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 格式:pptx
- 大小:155.90 KB
- 文档页数:44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7章第1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教育。
如简单的劳动工具制造、取火技术等。
生活习俗教育。
如不能侵犯氏族公共利益,尊敬长辈等。
原始宗教教育。
在自然、图腾、祖先崇拜中,儿童受到原始宗教的熏陶。
原始艺术教育。
如歌舞、绘制、雕刻等。
体格和军事训练。
儿童要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学习用弓箭等。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分配人人平等。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
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这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学前教育计划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礼教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
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四)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
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学前教育史XUEQIANJIAOYUSHI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部分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部分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七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及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部分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部分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课程框架介绍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1.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2.古代的胎教3.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慈幼:爱护幼小者。
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演变:原始氏族社会中,儿童就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抚养和爱护。
实行“罐葬”。
私有制社会慈幼观念表现为政治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鼓励妇女生育,保护幼儿。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
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慈幼礼俗:(1)“试儿”:“试儿”或称“试晬”“试周”和“抓周”,始见于魏晋南北朝。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儿童的命名仪式。
“吐情”: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
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
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
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总之,她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和日常起居的料理。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5章(下编)第1章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一、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产生于原始家庭二、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实行公养公育三、史前社会分4个时期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军事民主制四、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内容之一是劳动技能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儿童从幼年开始就从旁观察成年人生产劳动过程,从中探询劳动技能,并在游戏中模仿联系。
五、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内容之一是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实行的是公养公育制度。
培养儿童尊敬长辈,遵守礼法,具有氏族部落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为之奋斗的精神。
六、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内容之一是简单的军事体育训练军事体育训练尤其在军事民主制时期,孩子从小就习弄弓箭、学射鸟兔等,通常在三、四岁时,就练习打猎,稍大一点时儿童还组织小队,练习作战或进行宿营游戏等。
七、幼儿教育内容之一是原始宗教、歌唱、舞蹈等其他原始社会幼儿教育除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外,其他还有宗教、审美、唱歌、游戏、舞蹈等也占有一地位。
八、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1)特征:1. 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它随家庭模式的变化而变化;2. 幼儿教育公养公育,民主平等;3. 幼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4. 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十分简陋。
(2)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的社会性质、家庭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九、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之一是示范与讲解示范与讲解这种长辈的言传身教、启发诱导是史前社会对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十、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之一是观察与模仿观察与模仿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观察、模仿长辈的言行举止,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的知识和生活出世经验。
十一、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之一是奖励与批评奖励与批评对儿童的奖励,赞誉及批评、警告等作为激励机制,以便诱发儿童积极向上和克服不良之举。
十二、史前社会的教育方法是以人为师,能者为师,以老带小进行十三、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特征与社会特征相一致在史前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氏族社会制度逐步解体,私有制开始萌芽,出现了少数特权任务,这些人在占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占有精神财富,从而也就改变了人人享有教育权的局面,专门致力于脑力活动的人逐步增多,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紧结合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制度和幼儿教育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