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中经穴之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9.27 KB
- 文档页数:2
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因分布、特性和作用的不同,特定穴各有不同含义和命名。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在选穴配伍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入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共有60穴。
古代医家认为,经脉之气的流注运行与自然界水之流动相似,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流注于江河,汇聚于海洋,用以说明经气在流注运行中所过部位的浅深不同,其具有的作用也不同。
这也说明了五输穴的特性,即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输穴不仅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五输穴五行属性按“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同性见表l、表2。
表 1 阴经五输穴表表 2 阴经五输穴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古代文献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记载不尽相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其总的思想是指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荥、输及经穴适用于与经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其主要是从阴经五输穴五行属性与五脏属性相关的角度,说明五输穴主治作用的。
阴经井穴治疗肝的病变,荥穴治疗心的病变,输穴治疗脾的病变,经穴治疗肺的病变,合穴治疗肾的病变。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令狐采学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中医特定穴五输穴的功效与用法五输穴是中医十四经的特定穴位,也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那么在中医中有什么特殊的治疗作用呢,下面是中医理论中五输穴的用法的介绍。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
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
“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
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
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
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
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
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
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
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
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
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
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
“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
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
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
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
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现代穴位临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1.命名、含义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
历代医家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做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深入浅,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2.部位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
《难经·六十四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备注:表里经:阳克阴、阳合阴。
本经:五行相生。
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首载于《灵枢·本输》篇。
但该篇在列举五输穴时,凡属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皆加一金字,其余阴经或阳经的荥、输、经、合诸穴,均无明确的五行属性。
《难经·六十四难》记述了五输穴的全部五行属性:”《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由此可知,五输穴的五行配属是由阴井木,阳井金开始,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
既说明五输如水流的连续性,又说明阳经对阴经的五行排列是相克的。
这种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观点和阴阳互根道理的。
阴、阳五输的不同五行配属演化的五门十变,进一步密切了阴、阳经五输穴之间多种联系,对五输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性能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
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求、输及经穴适用于与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的特定要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即指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作用重点就在五输穴。
《灵枢·官能》也说:“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指出五输穴的刺法运用、气血出入都是很有条理的。
《内经》、《难经》中曾有多处论述。
其选穴方法,可分以下几类:(1)五输主病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载:“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后来《难经》在此基础上作了补充和归纳。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上述记载,其立论有相通之处,现结合临床应用作些说明:井穴,临床上多用于昏迷、厥证。
《乾坤生意》说:“凡初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指少商)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从所列穴名可知,这些都是井穴。
这是由于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气相交之所。
如《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而厥证多由阴阳之气厥逆错乱所致,故常取井穴,以疏通其气血而泄热清神。
荥穴,主要用于各经的热证。
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常取肝经荥穴行间以泻肝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要治疗各经的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
阴经之输即原穴,能反应、治疗所属脏器病症,如心包经输穴大陵,常用于治疗心悸、心烦等症。
经穴,用于喘咳并不普遍,于循经远道取穴时可配用。
合穴应用,“合治内府”主要指下合穴;手三阳的合穴多用于外经病;手足阴经的合穴适用于胸部和腹部病症。
(2)分配五行《难经》开始将五输穴分配五行,根据其间的生克关系,“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用相应的输穴。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疗法中,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在阴经中分别配木、火、土、金、水。
阴经指心、肝、脾、肺、肾、心包经;即井穴属木,荥穴属火……;在阳经中分别配金、水、木、火、土。
阳经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经;即井穴属金,荥穴属水……如治疗肝虚证,根据“虚则补其母”,肝之母为肾、为水,故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治疗。
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肝之子为心、为火。
故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
“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荥”,如果碰到井穴为母穴时,则改针合穴;如果碰到井穴为子穴时,则改针荥穴。
又如:胃经属土,其经穴(解溪)属火,火生土,故解溪为胃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解溪治疗胃经虚证。
井穴(厉兑)属金,土生金,故厉兑为胃经子穴,“泻井当泻荥”,胃经实证泻荥穴内庭。
本穴:指“五输穴”中与本经的五行相配一致的穴位。
如:胃经属土,其“五输穴”中合穴(足三里)属土,故足三里又称为胃经的本穴。
本穴虚证、实证兼治(另:原穴也是虚实证兼治的穴位)五输穴歌(顺序为:井荥输经合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
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五腧穴歌诀:肺少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穴相连。
大肠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庭谷随,冲阳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临,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溪,腕骨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京骨昆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穴,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阳池沟天寻。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丘墟辅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
五行属性: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五腧穴内经的一般用法:1,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
可用于神志突变的急救或炎性初发期的急症,或某一脏器的功能失调。
2,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荥属火,阳经荥属水。
病变于色者多为火热水寒所致,对各经病变的初发病期,原发性的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3,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属木属土,木主风,土主湿,故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肿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
对于阵发性、间歇性的痛、热等病变有很好的效果!4,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阴经经穴属金,与肺有关,有发音有关,与风寒有关。
阳经经穴属火,火可灼金,可温通经脉。
故经穴可以温通经络、疏散风寒,对于病变导致的发音失常、功能失调者适用。
5,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合穴属土属水,故可调理先后天,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
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
难经的用法:总则: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根据总则加上各脏腑的主要脉证,配合分取该经的井荥输经合治疗。
各脏腑的主证: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窍阴(井),身热,当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临泣(输),喘咳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刺丘墟(原)。
以下依此类推!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五输穴(属于针刺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广泛的临床运用。
以下是五输穴的临床运用的一些示例,以便帮助您了解其用途和效果。
胸部疾病:五输穴对于胸部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对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肺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气机、扩张支气管,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五输穴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心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调节心律,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五输穴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也非常常用。
例如,对于胃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脾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缓解胃痛等症状。
妇科疾病:五输穴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经期不调、月经痛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肾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月经、缓解经痛、平衡内分泌,从而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五输穴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头痛、失眠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胆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舒缓紧张、促进睡眠,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总结起来,五输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胸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针刺治疗之前,必须确保穴位选择准确,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为井、荥、俞、经、合,并称为“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俞、经、合的顺序,以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俞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
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
现将十二经的十二经的五输穴(井、荥、俞、经、合)与五行相配表五输穴的主治作用由于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也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从而在治疗疾病的方面,有了大的准则: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满”是指心窝部痞满,郁闷而言。
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如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小儿惊风、乳蛾、癫狂、头痛头胀、呃逆、嗳气,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气。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得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得子穴阴谷;若肺经得虚证,可取脾经得太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