赋予它们一些优于真核藻类的特性[5]. 蓝藻具有与其他生物共生的能力和以有机物为碳源进行异养生长的能力[5],这种特性可用来解释蓝藻在底泥中存活的现象. Boström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Vallentunasjn中发现,在0-10cm底泥中微囊藻占有优势地位并具越冬能力[6],与本试验发现的现象是一致的. 太湖梅梁湾底泥中的种群组成和结构与夏季水华非常相似,这与Boström,发现的现象是一致的;Boström 还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的微囊藻密度呈现周期性波动,且与水华的周期性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太湖水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进一步检测底泥中活藻细胞的季节性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用20cm深处的底泥进行的培养试验中发现两种硅藻细胞,但没有培养出活体藻类细胞. 三段柱状样的试验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藻类细胞在底泥中的分布是有明显梯度的,即底泥中藻类活细胞种类随深度加深而减少. 但活细胞存在的这个深度只能作为水体扰动深度或藻类细胞迁移深度的某种参考,因为不同水体具有不同的底泥条件和水动力条件,活体藻类细胞可能存在的深度必然有很大的变化. 2.3 底泥培养过程中的变化 DN1:培养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镜检发现有细胞出现,但不能肯定其活性. 两个月时,静置时,培养液比较混,底泥表面有明显的悬浮物,镜检发现有大量有机碎屑,出现铜绿微囊藻细胞团和广缘小环藻、斜生栅列藻细胞,从明显的细胞色素判断有活性. 3个月时,培养液明显呈现蓝绿色,表层有肉眼可见的细胞团块飘浮,各样品中的藻细胞种类不变,微囊藻占绝对优势,小环藻次之,在外观和群落结构上与夏季水华的相似. DN2:培养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 2个月时,静置时,培养液外观同DN1, 镜检发现有大量有机碎屑,铜绿微囊藻、广缘小环藻. 3个月时,同DN1. DN3:培养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 2个月和3个月时,水体略带混色,没发现藻类细胞,镜检发现有大量细菌. 干泥:培养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 2个月和3个月时的变化同DN2. 本试验中得到的活体藻细胞的种类有可能少于实际存在的活细胞种类,因为,有的藻类细胞虽然有繁殖活力,但可能不适应本试验采用的培养基,或者由于在这种培养基中萌发迟缓,世代周期长,加之浮游动物的特异性捕食而没有竞争优势,无法形成种群. 如用多种培养基在多种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藻类种群. 即底泥中应存在更多种类的活藻细胞. 4期吴生才等: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 3433 结语 在底泥中观测到多种藻类细胞并培养出藻类活体细胞,说明底泥可以作为一些藻类的生存和越冬场所. 不同藻类在底泥中存在的深度和丰度是不同的,也可以说不同藻类具有不同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其中分布最广、适应能力最强的藻类是铜绿微囊藻和广缘小环藻. 这两种藻类也是太湖夏季水华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上层泥样、中层泥样和干泥样的培养都得到了在外观和种群结构与水华相似的藻类群落,这说明太湖底泥与水华有着某些密切的联系,其突出的两点是:(1)出现在底泥中的具有生命力的微囊藻、小环藻和栅列藻应是来自于夏季水华在沉积物表面的大量沉积和在底泥中的包埋,太湖梅梁湾底泥中的种群优势是由其夏季水华中的种群优势决定的;(2) 底泥中存在的这些藻类活细胞一旦再悬浮到水体中,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又能恢复生长,成为水华的种源. 本文只在太湖的一个样点采样,试验结果可能具有某些局限性和偶然性,但活体藻类在底泥中的存在和分布是一个基本事实,进一步检测底泥中活藻细胞的季节变化,定能有助于湖泊生态和藻类生理生态的研究. 参考文献1 Preston T, Stewart W D P, Reynonds C S. Bloom-forming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overwinters on sediment su rface.Nature,1980,288:365-3672 Fallon R D & Brock T D. Overwintering of Microcystis in Lake Mendota. Freshwater Biology, 1981, 11: 217–226.3 Huettel M, Rusch A. Transport and degradation of photoplankton in permeable sediment. Limnol Oceanogr, 2000, 45(3):534-5404 陈宇炜, 高锡芸, Martin dikulil,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动态及其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的研究. 见:蔡启铭主编. 太湖环境生态研究(一),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8: 98-1085 Carr N G.,Whitton B A. The biology of blue-green algae.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73: 417, 496-5006 Boström B, Pettersson A-K & Ahlgren I. Seasonal dynamics of a cyanobacteria-dominate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surfacesediments of a shallow, eutrophic lake. Aquat Sci, 1989, 51: 153–178344 湖泊科学 15卷Examination of Alive Algal Cells in the Sediments inMeiliang Bay of Taihu Lake during Winter PeriodWU Shengcai1, 2, 3, CHEN Weimin1 & GAO Guang1(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 CA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Graduate School,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P.R.China;3: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224002,P.R.China;)AbstractThree layers of a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from Meiliang bay of Taihu Lake in December of 2002, were examined under microscope to identify alga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ultured axenically in MA medium to find the living cells and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sediment. Many species of algae were found in the surface of the core sample(0-3cm) and three of the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 Cyclotella bodanica Eul,Scenedesmus obliquus(Turp) Kutz) were able to d evelop in culture 8 them. Less algae species could be found in the layer (10-13cm) of the core sample and only two of them(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 Cyclotella bodanica Eul) were developed in culure. Two algae specie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the layer(20-23cm) of the core sample and no algae cell could be developed in culture. It showed that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 and Cyclotella bodanica Eul,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in summer bloom, could be surviv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ediment in Taihu Lake during the winter period.Keywords: Al gae; Taihu Lake; sediment。
TC-600H型活塞式柱状采泥器
一、用途:
TC-600H型活塞式柱状采泥器主要适用于最大深度约6m的沉积物取样,仪器采用304不锈钢制作而成,采样管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适合内陆河流区域、海洋、污水池等常规环境使用。
二、仪器特点
1、采用特殊防渗漏设计:半球形单向活门和活塞捕集器,无需其它触动装置便可自动工作,防漏性能良好,保证采集的样品不混合不漏失
2、配套不锈钢切割头可采集常规泥土样,配套工程塑料切割头可采集重金属分析底泥
3、模块化组件,几乎每个部分都可拆卸,方便维护和运输
4、独具匠心的分样器,准确对采集到的沉积物进行分层
5、各部分都由高质量防腐蚀材料制成,坚固耐用
6、内置活塞杆,可方便将采集到样品导出
三、技术参数
1、重量:6.7Kg
2、采样管长度:100cm
3、采样管规格:43mm(内径)/50mm(外径)
4、采样管材质:聚丙烯
5、适用水深:0-6m
四、标准配置:
1、采样器主体 1个
2、不锈钢切割头 1个
3、工程塑料切割头 2个
4、聚丙烯采样管 2个
5、延长杆(1m) 5根
6、吸能锤 1个
7、T型手柄1个
8、备用活塞 4个
9、绳索1副
10、扳手 2副
11、刮刀 1副
12、卷尺 1套
13、手套 1副
14、便携箱1个
15、说明书1份
16、合格证1份
17、保修卡1份
TC-600型抓斗式采泥器
使用说明
一、简要介绍:
TC-600型抓斗式采泥器是属于人工采集河中污泥和化工等污水池中污泥的一种人工采样工具,主要应用于环保,卫生防疫,自来水,化工等单位。
用于采集人工不便采集污泥的地区使用。
产品采用优质不锈钢材料,表面采用硬化处理,耐腐蚀性强。
产品表面光滑、亮洁。
二、主要构成:
TC-600型型污泥采样器是我公司生产的一种人工型、抓斗式采集河中污泥的设备。
主要有两部分组成:采样抓斗和拉绳组成。
采样抓斗采用优质合金材料制造,共有抓斗和机械传动执行机构组成,全部制造成伸缩型。
(1)一次采样污泥量:1-5升(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标配3L(建议客户选择标配产品)(2)采样深度:20-30米(特殊情况可以用超长度拉绳提高采样深度)
三、技术参数:
1、采样面积:250cm2
2、开口尺寸:19×15cm
3、采样体积:3.16L
4、抓斗壁厚:6.8mm
5、尺寸:15×24×70cm
6、材质:304不锈钢
7、重量:普通款 3.5Kg,加厚款8.5Kg
8、排气孔:4个(加厚款)
四、使用方法:
1、野外作业时,首先把采样抓斗和拉绳扣好。
2、可以从任意想要的深度进行采样。
3、将采样抓斗张开、在张开的同时、将一支杆放入一搭钩内,采样抓斗就不会紧闭。
4、通过拉绳缓缓地将采样抓斗,放入河中,当污泥采样器到河底时,轻松一下拉绳、支杆和搭钩在弹簧的作用下会自动松开。
5、用力提拉采样抓斗、这时采样抓斗会自动关闭,在关闭的同时会将河底污泥采入采样抓斗中。
TC-600G型重力式柱状采泥器|深水采泥器
一、简介:
为了实现深水底泥采样,我厂特开发了重力重力式沉积物采样器。
深水(水深大于6m)区域,安装尾翼和配重,连接绳索,采用重力式采样。
可采集河流、湖泊、池塘等区域的水下沉积物(底泥、底质、污泥)、沼泽土、泥碳土;采集圆柱状样品。
二、规格:
采样管长:100 cm。
采样直径:5.5cm。
采样水深:50米。
三、特点:
1、深水(水深大于6m)区域,安装尾翼和配重,连接绳索,采用重力式采样。
2、独特锁水设计,操作简单快捷。
四、使用方法:
深水(水深大于6m)区域:将有机玻璃管装入不锈钢套管中并和尾翼连接,在尾翼O型环上扣上绳索。
就开始采样了,采样时使整个装置和水面垂直,缓慢下放绳索,直到采样器不在下降为止。
提出采样器。
完成一次采样。
五、配置:
采泥器(含配重尾翼、锁水装置、不锈钢套管1个、透明采样管1个) 1个
采样管 10个
样品推出器 1个铝箱 2个六、实物图
TC-600HG型活塞重力两用型底泥采样器
一、用途
采集河流、湖泊、池塘的水下沉积物(底泥、底质、污泥)、沼泽土、泥碳土。
采集圆柱状样品。
二、规格
采样深度:50m。
采样直径:6cm。
采样长度:100cm。
采样器重量:25kg
三、特点
杆持重力两用设计,使用方便灵活。
―――浅水(水深小于5m)区域,拆除尾翼和配重,连接延长杆,采用杆持式采样。
―――深水(水深大于5m)区域,安装尾翼和配重,连接绳索,采用重力式采样。
独特锁水设计,操作简单快捷。
四、标准配置
T型手柄1个、击打手柄1个、吸能锤1个、100cm延长杆5个、采样器1个(含尾翼、配重、锁水装置、采样管、采样管固定装置和切割头)、采样管3个、绳索1根、刮刀1把、扳手2个、刷子1把、3米钢卷尺1个、手套1副、铝箱2个。
TC-601C型综合性土壤采样器套装
一、仪器简介
TC-601C型综合性土壤采样器套装可针对不同质地的土壤样品以及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配备不同的专用钻头,对不同深度和区域的土壤进行合理采样和分类。
具有拆卸方便、操作简单、方便携带等特点,适合各行业土壤采集的需求。
二、仪器配置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
1 T型手柄长35cm,螺纹连接 1
2 延长杆长30cm,带有刻度,螺纹连接 1
3 延长杆长60cm,带有刻度,螺纹连接 1
4 延长杆长100cm,带有刻度,螺纹连接 1
5 砂土钻头心型,刀宽7cm,刀间距5cm,采样长度20cm,螺纹连
接,不锈钢材质,特殊硬化处理,防生锈
1
6 粘土钻头心型,刀宽3cm,刀间距6cm,采样长度20cm,螺纹连
接,不锈钢材质,防生锈
1
7 多石土钻头采样直径7cm,螺纹连接,锰钢材质,坚硬耐磨 1
8 泥浆土钻头不锈钢材质、采样直径5cm、采样长度20cm,螺纹连接 1
9 螺旋钻头直径 4cm,采样长度 20cm,螺纹连接,不锈钢材质,
特殊硬化处理,防生锈
1
10 刮刀不锈钢材质,宽20mm 1
11 扳手19×22mm 2
12 手套牛皮,手背透气, 1
13 钢卷尺3米 1
14 毛巾用于擦拭钻具 1
15 刷子用于清理钻具 1
16 铝箱内置EVA防震内衬,用于装上述钻具,便于户外携带 1
17 土壤样品袋布质,保存土壤,100个/包 1
18 土壤样品袋PVC,保存土壤,100个/包 1
19 土壤样品瓶250ml、棕色玻璃材质、螺口瓶盖带有聚四氟乙烯衬垫,
测土壤有机物专用土样保存瓶,铝箱盛装,便于户外携
带,20个/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