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1993年至2016年)
- 格式:xl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财政术语解释1. 一般预算总收入根据现行中央与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一般预算总收入主要包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三项。
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指除基金收入之外,缴入本级金库的财政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3.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两税”即增值税和消费税,上划中央“两税”指的是从1994年开始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值税的85%部分和消费税100%由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为中央级财政收入。
4. 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是指从2002年起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中央财政分享的所得税收入(2002年中央分享50%,2003年起中央分享60%)。
5. 中央“两税”返还收入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维护地方既得利益,中央财政决定以1993年地方实际完成的增值税的75%部分与消费税之和,扣除中央财政下划地方收入后的余额返还给地方财政。
并从1994年开始,在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的基础上,根据年度本地区上划两税收入的增长率的1:0.3系数再计算确定当年的税收返还收入增量。
6. 超收收入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际取得的财政收入超过收入预算数的部分。
7. 一般预算支出是指通过一般预算收入统筹安排的支出。
按照2006年及以前年度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其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科学、医疗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从2007年起,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其功能分类范围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财政部 11类民生支出科目【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财政部的 11 类民生支出科目2.11 类民生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3.各类民生支出科目的重要性4.我国政府对民生支出的重视和实践5.结论:民生支出科目对社会和民生的意义正文【引言】近日,财政部公布了我国 11 类民生支出科目,这 11 类科目覆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这 11 类民生支出科目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各类科目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政府对民生支出的重视和实践。
【11 类民生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根据财政部的公告,我国 11 类民生支出科目包括: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科技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和其他支出。
这些科目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各类民生支出科目的重要性】1.教育支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是保障民生的基本需求,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
3.医疗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是保障民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4.住房保障支出:住房是民生之本,住房保障支出关系民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是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6.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是关乎民众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民众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7.农林水支出:农林水是农业发展和农村民生的重要支撑,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交通运输支出:交通运输是民众出行和物流的重要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9.科技支出: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关键力量,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0.公共安全支出:公共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安全的基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财政支出概述(二)(总分:5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总题数:23,分数:23.00)1.下列支出中,属于消费性支出的是( )。
A.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B.企业挖潜改造支出C.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 D.生产性支农支出A.B.C. √D.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
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2.在安排财政支出结构方面,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C.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D.厉行节约、讲求效益A.B.C. √D.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区分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上,必须遵循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
3.财政支出由( )决定。
A.社会意识形态 B.社会公共需要 C.经济体制类型 D.个人需要A.B. √C.D.财政支出是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的,财政收入是按照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组织的。
4.下列关于财政支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B.财政支出包括政府间的转移支付C.财政支出的内容由国民经济决定D.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是互不相关的概念A. √B.C.D.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间的转移支出,以避免重复计算)。
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决定的。
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是相对的概念,收入是支出的来源,而支出是收入的目的与归宿。
5.在实际中,关于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关系的公式,正确的是( )。
A.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B.财政余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C.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余额 D.财政总规模=财政收入+财政支出A.B. √C.D.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是相对的概念,收入是支出的来源,而支出是收入的目的与归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wxmang ] 于:2010-04-07 02:06:36 主题帖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尤其是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1980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一事一报批,控制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
同时还开展了财务纪律大检查,控制奖金总额和超额津贴。
(相信年纪大点的人都有记忆,集团购买要指标,指标=粮票,比资金还难搞到)(4)、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供给能力,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
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980年支农资金150亿元,同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了20%,在此基础上超购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也提高了油料、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1980年,国家财政的粮油价差补贴、超购粮油加价补贴和粮食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共计108.01亿元,比1979年增加了47.39%,但是这时粮油副食品开始大幅涨价。
作业:09级财政2班詹旭290706225 1950-2008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60年来,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8年,全国财政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19959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1.9%。
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上述民生支出24610亿元,同比增长23.3%。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这个趋势在近几年尤为明显。
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累计支出3862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146.15亿元,增长22.7%。
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
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改革开放前30年的财政支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30年,由于经济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加上其间发生了“大跃进”、“文革”等重大事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速度不快,部分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1950年,财政支出总额仅有68.08亿元(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1994年之后的收支数字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1951年超过100亿元,此后长期在数百亿元徘徊,至“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财政支出规模为843.53亿元,这也是改革开放前支出总额的最高点。
其中,1957年、1961年、1962年、1967年、1968年、1974年、1976年财政支出较上年均为负增长。
从财政支出的结构看,这30年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经济建设支出为主的“大而宽”格局。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财政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以经济建设支出为重点、大而宽的支出格局。
财政预算报告重要名词解释1.公共财政: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从市场上取得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涵盖的范围主要有: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立法、司法、监察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农业、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救济、扶贫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建设、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等。
2.公共财政收入:指当年依据现行市区财政体制区共享10税收入和非税收入的总和,包括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和资源税收入及非税收入等。
3.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指当年可供安排全区支出的公共财政收入总量,包括:来源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返还性收入、原体制补助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补助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调入资金、上年结余结转收入等。
4.来源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指当年依据现行市区财政体制,经分成后,区级留成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总和。
5.财政结余结转:当年财政结余(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总收入减当年财政总支出后的余额,正数为结余,负数为赤字。
财政结余包括财政净结余和财政结转两个部分。
财政净结余是指当年由于增收节支又无须结转下一预算年度继续安排支出而形成的结余。
财政结转是指本年度支出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必须转入下一预算年度继续安排的、已有具体用途的支出部分。
6.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总支出:一般指用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安排的支出,含上解市级支出、云龙体制补助支出。
7.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一般指用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
8.区本级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一般指用区本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高频考点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高频考点1: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例题】财政是随着( )的产生而产生的。
A .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 . 社会化大生产D . 国家『正确答案』:D高频考点2:市场效率市场→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
决定市场规模和容量的因素有:购买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
高频考点: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完全竞争状态下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效率(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高频考点3:市场失灵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状态是不存在的,因为其四个条件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全社会的各项需要并非都能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指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市场仍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垄断(1)造成垄断的原因:技术进步;市场扩大;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
(2)垄断的影响:一旦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补充】垄断(Monopoly)的含义: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
财政的概念与特征高频考点4: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理论。
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它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因此这就决定了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
1950—2016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各项数据一览财政部于2017年1月23日公布了2016年财政收支数据。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仍延续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
其中,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
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2016年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同比增长4.7%,同口径[①]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同口径增长7.4%。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30354亿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5%。
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改征增值税增长2.7倍(1-5月增长3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的6-12月增长4.5倍);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1-5月增长37.3%,6-12月下降95.9%)。
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12月累计增长5.4%。
其中,1-5月增长36.6%;6-12月下降16.9%,主要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影响。
2.国内消费税10217亿元,同比下降3.1%。
主要受卷烟、成品油产销量下滑的影响。
3.企业所得税28850亿元,同比增长6.3%。
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8802亿元,增长2.7%;工业企业所得税7329亿元,下降1.3%;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元,增长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