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幼儿的生理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67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时数分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概念及学前儿童观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任务。
3.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概念难点: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1.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2.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宽泛的研究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名词解释生理发展,即儿童的生长发育。
这一阶段,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时期,与身心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心理上,由于儿童生理水平尚未发育完全,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需要从0-3岁开始;在社会上方面,由于儿童各年龄阶段对外界环境充满着求知欲和探索欲,因而也需要从0-3岁开始。
生理上的差别直接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水平不同。
而在婴幼儿时期对于生理与心理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婴幼儿时期所经历的活动多达数十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从出生到6岁所有的行为都是相同类型。
每一种行为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只有通过不断观察、比较、分析及不断提高自身感知能力才能准确把握。
因此也就需要通过研究幼儿生活环境来认识和把握其生理发展特点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地作用。
一、生理发展阶段婴儿期生理发展是指儿童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各个方面,包括生长速率、发育状况、心理变化等。
它包括发育阶段(图1)和发育时期(图2)两个阶段。
由于婴儿生长发育时间较长,各器官、系统组织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其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别。
出生后至3岁是儿童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5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比较低;6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7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8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9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一般人;10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11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12岁后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13岁前儿童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人。
以上是儿童学前儿童发育阶段主要特点分析:根据个体发育特点来看:儿童各方面各群体发育水平相当;学习能力强;情绪活动正常;反应积极;生活能力较差;学习生活态度良好。
我们通常所说成人都属于这个阶段或这个年龄段,但是由于生理发展特点存在差异性与特殊性,在此强调并提示大家要根据个体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张丹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张丹枫是该学科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
以下是张丹枫一个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的示例:
一、绪论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1.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2.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营养
3.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1. 感知觉发展
2. 记忆发展
3. 思维发展
4. 语言发展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 情感发展
2. 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3. 道德发展
4. 自我意识发展
五、学前儿童个性与心理健康
1. 个性发展
2. 气质与性格发展
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指导
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 学前儿童心理指导
七、学前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
1. 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 学前教育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1.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2. 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3.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最后,敬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张丹枫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纲的示例,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童⼼理学复习资料⼉童⼼理学复习资料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条件:⼉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母亲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母亲1-3岁⾃主对羞愧危机:获得⾃主感,克服⾃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的事情⾃⼰做。
社会化代理⼈:⽗母亲。
3-6岁主动对内疚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的失败给与保护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家⼈。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化)之间的⼏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童个体本⾝发⽣交互作⽤,这种作⽤结果导致⼉童不同的发展⽔平。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态学理论由⾥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
⽣态圈微观系统处于中⼼点,是指⼉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童⾃⼰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种相对封闭的⾃为系统。
其⾏为带有很强的个体⾊彩,这就是他们的⽣理能⼒、⽓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理⾏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范围更⼤⼀些,包括伙伴、⽗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
⼉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共同作⽤的结果,⼉童和⼤⼈以及伙伴⼀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
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要素,是⼉童⾮即时性的环境。
正式组织,如⽗母的⼯作室、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
⾮正式的组织,如⽗母的社会⽹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
这些系统提供了⼉童发展的制约和⽀持。
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个⼈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童的⽐率在增加。
幼儿园生理发展知识点总结1. 幼儿园生理发育概述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发育是非常关键的。
幼儿园生理发展包括身体的生长、器官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性征的发育等方面,也包括儿童健康、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2. 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身体生长迅速,平均每年长高5-6厘米,体重增加3-4公斤。
4-6岁期间,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差距开始拉大,男孩逐渐高于女孩。
此时骨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骨骼迅速发育,韧带和肌肉也随之增长,使得孩子的身体更为结实。
3. 器官的发育在幼儿园阶段,各个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儿童的大脑在此时期迅速发育,尤其是前额叶和皮层的发育,使得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心脏、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也逐渐健全,使得儿童的身体机能更为完善。
4. 运动能力的提高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运动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各种基础运动动作,如跑、跳、爬、滚、抓、投等。
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力量和速度控制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此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运动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5. 性征的发育幼儿园阶段,儿童性征的发育逐渐显现,男孩会逐渐长出阳具,声音变得低沉;女孩则会逐渐发育胸部和生殖器官,初潮的年龄也逐渐提前。
家长和老师需要以科学、正确的态度来引导和教育儿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
6. 健康、饮食和睡眠幼儿园期间,儿童的健康状况、饮食和睡眠都需要重视。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每天应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9点前入睡,早上7点-8点起床。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
7. 总结幼儿园生理发展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儿童的生理发展,积极引导和教育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记忆发生的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2、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对它注意时间的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习惯化
3、重学记忆:儿童学习一种知识和技能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比前一次用的时间减少。
4、记忆发生的时间:习惯化不学而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记忆
5、“幼年健忘”“幼儿期遗忘”。
与幼儿大脑皮质的发育有关。
3岁前的儿童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第二节3岁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新生儿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
2、1-3个月开始发生长时记忆
3、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回忆(再现)的发展。
4、记忆的分类: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运动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
再现、再认
第三节3-6岁儿童记忆的发展
1、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有意记忆逐步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和成长。
在儿童早期,身高、体重和脑发育迅速增长,他们的感官逐渐发展,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体功能和协调性也不断提高。
了解儿童的生理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逐渐理解和运用符号、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助于我们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学习计划。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变化。
婴幼儿时期,儿童主要通过表情和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并建立情感联系。
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自我调节、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四、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儿童从早期就开始与父母、家人、老师和同伴交往,并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儿童的社会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涵盖了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辅助儿童成长。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第1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研究对象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或7岁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的重要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了解学前儿童小脑袋瓜的大门。
这教材可太有用啦,它能让我们知道那些小不点们为啥哭、为啥笑、为啥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
对于那些以后想当幼师或者从事儿童相关工作的小伙伴来说,这就是宝藏啊。
没有它,就像厨师做菜没了调料,总感觉少了点啥。
二、教材内容应该包含啥1. 儿童的生理发展得讲讲学前儿童的身体是怎么一点点长大的,从刚生下来的小肉团子到能跑能跳的小调皮。
像他们什么时候开始长牙呀,什么时候能稳稳地走路啦,这些都超有趣。
还有他们的感官发展,比如小眼睛是怎么慢慢能看清东西的,小耳朵怎么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
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小生命的神奇进化之旅。
2.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肯定得有呀。
什么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之类的。
得让我们明白为啥小朋友会觉得月亮跟着他们走,这种想法简直太可爱啦。
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是怎么发展的呢?为啥小朋友总是一会儿被这个吸引,一会儿被那个吸引,这教材就得给我们好好说说。
3.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小朋友的情绪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教材里得讲讲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什么时候开始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还有他们的社交能力,怎么交朋友的,为什么有时候会抢别人的玩具,又有时候会大方地分享呢。
三、教材的呈现形式1. 有趣的案例教材里不能全是干巴巴的理论,得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案例。
就像讲小朋友的想象力的时候,可以举个例子,说有个小朋友把云朵当成棉花糖,说要拿个超级大的勺子来舀着吃。
这样的案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
2. 图片和图表来点可爱的小朋友的图片呀,比如说小朋友第一次学会系鞋带的得意小表情,或者是一群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的画面。
再加上一些能直观展示儿童发展阶段的图表,像身高体重随年龄增长的图表之类的,一目了然。
3. 互动环节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比如说“你觉得小朋友为什么喜欢玩过家家呢?”然后再给出一些可能的答案和解释。
1、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发展(理解)
1.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
2.骨骼继续骨化,弹性大,易弯曲
3.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很差,易疲劳,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
4.心率过快,不剧烈运动
5.柔软,不耐劳
6.新的里程牌:6-7个月长牙,需要三年时间
(2)神经系统的发展(分析)
1.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促进内抑制发展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有所增强
① 内抑制机能迅速发展起来
②幼儿能够按照成人指示支配自己的行为
③ 兴奋和抑制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儿童活动的高度不平衡性,冲动性,但较之婴儿已有较大进步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使人脑的反映机能达到最高水平,才使人的心
理以其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大大优于动物心理❋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对词的反应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