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采样与监测
- 格式:docx
- 大小:99.74 KB
- 文档页数:2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背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源不断增加,河道水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个河道的健康状况除受污染源影响外,还受到其底泥的影响。
底泥是河道中重要的物质补给和营养底层,同时也是吸附、转移和释放污染物的主要场所。
如果不及时处理,河道底泥会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河道底泥处置成了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针对河道底泥处置问题,提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处置施工方案。
方案描述1. 初步调查和采样处置底泥必须在做好底泥的初步调查和采样工作后进行。
采样工作应清楚准确进行底泥的分层采样,并测试河流水质。
测试结果可以表现出河流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状态,能为底泥处置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2. 底泥分级处理底泥分为粗沙、细沙和粘土三种类型的底泥。
对于不同种类的底泥,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粗沙,采用现场堆存干燥,适量添加腐烧石灰、水泥及其它物料,重新稳定强化后,用于城市绿化、覆盖工程等;对于细沙,采用非机械化除沙、深度掘泥、填埋固化等方式,使得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降低,达到环保标准后,可以再次利用举办园林绿化或道路绿化等工程;对于粘土,采用生物修复,注入活性细菌、植物种子等,改变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的状况,使其得到减缓,并促进河流自净能力。
经过处理后的粘土进行垫层覆盖,使其得到固化和稳定。
3. 处置过程的监测底泥处置需要在现场进行密切监测,以保证所有底泥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并对底泥处置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4. 资源化利用处置后的底泥可以经过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可以将底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用于绿地建设、花坛修建、灌溉用水等,进一步提升了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率。
实施效果实施本方案后,能达到以下效果:1.底泥去除率高,环境指标得到良好改善;2.使用环保型处理方法,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损害;3.底泥处置后,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效果;4.实现了精准的过程监控,确保处置质量。
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保存技术汇总污水监测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采用适宜的采样和保存技术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对常用的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保存技术进行了汇总和介绍。
总悬浮物(TSS)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总悬浮物(TSS)的采样应在污水流经稳定的、不深的地方进行,以避免取到沉积物和泥沙等不相关物质。
采样时应使用具有气密性的采样瓶或玻璃瓶进行采样,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的进入瓶中。
采样时应注意取样量和采样深度的控制,以确保采集到代表性样品。
2.保存方法采样后的样品应在4℃冷藏保存,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测试。
如果实验室不能及时测试,可以将样品进行冰冻保存,但冰冻后的样品需要进行除气处理,以保证测试数据准确性。
化学需氧量(COD)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化学需氧量(COD)的采样应在标准时间内进行,采样时需要进行混合,以确保样品中COD的均匀分布。
采样时应使用塑料瓶或玻璃瓶,并避免使用带有颜色的瓶子。
采样时应注意深度的控制,通常需要将水泵到样品瓶填满。
2.保存方法COD样品的保存需要避免被光线曝晒,同时需要避免被氧化和腐败。
保存时应该在4℃冷藏保存,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进行冰冻保存,但在冰冻前需要进行除气处理。
总氮(TN)和总磷(TP)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总氮(TN)和总磷(TP)的采样位置应在水流污染区域的中心位置并应避免采集到沉积物和底泥。
采样时应使用玻璃瓶或塑料瓶,并将样品填满至顶端,以避免空气的进入造成样品污染。
采样后应保持瓶口密封,避免外界空气和污染物进入瓶内。
2.保存方法TN和TP的样品保存需要避免被光线曝晒,同时需要保持样品的pH值和温度稳定。
保存时应该在4℃冷藏保存,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进行冰冻保存,但在冰冻前需要进行除气处理。
生化需氧量(BOD)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生化需氧量(BOD)的采样应在标准时间内进行,并注意混合和均匀分布。
底泥监测方案1. 概述底泥是水体底部的沉积物,其组成和性质对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底泥监测是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底泥监测方案,旨在提供一种系统、科学、可操作的方法来监测和评估水体底泥的状况。
2. 监测目的底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底泥的组成、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以便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的监测目的包括:•评估底泥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评估底泥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监测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了解水体的沉积作用。
3. 监测内容底泥监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底泥采样底泥采样是底泥监测的基础工作。
采样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包括典型区域、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以及需要了解变化趋势的区域。
采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适当的采样工具,如底泥采样器或底泥柱。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底泥表层的污染,最好采集底泥的较深层。
•根据采样点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采样数量和采样深度。
3.2 底泥物理化学性质检测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了解其组成和污染程度非常重要。
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指标包括底泥的颜色、致密度、粒径分布、有机质含量、pH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或现场测试得到。
3.3 底泥污染物分析底泥污染物分析是底泥监测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底泥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分析方法可以包括物理提取、化学分析和生物监测等。
分析结果应与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进行对比,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
3.4 底泥生态风险评估底泥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底泥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底泥样品的毒性测试和生态风险评估,可以评估底泥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
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估、物种敏感度评估等。
3.5 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反映了底泥在水体中的沉积作用,也是底泥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可以了解水体的沉积状况和底泥的输送过程。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采样步骤江河湖泊(水库)海洋采样点布设在本江(河)段上游应设置背景采样断面(点)。
采样断面应选择在水流平缓、冲刷作用较弱的地方,采样点按两岸近岸与中泓布设,近岸采样点距湿岸2~10m。
如因砾石等采集不到样品,可略作移动,但应作好记录。
布设排污口区采样点时,可在上游50m处设对照采样点,并应避开污水洄流的影响;在排污口下50~1000m处布设若干采样断面(或半断面)或采样点,亦可按放射式布设。
湖泊、水库采样点布设应与湖泊、水库水质采样垂线一致。
柱状样品采样点应设置在河段沉积较均匀,代表性较好处。
采样器调查湖泊、河流等陆地水体底泥状况时,多采集表层底泥样品。
沙质底泥可用圆锥式采样器、钻头式采样器、悬锤式采样器取样。
底泥为卵石时,则用锹式采样器、蚌式采样器。
蚌式采样器应用较广泛,也可用于表层松软的底泥取样和底栖生物取样。
海洋底泥采样器可分为拖曳式采样器、表层采样器和柱状采样器三类。
拖曳式采样器在调查船低速航行时以拖曳方式取表层样品。
采集表层底质和底栖生物样品。
柱状采样器用于采集海底以下一定深度的柱状样品。
表层采样器用于在大陆架等浅海地区定点定量。
采样方法江河底泥采样可在水文站水文断面同推移质、悬移质测验结合进行。
取样点应中泓密,两侧疏。
取样次数以能控制河道断面冲淤变化过程为原则,枯水期应多于平水期和洪水期。
在污染源上游和远离污染源的河道分别设置对照断面、污染断面和净化断面。
湖泊(或水库)的底泥采样,一般仿照海洋底泥采样方式。
在进、出湖泊的水道上应设置控制断面进行采样。
在废水进入湖泊的主要入口附近,须增加采样点和采样次数。
海洋底泥采样一般与海洋地质调查或海洋综合调查结合进行。
采样点的布设随海洋调查的方式(路线采样,面积采样)而异。
采样方法有表层采样、拖网采样和柱状采样。
小比例尺基础调查主要用表层采样和柱状采样。
样品保存沉积物样品采集后,于-20~4℃冷冻保存,并在样品保存期内测试完毕,悬浮物采用0.45um滤膜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水分离后保存。
底泥治理方案底泥是水体中沉积的泥沙颗粒,经常会积聚在湖泊、河流和水库的底部,导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底泥问题,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底泥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底泥治理方案,旨在提供对底泥治理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一、底泥调查和监测在制定底泥治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调查和监测。
通过采集底泥样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底泥的组成、含量以及可能的污染源。
同时,监测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评估治理效果和风险。
二、底泥处理技术选择根据底泥的性质和污染情况,选择相应的底泥处理技术。
常见的底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1. 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方法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沉淀和过滤等过程将底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分离出来。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颗粒较大的底泥和浓度较高的污染物。
2. 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污染物的性质,从而使其转化为易于去除的形式。
例如,利用絮凝剂将底泥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沉降或过滤将其去除。
3.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基于生物学原理,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例如,利用特定的细菌和藻类可以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和一些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三、底泥处理工程操作在确定了底泥处理技术之后,需要进行底泥处理工程的实施。
以下是底泥处理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1. 底泥挖掘和清理首先,需要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挖掘和清理。
可以利用挖掘机和吸泥船等设备将底泥抽取到岸边,并进行初步的分离和过滤。
2. 底泥处理设施建设根据选择的底泥处理技术,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
例如,如果采用物理处理技术,需要建设沉淀池和过滤装置;如果采用化学处理技术,需要建设加药系统和絮凝池;如果采用生物处理技术,需要建设生物反应器和氧化池等。
3. 底泥处理过程将挖掘清理得到的底泥送入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一、引言河道疏浚底泥是指河道中积聚的泥沙、悬浮物、污染物等,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积淀形成的沉积物。
底泥的积聚不仅会影响水流的通畅性,还可能威胁水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二、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性1. 多元复合物质:河道底泥由颗粒物、有机质、无机物等复合组成,具有复杂的物化性质。
2. 污染物含量较高:底泥中可能富含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潜在风险。
3. 沉积结构紧密:底泥的紧密结构使得其处理难度较大,常规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三、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沉降、过滤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底泥的状态,使其与水分离,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等优点,但对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差。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来处理底泥中的污染物。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耗费低等优点,但处理周期较长,且对处理条件有一定要求。
四、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利用方案1. 土壤改良剂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可用作土壤改良剂。
通过确保其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底泥可以被混合到农用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2. 砖石材料制备底泥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加工成为砖石材料,用于道路建设或建筑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地利用压力。
3. 生物质能源利用底泥中的有机质可以通过气化或厌氧发酵等方法,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甲烷气体、生物质燃料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有机质的排放。
清淤调查方法介绍淤泥厚度检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测杆法、地质钻探法、超声波测量法、静力触探法及其它等。
(一)测杆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小、污染程度较轻且水深不超过3m的河道及湖泊的淤积探测。
该方法可采用标准测杆下端焊接直接20cm铁板的特制测杆及标准测杆联合探测,两根测杆读数差值来确定淤泥的厚度,即当特制测杆触及淤泥表面的时候读取一个深度,标准测杆用力插入泥中达到一定阻力,由有经验的测量人员判断标准测杆已经触及淤泥的下表面时再读取一个深度,从而计算出淤泥厚度。
(三)地质钻探法地质钻探法分为两类:一是柱状采样法,二是钻机取样法。
柱状采样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大、污染较重的河道、湖泊,以及水深不超过10m的山塘的淤积探测。
该方法采用柱状透明采样管,制取1~2m长的底泥原状完整柱状样,可直接观察到污泥的垂直分布情况。
本方法可测量底泥淤积深度和观察污泥的垂直分布情况,非常直观。
钻机取样法:主要针对水深超过10m的水库和山塘的淤积底泥探测,属深水探测。
可采用工程钻机与柱状取样器联合使用。
库塘表层淤积层由于松软及含水率高,宜采用钻机携带柱状取样器取样,而1m以下土层采用套管保护通过使用钻机单点采集柱状淤泥样本,通过样本天然密度、成分等分析,加上肉眼识别,得出淤泥高程分布,计算出淤泥厚度。
该方法工作量大,价格昂贵,而且效率低。
比较适用于环保对污泥污染情况检测等。
(三)超声波测量利用双频回声测距仪进行水下淤泥厚度测量,通过发射的超声波短脉冲从发射到达水底并返回的时间,将往返时间的一半乘以平均声速,就得到换能器到水底的水深。
由于低频声信号比高频声信号更容易穿透柔软的水底沉积物,即在水底沉积物的地方,同一位置所获得的低频回声测深值(h-LF)和高频回声测深值(h-HF)是不一样的,在柔软的和坚硬的沉积物的界面处存在着大的声阻抗差异,声波在低声阻抗(如水)的物质和高声阻抗(如沉积物)的物质界面处发生反射,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不同界面处产生反射,高频声信号在较为柔软的界面产生反射,因此低频声信号比高频声信号穿透的更深。
河道底泥标准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沉积的淤泥,它们通常包含有机物质、无机物质、重金属等成分。
河道底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因此,对河道底泥的标准制定至关重要。
一、河道底泥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河道底泥的质量是制定标准的前提。
通过对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底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其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监测指标应包括有机物质、重金属、细菌等参数,以全面了解底泥的污染程度。
二、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
河道底泥标准应当根据监测结果以及水体环境质量目标进行制定。
标准应包括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底泥的处理和利用规定、监测方法等内容。
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水体的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同时兼顾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实际情况。
三、河道底泥的处理与利用。
底泥处理与利用是保护水体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底泥中存在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应当得到有效处理,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对于可利用的底泥资源,应当加以合理利用,例如作为建筑材料或者土壤改良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河道底泥标准的执行与监督。
制定了标准之后,关键在于执行和监督。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底泥处理和利用过程的监督,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当加强对水体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底泥污染事件,保障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
五、河道底泥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河道底泥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标准的监测指标和限量要求,以适应不同水体环境的需求。
同时,应当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水体生态环境和保障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对底泥污染的防治工作,才能实现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河道底泥标准的实施,为美丽的河流和湖泊保驾护航。
底泥检测实施方案目录第1章检测依据.............................................. - 1 -第2章工程概况.............................................. - 1 -第3章检测任务及目标........................................ - 2 -第4章取样点设置............................................ - 2 -4.1 采样断面的选择........................................ - 2 -4.2 采样垂线的设置........................................ - 2 -4.3 采样点的设置.......................................... - 3 -4.4 采样频次.............................................. - 3 -第5章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3 -第6章水上作业安全措施...................................... - 6 -附件:底泥采集现场图......................................... - 8 -底泥检测实施方案第1章检测依据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CJ/T 221-2005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CJ/T249-2007)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CJ/T289-2008)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CJ/T362-2011)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2009)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 23486-2009)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GB/T 24600-2009)10、《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GB/T 25031-2010)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1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第2章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2、建设地点:3、建设单位:4、运营单位:5、勘察单位:6、设计单位:7、监理单位:8、施工单位:9、建设范围:第3章检测任务及目标为满足************在河涌底泥清淤、处理与处置设计与施工阶段的要求,底泥检测的主要任务与目标:1、调查****************范围内河涌受污底泥的厚度、存量与分布情况;解决河涌受污底泥清淤深度、清淤量及清淤部位问题。
底泥
1 参考标准: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T 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 底泥定义: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
表面0至15公分厚之底泥称表层底泥(Surface sediment),超过15公分厚之底泥称为深层底泥(Deep sediment)。
3 底泥污染监测
3.1采样点布设:布设采样点的原则是以尽可能少的点全面准确地监测出底泥的污染情况,因此设点时要尽可能覆盖整个湖面。
均匀的网状布点法适用于那些污染较为平均的湖泊,但大多数湖泊由于处于工业或生活区,湖边一般有众多的排污口,因而底泥污染程度并不均匀一致,这时就需耍在排污口附近加密采样点。
一般来说,点间距在20m左右是合适的,间距过大会给污染范围的确定造成一定困难.间距过小则会加大工作量,使监测成本增加。
点间距宜根据湖面大小适当放大或缩小。
3.2采样:采样器为管式采样器,将内径小10cm(不宜过粗)的钢管剖开成两半,焊接上合页栓,制作成可以开合的管状采样器。
钢管长度最好小于3m,便于车辆运输,另备长度不等的稍粗的钢管.用于深水采样器不够长时可以套在采样器上完成采样。
采样时同步测量1:1000或1:500水下地形和采样点GPs坐标,主要用于湖泊库容曲线计算及各种相关图形的制作。
采样时采样器应垂直插入泥中,并用榔头尽量往下打,以取到深层的粘土。
3.3样品制备与顸处理。
取上来的样品应分层用包装袋密封装好,并贴上样品标签。
每个点所取样品数应根据淤泥分层米决定,一般来说,湖底淤泥大致有3种性状,最上层的是不能成形的黑色泥浆,中间的是较为疏松并夹杂的植物残体的粘土层,下层则是黄色的租粘土。
我们分别对3个层面的底泥进行取样分析,就能知道污染物渗透到了哪里、污染有多严重等。
取回的样品应避免日光照射,在通风的地方阴干,这一过程视季节不同大约需要7一15天左右。
制备好的样品测定重金属含量时要经过消解,使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一种可测态,一般采用混合酸消解的方法,如盐酸一硝酸一氢氟酸。
3.4分析项目。
底泥质量监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汞、铅、镉、铜、锌、铬、镍、砷等重金属或无机非金属毒性物质;
全氮、总磷
pH
含水率
有机质
4 各监测项目依据标准
4.1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提供了用于评价的监测项目,主要列出的是重金属类。
5 评价方法:将测定值与全国平均值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pH>7.5)标准值分别比较计算污染指数,然后计算该样品的平均指数Pi,则综合污染指数为:I=(I i max×P i)0.5,I i max为该样品各检测项目污染指数的最大值;I0为湖底最下层检测项目均值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M为相对综台污染指数,M=I/I0。
如果M≤1.0,则为清洁;当1.0<M≤2.0时为轻污染;
2.0M≤5.0则为污染;M≥5.0时为重污染。
相对综合污染指数对应污染程度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