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邵肖梅共29页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29
低温治疗新亚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对120名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了随机分组实验,其中60名接受亚低温治疗为实验组,60名接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神经发育评估采用贝利量表,脑影像学评估采用磁共振成像(MRI)。
对比两组在1个月和6个月后的贝利量、神经元存活率、白质损伤程度。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贝利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P < 0.05)。
实验组神经元存活率和白质损伤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 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患儿的神经发育水平,降低神经元死亡率和白质损伤程度。
因此,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应该积极采用亚低温治疗。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贝利量表;磁共振成像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往往会给患儿的神经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支持、升高头部位置等,但效果有限。
近年来,亚低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但其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20名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实验,其中60儿接受亚低温治疗,60名患儿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孕育周期在38至40周,平均周期为(39.42±0.34)周,。
对照组孕育周期在37-40周,平均周期为(39.21±0.42)周。
两组差异性对比没有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支持、升高头部位置等常规治疗手段。
1.2.2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1)治疗时间:亚低温治疗一般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进行,持续72小时左右。
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该疗法中,将新生儿的体温控制在33~34℃之间,通过调节体温和代谢状态,使脑组织获得保护,从而减轻或消除脑损伤。
然而,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精心护理。
本论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案,以确保该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要点1、体温监测在亚低温疗法中,新生儿的体温需要保持在33~34℃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疗效。
因此,护士应该每小时监测一次新生儿的体温,并及时调整室温或药物剂量,确保体温稳定在目标值范围内。
2、心肺功能监测亚低温疗法对新生儿的心肺功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扩大氧疗、调整呼吸机参数等。
3、营养支持亚低温疗法会降低新生儿的代谢率,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因此,护士应该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一般需提供高蛋白液体饮食,经口或经管进食。
4、神经系统评估亚低温疗法的目的是保护脑组织,因此需要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进行密切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反应、肌张力、瞳孔等指标。
每小时评估一次,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感染预防亚低温疗法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因此需要加强感染预防。
所有进入病房和接触新生儿的人员都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和穿戴无菌衣物。
同时,护士应该每两小时更换一次尿布,并对新生儿进行定期皮肤护理。
二、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方案1、体温调节新生儿的体温需要稳定在33~34℃之间,因此需要根据新生儿的体温动态调整室温和药物剂量。
具体措施包括:(1)降温措施如果新生儿体温高于目标值,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①降温仪器:如果新生儿的体温仍然过高,可使用冰袋、降温毯、经皮降温仪等工具进行降温。
②药物降温:新生儿体温高于34℃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帮助降温。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总结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结果。
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展开回顾性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新生儿发育和生命体征情况。
结果:生长发育正常43例(93.48%),各脏器完全恢复40例(86.96%),脑部发育恢复正常情况42例(91.30%),此外治疗后患儿生命指标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有效改善患儿发育情况和其生命体征,对患儿的治疗有利,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吴其君,1971.11,男,汉族,云南镇雄,科主任/主任医师,本科,新生儿科,镇雄县人民医院,云南省昭通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主要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婴儿出现部分缺氧、脑血流量降低或者停止,进而引发婴儿出现脑损伤的情况。
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嗜睡、容易激惹、反射异常、惊厥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的情况。
根据翻阅相关医学资料发现,由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婴儿出现死亡的概率较高,约为16%-23%,在存活婴儿中也有29%-36%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
目前临床中对于该疾病通常会使用亚低温治疗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疗效,对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有明显帮助。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最好的时间为病发后6小时内,在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患儿均是在6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的死亡率和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基于此,现针对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窒息时间均超过6h,在6-24h之间,予以患儿亚低温治疗,以探究治疗结果,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展开回顾性性分析,其中有男患儿25例,女患儿21例,患儿的平均胎周为(37.95±2.36)周,平均体质量为(2.75±0.66)kg。
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观察组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评分,以及存活率。
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测定评分、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部亚低温;神经发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作为一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危险疾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一直是妇产科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
由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会造成新生儿脑部受损,因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1],需要及时予以治疗。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头部亚低温治疗为主,同时加以血压控制、呼吸干预、降低颅内压等手段[2],从而帮助新生儿维持生命体征。
从过往的研究得知,头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帮助新生儿降低脑部神经组织的能量损失,减少炎症反应,从而保护患儿的脑部神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头部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50例,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核。
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组别性别(男/女)平均胎龄(周)平均体重(kg)Apgar评分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观察组13/1239.08±1.353.67±0.573.01±0.251411对照组10/1539.45±1.623.21±0.823.03±0.281510t-0.8920.7500.7350.853P->0.05>0.05>0.05>0.05纳入标准:(1)体重≥2000g;(2)出生后1h没有血气值或血气值pH:7.01~7.15或BE在负10~16;(2)10分钟Apgar 评分≤5分及出生后复苏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3)出现急性围产期事件;(4)生后6~12h内;(5)患者家属同意实施生命支持治疗(呼吸循环支持),并签署亚低温治疗知情同意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中预见性临床护理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中实施预见性临床护理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10月间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新生儿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2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p<0.05),实验组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p<0.05),实验组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中实施预见性临床护理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预见性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因围生期窒息而导致患儿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损害疾病,其会改变患儿肌张力、意识以及呼吸节律等方面,甚至是诱发意识障碍、惊厥、脑水肿等[1],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以及成长后的生存质量。
亚低温治疗是临床减少患儿后遗症的有效干预方式,而辅以高效的护理干预则可以提升预后,为了探究有效的护理模式,现做如下的对比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4例,均为2020年1月至10月间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新生儿,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本组32例中有女患儿14名,有男患儿18名,年龄最小4天,最大17天,平均(13.27±1.01)天。
实验组:本组32例中有女患儿15名,有男患儿17名,年龄最小5天,最大19天,平均(13.31±1.11)天。
以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亚低温治疗。
使患儿肛门温度维持于34-35℃之间,治疗时间3d。
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并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身体变化等。
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中的应用汤亚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脑缺氧、缺血,进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出现脑损伤,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发作和原始反射异常等神经系统综合征。
新生儿HIE是新生儿期死亡和儿童期伤残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为活产儿的0.1%~0.8%,其中10%~20%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中25%~30%可能留有某种类型的远期神经发育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视听觉障碍、行为异常等,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由于HIE发病机理复杂,常合并有缺氧缺血所致的多脏器功能损害,而神经系统损伤常持续变化,后期的修复可塑性有限,故其治疗应是整体、综合、长期的多阶段治疗。
在新生儿期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和脑保护措施;新生儿期后,主要是连续发育监测和康复干预治疗。
HIE在新生儿期的支持对症治疗主要指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指标迅速恢复正常范围,纠正酸中毒;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注,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维持血糖在4.2~5.6mmol/L;维持适宜的血液黏滞度,使红细胞压积维持在0.45~0.55,减少其对脑血流的影响;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钠血症;控制惊厥发作;适当限制液量,使用甘露醇及呋塞米改善脑水肿等。
HIE的脑保护策略涉及的药物和措施众多,如神经营养因子、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拮抗剂、高压氧、神经干细胞移植、亚低温治疗等,除亚低温治疗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并推崇外,其他药物或措施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有限,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未获得广泛赞同和推荐。
体外试验表明,降低体温3°C左右有助于减轻缺氧缺血后脑损伤,由此促进亚低温对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国际上最早对围产期窒息新生儿采用治疗性降温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表在2005年的《Lancet》杂志上。
未成熟脑的可塑性与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
曹云;邵肖梅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3(5)6
【总页数】4页(P574-577)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神经系统;脑损伤;未成熟脑
【作者】曹云;邵肖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
【相关文献】
1.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干预和效果观察 [J], 王艺霖;
2.早期丰富环境干预对未成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功能的影响 [J], 廖伟;赵聪敏;温恩懿;张雨平;王丽雁
3.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及婴儿早期智测在基层筛出高危儿发育落后(结合早期干预治疗)的实际意义与作用 [J], 刘红英;吴艺红;喻强;韩艳珍;姚少军
4.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脑性瘫痪的早期治疗 [J], 唐军
5.探究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及脑性瘫痪的早期治疗 [J], 李腾飞;陶维娜;席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治疗中轻度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陈杏【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1(14)18【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治疗中轻度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HIE患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
对照组采用头部亚低温疗法,观察组采用头部亚低温疗法+NGF治疗。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评分法(NBNA)评分,MRI扫描结果、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2组S-100β、NSE、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MRI扫描结果正常数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 NGF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治疗中轻度新生儿HIE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最大限度保护和修复神经元,改善患儿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总页数】3页(P33-35)【作者】陈杏【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头部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2.头部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3.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4.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治疗中轻度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5.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脑损伤及预后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邵肖梅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6(24)3
【摘要】脑室内出血(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均是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类型,尽管其发生均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血液动力学和解剖学因素相关,前者主要为出血性病变,而后者则为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的缺血性病变,两种损害常可同时存在。
【总页数】3页(P168-169,187)
【作者】邵肖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治疗效果探讨 [J], 张艺森;张剑;张君平
2.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疗效观察 [J], 王惠珠;王雅兰
3.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疗效观察 [J], 王玉梅
4.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J], Vergani P.;Locatelli A.;Doria V.;张丽娟
5.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疗效观察 [J], 王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胞损伤的护理
谢微微;贾玉双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03(017)05A
【总页数】2页(P532-533)
【作者】谢微微;贾玉双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2
【相关文献】
1.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护理
2.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护理
3.亚低温联合EPO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心肌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后的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5.全方面监测护理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