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松尾芭蕉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松尾芭蕉俳句选松尾芭蕉(日文假名まつおばしょう,英文Matsuo Bashō,生于寛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的署名。
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
(在19世纪,连歌的开始一节(称为和歌)发展成独立的诗体,称为俳谐。
明治时代的诗人正冈子规首先称其为俳句)。
虽然松尾是这位日本诗圣的本姓,但一般均以芭蕉直接称呼他而不用姓氏,如芭蕉翁。
松尾芭蕉出生于宽永(寛永)21年(西元1644年),幼名金作(金作; Kinsaku),后又以宗房(宗房; むねふさ; Munefusa; 寛文7年; 西元1667年)为名。
在他一生曾用了许多笔名。
如早期取的俳号(俳号; pseudonym)桃青(桃青; とうせい; Tosei; 延宝3年; 西元1675年),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诗仙李白。
前者指的是未成熟的桃子或青色桃子,而后者则为白色李子。
由于其弟子李下(りか; Lika)于延宝(延宝)9年(西元1681年)送了一株芭蕉树给他并种在他当时隐居后来并因此命名为芭蕉庵的庭园内[1]。
不久后,他在天和(天和)2年(西元1682年)开始使用芭蕉(芭蕉; はせを; bashō)为俳号。
意指气候太冷以致无法生出果实,此外他有意使用这个笔名唤回诗作无用的想法,或企图影响诗无用论。
松尾芭蕉的许多笔名很少以罗马拼音(Romanization)翻译,除了日本式拼音Matuo Basyou外,还有以罗马拼音对应的Matuwo Baseu拼法用来作英文生平介绍时使用。
他出生于伊贺的上野,靠近京都,现在的三重县上野市。
他是低级武士的儿子,一开始是当地领主藤堂良忠的侍童,藤堂良忠只比他大两岁。
他们都喜欢写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
在1664年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谐诗集。
日本诗歌鉴赏:《所思》日本诗歌鉴赏:《所思》所思[日本]松尾芭蕉漫漫此大道,前行寥寥人甚少,暮秋时节到。
(陆坚译)【赏析】此俳句写于1694年(日本元七年,中国康熙三十三年)。
前言“所思”,是有所思、有所感触的意思。
因而此句不是写实,而是抒发感慨,寄托胸中之思。
“此道”,一般认为是指艺术之道。
以往的门人弟子跟随松尾芭蕉一起走过来的,几乎没有一人。
但是,联想到9月26日在新清水茶店,他兴致勃勃地参加连句句会,作为当时发句而作的此句,那就不是为批评门人而发的了。
诚然,艺术之道无疑是孤独的步行。
但是此句也述说了人生的寂寥之道,非本人去闯是不行的。
正因为如此,才加上前言“所思”二字。
在旅途中病倒的芭蕉,或许已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已不长了。
所以笔者认为“此道”也是指西方的极乐世界。
这样,句中的“前行寥寥人甚少”的咏叹,才能顺理成章。
与此句同时作成的,还有“人声甚热闹,熙熙攘攘行此道,欣然秋日到”。
从这一俳句中还可以看出芭蕉眷恋友人之情谊。
正因为芭蕉孤独寂寞,所以更怀念人们的热情和诚挚。
但结果芭蕉还是把此句舍去,仍采取“漫漫此大道,前行寥寥人甚少,暮秋时节到”之句。
句中“暮秋”,是特别强调孤独、寂寥的意象。
芭蕉这一内容宏丰的俳句,主要是通过耐人寻味的'意象加以表现的。
而这类意象在中国唐宋诗赋中很容易找到相似的面影。
如唐朝李颀《百花原》诗云:&ldquo,经典语句;百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已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唐朝耿《秋日》诗云:“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松尾芭蕉以及上述这些诗赋,不仅通过多种手法对秋天的声、容、势、威作了生动而又逼真的描绘,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且把自然的秋天和人生的“秋天”两者和谐地融合为一个萧疏的意境,使人不由产生对秋色和人生的凄寂而严峻的审美思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多联想。
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古称俳谐,至近代始称俳句,其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第一句)。
俳句,也是最精炼的小说。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松尾芭蕉扫庭抱帚忘雪;;松尾芭蕉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与谢芜村墙上窟窿,望见故乡初雪;;小林一茶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立花北枝梅林深处何人宅,半星灯火漏幽微;;夏目漱石我去你留,两个秋;;正冈子规俳句的翻译俳句难译,诗无定译。
归纳起来,汉译形式大致有“唐诗宋词”式、口语式、五言两句式、七言两句式和按照原诗的五七五句式。
形意难兼得时,译者多舍形取意,力求内涵意韵能达到一致。
俳句作家的介绍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是江户时代的杰出徘人。
芭蕉革新俳谐,将其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
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
自此,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
芭蕉也被尊为“俳圣”。
芭蕉于1689年3月下旬从江户出发,出门游历,历时六个月,旅程2400公里。
五年后将这段旅行结集为《澳洲小道》。
临行之前,作告别之词:“阴历三月二十七日,晓天朦胧,残月余辉,富士山隐约可见。
念及此行不知何时重睹上野、谷中之垂梢樱花,不禁黯然神伤。
挚友皆于前夕会聚,且登舟相送至千住上岸。
此去前途三千里,思之抑郁凄楚,且向虚幻之世一洒离别之泪。
”明知前路渺茫,依旧踏上前程。
和芭蕉的“执迷不悟”相比,小林一茶一生的漂泊流浪,实为无奈之举。
从墙上窟窿,窥见故乡初雪。
读来让人哀伤。
为什么不回去呢;;“野蔷薇花处处开”。
而与谢芜村则以画家的视角,将水墨写生融入俳句之中,精致细腻。
俳句的物哀、闲寂之美,似乎在立花北枝此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北枝也是江户时代的徘人,在芭蕉游历至金泽时拜入其门下。
临别之时,芭蕉赠其一句:“题辞裂扇两分留,此情难舍仍依依。
俳句的历史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一七一七”共21个音节组成。
它源于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在日本文学史上,松尾芭蕉(1644-1694)被尊为俳谐的始祖,他也是把俳句提升到艺术境界的第一人。
据记载,最初的俳句出现在《古今和歌集》中,与和歌、连歌、俳谐等文学形式结合创作而成。
到了室町时代末期(约16世纪),俳谐从之前以连歌为中心的文艺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并诞生了许多俳谐师。
其中,荒木田守武在丰臣秀吉的支持下,将俳谐推广到全日本,并被称为“俳谐的荒木田”。
进入江户时代(17~19世纪)后,俳谐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俳谐师,如井原西鹤、松永贞德、内藤丈草等人。
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俳句,还对俳句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创新和拓展。
在这个时期,俳句的主题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自然、旅行、恋爱等主题外,还涉及到了城市生活、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方面。
同时,俳句的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如使用双关语、拟人化、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俳句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江户时代后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俳句界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师——松尾芭蕉。
他的出现,使得俳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俳圣”。
芭蕉的作品以其清新、高雅、富有哲理的特点而著称,如他的名句“古潭水声响寂寂,青蛙跃入水中央”,至今仍被传颂不衰。
芭蕉之后,俳句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
到了明治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俳句的地位逐渐被新诗所取代,成为了一种小众的文学形式。
然而,在20世纪,俳句又经历了一次复兴,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风格,如现代俳句、自由律俳句等。
这些新兴的俳句形式,虽然与传统的俳句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俳句的基本特点,如简练、含蓄、富有韵味等。
总的来说,俳句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源、发展、成熟、衰落和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俳句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知识文库 第15期29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刘晓颖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作家。
他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高雅的韵文学。
并且他的俳句中充满了大量的禅理。
本文就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夏草》的分析来说明在他的作品中禅理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1 俳句与禅俳句是产生于日本的一种内容短小的诗歌。
对于具体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只有按照“五七五”的格式来进行编排,并且内容中必须含有一个体现季节的“季语”,才能够称之为俳句。
而禅则是来源于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意思就是静虑。
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效果,使得内心归于平静,不受外界的打扰。
而在古典文化中,禅和诗歌通常在某些意境下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在禅理的影响下,诗歌也通常会表现出幽静淡雅的意境。
因此,孤帆、雪景、群山就成为了诗人常常喜欢用来创作的素材,同时这种宁静、悠远等也成为了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俳句的翻译,在文字上既要体现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要保持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内含有丰富的的意境和禅理。
这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
笔者根据对俳句《夏草》的常理以及意境,进行简要的概括与评论,使大家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加深人们对日本俳句和相关禅文化的理解。
2 芭蕉俳句作品的唐诗背景《夏草》出自俳句的《奥州小道》。
它主要是记录松尾芭蕉和他的徒弟从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为止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松尾芭蕉在游经平泉时有所感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收获总结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俳句作品《夏草》。
3 《夏草》的禅理我们研究有关日本的文学史,不难发现,其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道教、佛教、基督教和神道教等宗教的影响。
俳句大肆兴盛的时候,也是禅宗方兴未艾的时候。
奈良、平安时期,随着中国的禅文化进入到日本,在禅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又将其与本土的文化相融和,产生了日本古代的一系列文化。
常见的花道,俳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造就了日本俳句的第一人,松尾芭蕉。
日本惊艳俳句十首
1. 秋風やいつ見てもあの金木犀
秋风吹拂,金木犀花香氤氲。
这是日本著名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作品,通过对季节和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这景象的喜爱和感受。
2. 雨に濡れ時計の針も重くなる
雨淋湿了时间,在这个被雨水洗涤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变得沉重,这是另一位著名的俳句大师小林一茶创作的诗句。
3. 天の川すすき草原におりしめる
夜空中的银河倒映在碧草覆盖的大地上,这是俳句大师与蕉的诗句,传达了对大自然恢弘壮美的敬畏与热爱。
4. 草鞋はぬれて濡れてけさの雨
清晨的小雨淋湿了草鞋,这个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的生命气息的感悟。
5. 山茶花ふきぬける香ありし日よ
山茶花绽放的时候,世界上充满着淡淡的香气,这是百人一首当中的一首作品,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纪念。
6. 雪の降り積もるやまあるい月
雪花如慢慢地沉淀,月亮如同一个完美的圆,这个俳句出自大正时代的俳句家小笠原道風,表达了雪花给季节带来的魔力。
7. 桜舞い革ベルトは雄鶏のごと
樱花飘落,革质的腰带如同一只雄鸡,这个俳句展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观察和感悟。
8. 琵琶の音やあらためて思う長き夜
琵琶的音乐在长夜里回响,这是昭和时代著名俳句家高村光太郎的作品,表达了对夜晚无尽的思索和感慨。
9. 山茶花の潮風ににおう絹の袖
山茶花的香气随着潮风飘荡,丝绸衣袖飞舞,这个俳句传达了对自然的美丽与丰富的沉思和感悟。
10. 紅葉も思い出さぬか昔の人
红叶落下,拾起回忆,但那些已逝去的人却再也无法回忆起了,这个俳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和警醒。
松尾芭蕉的俳句松尾芭蕉(生于寛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的署名。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松尾芭蕉的俳句,一起来看看吧。
松尾芭蕉的俳句松尾芭蕉名作一、茅屋有感长夜充耳闻,风打芭蕉雨打盆,辗转梦难寻二、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
三、蝉声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
四、绵绵春雨懒洋洋,故友不来不起床。
五、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
六、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
七、往日兵燹之地,今朝绿草如茵。
八、炎炎赤日当头照,萧瑟秋风席地梳。
九、奈良秋菊溢香馨,古佛满堂寺庙深。
十、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十一、昔日雄关今不见,秋风掠过竹桑田。
十二、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
十三、飘游旅次病中人,频梦徘徊荒野林。
注:以上《外国文学作品选》(二)罗传开译十四、雪朝之鸟寻常鸟可憎喜见雪朝来。
十五、蝉蝉声鸣不已安有死亡时。
十六、银河怒海涌银河流来佐渡岛。
十七、枯树之鸟秋日夕阳时鸟栖枯树上。
十八、仲秋之月自从新月起直待到今宵。
十九、厌子之人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
二十、古池青蛙跃入池古池发清响。
二十一、明月月明堪久赏终夜绕清池。
二十二、道旁朝颜花我骑行道上马食道旁花。
二十三、樱花但见樱花开令人思往事。
二十四、春归寻青春已归追至和歌浦。
二十五、旅途旅途今卧病梦见在荒原。
二十六、小虫我室蚊虫小宜哉待客人。
二十七、最上川齐集夏时雨汹汹最上川。
二十八、牵牛花拙匠画牵花牵牛花亦美。
二十九、富士之风扇携富士风送礼回江户。
三十、蝉声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
三十一、春霞掩映春霞里无名山也奇。
三十二、今秋已十霜,却指江户是家乡三十三寂寞里,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或: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或: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三十四、赏樱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三十五、春雨(深受芥川龙之介推许)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
由日本美学浅析松尾芭蕉的俳句由日本美学浅析俳句——以松尾芭蕉俳句为例脑海中涌起了诗意画意的涟漪,也就自然地记起日本诗人的俳句和短歌——艾芜《地貌的青春》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俳句古称俳谐,其源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
俳谐鼻祖山崎宗鉴和荒木田守武把“发句”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订了俳谐格式。
“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必须含有季语,从而独立成新的形式,但多数只是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一种诙谐诗,至江户时代,俳圣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革新,把俳谐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
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使俳谐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从而使俳谐走上了真正的艺术道路,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
俳句为何会在日本蓬勃发展,得益于日本有适合它发展的土壤,且看一则松尾芭蕉的俳句:“雾里不见富士山,雨中情趣别一番。
”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书记载的传说,日本人的祖先是从“高天原”降下来的,这大概是远古人类居住在树上的一种变形的回忆。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同森林结下了深厚的关系,日本学者梅原猛指出:“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信仰”是日本宗教思想中核心的信仰。
再回过头来看这则俳句,寒雾、秋雨、冷风、雨雾弥漫,富士隐没,虽然看不见,但是依然可以想象云遮雾绕的富士山。
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传统诗歌中出现,富士山名称源于虾夷语,现意为“永生”,是日本的神圣的象征。
俳句符合日本人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因此是极具有生命力的。
再看松尾芭蕉的一则俳句:“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名句,古池,水声响,千年的寂静被打破,青蛙入水的声音被幻化成从无声到有声再到无声的过程,大自然和人的心灵已经冲破了沉寂,宛若空寂世界里的一声钟鸣。
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古称俳谐,至近代始称俳句,其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第一句)。
俳句,也是最精炼的小说。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松尾芭蕉扫庭抱帚忘雪;;松尾芭蕉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与谢芜村墙上窟窿,望见故乡初雪;;小林一茶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立花北枝梅林深处何人宅,半星灯火漏幽微;;夏目漱石我去你留,两个秋;;正冈子规俳句的翻译俳句难译,诗无定译。
归纳起来,汉译形式大致有“唐诗宋词”式、口语式、五言两句式、七言两句式和按照原诗的五七五句式。
形意难兼得时,译者多舍形取意,力求内涵意韵能达到一致。
俳句作家的介绍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是江户时代的杰出徘人。
芭蕉革新俳谐,将其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
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
自此,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
芭蕉也被尊为“俳圣”。
芭蕉于1689年3月下旬从江户出发,出门游历,历时六个月,旅程2400公里。
五年后将这段旅行结集为《澳洲小道》。
临行之前,作告别之词:“阴历三月二十七日,晓天朦胧,残月余辉,富士山隐约可见。
念及此行不知何时重睹上野、谷中之垂梢樱花,不禁黯然神伤。
挚友皆于前夕会聚,且登舟相送至千住上岸。
此去前途三千里,思之抑郁凄楚,且向虚幻之世一洒离别之泪。
”明知前路渺茫,依旧踏上前程。
和芭蕉的“执迷不悟”相比,小林一茶一生的漂泊流浪,实为无奈之举。
从墙上窟窿,窥见故乡初雪。
读来让人哀伤。
为什么不回去呢;;“野蔷薇花处处开”。
而与谢芜村则以画家的视角,将水墨写生融入俳句之中,精致细腻。
俳句的物哀、闲寂之美,似乎在立花北枝此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北枝也是江户时代的徘人,在芭蕉游历至金泽时拜入其门下。
临别之时,芭蕉赠其一句:“题辞裂扇两分留,此情难舍仍依依。
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历史故事松尾芭蕉,被誉为日本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俳句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让我们追溯他的历史故事。
芭蕉于1644年出生在日本伊贺地区的一个贫瘠乡村,他的父亲是一名武士,但家境并不富裕。
年轻的芭蕉茹母乳不久,便与父亲失散,被祖父母抚养长大。
祖父母教会了芭蕉诗歌和文学知识,培养了他对自然界的敏感和热爱。
芭蕉的早期生活并不顺遂,他曾在一个殖民地设立的学校担任教师,但最终辞职。
他寻求着更深入的文学世界,也为了让人们了解他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就这样,他辞去教职,在旅途中,他游历了日本各地,体验了其风土人情,并用自己的眼睛感受着自然界的美丽。
芭蕉的诗歌以俳句为主,这是一种由三个短句构成的诗体形式。
他的俳句充满着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他的作品经常描绘自然景观,例如四季变化,雨后的草地和秋天的月亮。
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描绘美丽风景的文字,更是透露出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思索。
芭蕉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奥之绘日记》,这是他的一部游记,他在游历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这部作品准确地描绘了他的旅行路线和他所经历的事情。
通过这本日记,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芭蕉的文字艺术,也可以了解到他对自然界的深情。
然而,芭蕉的一生并不完美。
他的旅行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苦和挑战。
他曾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也遭受过疾病的折磨。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在芭蕉晚年时,他感觉到了死亡的临近。
然而,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他继续写作,并将他最后的力量放在了编辑自己的作品集上。
他在与世长辞前不久,完成了他的作品集《芭蕉叶集》,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松尾芭蕉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偶像,并对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自然界的独到观察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的美丽,也可以发掘到人生的真谛。
虽然他的一生并不富裕,但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热情改变了诗歌的世界。
575俳句“枯枝独立,寒鸦栖息,一片落叶。
”这是一首五七五俳句,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秋季枯萎的景象。
而五七五俳句,则是日本古典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是由日本十世纪的文学家松尾芭蕉所创立的,而后流传至今,成为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元素之一。
作为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五七五俳句采用了五音七声五音的结构,简单却又富有韵味。
俳句的内容可以是描写景物,也可以是表达情感,亦或是探讨生活的哲学意义。
而众多的五七五俳句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松尾芭蕉的《野球草》。
这首俳句短短的5个字,却表达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永不放弃的信念。
在这个整天快餐化的时代,五七五俳句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滋养。
人们在掌握这种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悟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学:珍惜当下,把握人生。
五七五俳句让人们重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繁杂的生活中感受到内心的美好。
除了五七五这种切合人内心的文学形式外,五七五俳句也以其优美的呈现方式得到了用英文、法语等多国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五七五的流畅发音和黏稠感,在英文中被称为“Haiku”,在法文中则被称为“Haïku”,而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都有着独具一格的作用。
五七五俳句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我想,它传达了文艺是如何跳脱于时代的局限,向着更广的世界传递美的信息。
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五七五的诗歌形式,以简约却又具有深意的语言,在人们之间连接了心灵的纽带。
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上,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也有像五七五俳句这样的新文化元素。
执着于尝试新鲜事物,探索人性的内在世界,也许就是我们永远追寻的美好境地。
而五七五俳句,则为文化的追寻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日本有哪些隽永的俳句?说起俳句,此前我回答过俳句与中国律诗的异与同,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点进我的问答里面看一看。
而且每每提起俳句,就总也绕不过两个人——“松尾芭蕉”和“小林一茶”。
这两位在日本俳句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并且留下了诸多隽永的俳句。
松尾芭蕉与俳句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的署名。
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被誉为日本“俳圣”。
经典俳句:•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蛙跃古池内静潴潴传凊响•枯枝に烏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秋日今向暮枯枝有乌栖•夏草やつわものどもが夢のあと•大藩歌舞地曾作修罗场•今看夏草盛功名等黄粱•五月雨をあつめて早し最上川•齐集五月雨奔腾最上川•川舟やよい茶よい酒酒よい月夜•中流荡舟寄逸兴茶甘酒美月有情•病雁の夜寒に落ちてたびねかな•长空病雁落旅宿觉夜寒•ふるさとや臍の緖に泣く年のくれ•云游返故里睹吾旧脐带•况复岁云暮泪下吞声哀•物言えば暦さむし秋の風•张口欲有诉秋风吹唇寒•つかもうこけ我泣く声は秋の風•恍惚疑塚动哭君秋风中小林一茶与俳句小林一茶,日本著名俳句诗人。
本名弥太郎,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今长野县上水内郡信浓町柏原)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十五岁即开始学习俳谐。
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
总的说来,一茶的句作有以下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对强者的反抗。
这在他的句作中表现为对炎凉世态的冷嘲热讽,例如:世情知何似沐猴皆峨冠此句为一茶名句,原意谓连猫和水勺都是峨冠博带,盛气凌人,此为意译。
人微茅茨贱夏来草亦枯故乡于我情何薄摇翅苍蝇亦刺人这两句都是一茶愤于世情的自嘲之作。
瓜皮亦求市不古叹世风这是一茶讽刺当时奸商贪得无厌、以次充好的情况的。
三头蟾蜍聚定作喧哗声此句系讥刺那些饱食终日、徒事清谈的“高雅之士”的。
世事如此何足论鸣虫皆欲分高低此句也是嘲弄那些清议不休的“名士”的。
二、对弱者的同情。
《寂静·松尾芭蕉》读后感赏析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
(陆坚译)【赏析】在写作《奥州小道》的旅途中,松尾芭蕉于1689年(日本元禄二年,中国康熙二十八年)访问山寺(今山形市山寺的宝珠院立石寺)时作出此俳句。
句中“寂静”,是芭蕉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描写。
面对满山寂寞的景象,芭蕉内心也不禁陷入闲寂的境地。
正在这种景况下,又听到蝉的叫声,自然更增加和强调了闲寂境地的程度。
“钻透”,是指声音深深地穿透进去了。
这是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风俗习惯所作的生动描绘。
这一俳句,在写作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在生活中,动和静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反而相成的。
在创作实践中,有时描写某种情态,若单从它本身的状态去写,反倒不易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从它相反的方面去表现,则往往可达到相成的目的。
芭蕉此作,也体现了这一艺术辩证法。
写动而显示静,通过蝉鸣而反衬内心的闲静。
这种以动显静,使静态不板滞、有生气的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可见到。
静中见动,可以使人更加有静穆之感。
明朝袁中道在《爽籁亭记》中曾仔细地记述过这种体验。
他爱静坐石下听泉声,其声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
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
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
”泉声越是喧闹,作者的心神就越觉宁静;反之,心神越静,也就更感受到泉声的喧腾。
芭蕉此作所创造的意境,与袁中道的论述也相一致。
芭蕉这一俳句,初稿时是“山中有山寺,蝉声渗到石中去”,后来正式成文时,因考虑到在山形市(今称山形县)有一名叫立石寺的山寺,所以就把“山寺”略去。
原来所用的“渗到”一词语,似乎有颜色附着在物体之上的感觉,其程度,常是表面的,没能表现出声音的响度和给物体影响的深度。
因此,改为“钻透”一词语,则更准确而形象。
(陆坚)。
赏析松尾芭蕉《古池》赏析松尾芭蕉《古池》在松尾芭蕉的《古池》中,⼀只青蛙跃⼊池中,袅袅余⾳回荡三百年时空,扣击着古今迁客骚⼈的⼼扉。
这是⼀⾸在⽇本⼏乎⽆⼈不知、⽆⼈不晓的古今名俳,集中体现了芭蕉的“闲寂”、“幽⽞”的俳句风格,带有强烈的象征性和神秘性。
全诗仅两个句⼦,五个实词,⼗七个⾳,但却通过题⽬语、切字、季语、名词结句以及⾳韵效果等⽇语特有的修辞⼿法和以动喻静、以⼩见⼤、以远见近的写作技巧,及其深刻地勾划出了⼀幅动静结合、画⾯与⾳声兼备、⽴意清新、余味⽆穷的写⽣画。
《古池》所吟咏的命题就内蕴着及其丰富的变幻的可能性。
古池、青蛙越⼊⽔、⽔声,三者的微妙配合呼应给读者留下钟声余韵袅绕的⽆穷回味的余地。
⼀个“古”字,意味着世事的变迁、⼈事的沧桑、时间的古⽼,看尽世间哀欢的情绪缠绵悱恻。
池⽔是静⽌的,这静⽌之中蕴含着千变万化的运动。
“古池”⼆字表现出古⽼的宁静,也可以说是亘古的静寂。
青蛙跃⼊⽔中是⼀个媒介的⼿段,当时的俳⼈咏青蛙⼀般说“蛙鸣”,芭蕉没有表现青蛙的声⾳,⽽是以⽆声的动作引出⽔声,构思奇拔,出⼈意表。
“古池”是“过去”的凝结,具有幽深的神秘;“青蛙⼈⽔”是“现在”的活动,具有活⼒,⼆者在这⾥相撞。
⽔声扑通⼀响,是时空撞击的声⾳。
这⼀声是这⾸俳谐的“诗眼”,打破了静谧的世界,打破了千古的沉默,⼤⾃然的⽣命律动彷佛在这⼀声⽔响中涌动回荡,⼤⾃然的声⾳渗透到作者的⼼灵之中,两相交融,彼此呼应,制造出⼀种“幽幻”的深邃意境。
这幽幻的⾊彩是闲寂,闲寂的归结是⽆常。
宁静中的⼀声⽔响宛若空寂世界⾥的⼀声钟鸣,幽思⽆穷,万物皆空,使俳谐的空寂带上明显的禅寂情调。
⽔声的响动更岑寂了四周,这⼀点犹如“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的意境。
芭蕉在创作这⾸俳句之前,佛顶和尚去访问他。
佛顶问:“最近如何度⽇?”芭蕉答⽈:“⾬过青苔湿。
”佛顶⼜问:“青苔未⽣之时,佛法如何?”芭蕉答⽈:“青蛙跳⼊⽔⾥的声⾳。
”可见,芭蕉俳谐中的“古池”、“青蛙跃⽔”、“声响”都是禅宗⾥时、空、虚、⽆的象征。
不同中文译本:1、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
2、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3、古老的水潭呀,青蛙跳水的声音。
4、古池冷落一片静,忽闻青蛙跳水声。
5、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
6、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7、幽幽古池啊,有蛙儿蓦然跳进,池水的声音。
8、闲寂古池旁,青蛙跃入水中央,水声扑通响/扑通一声响。
(叶渭渠)9、沉寂的古潭呵,一只青蛙跳入,刹那间的水声。
10、苍寂古池,小蛙迈然跳入,池水的声音。
11、青蛙入古池,古池发清响。
12、苍寂古潭边,不闻鸟雀喧,一蛙穿水入,划破静中天。
13、幽幽古池畔,青蛙跳破镜中天,叮咚一声喧。
14、古老水池滨,小蛙儿跳进水里,发出的清音。
松尾芭蕉《古池》赏析:日本俳句,最是出奇、简单,在极尽短小篇幅内,满是刹那间灵性的光耀,惟禅宗的“机锋”可比。
俳句,分上、中、下(五、七、五)共17个音组成,要求必须有一个“季语”。
当此世界最短的格律诗。
最被熟悉的俳句要算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古池》了:“古池や \蛙飞びこむ\ 水の音”(蛙跃古池水声响)这一句了。
此应日本千古的绝唱,誉“蕉风开眼之句”。
芭蕉之人,有“俳圣”之名。
芭蕉之诗,有“蕉风”之誉。
居日本三大古典俳人之首的松尾芭蕉,出身在伊贺国的一个武士家庭,童年为藩主公子当过伴读。
后来公子死了,芭蕉外出谋生,到了江户即今日的东京,尽管生活清苦,芭蕉对俳句的兴趣越来越浓。
芭蕉以前,日本已有贞门、谈林两派俳谐的兴盛。
贞门派兴在17世纪上半期,主张以俗语入诗,侧重形式技巧。
谈林派起于17世纪下半期,反对束缚,重自由诙谐于生活而不散漫、流俗。
芭蕉先后从学,更超越上来。
用单独之心应万物而自在,真诚不二。
芭蕉的俳句,情境幽雅、闲寂、清苦。
人称“蕉风”。
芭蕉的诗风,“闲寂风雅”四字可矣。
《古池》,芭蕉在江户隅田川畔的深川芭蕉庵居住时,所流出的。
“古池”,芭蕉庵左近的古池塘。
人称芭蕉庵的那茅屋,是弟子杉山杉风把自家看管鱼塘的草棚供给老师的。
日本俳句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作为俳圣,其地位跟我国诗圣李白一样。
他的俳句可谓是句句入心。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俳句松尾芭蕉,一起来看看吧。
一、茅屋有感:长夜充耳闻,风打芭蕉雨打盆,辗转梦难寻
二、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
三、蝉声: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
四、绵绵春雨懒洋洋,故友不来不起床。
五、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
六、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
七、往日兵燹之地,今朝绿草如茵。
八、炎炎赤日当头照,萧瑟秋风席地梳。
九、奈良秋菊溢香馨,古佛满堂寺庙深。
十、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十一、昔日雄关今不见,秋风掠过竹桑田。
十二、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
十三、飘游旅次病中人,频梦徘徊荒野林。
注:以上罗传开译
十四、雪朝之鸟:寻常鸟可憎喜见雪朝来。
十五、蝉:蝉声鸣不已安有死亡时。
十六、银河:怒海涌银河流来佐渡岛。
十七、枯树之鸟:秋日夕阳时鸟栖枯树上。
十八、仲秋之月:自从新月起直待到今宵。
十九、厌子之人: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
二十、古池:青蛙跃入池古池发清响。
二十一、明月:月明堪久赏终夜绕清池。
二十二、道旁朝颜花:我骑行道上马食道旁花。
二十三、樱花:但见樱花开令人思往事。
二十四、春归:寻青春已归追至和歌浦。
二十五、旅途:旅途今卧病梦见在荒原。
二十六、小虫:我室蚊虫小宜哉待客人。
二十七、最上川:齐集夏时雨汹汹最上川。
二十八、牵牛花:拙匠画牵花牵牛花亦美。
二十九、富士之风:扇携富士风送礼回江户。
三十、蝉声: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
三十一、春霞:掩映春霞里无名山也奇。
三十二、今秋已十霜,却指江户是家乡
三十三寂寞里,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或: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或: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三十四、赏樱: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三十五、春雨(深受芥川龙之介推许):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
三十六、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
三十七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
( 最著名的一首)
三十八、东边太阳,西边月亮,一地菜花黄
知识拓展:其他名人的经典俳句芜村俳句
一、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
二、秋风寂寥,酒肆吟诗有渔樵。
三、春已归去,樱花梭巡而开迟。
四、荒野萧条不堪,夕阳沉没山石间。
五、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
六、春日黄昏时,急向久别故乡归。
七、白梅正满开,破晓只为看花来。
八、秋风寂寥,酒肆吟诗有渔樵。
九、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
十、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
十一、春已归去,樱花梭巡而开迟。
小林一茶俳句
一、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
二、西山啊!哪朵云霞乘了我?
注:经由长明寺主持调停,与异母弟仙六取得和解。
于1813年春(五十岁)定居故乡,作此喜悦的幽默句。
三、撒把米也是罪过啊!让鸡斗起来。
注:此句富有理趣,无季语。
四、到我这里来玩哟!没有爹娘的麻雀。
注:这是回忆六岁时的吟句,一茶的代表作之一.
五、我生的故乡,那儿的草,可以做饼哩!
六、做饼的草,长青了哩,长青了哩!
注:可以看到天真的童心,发出惊奇的叹声,
七、回家去吧,江户乘凉也难呀!
八、女儿看啊,正被卖身去的萤火虫。
注:夏天有钱人买萤火虫,装在纱袋里,悬在室内,或放在院子里飞翔,以供玩乐。
九、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注:一茶对于故乡,有怀念的一面,也有不满的一面,这句写出复杂的感情。
十、我这颗星,何处寄宿啊?
十一、银河: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
十二、十二月二十四日入故乡:这终老住居地,哦,雪五尺!
注:《八番日记》说每年要开支一笔扫雪费。
一茶住这雪国,据统计写雪俳句有四百多首。
此句是1812年(五十岁时)写的。
十三、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一首写故乡的俳句十分出名)
十四、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
十五、回家去吧,江户乘凉也难啊。
十六、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十七、到我这里来玩哟,没有爹娘的麻雀。
(他的代表作之一、怀念六岁时的一首俳句)
十八、撒把米也是罪过啊,让鸡斗了起来。
(无季俳句)
正冈子规
(俳句可以说是子规的手中真正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最短的诗歌的。
)
一、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二、信浓木曾问旅路,唯闻前方白云深。
三、病床六尺(之一):一桶蓝靛,漂流春川。
四、病床六尺(之一):秋风吹侍町,唯有墙垣留。
五、喉头痰一斗,瓜汁难解忧。
注:此是子规的三首绝笔之一,作于1902年9月18日。
第二天他便离开人世了。
以上何乃英译
六、幼鸟:幼鸟健飞时双亲已不在。
七、最上川:速流最上川盛夏已流去。
八、春雨与渡船: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九、日永:舟与岸相谈昼长无事做。
十、秋空:秋空高无比鸦鸢尽觉低。
十一、凉爽:何其凉爽哉腋下如生翼。
十二、大纸鸢:纸鸢飞空中真鸢不敢近。
十三、老莺:杜鹃啼鸣时黄莺已老丑。
十四、牡丹:杨贵妃睡起容颜如牡丹。
十五、暑日:暑日炎天热遂思富士山。
十六、樱花:病中思往事樱花思念乡。
十七、致生子夭折之人:如月如新月劝君且达观。
十八、春晓; 春天在旅途始有此春晓。
十九、罂粟花:罂粟开花日风吹即飘零。
二十、云雀:云雀踏云飞吸霞兼吐雾。
注:以上杨烈译
二十一、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二十二信家木曾问旅路,唯闻前方白云深。
二十三、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二十四、喉头痰一斗,瓜汁难解忧。
(三首绝笔之一,这首俳句写完的第二天,子规便离开了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