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8.32 MB
- 文档页数:94
作者写作的心理过程及编辑的有效干预文学创作是文学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作者的创作心理是其最核心的一环,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作者创作过程背后的心理活动,才能让写作变得更加优美与生动,更能打动读者。
作者创作的心理过程包括创作灵感、创作热情、创作过程、情感体验和反思评价等几个步骤。
创作灵感是创作的源头,作者们在潜意识中对社会现实有着积极主动的反应,通过大量的观察、反思和思考,把这种反应转化为一种心理负荷,引发了创作灵感。
一般来说,当作者认可创作灵感的时候,他的创作热情就开始升温了。
创作热情是写作的动力,它是创作过程的推动者,它能激励作者创作、开拓新的思维,以及拓宽创作范围。
但是,创作热情又是有极限的,当热情不断下降时,创作就会拖慢甚至停止,所以创作热情的保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写作步骤。
创作过程是文学写作步骤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灵感,把文字和情节转化为一部小说、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这一过程也是是作者状态的最佳体现。
情感体验是文学写作中一个重要的,无处不在的组成部分。
在创作故事或文字的过程中,作者会对自己写的情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些感受可以是激情、悲伤、轻松、愉悦或苦恼等等,这些情感体验,在写作成品中也会随之体现出来,为文章增添深刻的内涵。
反思评价是写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在文字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对创作成果的一次审查和评价。
反思可以让写作者更好的发现文章中的缺失和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完善,在文章构思、谋篇布局、细节处理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纠正力。
尽管作者创作的心理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编辑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获得预想的效果。
编辑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干预:首先,编辑要对作者提供良好的编辑环境,积极鼓励、引导作者的灵感被良好的发挥,这样可以让作者的创作热情更容易得到激发;其次,编辑还要提供具体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技巧建议,帮助作者搭建抽象的写作理论,在实践中增强写作水平,追求创作构思和写作文稿的最优化;最后,编辑还要给予文字建议和建议,帮助作者改进文字表达和角色构思的细节,以让文字更加生动有情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都参与活动,尤其活跃的是表象、情感、联想和想象。
研究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于提高作家感受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是有益的。
作家对于生活的认识,也是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他首先要感知(感觉、知觉)生活。
要有锐敏的感知能力。
他要能见到别人所未见,感到别人所未感。
他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个苍蝇、两只手或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
”一般人,只看到手或鼻子。
但作家,却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手,什么样的鼻子。
请看下面一段关于手的描写:“……两只我从没见过的手,一只右手一只左手,象两匹暴庚的猛兽互相扭缠,在疯狂的对搏中你揪我压,使得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
那两只手美丽得少见,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哲,指甲放着青光,甲尖柔圆而带珠泽……尤其使我惊骇不已的是手上所表现的激情,是那种狂热的感情,那样抽搐痉挛的互相扭结彼此揪缠。
我一见就意识到,这儿有一个情感充沛的人,正把自己的全部激情一齐驱上手指··一这双手顿时解开了,象两只猛兽被一颗枪弹同时击中似的。
两只手一齐瘫倒,不仅显得筋弛力...... (《创作心理研究》是一部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密切结合当代文学创作实际,探索创作心理奥秘的学术性论文集。
这些论文分则独立成篇,合则有机联系,从不同的角度相当深刻和全面地研究了文艺心理学,尤其是创作心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意从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上发现问题,注意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
此书一出版,即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国家教委将其列入优秀科研论著,并获河南省出版局“好书奖”。
《创作心理研究》1985年初版,1987年印行增订版,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增订版收论文二十七篇,二十六万字。
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确乎存在着两个显著不同的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
对于人来说,物理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心理世界则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写作心理学解读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了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难题以及创作成果。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作家创作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心理状态。
一、灵感的迸发作家创作的第一步是灵感的迸发。
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涌现,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作家的心理状态在这一阶段往往是开放的,并处于一种敏感而警觉的状态。
他们常常会追寻各种创造性的体验,以寻找激发灵感的源泉。
同时,作家可能会经历焦虑和不安,担心灵感的迸发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迟迟没有到来。
二、创作的投入当作家找到了灵感,并准备开始写作时,他们的心理状态进入到一种专注而独特的状态中。
在这个阶段,作家通常会忘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身心地沉浸在创作之中。
此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流状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创作中去。
作家在这一阶段会经历一种创作的快感,以及创作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
三、创作的痛苦创作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这时作家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转变为焦虑和痛苦。
作家可能会面临创作的难题,无法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者遇到逻辑思维的瓶颈。
这时候,作家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可能会增加,压力也会增加。
在创作的痛苦时刻,作家往往需要通过调整思路、寻求反馈或者放松休息来解决问题。
四、流畅的创作克服了创作的困难后,作家进入到一个流畅的创作状态中。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享受创作的过程。
作家的心理状态会变得放松而自信,他们可能会体验到一种顺畅和自然的写作状态。
这个阶段的创作往往是高效而具有成就感的。
五、走出创作作家完成创作之后,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方面,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创作之后的空虚和疲惫,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另一方面,完成作品也可能带来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使作家的心理状态变得愉悦和满足。
在这个阶段,作家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和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创作挑战。
写作的心理学揭秘作家的创作过程与心态作家是一群创造力旺盛、情感丰富的人,他们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法传递给读者。
然而,作家的创作过程涉及到心理上的各种因素,包括灵感的启发、情感的激发以及写作时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揭示一些作家创作的心理学要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心态问题,从而提高创作效果。
一、灵感的启发作家创作的第一步是获得灵感,而灵感的启发来源于各个方面: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品味不同的文化艺术、阅读优秀的作品等等。
然而,有时候灵感并不主动降临。
作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寻找灵感:1. 写作日记: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记录下有趣的事情和引发思考的话题。
2. 阅读广泛:多读书、读文章、看电影等,接触不同类型的作品,汲取养分,激发思维。
3. 创造性思维训练:参加一些创意活动,如头脑风暴、画思维导图等,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二、情感的激发作品的情感表达是作家的核心能力之一,情感的激发对作家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作家激发情感的方法:1. 体验生活:作家可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尝试新鲜事物,充实生活经历,从中获取感受和体验。
2. 深入思考:思考人生、思索存在的意义、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等,通过反思和内省来激发创作中的情感。
3. 追求真实感受: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感受,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这样读者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三、面对创作困境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境,例如写作的堵塞、缺乏耐心和自信心等。
以下是几种解决创作困境的方法:1. 写作计划:制定合理的写作计划,按部就班,坚持写作,避免拖延。
2. 舒缓压力:减少外界的干扰,找到能够缓解压力的方式,如听音乐、散步、做瑜伽等。
3. 寻求帮助与支持:与其他作家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寻求专业的写作指导和建议。
四、创作的心态创作的心态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心态可以提高创作效果。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心态:1. 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创作能力,并积极接受他人对作品的评价,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的心理学及其文学创作研究第一章阅读的心理学阅读是人类语言技能的核心之一。
它涉及许多认知过程,如注意、理解、记忆和推理等。
许多心理学家试图研究阅读的这些过程的本质。
本章将介绍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力、工作记忆、阅读理解和阅读的社会心理学。
1.1 注意力注意力对于阅读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读者集中注意力并将注意力保持在文本上,而不是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干扰。
理解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通常需要转换不同的关注级别,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该过程调节了注意力,以便使读者能够在文本中选取需要考虑的信息,并转化为有意义的表征。
1.2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一种短期存储,通常用于文本信息处理。
它允许读者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存储和操作多个“大脑下单元”,以便进行推理或记忆等任务。
对于阅读理解至关重要的部分在于工作记忆的使用。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记忆能力较低,则对理解长篇文本会有一些困难。
1.3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与阅读相关的最重要的认知过程之一。
它在许多学科领域,如文学、教育和心理学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理解过程的起点与终点是我们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例如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
阅读理解的本质在于文本信息与读者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连接。
因此,理解不是一种被动接受思维过程,而是一种主动推理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1.4 阅读的社会心理学阅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阅读认知的影响,例如表达形式、接受程度、文化差异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跨越地理和文化领域,在人类认知、情感和道德方面产生影响。
正是在此背景下,阅读的社会心理学将成为未来阅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研究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语言、形式和概念表达的方式。
在文化领域,文学是一种有自我表现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传播文化、建立人类价值观,并反映出某种文化状况。
本章将着重介绍文学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第六讲文学创作过程:一、起兴:创作冲动是如何发生的?无意识—有意识—机缘兴会二、构思:如何从形之于眼到形之于心?构思心理;构思手段三、物化:如何从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常用手段;常有问题(奥地利)茨威格: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心的进程。
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是处在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见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秘。
(清)金圣叹:不惟写妙画,兼写出王宰妙士来。
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将妙手写出来。
… 无他,只因他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绝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以永异于俗工也。
凡写山水、写花鸟、写真、写字、作文、作诗,无不皆然。
一、起兴:创作冲动是如何发生的?(一)无意识阶段1、材料积累:生活经验积累+阅读积累(常奠定作家日后的创作主题、审美倾向等)2、创作缘起:(1)各种说法:(2)创伤及其类型:司马迁:发愤著书白居易:凡诗文能流传于后世者,多是愤忧怨伤之作韩愈:大凡物不能其平则鸣刘勰:蚌病成珠黑格尔:苦恼意识推动创作叔本华:唯有痛苦才能激发人的各种心智能力弗洛伊德:文艺家的创作动机是由于不能实现的欲望而产生的…厨川白村:文艺创作是苦闷的象征阿德勒:文艺创作源于并超越主体的自卑情结A、童年创伤:卡夫卡B、成年创伤:生活波折、婚姻不幸、政治矢志等——个案:王朔是如何成为痞子的?C、艺术受挫:D、肢体病缺: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於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徐文长传》(二)有意识阶段1、素材搜集:- 将社会生活转化为创作客体- 有意识地作为创作主体生活关于记忆(p127):刺激—留存/淘汰—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回忆/利用2、创作动机:A、长久动机和短暂动机;B、显明动机和潜藏动机C、积极征服性动机和消极逃避性动机D、始发动机和继发动机(三)创作冲动的发生1、发现(p126-127):A、并不改变事物本身:蓦然发现—―妙眼看妙景‖—瞬间领悟+长期积累—往往成为作家创作个性所在—发现也需尊重客体B、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所发现:—对特殊事物的敏锐捕捉—对事物特殊性的换位思考2、兴会:文学素养与文学动机的结合―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巾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般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
第一次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阶段:灵感的涌现:文学创作的过程通常始于灵感的涌现。
这个阶段可能是由于观察、经历、情感或其他刺激而产生的突发想法或情感。
创作者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他们去表达和分享这个想法。
想法的整理与凝聚:一旦灵感涌现,创作者需要开始整理和凝聚他们的想法。
这可能涉及对主题、情节、人物或概念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创作者可能会进行背景研究、头脑风暴或构思草稿,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
创作过程中的情绪起伏:文学创作往往伴随着情绪的起伏。
创作者可能会经历创作的兴奋、激情、迷茫、挫折和自我怀疑等情绪。
这些情绪起伏是正常的,因为创作者不断追求完美的表达和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
写作和修饰:一旦创作者找到了适合他们想要表达的方式,他们就会进入写作和修饰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作者会选择合适的文体、语言和结构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同时,他们还会不断地反复审查、修改和润色他们的作品,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连贯性和艺术性。
自我评估和反思: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经常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他们会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目标、风格和表达方式,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他们的作品。
这种自我评估和反思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完成和发布:当创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和标准时,他们会将其完成并准备发布。
这可能涉及到选择适合的出版渠道、提交作品给编辑或自行出版,以及参加文学比赛或展览等途径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创作风格、经验和个性都不同。
此外,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创作者的情绪、生活环境和创作动机等。
因此,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是一个高度个体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文艺创作心理学文艺创作心理学,是指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探究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意识以及创作动机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心理活动对创作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创作灵感的产生、创作心理障碍以及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考、想象、表达等多个阶段。
创作者首先通过感知来接收外界的信息,从中获得素材和创作的灵感。
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创作者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接着,创作者通过想象来构建作品的世界,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创作者通过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或观众,实现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
二、创作灵感的产生创作灵感是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创作者产生创作欲望和动力的源泉。
创作灵感的产生与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有时候,创作者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刺激或个人的情感体验而获得灵感,例如,一段美丽的风景、一段动人的音乐、一次悲伤的经历等等。
此外,创作者的内在修养和学识储备也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积淀,才能在创作中获得灵感的启迪。
三、创作心理障碍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障碍,如创作困境、创作焦虑、创作厌倦等。
创作困境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可能会导致思路的堵塞和创作的停滞。
创作焦虑是创作者对创作结果的担忧和紧张,害怕自己的作品无法得到认可和赞赏,从而影响到创作的效果。
创作厌倦则是创作者对创作过程的疲惫和厌倦感,失去了对创作的热情和动力。
文艺创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进行创作。
首先,通过了解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和创作心理障碍,可以为创作者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和焦虑,提高创作效果。
其次,文艺创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于创作教育和创作训练中,培养和提升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和创作素养。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机制:
1. 情感表达: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文字形式。
这可以是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也可以是对特定主题或事件的情感反应。
2. 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迸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设置。
这些想象和创造力有时是通过梦境、幻想、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等方式来获得。
3. 观察和感知:作家倾向于观察和体验周围世界的细微之处,捕捉到他们认为有价值或有趣的事物。
他们对于感知和现实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有助于他们将这些体验和观察转化为作品中的细节和描写。
4. 反思和自省:创作文学作品需要作家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信念和经历,通过这个过程来理解和探索人类的心灵、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意义。
这种反思和自省有助于形成作品中的主题和深度。
5. 结构和组织: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将故事、情节和人物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需要作者在脑中形成一个结构,并将其转化为作品中的有序和连贯的形式。
6. 问题解决和创作冲突:创作过程中,作者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情节设置的瓶颈、角色发展的困扰等。
作者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使作品更加完整和出色。
总之,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涉及了情感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和感知、反思和自省、结构和组织、问题解决和创作冲突等多个方面,这些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