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散剂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92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散剂大全中药在儿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院儿科中药散剂。
一、金银花散剂金银花散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散剂,在儿童感冒、咳嗽等病症中应用广泛。
它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功效,对小儿发热、咽喉肿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金银花散剂一般口服,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二、板蓝根散剂板蓝根散剂是常用的退热解毒中药散剂,主要用于小儿感冒引起的发热等症状。
它能够清热解毒、凉血解毒,对于小儿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板蓝根散剂一般口服,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三、连翘散剂连翘散剂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散剂,适用于小儿热毒所致的发热、咽喉肿痛、口疮等症状。
连翘散剂可口服或外用,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四、三黄散剂三黄散剂是一种用于小儿发热、咳嗽的中药散剂,由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组成。
三黄散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祛痰的功效,可用于小儿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三黄散剂一般口服,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五、炙甘草散剂炙甘草散剂是一种常用的止咳平喘中药散剂。
它具有祛痰止咳、润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咳嗽、哮喘等病症。
炙甘草散剂一般口服,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六、儿平散剂儿平散剂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散剂,常用于小儿风热感冒、急性咽喉炎等病症。
儿平散剂可口服,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七、小儿氨苄西林散剂小儿氨苄西林散剂广泛应用于小儿感染性疾病,具有抗菌作用。
它适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小儿氨苄西林散剂一般口服,每次根据患儿体重计算剂量,一日分3次服用。
八、小儿注射用青霉素散剂小儿注射用青霉素散剂也是常用的抗菌中药散剂。
它广泛应用于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肺炎、脑膜炎等。
小儿注射用青霉素散剂根据患儿体重和病情确定剂量和使用方法。
九、小儿三联散剂小儿三联散剂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散剂,由黄连、黄芩、连翘三味药组成。
它适用于小儿急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执业中药师辅导精华——中药药剂学第五章散剂第一节概述一、散剂的含义与特点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有利于吸收,奏效较快;制备简单,适于医院制剂;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应用,也适于小儿给药。
正因其比表面积较大,散剂更易吸湿且刺激性也相应增加。
所以易吸湿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腐蚀性强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均不宜制成散剂。
二、散剂的分类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可将散剂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两大类。
外用散剂又可分为撒布散(撒布于皮肤和黏膜创伤表面的散剂)、调敷散(使用时以酒或醋调成稠糊敷于患处或敷于脚心等穴位的散剂)、眼用散(直接用于眼部的散剂)、吹入散(吹入鼻喉等腔道的散剂)。
此外,还有包封于布袋中的袋装散,如挂于胸前的小儿香囊、绑敷于肚脐表面的元气袋。
按药物组成散剂可分为单方散剂(由单味药制得的散剂,俗称“粉”,如川贝粉)与复方散剂(由两种以上药物制得的散剂);按药物性质散剂可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含低共熔组分散剂、含浸膏散剂;按剂量可分为分剂量散剂(单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的散剂)与非分剂量散剂(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应用的散剂)。
第二节散剂的制备一、一般散剂的制备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与包装。
1.粉碎与过筛供制散剂的药材、药材提取物均应根据其性质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药物粉碎与过筛的相关内容见第三章。
2.混合系指将两种以上固体粉末相互均匀分散的过程或操作。
混合是散剂制备的关键操作之一。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数量及设备条件选用。
混合多采用不同方法配合使用,可提高混合效果。
数量相当且物理状态和粉末粗细均相似的药物粉末较易混匀。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混合法(习称“配研法”),即先取与量小组分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如此倍量增加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匀为止。
散剂的知识点总结一、中药散剂中药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粉碎等加工制成粉末或颗粒,并根据临床需要配伍在一起,方便患者服用的药物剂型。
中药散剂制备简单、服用方便,且能够充分发挥中药材的药效,因此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制备方法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粉碎法、研磨法、颗粒法等。
其中,粉碎法是将中药材经过加工后研磨成细粉,再按比例混合成散剂;研磨法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控制粒度后调和成散剂;颗粒法是将中药材制作成颗粒,再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散剂。
无论哪种方法,主要是将中药材研磨成颗粒或粉末,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配,然后包装成袋装或瓶装的散剂。
2. 临床应用中药散剂具有方便服用、药效充分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一些中药调理肠胃、调理气血、调理经络等方面的药物,都可以制成散剂,患者只需按照医嘱服用即可。
此外,中药散剂还可以用于外治方面,比如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也可以制成散剂用于外敷。
3.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散剂时,需要注意其质量和存储条件。
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药店购买,以保证质量。
其次,需要遵医嘱使用,按照规定的剂量和频率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散剂在存储时需要避光、干燥、防潮,避免受潮或者变质。
二、西药散剂西药散剂是将西药成分制成颗粒或粉末,并进行包装,方便患者服用的一种药物剂型。
西药散剂与中药散剂相比,制备工艺更为简单,而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制备方法西药散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颗粒制备法和粉末制备法两种。
颗粒制备法是将西药成分粉碎成颗粒,然后按比例混合调和成散剂;粉末制备法是将西药成分粉碎成细粉,然后进行调和、混合,也可以添加一些助剂、调味剂等后封装成散剂。
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将西药成分制成适合口服的颗粒或粉末,然后包装成袋装或瓶装的散剂。
2. 临床应用西药散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一些抗生素、感冒药、退烧药、镇痛药等,都可以制成散剂,方便患者服用。
中药散剂的功能主治为一、散剂的定义和特点散剂是中药制剂的一种,通常由粉末药物制成。
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散剂具有以下特点:1.易溶于水:散剂的粉末颗粒较细,容易溶于水,便于服用和吸收。
2.剂量调节方便:散剂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调整剂量,减少浪费。
3.快速吸收:散剂中的药物粒子较小,易于被胃肠道吸收,呈现快速作用的特点。
二、中药散剂的功能主治中药散剂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和用途,下面列举了其中一些常见疾病和其对应的中药散剂:1.感冒: 用于缓解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咳嗽、鼻塞、流鼻涕等。
常用的散剂有板蓝根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
2.消化不良: 用于缓解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恶心、腹胀等。
常用的散剂有六味地黄丸散剂、保和丸散剂等。
3.痔疮: 用于治疗和缓解痔疮引起的不适,如肛门疼痛、便秘等。
常用的散剂有一黄疮消丸散剂、痔疮通便散剂等。
4.湿疹: 用于治疗湿疹和皮肤瘙痒症状。
常用的散剂有蓝芩口服液散剂、小三峡散等。
5.高血压: 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调节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常用的散剂有降压散剂、复方丹参滴丸散剂等。
三、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散剂时,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 使用散剂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了解剂量和用法。
2.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使用散剂时,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3.存储要求: 散剂通常需存放在干燥、避光、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4.注意过敏反应: 使用散剂时,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5.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散剂使用时,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对于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四、总结中药散剂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中药剂型,具有易溶于水、剂量调节方便和快速吸收等特点。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散剂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
在使用散剂时,需要注意医嘱、使用说明、存储要求、过敏反应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尊重中医药的特点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散剂,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散剂的名词解释
散剂是指药物制剂的一种形态,也称为散粉,指的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直接包装成独立的剂量单位,不经过压制或添加其他辅料。
散剂常见于中药领域,其中包括中药粉末、中药颗粒、中药颗粒包装剂等。
与其他形态的药物制剂相比,散剂具有以下特点:
1. 剂型简单:散剂一般由单一的药物粉末或颗粒组成,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因此剂型简单,易于制备和使用。
2. 剂量灵活:散剂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灵活的剂量调整,方便个体化的治疗。
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自行调整剂量,增加了用药的灵活性。
3. 便于吸收:散剂的粉末或颗粒形态使药物更容易被消化道吸收。
相比于片剂或胶囊剂,散剂的颗粒更加细小,表面积更大,因此更易于溶解和吸收。
4. 存储方便:散剂通常以独立的剂量单位包装,便于存储和携带。
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携带所需剂量的散剂,方便在不同场合使用。
尽管散剂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散剂不经过压制,药物粉末或颗粒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较易散失,容易造成浪费。
此外,散剂在使用时需要使用特定工具或器具进行配送和服用,相对于片剂或胶囊剂来说操作稍显繁琐。
总的来说,散剂作为一种药物制剂形态,具有简单、灵活、易吸收和便于携带等优点,适用于个体化治疗和特殊需求的患者。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稳定性和剂量的准确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药剂丨散剂
散剂
1.散剂的特点
2.散剂的分类:4种分类方式
散剂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特点:
①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吸收,起效迅速;
②制备简单,适于医院制剂;
③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④运、贮、带方便
⑤口腔、耳鼻喉、伤科、外科、小儿多应用
⑥更易吸湿且刺激性及化学活性也相应增加
散剂的分类
1.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
2.按药物组成
3.按药物性质散剂
4.按剂量
★背记技巧★
五组实例:
内服——川芎茶调散
外用——九一散
袋装——小儿香囊、元气袋
单方——川贝散
复方——参苓白术散。
散剂的内容功能主治一、什么是散剂?散剂是一种将药物粉末制成颗粒状的制剂形式,通常用于外用或口服。
散剂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治。
二、散剂的常见功能1.清热解毒:散剂中的某些药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体温、排除体内的毒素,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症、中暑等疾病。
2.活血化瘀:部分散剂中的药物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消散,对于外伤引起的淤血、瘀血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止痛镇痛:一些散剂中含有镇痛药物成分,能够缓解疼痛症状,适用于对疼痛敏感的病人,常用于治疗头痛、关节炎等疾病。
4.祛风湿:散剂中的特定药物成分具有祛风湿的作用,能够调理体内风湿湿气,缓解风湿性关节炎、颈肩痛等症状。
5.调理气血:某些散剂中的成分可以促进气血的调理和循环,对于气血不足、经络不畅等问题起到一定的疗效。
三、散剂的主治范围散剂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感冒:某些散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2.皮肤病:散剂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和消炎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如湿疹、疮疖等。
3.消化系统疾病:散剂中的药物成分可以调理消化系统,改善胃肠功能,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4.风湿病:散剂中的祛风湿成分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痛等疾病。
5.血液循环问题:散剂中的活血化瘀成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适用于治疗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症状,如冠心病、中风等。
6.疼痛症状:散剂中的止痛药物成分能够缓解疼痛症状,适用于治疗头痛、关节痛、肌肉疼痛等问题。
四、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1.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医生或药师的指导,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使用散剂。
2.存放环境:散剂应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远离阳光直射,以免影响药物的效果。
3.过敏反应:在使用散剂之前,先了解散剂的成分,以免对某些成分过敏。
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散剂的同时,应了解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儿科常用中药散剂介绍中药煎剂,一般具有药性强、药效发挥快等优点,但又有量大,味苦、不便于小儿服用等缺点。
我烷儿科将汤剂改革为散剂,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小儿腹泻,外感高热等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散剂具有剂量小、花钱少,不需煎熬、节约药材等优点;现将我院常用的散剂介绍如下:一、清热类:1. 达原散药物:薏苡仁24克草果、柴胡、葛根,黄芩、厚朴、大白各10克番泻叶1克共为细末,过细罗。
功能,清热解肌,健脾除湿。
主治:发热自汗,日晡潮热,腹胀厌食,精神倦怠,尤对外感停食效果最佳。
用量:6个月以下:每次0.15~0.3克,6个月~1岁:每次O.3~0.5克,1~3岁:每次0.5~0.7克,3~6岁:每次0.7~1克;6~12岁:每次1~1.5克。
每日3次。
用法:白开水加糖少许冲服。
配伍,1(达原散、宜消散(见下)各等量。
主治外感高热(体温39?以上),无汗而伴有咳嗽。
2(达原散,清热散(见下)各等量。
主治外感发热(体温38?以上),自汗而伴有烦躁不安,夜眠不宁者。
3(达原散10份,清导散(见下)2~6份。
主治外感高热(体温在38?~39?之间),腹胀,大便干或2日以上未解大便者。
4(达原散,益元散(见下)各等量。
主治因湿热困脾而致的腹泻、大便色青绿伴有少许粘液。
5(达原散,白术散(见下),益元散各等量。
主治脾虚有滞,久泻不止,或时泻时止,水多便少。
2. 清热散药物:朱砂24g、柿子霜30g、琥珀、钩藤、滑石、白豆蔻各15克薄荷脑1克粉甘草45克共为细末,过细罗。
功能:清热除烦,宁心安神,平肝息风。
主治:发热,呕吐,心烦不宁,夜睡惊叫。
用量,用法:同达原散。
3. 清导散药物:牵牛子,大黄各50g,共为细末,过细罗。
功能:荡积、清热。
主治:停食积乳,腹胀便秘。
用量:约为达原散的1/5~1/3量,常与其他散剂配伍用,比例为10:1~4。
用法:同达原散。
注:此药为泻下剂,1岁以下小儿慎用,见泻即停止用药。
中药基本剂型分类中药基本剂型是指中药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工艺方法和制剂形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剂型。
中药基本剂型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汤剂(煎剂):汤剂是将中药药材加工成颗粒或粉末,通过煮沸水剂提取药效的制剂形式。
煎剂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溶于水,易于吸收,常见的有汤剂、水蜜丸等。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药材制成小圆球状或椭圆形的固体制剂。
包括水蜜丸、丸药、散丸等,适用于口服,容易携带和储存。
3.散剂(末剂):散剂是将中药药材制成细末,可直接食用或用水冲服的制剂。
散剂包括散药、散剂等,常用于调和药方、调制汤剂。
4.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浸膏、煎膏或粉末与一定量的基质混合而成的软膏状制剂。
可分为内用膏和外用膏,具有温热、滋补的特性。
5.丹剂:丹剂是将中药药材炮制成固体、块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具有滋补、壮阳等特点。
常见的有丹药、丹片等。
6.糖浆剂:糖浆剂是将中药药材煎煮后,加入糖、蜜等成分熬制而成的糖浆状制剂。
适用于口服,味道较甜。
7.酒剂:酒剂是将中药浸泡在白酒、黄酒等酒精溶液中,提取药效后得到的制剂。
常见的有药酒等。
8.油剂:油剂是将中药浸渍在食用油中,或采用油炸法,提取药效得到的制剂。
适用于外用。
9.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粉末或浸膏装填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便于口服,避免药味。
10.贴剂:-贴剂是将中药浸泡在药水中,涂抹在特制胶片上,制成具有一定粘性的贴剂,用于外贴治疗。
以上是中药基本剂型的主要分类,每种剂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根据病症和个体差异的需要,医生会选用不同的剂型进行治疗。
中药散剂是指将中草药制作成粉末或颗粒状的剂型,便于携带和使用。
下面是中药散剂的制作工艺简介:
1.材料准备:选择优质的中草药材,洗净并晾干,去除杂质。
根据方剂要求,按比例混合
不同的药材。
2.研磨:将干燥的中草药材进行研磨,可以采用传统的石臼研磨、机械研磨或超微粉碎等
方法,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
3.筛选:通过筛网对研磨后的药材进行筛选,去除颗粒较大或未研磨到位的杂质,保证粉
末的均匀细腻。
4.混合:将经过筛选的药材粉末按照配方比例进行混合,确保各种药材充分融合,使制剂
具有一定的药效和稳定性。
5.包装:将混合好的药材粉末进行包装。
常见的包装方式包括铝箔袋、纸盒、塑料瓶等,
确保药材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6.质量控制:对中药散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包括外观质量、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
重金属检测等,确保制剂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散剂的制作工艺可能因不同的药材和方剂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严格遵守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确保中药散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以上是中药散剂的制作工艺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具体的制作工艺细节或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的中药制剂师或相关机构。
儿科常用中药散剂介绍中药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比于西药,中药具有疗效温和、副作用少的特点,适用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儿科临床常用的中药散剂。
一、板蓝根散剂板蓝根散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散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发热、肺热咳嗽等疾病。
板蓝根散剂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小儿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使用时,将适量的板蓝根散剂加入开水中冲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而定。
板蓝根散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小,是一种非常适用的儿科常用中药散剂。
二、黄连素散剂黄连素散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散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肠道感染、腹泻等疾病。
黄连素散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小儿急性肠胃炎等疾病。
使用时,将适量的黄连素散剂加入温水中搅拌均匀后口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而定。
黄连素散剂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轻小儿腹泻的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儿科中药散剂。
三、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止咳糖浆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散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咳嗽症状。
小儿止咳糖浆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具有润肺止咳、化痰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
使用时,将适量的小儿止咳糖浆口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而定。
小儿止咳糖浆能够有效缓解小儿咳嗽症状,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是一种常用的儿科中药散剂。
四、小儿退热颗粒小儿退热颗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散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症状。
小儿退热颗粒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退热的作用,适用于小儿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使用时,将适量的小儿退热颗粒冲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而定。
小儿退热颗粒能够快速降低小儿的体温,减轻发热不适,是儿科常用的中药散剂之一。
综上所述,儿科常用的中药散剂具有疗效温和、副作用少的特点,适用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特点。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中药散剂,可以有效治疗小儿常见疾病,提高儿童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使用中药散剂时,请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散剂的分类
散剂是指中药经过研磨、过筛、晾干等工艺制成的无固定剂量的药品
形态。
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及用途,散剂可分为不同的分类。
一、研粉类散剂
研粉类散剂是指中药经过研磨成细粉末,以便于制作丸、散等制剂。
常用的有槟榔末、黄连粉、苏合香附散等。
这类散剂能够更好地控制
药效的剂量,更易于制剂和服用。
二、细末类散剂
细末类散剂是指中药经细细磨碎而成的颗粒。
这类散剂具有在药效、
药味保存方面较好的特点,不容易受潮变质,且可保持药材的完整性。
常见的细末散剂有连翘末、枳实末、蒲公英末等。
三、饮片类散剂
饮片类散剂是指中药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精细加工后制成的散剂。
这
类散剂不仅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用于制剂。
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已经
过精确测量剂量,因此能保障药材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性。
常见的饮片
散剂有当归饮片、川芎饮片、黄芩饮片等。
四、浸膏类散剂
浸膏类散剂是指中药浸泡、浸出后制成的散剂形态,常用于中药膏方
配制、糖浆制剂和丸剂等中药制剂中。
这类散剂主要通过水或乙醇等
溶剂的分离、提取出中药成分,并将中药成分按照特定比例制成散剂。
常见的浸膏散剂有人参浸膏、草乌浸膏、玄参浸膏等。
综上所述,中药散剂是中药基础制剂之一,其作用在于方便服用、便于配制和控制药效剂量,为中药疗效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使用中药散剂时,要严格按照医嘱和用药规范进行用药。
散剂
东晋,微雪,野间一人,身披鹤氅,衣袂飘飘,踏雪而行,此人生的俊朗非凡,恰好有人瞧见,不由得叹道:“这真是神仙中人啊!”——出自《晋书》。
英俊男子名叫王恭,时任衮州刺史。
冰天雪地里只披件蓬松大袍,你一定很奇怪,更奇的是这位神仙面容恍惚,似醉似梦。
但东晋子民是见惯这种神情的,大家知道王大人刚服了药,服了五石散。
五石散历代医家少用,却成为历史上最有名,被滥用最广的药物,先贤若地下有知,真不知该哭还是笑。
研药成末散者散也
散剂是最常用的传统剂型之一,将药物研磨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状既成,要求药粉通过细筛,成品干燥、松散、均匀、色泽一致。
对于处方中含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剧毒不易掌握用量,或贵重细料药物均适宜于制成散剂。
散剂也是最早的中药成药的形式,具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节约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
所谓散者散也,此一剂型之药多有散结除邪之功,适用于急病,如伤科药七厘散功可散血疗伤。
十枣汤,功能攻逐水饮,虽名为汤,但因三药有效成分毒性甚大,而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又难溶于水,故取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研为散,用大枣煮水,吞服药粉。
非独内服外治亦效
散剂也非只能内服,好多外用散剂效如桴鼓,流传至今,如生肌散、九一散,匀撒疮面上或患处;还有吹喉、点眼等外用散剂,如冰硼散、锡类散、八宝眼药等。
九一散,中医外科常用制剂,以煅石膏、红粉两味研成细粉,按9:1比例制成,可去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溃后,流腐未尽,或已渐生新肉的疮口。
红粉剧毒,绝不可多用,量少则不易掌握用量;煅石膏敛疮生肌,用量可大,与红粉混合均匀后方能安全的应用于临床。
外用中药还有种特殊的剂型,吹喉药,用于口腔、咽喉糜烂肿痛或溃疡疮面,疗效显著,锡类散、西瓜霜喷剂即是其中有名的成药。
吹喉,顾名思义,将药粉吹入或喷在口腔咽喉患处,直接作用于疮面,止痛迅速,加速疮口愈合。
研磨虽易内蕴机巧
一般药物的研磨通常采用药碾等工具制成粉末,但某些成药组方中几种药物会产生低共熔现象,即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如薄荷脑与冰片。
此时可先形成低共熔物,再与其他粉末混匀;或分别以其他粉末稀释低共熔组分的药物,再轻轻混合均匀。
如痱子粉、白避瘟散,都含有冰片、薄荷脑,在制作过程中,须当注意低共熔现象的出现,优化制作工艺。
结语
散剂作为传统剂型,凭借着制备简单、灵活,服用方便,适用范围大,在临床依然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