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体会与分析背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对婴儿的神经发育和智力发展产生影响。
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病情。
护理体会护理前准备在进行亚低温治疗前,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1.检查婴儿的生命体征,确保其身体状况稳定。
2.检查婴儿的I级护理级别,确保婴儿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
3.在治疗前与医生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护理过程亚低温治疗需要进行72小时,持续的过程中需要护士全天候监护婴儿的生命体征,包括:1.监控婴儿的体温,保持体温在32-34℃之间,并及时调整体温。
2.监测婴儿的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3.注射预防性抗生素,预防感染。
4.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除此之外,护士还需要关注婴儿的情绪变化和肌张力变化,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定期记录和报告病情。
护理后处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后,护士需要做好后续护理工作,包括:1.监测婴儿的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2.检查婴儿的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风险。
3.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帮助婴儿恢复体力。
分析讨论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项复杂的治疗过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配合和协作。
护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确保治疗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细心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婴儿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的影响,护士需要仔细观察婴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2.安全第一:治疗过程中需要注射药物,调整体温等操作,护士需要注意婴儿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3.沟通交流:与医生沟通,及时将病情、变化和意见反馈给医生,与家属沟通,了解情况和要求,避免沟通不畅引起的不必要误会。
4.合理安排:治疗过程长达72小时,护士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以更好的服务于婴儿和家属。
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该疗法中,将新生儿的体温控制在33~34℃之间,通过调节体温和代谢状态,使脑组织获得保护,从而减轻或消除脑损伤。
然而,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精心护理。
本论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案,以确保该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要点1、体温监测在亚低温疗法中,新生儿的体温需要保持在33~34℃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疗效。
因此,护士应该每小时监测一次新生儿的体温,并及时调整室温或药物剂量,确保体温稳定在目标值范围内。
2、心肺功能监测亚低温疗法对新生儿的心肺功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扩大氧疗、调整呼吸机参数等。
3、营养支持亚低温疗法会降低新生儿的代谢率,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因此,护士应该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一般需提供高蛋白液体饮食,经口或经管进食。
4、神经系统评估亚低温疗法的目的是保护脑组织,因此需要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进行密切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反应、肌张力、瞳孔等指标。
每小时评估一次,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感染预防亚低温疗法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因此需要加强感染预防。
所有进入病房和接触新生儿的人员都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和穿戴无菌衣物。
同时,护士应该每两小时更换一次尿布,并对新生儿进行定期皮肤护理。
二、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方案1、体温调节新生儿的体温需要稳定在33~34℃之间,因此需要根据新生儿的体温动态调整室温和药物剂量。
具体措施包括:(1)降温措施如果新生儿体温高于目标值,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①降温仪器:如果新生儿的体温仍然过高,可使用冰袋、降温毯、经皮降温仪等工具进行降温。
②药物降温:新生儿体温高于34℃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帮助降温。
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亚低温是指在27~32℃的低温状态下,利用对中枢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儿进入睡眠后,再配合物理降温,从而降低整个机体的基础代谢同时改善大脑的耗氧,增加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达到保护患儿大脑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将以亚低温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新生患儿的护理措施,旨在提升新生患儿的生存质量。
1.亚低温治疗时间控制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亚低温治疗对新生患儿在脑复苏、颅脑功能恢复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亚低温治疗效果,能让患儿处于低温状态,才能让患儿的整体机能如同深度睡眠的状态。
但是,该项治疗方式,持续周期和时间不应过长,以一周的治疗为限,3~5天为最佳。
需要注意的是,若患儿在度过危险期限后,依旧使用该治疗方法,则会处于过犹不及的状态。
1.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方式2.1降温期,预防寒颤及控制体温2.1.1预防寒颤寒颤是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报道引起人体出现寒颤的温度阈值为35.5℃,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降温期容易出现寒颤。
首先加强对患儿体温观察,每间隔半小时就要记录患儿体温变化,医用控温仪启用手动控制模式,根据患儿耐受性设定温度,并应用寒颤评估量表在体温降至低于36℃后进行评估。
降温同时,还可以采取局部热敷,能有效减少血管收缩,降低寒颤阈值。
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评估用药效果,每间隔4小时需做好镇静评分,亚低温治疗患儿镇静评分维持 3~4 分,对镇静不足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2.1.2控制体温防止体温波动过大: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体温波动较大容易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复温速度过快容易引起颅内压力反跳现象。
有研究认为,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压便会降低5%,氧代谢下降 6%~9%。
需保持实际温度在目标温度范围内 33~35℃,温度偏离小于0.2℃,并且偏离时间小于 10 min。
故体温的控制与管理成为亚低温治疗的关键所在。
针对高热患者,首先采取退热治疗,以布洛芬或泰诺口服,及早使用冬眠合剂,同时针对大血管处,如腹股沟、腋下及颈部采用冰袋降温,头部予置冰帽,因单纯物理降温容易引起寒颤,而使体温升高,而对危重症患儿静脉推注冬眠合剂会引起血压下降明显,因此可以采取稀释药液,冬眠合剂用量10~20 mL,经静脉泵入1 h 以上,密切观察患儿动脉血压情况,根据患儿耐受情况每间隔 6 h 或 8 h 再次使用稀释药液,加强巩固疗效。
舒适护理在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但治疗过程给患儿带来诸多不适,针对不适原因,制定了有效舒适护理策略,加强环境、体位、皮肤、心理等方面的舒适以及疼痛的护理,并将其应用于亚低温治疗HIE过程中的患儿。
临床工作中发现能有效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的改善。
标签:舒适护理;新生儿;HIE患儿;治疗过程由各种围产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
HIE是新生儿死亡及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的重要疾病之一,患儿临床以嗜睡尖叫、烦躁、抽搐等为主要表现[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且临床病残和死亡率较高,需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以改善患儿预后。
有研究证实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脑组织能量代谢,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组织的损害,减少钙离子的内流,调节钙调蛋白激酶Ⅱ的活性,抑制白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以及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血脑屏障的机制[2]有关。
近年来,亚低温治疗由实验研究转移至临床研究。
HIE患儿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
分析其原因为:体位、缺乏安全感、床单元、寒冷的刺激、光线、噪声、疼痛、饥饿等。
从2010年开展亚低温治疗以来,根据护理不适患儿原则,制定了详细的舒适护理策略,着手于为患儿提供亚低温治疗期间的舒适护理,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实施,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資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胎龄大于36周,出生体重大于2500g,中重度窒息的新生儿患儿,排除生后12小时以后、早产儿、复杂青紫型先心、严重神经系统畸形,18,21,13三体等染色体病、严重感染等患儿。
1.2治疗方法出生后6-12小时以内即实施头部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72小时。
保持鼻咽部温度在34℃左右,肛温控制在33.5-34.5摄氏度。
1.3舒适护理方法1.3.1舒适环境护理病室保持整洁安静,NICU为万级层流洁净病房,常年保持温度24-26℃,湿度55-65%,室内空气清新。
全身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护理概述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因脑部缺氧和(或)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危害脑的疾病。
亚低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方法,通过降低患者体温来减轻脑细胞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求,从而减轻缺氧缺血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实施过程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的护理,以确保其安全和顺利地进行。
本文将介绍全身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安全措施前期准备在实施全身亚低温治疗之前,必须做好详细的严密准备,包括收集患儿及其家属的病史、对患儿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评估患儿的治疗风险等。
治疗前,要预先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还要考虑到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气管插管、呼吸机连接等问题。
低温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将体温控制在32-34℃范围内。
在降温之前,应保证患儿身体暖和,防止脱温。
另外,必须严格控制降温速度和降低的最低体温,避免低温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等。
生命体征的监测全身亚低温治疗降温会直接影响患儿通畅的生命体征,因此必须安排专人不断监控儿童的生命体征,以确保在安全范围内降温。
包括:•监测患儿体温(如腋下温度)•监测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患儿血气分析,包括pH值,气道内碳/氧气分压等信息呼吸机的使用全身亚低温治疗时,需要对患儿进行人工呼吸。
需要特别注意呼吸机使用前的准备,如口腔护理、调整呼吸机设置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儿在使用呼吸机时的姿势调整,以免引起任何不适。
并对呼吸机进行严格的检查、清洁和自我保养,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营养管理在全身亚低温治疗时,患儿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少的能量,而且消耗更少的氧气。
因此,在这个时期内,建议采用低热量、低蛋白饮食以及少量多餐的方案。
必须定期评估患儿的摄入量,以避免营养不足或饱食过度的情况。
特别是,在诱导低温的初期,消化系统可能会减慢,引起肠梗阻、吸收不良等问题。
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我国新生儿从2016年开始,以每年新增1700多万人的趋势,在不断增加。
目的分析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的文献内容,探析患儿护理中的亚低温治疗方法。
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的方法,以文献论述的形式为文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结果药物使用的方式能给予新生儿控制低温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标签:亚低温患儿;护理;问题;建议亚低温是指在27~32℃的低温,该低温状态下不会让患者处于较为难受的状态。
所涉及的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指运用药物或者物力的方法,来达到提问降低的效果。
新生儿的抵抗力与免疫力本就比成人与儿童的要弱,运用亚低温方法是较为普遍的。
本文通过亚低温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论述新生患儿的护理措施,来提升护士的护理水平,从而帮助家庭在面临患儿亚低温情况下,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 文献综述对于新生患儿亚低温方法现象,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廖卫华,徐慧颖(2017)提出护士为实现准确并且高效评估亚低温治疗过程的效果,必须采取治疗报表记录护理的过程,来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晓凤(2016)提出对于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话,可运用亚低温、体位护理的方式,能够降低并减少患儿意识恢复的时间,从而提升患儿治愈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吴小红,万兴丽(2016)提出采取各系统监测护理的方式,能够强化护理,从而预防并减少亚低温治疗时期出现的并发症。
任艳霞(2015)提出运用40例患儿为主要的实验对象,通过归类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方式,俩分析亚低温在重型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运用降温、脑生素与激素治疗、抗结核等一系列较为常规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疗法。
文春梅(2014)提出亚低温治疗仪能够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温起到明显的效果,从而降低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进而提升护理综合质量。
综上,可归结以下几点:其一,运用治疗报表激励患儿的亚低温具体情况。
其次,针对不同的患儿,特别是颅脑损伤、脑炎乃至手足口病等重型的、较为紧急的患儿运用亚低温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
作者:梅飞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06期
【摘要】我国新生儿从2016年开始,以每年新增1700多万人的趋势,在不断增加。
目的分析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的文献内容,探析患儿护理中的亚低温治疗方法。
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的方法,以文献论述的形式为文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结果药物使用的方式能给予新生儿控制低温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亚低温患儿;护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6..02
亚低温是指在27~32℃的低温,该低温状态下不会让患者处于较为难受的状态。
所涉及的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指运用药物或者物力的方法,来达到提问降低的效果。
新生儿的抵抗力与免疫力本就比成人与儿童的要弱,运用亚低温方法是较为普遍的。
本文通过亚低温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论述新生患儿的护理措施,来提升护士的护理水平,从而帮助家庭在面临患儿亚低温情况下,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 文献综述
对于新生患儿亚低温方法现象,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廖卫华,徐慧颖(2017)提出护士为实现准确并且高效评估亚低温治疗过程的效果,必须采取治疗报表记录护理的过程,来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晓凤(2016)提出对于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话,可运用亚低温、体位护理的方式,能够降低并减少患儿意识恢复的时间,从而提升患儿治愈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吴小红,万兴丽(2016)提出采取各系统监测护理的方式,能够强化护理,从而预防并减少亚低温治疗时期出现的并发症。
任艳霞(2015)提出运用40例患儿为主要的实验对象,通过归类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方式,俩分析亚低温在重型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运用降温、脑生素与激素治疗、抗结核等一系列较为常规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疗法。
文春梅(2014)提出亚低温治疗仪能够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温起到明显的效果,从而降低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进而提升护理综合质量。
综上,可归结以下几点:其一,运用治疗报表激励患儿的亚低温具体情况。
其次,针对不同的患儿,特别是颅脑损伤、脑炎乃至手足口病等重型的、较为紧急的患儿运用亚低温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最后,强强化亚低温治疗方法,可采取系统检测护理的方式。
2 亚低温治疗时间控制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亚低温治疗对新生患儿在脑复苏、颅脑功能恢复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亚低温治疗治疗效果,能让病人处于低温(冬眠)状态,才能让患儿的整体机能,如同深度睡眠的状态。
但是,该项治疗方式,持续的周期、时间不应当过长,以一周的治疗为限,尽量为3~5天,若是对患儿在度过危险期限后,依旧使用该治疗方法,则会处于过犹不及的状态。
3 患儿亚低温护理方式
3.1 呼吸监测护理
患儿呼吸频率的检测,必须运用冬眠合剂达到休眠的效果,让脑中枢神经系统在抑制的状况下,让新生儿处于呼吸较慢、节奏较慢的状态。
护理人员若是发现患儿的呼吸频率不齐整、节奏不规律的话,应当考虑到患儿在使用冬眠合剂过程中出现抑制过度的情况,应采取机械通气的方式予以缓解,并停止使用该冬眠合剂。
冬眠合剂本身所具备的非那根带有较为明显的抗阻胺的效果,会让呼吸道分泌物形成粘稠状态。
患儿若是在亚低温治疗,存在以下特征:诸如,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扥情况。
由此,应当十分注重应人工气道的管理,并采取定时与定期进行吸痰,在对待新生儿治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手法要轻,谨慎采取无菌原则,让吸痰前后都能拥有给氧,并采取雾化吸入每日2次操作,并翻身拍背每次0.5小时,帮助排痰,并强化新生儿口腔护理,维持水平衡。
3.2 体温检测护理
对亚低温患儿进行循环检测的处理方式,通过严谨观测患儿的循环系统功能,若是提问下降1摄氏度,则是需要将其动脉压在80 mmHg,心率与呼吸维持在正常水平内,从而确保生命特征与体征正常状态,从而强化血脉循环攻击。
在该类情况下,患儿的整体表现为循环系统处于较慢的状态。
体温监测作为亚低温治疗中的患儿护理重中之重,亚低温治疗方式是否奏效,是否有并发症情况发生,通常与体温控制状况密切相关。
为此,体温的控制与患儿脑部情况的变化尤为密切。
在持续降温状态下,患儿的身体机能势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此患儿的腋下的体温维持在34~35之间不等,头部采取重点降温患儿,维持口腔温度为33~34摄氏度。
假设患儿的体温超过36摄氏度,亚低温的效果将会明显降低。
假设低于33摄氏度,就会存在明显的呼吸困难与循环异常的情况,在28摄氏度时,便会出现明显的室颤。
4 总结
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法能有效帮助小儿在面临各类重症疾病下,帮助其有效地治疗,进而提升患儿在常规治疗中得以康复,提升患儿的康复能力与康复水平。
通过论述患儿存在的亚低温治疗时的具体特征,并通过相应的亚低温诊疗与护理手段,来强化护士的护理行为,帮助患儿自身具备较好的免疫力,构建良好的新生儿护理环境,从而让医院的综合实力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 廖卫华,徐慧颖,丁静,方晓英,吴宏丽.新生儿亚低温治疗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护理学报,2017,24(18):75-77.
[2] 张晓凤.亚低温及体位护理对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意识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5):7-8.
[3] 吴小红,万兴丽.新生儿全身亚低温的观察与护理[J].西南军医,2016,18(03):283-285.
[4] 刘盈盈.亚低温及体位护理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