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恶性青光眼诊断一般认为,恶性青光眼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个类型。
此型青光眼用一般常规的抗青光眼药物或常规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往往无效,反而会引起眼压升高,若处理不当常导致失明,由于后果严重而称为恶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除具有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浅、房角窄的特征外,还具有另一些解剖特点,即眼轴短、角膜小、晶体厚,这些因素造成房水逆流进入玻璃体,使得前房进一步变浅,房角闭塞,眼压升高。
从发病机制看,解剖因素是导致本病的关键,所以恶性青光眼又叫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在闭角型青光眼中,恶性青光眼的发病率较低,一般多发生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之后。
但也可以发生在手术前局部点缩瞳剂之后。
若术前眼压难以用药物控制,则手术后更易发生恶性青光眼。
该病有双眼发病倾向,一只眼发生恶性青光眼后,而未发病眼的前房可能是正常的,房角也可开放,但应用缩瞳剂点眼或施行青光眼手术后,也可同样发生恶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也可继发于外伤、葡萄膜炎、睫状体水肿等。
有些恶性青光眼来势凶猛,对视力危害较大,但只要医生提高警惕,掌握其发病的临床特征,一旦明确诊断,积极采取抢救措施,即可挽救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和眼球,所以恶性青光眼并不是令人畏惧的眼病。
易患恶性青光眼的临床因素:(1) 有遗传因素。
(2) 眼轴短,术前测量眼轴多在22mm以下。
(3) 角膜小、前房浅、晶状体相对较大。
(4)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睫状突较大或位置前移。
(5) 应用缩瞳药后,前房更浅,眼压更高。
手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1) 青光眼滤过手术,前房自然恢复缓慢。
(2) 必须用药物治疗前房才可恢复。
(3) 部分患者必须手术治疗前房可恢复。
(4) 必要时,有些患者需要摘掉晶状体前房才可恢复。
(5)恶性青光眼手术后可能需要长期应用散瞳药。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
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天津254医院眼科),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
原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青光眼列为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其占盲人总数的12%[1]。
对于青光眼的描述,我们可以追溯19世纪中叶,但早在希波克拉底的描述中,被写成“glaucosis”,是指患眼的蓝绿色调。
可是,这一术语包括了众多的致盲疾病。
直到19世纪青光眼才被清晰地认识到是一组明确的眼部疾病[2]。
青光眼(glaucoma)属于一种神经性疾病。
特征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
青光眼属双眼性病变,可双眼同时发病,或一眼起病,继发双眼失明。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机械学说和缺血学说。
原发性青光眼的分类青光眼的分类目前尚不明确。
按照最广泛被眼科工作者接受的分类方法,原发性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前者又可细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恶性青光眼;后者可细分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分泌性青光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3]。
(一)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因素:解剖因素:前房狭小,晶状体增大,房角狭窄及瞳孔阻滞;血管神经因素:虽然临床上每一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都具有以上解剖特点,但具有此解剖特点的人不一定发病,而血管神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4]。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经虹膜角膜角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借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5]。
若眼球血流量增加,房水生成曾多或交感神经兴奋,瞳孔开大肌收缩扩瞳,挤压前房角间隙,减少房水的流出,导致眼压升高。
遗传因素:对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从家谱分析与双子的研究中可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有遗传倾向的,但遗传方式尚存争议。
然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则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眼病,分为瞳孔阻滞型和高褶虹膜型两种基本类型,男多于女[6]。
白内障术后1 d发生恶性青光眼1例报道作者:黄煜薇杨芳余锦强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21期[摘要] 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MG)是一类发作迅速、症状重、治疗难度大的继发性青光眼,多发生于青光眼滤过术后[1],目前已有许多相关病案报道。
然而白内障超乳晶体植入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报道却并不多见。
短眼轴是MG的独立危险因素[2],前房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并且前移的特点[3-5],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眼前节形态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合并短眼轴的PACG的术后风险性更大。
该文记录了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术后1 d发生MG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 短眼轴;恶性青光眼;白内障超乳晶状体植入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21-0155-03A case report of malignant glaucoma occurred one day after cataract surgeryHUANG Yuwei1 YANG Fang1, 2 YU Jinqiang1, 21.Postgraduate Training Base,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 442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hiyan Renmin Hospital, Shiyan 442000, China[Abstract] Malignant glaucoma (MG) is a kind of secondary glaucoma with rapid onset,severe symptoms and difficult treatment, which mostly occurs after 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reported related medical records.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ports of MG caused by phacoemulsification. Short eye axial length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G,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narrow angle, thick lens and forward movement. It is highly similar to the shape of anterior seg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 Therefore, the postoperative risk of PACG with complicated short eye axial length is higher. In this paper, the incidence of MG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one day after cataract surgery was recorded.[Key words] Short eye axis; Malignant glaucoma; Implantation of phacoemulsification lens for cataract;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1 病例介紹61岁女性患者,2020年9月25日因“右眼视物不清5年余”入院。
青光眼(绿风内障)【病因】正常眼压及影响眼压的因素: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加的压力称为眼内压(简称眼压)。
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称正常眼压。
在正常情况下,房水生成率,房水排出率及眼内容物的体积处于动态平衡,这是保持正常眼压的重要因素。
如果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失调,将出现病理性眼压。
我国人正常眼压值绝大多数是在1.33~2.79kpa(10~20m mHg)之间,超过3.19kpa(24mmHg)者为病理现象,介于2.79-3.192kpa (21-24mmHg)为可疑病理眼压。
但是有4.55%的正常人眼压超过3.192kpa(平均值±3个标准差)而没有青光眼状态,换言之,这些人的眼压虽然超过一般正常人的高限,视神经却未遭受损害。
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值作为划分病理性眼压的标准。
将眼压分正常、可疑病理及病理三个范围比较合适。
病理性眼压的范围:如果房水通道的任何部位受阻,将导致眼压升高。
正常人在一天24小时内眼压有以轻微的波动,一般傍晚最低,夜间休息后眼压逐渐上升,至清晨醒前最高,起床活动后又慢慢下降,眼压波动范围不超过0.665kpa(5mmHg),双眼眼压也基本相等,或差别不大。
如24小时眼压差超过1.064kpa(8mmHg),最高眼压超过2.793kpa (21mmHg)或双眼眼压差大于0.665kpa(5mmHg)时,应视为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
高眼压、视盘微循环障碍是引起青光眼性视盘凹陷症、视野损害的主要原因。
高眼压虽然是青光眼损害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
在临床上,有些病人眼压虽已超越统计学的正常高限,但经长期观察,并不出现视盘和视野损害,称为高眼压症。
也有少数病人的眼压在正常范围或临界值,而视盘和视野损害已十分明显,这种类型的青光眼。
称为低眼压性青光眼(low-tension glaucoma)或低临界压青光眼(low-critical glaucoma)。
【症状】疾病种类一、先天性青光眼:根据发病年龄又可为婴幼儿性青光眼及青少年性青光眼。
青光眼[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恶性青光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好发于闭角型青光眼,小眼球、短眼轴、大晶状体的眼B.其病理机制是睫状体的肿胀、前转,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导致晶状体虹膜隔前移C.其临床表现包括有前房消失及眼压升高D.如药物治疗无效,需手术摘除晶体及作玻璃体切割术E.仅见于眼前段手术(青光眼、白内障)后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恶性青光眼多见于眼前段手术后,亦可见于缩瞳药治疗以及自发性等。
[单项选择题]2、下列均属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的临床表现,除外()A.眼压急剧上升,视力明显减退,可仅存光感B.角膜上皮水肿呈雾状混浊,角膜后有色素性KPC.瞳孔呈竖椭圆形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后粘连D.瞳孔缩小、后粘连E.晶状体前囊下Vogt斑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后瞳孔应为散大,而不是缩小,这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鉴别要点。
[单项选择题]3、患者男性,18岁,双眼视力下降1年。
Vod0.5,Tod35mmHg,Vos0.4,Tos38mmHg。
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4C.T.,晶状体透明,C/D0.9。
正确的诊断是()A.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B.色素性青光眼C.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D.青少年型青光眼E.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该题是临床综合分析题。
患者为18岁男性,双眼视力下降1年。
双眼眼压高,前房深,眼底C/D明显增大,应诊断为青少年型青光眼。
[单项选择题]4、关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主要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B.局部充血很轻,眼压升高达40~60mmHg,可引起角膜水肿C.羊脂状KP,房水闪辉轻微D.房角开放,从不发生瞳孔后粘连E.眼压升高多持续1~2周,始终不会引起视功能损害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部分反复发作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视杯扩大及视野损害,呈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2025年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医眼科(074)(副高级)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患者男性,58岁,左眼突然视力下降1周就诊。
查体:左眼视力0.1,矫正无提高。
眼压正常,左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表面可见增殖膜,牵拉视网膜血管,增殖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B.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C.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D. 脉络膜脱离E. 玻璃体后脱离答案:C解析:该患者左眼突然视力下降,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表面可见增殖膜,牵拉视网膜血管,增殖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眼底检查结果,应诊断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引起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膜或条索,牵拉视网膜而造成的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下液,但视网膜表面一般无增殖膜,故选项A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符合题意。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由炎症、肿瘤、全身性疾病等引起,无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积液由脉络膜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病变渗出液引起,非视网膜裂孔所致,故选项B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可排除。
脉络膜脱离时,眼底检查可见眼底呈青灰色,半球形隆起,多见于内眼手术、眼外伤或眼内炎症等,故选项D脉络膜脱离与题意不符。
玻璃体后脱离的眼底检查表现为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可出现眼前漂浮物,但一般不会导致视网膜脱离,故选项E玻璃体后脱离可排除。
2、患者,女,58岁。
双眼视力缓慢下降2年,近半年加重。
查体:双眼视力0.3,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见双眼视盘充血水肿,边界不清,周围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可见散在片状出血及渗出。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 视网膜色素变性答案:A解析:患者中年女性,双眼视力缓慢下降2年,近半年加重,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示双眼视盘充血水肿,边界不清,周围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可见散在片状出血及渗出,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故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属于原发性青光眼的一种,是一种以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段组织改变为特征的眼病。
由于在发作时眼部刺激症状明显,眼前部充血显著,故称为充血性青光眼。
并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是眼科较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大多是两眼先后发病,两眼同时发病者很少。
一眼先发病者,即使治疗效果差,但有机会对未发病眼进行预防性治疗,很少双眼失明。
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等均可使瞳孔散大,从而诱发本病。
现将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9~2010年我院共收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0例,经我院精心紧急救治后72例视力及眼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控制。
其中男14例,女66例,年龄30~80岁。
有明显诱因59例,无明显诱因21例。
1.2 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时,患眼红、痛、虹视、视力急剧下降,同时伴有同侧头痛、恶心、呕吐。
不典型发作时,自觉症状轻微,仅有轻度眼酸胀、头痛、视力影响不明显,但有雾视和虹视现象。
1.3 治疗方法原则上也是药物控制眼压后进行手术。
由于其瞳孔阻滞因素不明显,周边虹膜切除术可用于房角粘连范围不大、单用缩瞳剂即能控制眼压的早期病例。
氩激光房角成形术有利于加宽房角,也可采用。
对大部分房角已有广泛粘连、单用缩瞳剂眼压不能控制,或已有明显视神经损害者,需行滤过性手术。
2结果80例患者,通过正确的紧急的综合治疗,同时应用各种药物迅速降低眼压及后术治疗,眼压都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满意出院。
3讨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球具有特征性的解剖结构,即前房较浅、房角入口狭窄、眼轴较短、角膜(相对)较小、晶状体相对较大较厚,位置偏前致使眼前段相对拥挤狭小;晶状体前表面与虹膜紧贴的面积增大,增加了生理性瞳孔阻滞,房水从后房经由瞳孔流向前房的阻力增加而造成后房压力升高,将相对组织薄弱的周边虹膜向前推移。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引发什么疾病
*导读:1、急性闭角青光眼:病人急性期主要症状是感觉剧烈眼痛及同侧头痛、虹视、视象、严重者仅留眼前指数或光感,常……
*1、急性闭角青光眼:病人急性期主要症状是感觉剧烈眼痛及同侧头痛、虹视、视象、严重者仅留眼前指数或光感,常合并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及便秘等,少数病人可有腹泻发生。
医生检查时,可发现眼压高、瞳孔散大、眼部充血、角膜水肿、房水混浊、晶体改变、前房变浅、房角闭塞、虹膜萎缩等。
*2、慢性闭角青光眼:病人主要症状是或多或少眼部不适,发作性视蒙、虹视,这种发作冬季常见,多在傍晚或午后出现,充分睡眠休息后眼压正常,症状消失,少数人无任何不适,偶尔遮盖健眼发现患眼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医生检查时有阳性发现。
治疗上应用药物可暂时缓解压使之降,不能阻止病变的发展,应积极手术治疗。
*3、开角青光眼:主要特点是高眼压下前房角宽而开放,主要症状是头昏、头痛、眼胀或视蒙。
眼压初期不稳定,以后渐增高。
眼底、视野均有改变。
治疗原则:先用药物控制眼压,若大剂量应用药物眼压仍高不能控制者考虑手术。
*4、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种胚胎期前房角发育异常,阻碍了房水排出所致的疾病,表现为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眼压高,
医生检查有阳性发现。
先天性青光眼适于手术治疗。
*5、继发性青光眼:是一些眼部疾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在眼部出现的合并症,它通过影响房水循环使眼压升高。
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睫状体炎,外伤性眼内出血、房角挫伤、白内障膨胀期、虹膜新生血管等均可继发青光眼。
应积极防止这些病。
第二章眼科学基础1.Macula, 黄斑视网膜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解剖上称为中心凹,临床上称为黄斑,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而得名。
其中央有一小凹,解剖上称中心小凹,临床上称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分。
2.Optic Disc, 视盘;Optic Papilla, 视乳头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5×1.75mm,境界清楚的黄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盘上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通过,并分支走行在视网膜上。
3.Visual Pathway,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觉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4.Aqueous Humor Circulation, 房水循环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第三章眼科检查5.Ocular Irritation Sign, 眼部刺激征眼部刺激征为眼剧痛、睫状充血、畏光及流泪,常见于角膜炎、眼外伤、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青光眼等。
第四章眼睑病6.Hordeolum, 睑腺炎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通常称为麦粒肿。
大多数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而引起。
患处呈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的典型表现。
7.Chalazion, 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通常称为霰粒肿。
它有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可能由于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导致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腺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症状,尤其是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早期症状,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有什么表现?得了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会怎样?以及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有哪些并发病症,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常见症状:绿色盲、前房中肿胀的晶状体皮质颗粒、视野缩小、泪溢、眼痛、瞳孔变形、眼缺陷、水肿*一、症状:恶性青光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综合征包含的临床类型分为传统性(经典)和非传统性(与恶性青光眼类似或相关)两大类。
国内学者多主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是指发生于具有眼球易感解剖结构异常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眼,可能包括:青光眼术后的经典恶性青光眼,经典恶性青光眼晶状体摘除术后的无晶状体性或人工晶状体性恶性青光眼,术前采用缩瞳剂或激光治疗引起的恶性青光眼。
另有将其分为有晶状体、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3种类型恶性青光眼,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认识玻璃体在恶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考虑到目前国际上对青光眼分类有逐渐淡化原发性和继发性分类的倾向,也考虑到现代恶性青光眼的概念包括着一组与房水逆流有联系的临床情况,因此,下面将采用最近的代表性名称来描述本综合征的各种临床类型:1.经典的恶性青光眼:1)这是本组综合征的最常见类型,典型地发生于有晶状体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各种切开性手术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更常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自身的解剖结构异常,如具有小角膜、浅前房(尤其两侧不对称)、窄房角、晶状体相对厚及位置前移(Lowe系数低)、睫状突厚而前位、睫状突距晶状体赤道部近(0.5mm、睫状环小)等眼前节结构拥挤的特点,这些因素也许是恶性青光眼发病的基础。
抗青光眼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滤过性手术或睫状体分离术)可能是恶性青光眼的诱因,国内报告滤过性手术占56.5%,其中小梁切除术较少发生。
长期高眼压,术前高眼压药物不能控制,或术中突然眼压升高(前房消失、虹膜-晶状体隔前移、切口内睫状突外翻)亦被认为是恶性青光眼的诱因。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介绍
[概述]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又称恶性青光眼。
既往认为,此型青光眼是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其特点为抗青光眼术后数日或数月,前房极度变浅或消失,眼压升高。
用一般抗青光眼药物或手术治疗无效。
如处理不当,常可导致失明,甚至需要摘除眼球,故称恶性青光眼。
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未行青光眼手术的病例,在滴用缩瞳剂后或外伤、葡萄膜炎等也有发生本病者。
本病易发生于眼球及角膜较小、浅前房、窄房角、睫状环相对较小或晶体相对较大的闭角型青光眼。
本病为双眼疾患,一眼发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另眼也易发生。
[症状体症]
1.患眼疼痛和同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等;
2.眼压高,眼部混合充血,角膜水肿;
3.前房极浅或消失,虹膜晶体前移;
4.抗青光眼术后者,通过虹膜周切口可见睫状突与晶体赤道部相贴或于其前。
[诊断依据]
1.患眼有用缩瞳剂、抗青光眼手术或外伤史;
2.前房极浅或消失,晶体虹膜隔前移;
3.眼压高;
4.滴缩瞳剂可使病情加重,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可使病情缓解或减轻。
[治疗原则]
1.先用睫状肌麻痹剂、房水生成抑制剂、高渗剂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3 ̄5天无效者,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或镭射治疗;
3.如药物治疗成功,仍需长期滴用睫状肌麻痹剂。
[疗效评价]
1.治愈:前房恢复或明显加深,眼压正常。
2.好转:前房加深,眼压较前下降,但仍〉
2.80kPa,加用降眼压药后眼压正常。
3.未愈:术后联合用药,前房仍不形成或极浅,眼压仍高,或发生严重并发症致视力明显减退或失明。
[专家提示]
本病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闭角青光眼。
易发生于具有眼球及角膜较小(常为远视眼)、前房浅、房角窄、睫状环相对较小或晶体相对较大等解剖因素的眼,尤其是滴用缩瞳剂后,前房显著变浅或长期高眼压,术前使用高渗剂或/和碳酸酐梅抑制剂降眼压,而前房角仍关闭者更易发生。
应提醒注意的是:一眼发生本病,另眼也易发生;对于具有上述解剖因素的眼来说,除抗青光眼手术外,任何其他眼内手术、外伤、葡萄膜炎或滴缩瞳剂,均有诱发本病的危险。
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早诊治。
经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成功的患者,仍需长期定期就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