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课文全解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永别了,武器》学案【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作者简介】海明威(1889 —1961 )美国小说家。
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他风格独特,文体简洁,在欧美很有影响。
1926 年,他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
海明威把“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当作小说的题词,《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
1927 年,海明威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
这类人物形象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1929 年,发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1936 年,发表有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
1938 年发表剧本《第五纵队》。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区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于1940 年发表。
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词语积累】窥望:偷偷地观望。
踅:中途折回。
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
坍落:坍塌下落。
嫡亲:血统最近的(亲属)。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主题语段积累】“照我想,我们总得把这仗打完吧,”我说,“倘若只有单方面停止战争,战争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倘若我们停手不打,一定会更糟糕“不会更糟糕的,” 帕西尼用恭敬的口气说,“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战败会更糟糕。
”“我不相信,”帕西尼还是用恭敬的口气说,“战败算是什么?你回家就是了。
”“敌人会来追捕你的。
占领你的家,奸污你的姐妹。
” “我才不相信呢,”帕西尼说,“ 他们可不能对人人都这么做。
让各人守住各人的家好啦,把各人的姐妹关在屋子里。
”“世界上再没有像战争这么坏的事了。
我们呆在救护车队里,甚至连体会到战争的坏处都不可能。
高中语文第4单元自读文本永别了武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自读文本永别了,武器本课话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那么请听,世界上再没有像战争这么坏的事了。
我们呆在救护车队里,甚至连体会到战争的坏处都不可能。
人家一觉悟到它的恶劣,也没法停止战争,因为觉悟的人发疯了。
有些人从来不会发觉战争的坏处。
有些人怕军官。
战争就是由这种人造成的。
……战争不是靠打胜仗取胜的。
就算我们占领了圣迦伯烈山,那又怎么样?我们就是打下了卡索高原、蒙法尔科内和的里雅斯德,又怎么样?你今天没看见那些遥远的山峰吗?你想我们能够把那些山都抢过来吗?这得奥军停战才行。
有一方面必须先停战。
我们为什么不先停呢?敌军倘若开进意大利来,他们一待腻就会走的。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土地。
现在彼此都不让步,于是战争就发生了。
以上是小说借文中人物帕西尼之口说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厌恶,对和平的无限期待和发自心底的呼唤。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日本侵华遗孤论坛于2016年10月2日在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举行。
主办方通过电影、图片展、演讲及集体讨论等形式让日本民众了解战争遗孤这一群体,同时也表达了战争遗孤对于中国养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他们维护和平、守护日本和平宪法的决心。
千余名日本民众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活动前半部分是电影《望乡之钟》的放映会,影片介绍了帮助日本遗孤回国的活动家山本慈昭的一生。
1945年他被派往中国东北担任教师,在战争中他失去了妻子,自己也在战后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日本。
他将余生奉献给帮助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的事业。
影片片头打出“倾尽举国之力编织的谎言,任何时代都不容易被识破”的字幕,意在提醒日本政府深刻反省战争错误,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论坛主办方负责人池田澄江表示,希望论坛架设起中日世代友好的桥梁。
中岛幼八介绍说,为报答中国养父母的恩情,侵华战争遗孤计划于2017年清明节回中国祭拜养父母,并参观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地,以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永别了武器和十字路口阅读理解永别了,武器。
“我们离山顶不远了。
我一个人没法抬出那张担架。
”他又开车了。
血流个不停。
在黑暗中,我看不清血是从头顶上的帆布上的什么地方流下来的。
我竭力把身体往旁边挪,免得血流在我身上。
有些血已经流到我衬衫里面,我觉得又酸又粘。
我身子冷,腿又疼的那么厉害,难过得想呕吐。
过了一会儿,上面担架上的流血缓和下来,又开始一滴一滴地掉了,我听到并感觉到上边的帆布在动,原来那人比较舒服地安定下来了。
“他怎么啦?”英国人回过头来问,“我们快到山顶啦。
”“他大概死了。
”我说。
血滴得很慢很慢,仿佛太阳落山后冰柱上滴下的水珠。
山路往上爬,车子里很寒冷,夜气森森。
到了峰巅的救护站,有人抬出那张担架,另外抬了一张放进来,于是我们又赶路了。
问题:1、“我们离山顶不远了。
我一个人没法抬出那张担架。
”从救护车司机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责任心和同情心并不强的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由。
2、如何正确理解“过了一会儿,上面担架上的流血缓和下来,又开始一滴一滴地掉了,我听到并感觉到上边的帆布在动,原来那人比较舒服地安定下来了”这句话的含意?3、谈“山路往上爬,车子里很寒冷,夜气森森”这句话的作用。
4、最后一句话中两次提及担架,有何用意?答案:1、不同意。
作为一名救护车司机,他的职责就是更快地护送伤员到指定的位置。
当时已经离山顶很近了,再加上一个人的确无法将担架抬出来,他只能继续开车。
否则,就会拖延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2、“流血缓和下来”说明伤员生命垂危,“帆布在动”说明伤员在做临终前的挣扎,因而不可能“舒服”,说他“舒服地安定下来了”其实是想说这名伤员已经死去。
说法含蓄,耐人寻味。
3、“寒冷”“森森”二词,不仅写出了黑夜中天气之冷,更写出了“我”心情的低沉和伤痛,对表现“我”的心情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4、“抬出那张担架”,说明伤员已经死去;“抬了一张放进来”,说明仍有伤员存在。
一个生命消逝了,可能还会有另一个生命逝去,战争从根本上摧残生命,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
《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主题探析.docx《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主题探析作者蒋晓娟作为1953年普利策文学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的杰出之处在于通过简洁的电报体文风表现深刻的主题,并且创建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笔者将以语言学作为研究手段,通过具体话语剖析《永别了,武器》中蕴涵的欲、战、殇主题。
旨在剖析小说各行各业角色的话语,对比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来揭示小说的反战主题。
一、通过引用诗歌与《圣经》表达厌战主题海明威对词语选择的用心考究,从他对小说《永别了,武器》的题目推敲中可见一斑。
在放弃了32个拟定的题目之后,海明威从乔治,皮尔的诗歌标题中找到了小说题目——《永别了,武器》。
与乔治·皮尔探索爱情的主题不同,海明威的小说标题采用语意双关的修辞手法揭示战场上没有所谓光荣与荣誉,爱情终将消亡的事实。
小说题目既可以理解为永别了,武器,也可以理解为永别了,爱情,小说题目让小说战争与欲望的主题跃然纸上。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尔德曾说作家的文风往往表现在他喜欢使用的语法句型和词语的选择上,二者同样重要。
遣词是一种更深刻的语言视角,既能深化已有的观点,还能提供新视点。
遣词与造句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海明威在1939年写给俄国文学评论家伊凡·卡什金的信中说我们都知道战争很糟糕,然而有时人们必须战斗。
但战争是可怕的,任何否认这一点的人都是在撒谎。
在《永别了,武器》小说中,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是逐步从一位旁观者转变为逃避者和反对者,这种转变可以从海明威精准的用词、诗歌和《圣经》引用中得以证实。
以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下文简称亨利为例,起初他对于一战还心存幻想,认为战争和死亡离他很遥远。
亨利在1917年春天对战争的印象是模糊的,更像是个旁观者。
海明威在独白中三次使用也许虚拟语气来描绘亨利对于战争和死亡的不确定。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主义的分析院系:外语分院英语系专业:英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年月日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主义分析摘要:海明威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主要以象征主义手法见长。
在他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不同的场景下,对雨,雪,高山,平原,和人物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来渲染出战争的无情,悲凉,凄惨,萧条的气氛,衬托了战争背景下的人们郁闷,无助和绝望的种种情绪。
书中,天气,景物仍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作为暗示主人公遭遇的象征.人物的象征意义也特别的强烈。
本论文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高山、平原、雨、雪和人物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并解读其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象征主义;地点;天气;象征性的人物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Abstract:Hemingway,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novelis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literature, is famous for his symbolism. In the novel A Farewell to Arms, he applied the symbolism under different scenes, which endows rain, snow, mountain, plain, and water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implication to highlight the ruthless, sad, miserable and desolate atmosphere of the war and discloses the people's depression, helplessness and desperation in the war.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s also have the strong symbolic mea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ountain,plain,rain,snow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and interprets their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novel.Key words: symbolism; landscapes; weather; emblematic people目录一、内容简介 (XX)(一)《永别了,武器》故事梗概 (XX)(二)象征主义的含义 (XX)二、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 (XX)(一)高山的象征意义 (XX)(二)平原的象征意义 (XX)三、天气象征意义 (XX)(一)“雨”的象征意义 (XX)(二)“雪”的象征意义 (XX)四、人物的象征意义 (XX)(一)凯瑟琳的象征意义 (XX)(二)神父和雷纳第的象征意义 (XX)五、结论·························································· ()参考文献 (XX)一、内容简介(一)《永别了,武器》,故事梗概《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又译《战地春梦》,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9年写成的半自传体小说。
鲁人版必修一《永别了,武器》说课稿0.引言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鲁人版必修一《永别了,武器》的说课稿,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书的内容和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课文简介:对《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出版背景和基本情节进行介绍;2.课文分析:对于本文的核心主题、重要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和解析;3.文学特点:分析《永别了,武器》的文学风格、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手法等;4.阅读策略:提供阅读本书的一些建议和学习方法;5.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本课文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1.课文简介1.1 作者简介《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文字风格而闻名于世。
1.2 出版背景该小说于1929年首次出版,以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爱情与战争纠缠交织的故事。
小说以揭示战争残酷真相为出发点,通过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的视角,展现出战争对人性和情感的摧毁。
1.3 基本情节故事讲述了美国志愿军士兵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他作为救护车司机参加战争,并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爱。
然而,战争的残酷摧毁了他们的爱情,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2.课文分析2.1 核心主题《永别了,武器》的核心主题是战争的荒诞与无情。
小说通过描述战争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助,暴露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呼吁人们反思和追求和平。
2.2 重要人物•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 Henry):本书的主人公,美国志愿军士兵,救护车司机,爱上了英国护士凯瑟琳。
•凯瑟琳·巴克莱(Catherine Barkley):英国护士,与弗雷德里克相爱,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不幸离世。
2.3 故事情节本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弗雷德里克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性和情感的摧毁。
自读文本永别了,武器问题导学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既有审美的作用,也有陶冶情操的功效。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以第一人称“我”贯串全篇?2.小说《永别了,武器》包含厌战情绪,请从文章中找出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反战主题是如何表现的。
3.小说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自主探究在《永别了,武器》里,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怎样的非理性的世界?为什么要展示这样一个世界?文法导析1.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小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常常伴有恰当的景物描写。
如“入口处上面有绿色树枝的小屏障,在黑暗中,夜风吹动太阳晒干的树枝,发出一片沙沙声”等描写,虽然文字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沉重氛围,使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有了依托。
2.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文中在描写战地临时包扎所时的细节描写,如“军医们把袖子卷到肩膀上,一身是血,活像屠夫一般”;在描写战争场面时的细节描写,如“血滴得很慢很慢,仿佛太阳落山后冰柱上滴下的水珠”等,对于描写战争的残酷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在叙述的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景物描写,要求能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感受,300字左右。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
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
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
永别了,武器》中的意象《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浓烈的长篇小说。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该小说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
作者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婚姻后将自己对战争的反思和爱情的态度融入该小说的创作之中。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冰山原则”创作较为典型的作品。
通过意象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蕴藏在简洁的文字和鲜明的形象之下。
作者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赋予在一系列的意象之中,使小说简洁有力,又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过对作品中意象的整体性把握和分析,从而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展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永别了,武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明威在小说中运用独特的意象写作手法,以大自然为背景,主要形成了雨、雪、平原、高山、受难的动物和鸟六种意象。
这一系列意象成为贯穿小说情节和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反映了海明威在经历了战争会对战争的反感,在经历了两次婚姻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小说的悲剧结尾也反映了海明威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无法抚平的创伤。
一.天气的意象及其象征意涵1. 雨象征痛苦、毁灭、死亡雨的出现往往暗示着厄运和悲剧的到来。
海明威赋予雨和灾难之间这种象征性联系,这与海明威自身对雨的感受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在海明威一生的信件中都充斥着对潮湿的、阴雨连绵的天气的抱怨。
阴冷潮湿的雨天会触及他心中的忧郁。
海明威在战争期间目睹过太多行军部队和难民在雨中见你前线的场面了。
雨的意象贯穿于整部小说,从战争前线阴雨连绵到最后女主角凯瑟琳在雨夜难产而死,都伴随着雨。
雨的反复出现也为小说奠定了沉重、伤感的基调,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The rain beg ins to fall in the October …the leaves all fell from the trees and the branches were bare and the trunks black with rain … all the country wet and brown and dead with the autumn .....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描写了冬季来临,雨水没完没了的下着,霍乱也随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永别了,武器》学案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作者简介】
海明威(1889—1961)美国小说家。
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他风格独特,文体简洁,在欧美很有影响。
1926年,他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
海明威把“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当作小说的题词,《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1927年,海明威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
这类人物形象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1929年,发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1936年,发表有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
1938年发表剧本《第五纵队》。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区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于1940年发表。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词语积累】
窥望:偷偷地观望。
踅:中途折回。
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
坍落:坍塌下落。
嫡亲:血统最近的(亲属)。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主题语段积累】
“照我想,我们总得把这仗打完吧,”我说,“倘若只有单方面停止战争,战争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倘若我们停手不打,一定会更糟糕。
”
“不会更糟糕的,”帕西尼用恭敬的口气说,“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
“战败会更糟糕。
”
“我不相信,”帕西尼还是用恭敬的口气说,“战败算是什么?你回家就是了。
”
“敌人会来追捕你的。
占领你的家,奸污你的姐妹。
”
“我才不相信呢,”帕西尼说,“他们可不能对人人都这么做。
让各人守住各人的家好啦,把各人的姐妹关在屋子里。
”
“世界上再没有像战争这么坏的事了。
我们呆在救护车队里,甚至连体会到战争的坏处都不可能。
人家一觉悟到它的恶劣,也没法停止战争,因为觉悟的人发疯了。
有些人从来不会发觉战争的坏处。
有些人怕军官。
战争就是由这种人造成的。
”
“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他们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
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
“而且他们还借此发财哩。
”
他的两腿朝着我,我在暗中和光中看出他两条腿的膝盖以上全给炸烂了。
有一条腿全没了,另一条腱还由腱和裤子的一部分勉强连着,炸剩的残肢在抖着扭着,仿佛已经脱节似的。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情节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们看看去”p86)写炮攻前“我”的所见所闻,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从“外面天已黑了”至“我们以后不敢了”p91),写炮攻时“我”及战友在战场上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从“在救护站外”至结束)写“我”被运到急救站及转移途中的所见所闻,是故事的尾声。
【重点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写“我”去前线路上的所看到的战场景象。
请找出作者看到的景象,试着说说这些场景背后的深层含义。
“用草席搭成的隧道”暗示着战争的危险。
“奥军的侦察气球,在落日残照中呈黑色”,哀景写哀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他们都是机械师,憎恨战争”奠定了这几位司机谈话的基调。
从“哪一部队发动进攻”到“只是出于愚蠢”为重点语段,描写了几位司机在掩蔽壕里的谈话。
“如果知道的话,便不肯出击了。
”“狙击兵尽是些傻瓜。
”可以看出马内拉和帕西尼的厌战态度。
“如果人人不愿出击,战争就会结束”反映了马内拉想及早结束战争的心理,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他家门口经常有名卫兵持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把守着,随便谁都可以抢夺他们的财产”可看出统治者采用高压政策把无辜百姓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不会更糟糕的”“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战败会更糟糕……”我和帕西尼的一番近乎争吵的辩论,可看出帕西尼对战争的厌恶、憎恨,另一方面帕西尼也一一戳穿了统治者对百姓们的欺骗宣传。
“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他们愚蠢.……”帕西尼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战争的根源,就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愚蠢、贪婪。
第一部分塑造了帕西尼这个鲜明的形象,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炮攻前几位司机的谈话,用语言描写塑造了帕西尼这一个性鲜明的形象。
揭示了战争的根源,流露出了百姓强烈的厌战情绪,戳穿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
第二部分是全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
这一部分作者把“我”和帕西尼被炸后的惨状描写得十分真切、细致,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我吃完我那份干酪”(p89)到“又有人抬起了我的双腿”(p90)为重点语段。
“我努力呼吸……随后我就飘浮起来.……”这些句子写出了我被炸伤时的真实感受,让读者感到窒息。
接着作者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
“我的妈啊!噢,我的妈啊!”帕西尼死命叫痛。
“他两条腿的膝盖以上全给炸烂了。
”“炸剩的残肢在抖着扭着”“打死我吧……”“……炸死我吧.……”“……腿的残端在
颤抖着”作者用了一连串的特写镜头把帕西尼被炸后的惨状近距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其逼真地刻画了帕西尼所受的伤害之惨,淋漓尽致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对统治者所发动的罪恶战争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和无情的鞭挞。
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文章以伤员滴血这一个细节收尾,耐人寻味。
请分析有何深刻含义。
一方面写出了伤员伤之严重,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也像是鲜红的战士之血滴满了剧终的镜头,滴在了读者的心里,让人震惊、悲痛和愤怒。
这是对血腥战争的控诉,是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一个强烈的警告。
突出了反战的主旨。
本文题目“永别了,武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
标题“永别了,武器”,采用呼告的方式和借代的手法,感情强烈,意味深长。
武器,代指战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痛恨和诅咒之情。
本文表达了鲜明的反战主题,请具体分析一下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叙述一对恋人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
亨利与凯瑟琳的悲剧是战争造成的,战争摧残个人的幸福。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从军官到士兵,都是厌战的,盼望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快快结束,向往和平的生活。
本文选自作品的第九章,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中尉带领医疗队来到了意大利前线,他们在外出执行任务时意外遭到了敌人的轰炸,他的一个战友被炸死,自己的头部、腿部也受了重伤,他只好被送回后方。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中的血肉横飞的场面,战场真正成了“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它的屠宰物不是拿去出售,而是埋在地下罢了。
在战争中亨利与他的战友们逐渐意识到“光荣、神圣、爱国”之类的宣传只不过是一种欺骗,战争的起因只是出于“统治者的愚蠢”,从士兵到长官,从伤员到医务人员,几乎人人都厌恶战争,痛恨战争,诅咒战争。
这种从一代人角度发出的大声疾呼在客观上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