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汽化和液化(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911.50 KB
- 文档页数:29
汽化和液化(总第___课时)年级:八年级;辅备:;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2.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蒸发能够致冷。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教学难点】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教学准备】酒精、塑料袋、热水、铁架台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 物质从____变成____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____和___。
由气态变成液态叫。
2.沸腾是______汽化现象;蒸发是______的汽化现象。
3.认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请你说出水沸腾时的特点?4.观察课本P61图3.3-5,解释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的原因;二、交流展示:活动1: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发生了_______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态,这种物质从____态变为____态叫做汽化。
(2)将胀大的袋子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袋子又有何变化?袋中又出现了____态的酒精。
此过程酒精由_____态又变为____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特征:水沸腾后假如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并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分析与总结: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需要加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____,这个温度叫做____。
活动3:阅读书上相关蒸发的内容,理解汽化的另一种形式,并与沸腾作比较,完成下表三、反馈达标:1、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A. 逐渐升高B. 不变C. 逐渐降低D. 忽高忽低2、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A.一直升高 B.一直下降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3、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4.影响蒸发的因素有(1)(2) (3)5.影响液体沸点的因素有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基训》1.2.3.4.二、交流展示:《基训》5.6.7.8.9.10.三、拓展应用:1.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现象,____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2.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掌握气体和液体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4.拓展思维,培养观察、实验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
3.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简要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你们曾看到过哪些液体蒸发成气体的现象?液化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条件?2. 学习新知(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中,气体是如何转化为液体的?”“液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体的?”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成气体和气体冷凝成液体的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和讨论,总结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和规律。
4. 概念解析(15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对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进行系统的概念解析,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蒸发需要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气体冷凝需要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引力。
5.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蒸发?”“天气湿度高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能够给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6.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梳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三、汽化与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做液体沸腾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无力道理,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是的特征;观察现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器材】烧杯、水、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中心有孔的纸盖、火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演示1] 老师用毛巾蘸些酒精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鸡腿”,不一会儿,咦!我的“鸡腿”不见了提问:我的“鸡腿”到底跑哪儿去呢?回顾:物质三种状态是什么?设计目的:通过一则物理幽默笑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又复习了物质三种状态的有关知识。
[演示2] 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后并扎紧塑料袋口,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生甲] 塑料袋鼓起来了[生乙] 酒精到哪里去了?[生丙] 凉一会儿又会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
[师] 在这些现象中,酒精发生了什么?[生丁]二、新课开始(类比联想形成概念)一、引入新课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汽化和液化想想做做: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中。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观点,掌握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沸腾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和蒸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酒精灯、酒精、小烧杯、滴管、量筒、温度计、铁架台等。
2. 视频和图片素材:有关汽化、液化现象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录像。
3. 课件和板书设计:展示汽化、液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初中物理课程《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平时生活实例引入汽化和液化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展示一瓶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瓶外壁是否有水珠产生,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观点。
2.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观点。
可以选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或者用喷雾器将酒精喷洒在空中,观察酒精的蒸发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适时进行讲解。
3. 讲解环节:结合实验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观点、特点、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讲解。
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与平时生活相关的题目,如“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觉得凉爽”、“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会有白雾”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环节:安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撰写小论文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