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幼儿的生理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67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时数分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概念及学前儿童观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任务。
3.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概念难点: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1.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2.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宽泛的研究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名词解释生理发展,即儿童的生长发育。
这一阶段,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时期,与身心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心理上,由于儿童生理水平尚未发育完全,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需要从0-3岁开始;在社会上方面,由于儿童各年龄阶段对外界环境充满着求知欲和探索欲,因而也需要从0-3岁开始。
生理上的差别直接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水平不同。
而在婴幼儿时期对于生理与心理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婴幼儿时期所经历的活动多达数十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从出生到6岁所有的行为都是相同类型。
每一种行为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只有通过不断观察、比较、分析及不断提高自身感知能力才能准确把握。
因此也就需要通过研究幼儿生活环境来认识和把握其生理发展特点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地作用。
一、生理发展阶段婴儿期生理发展是指儿童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各个方面,包括生长速率、发育状况、心理变化等。
它包括发育阶段(图1)和发育时期(图2)两个阶段。
由于婴儿生长发育时间较长,各器官、系统组织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其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别。
出生后至3岁是儿童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5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比较低;6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7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8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9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一般人;10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11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12岁后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13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
以上是儿童学前儿童发育阶段主要特点分析:根据个体发育特点来看:儿童各方面各群体发育水平相当;学习能力强;情绪活动正常;反应积极;生活能力较差;学习生活态度良好。
我们通常所说成人都属于这个阶段或这个年龄段,但是由于生理发展特点存在差异性与特殊性,在此强调并提示大家要根据个体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张丹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张丹枫是该学科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
以下是张丹枫一个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的示例:
一、绪论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1.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2.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营养
3.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1. 感知觉发展
2. 记忆发展
3. 思维发展
4. 语言发展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 情感发展
2. 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3. 道德发展
4. 自我意识发展
五、学前儿童个性与心理健康
1. 个性发展
2. 气质与性格发展
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指导
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 学前儿童心理指导
七、学前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
1. 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 学前教育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1.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2. 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3.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最后,敬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张丹枫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的示例,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童⼼理学复习资料⼉童⼼理学复习资料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条件:⼉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母亲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母亲1-3岁⾃主对羞愧危机:获得⾃主感,克服⾃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的事情⾃⼰做。
社会化代理⼈:⽗母亲。
3-6岁主动对内疚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的失败给与保护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家⼈。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化)之间的⼏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童个体本⾝发⽣交互作⽤,这种作⽤结果导致⼉童不同的发展⽔平。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态学理论由⾥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
⽣态圈微观系统处于中⼼点,是指⼉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童⾃⼰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种相对封闭的⾃为系统。
其⾏为带有很强的个体⾊彩,这就是他们的⽣理能⼒、⽓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理⾏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范围更⼤⼀些,包括伙伴、⽗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
⼉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共同作⽤的结果,⼉童和⼤⼈以及伙伴⼀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
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要素,是⼉童⾮即时性的环境。
正式组织,如⽗母的⼯作室、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
⾮正式的组织,如⽗母的社会⽹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
这些系统提供了⼉童发展的制约和⽀持。
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个⼈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童的⽐率在增加。
幼儿园生理发展知识点总结1. 幼儿园生理发育概述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发育是非常关键的。
幼儿园生理发展包括身体的生长、器官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性征的发育等方面,也包括儿童健康、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2. 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身体生长迅速,平均每年长高5-6厘米,体重增加3-4公斤。
4-6岁期间,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差距开始拉大,男孩逐渐高于女孩。
此时骨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骨骼迅速发育,韧带和肌肉也随之增长,使得孩子的身体更为结实。
3. 器官的发育在幼儿园阶段,各个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儿童的大脑在此时期迅速发育,尤其是前额叶和皮层的发育,使得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心脏、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也逐渐健全,使得儿童的身体机能更为完善。
4. 运动能力的提高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各种基础运动动作,如跑、跳、爬、滚、抓、投等。
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力量和速度控制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此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运动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5. 性征的发育幼儿园阶段,儿童性征的发育逐渐显现,男孩会逐渐长出阳具,声音变得低沉;女孩则会逐渐发育胸部和生殖器官,初潮的年龄也逐渐提前。
家长和老师需要以科学、正确的态度来引导和教育儿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
6. 健康、饮食和睡眠幼儿园期间,儿童的健康状况、饮食和睡眠都需要重视。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每天应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9点前入睡,早上7点-8点起床。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
7. 总结幼儿园生理发展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儿童的生理发展,积极引导和教育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