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86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99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结合学分:1 学分总学时:16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后续课程:精神病学选用教材:[1]《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医学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医学心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医学心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应这种模式转变,医学心理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并已于1999年被国家列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广大医学生和医护人员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心理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健康;需要学生掌握有了心理疾病后如何进行评估;掌握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等。
从而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2、了解学科的性质与地位、研究任务、范围、研究方法3、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目的4、了解医学心理学发展史教学内容: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一、定义、范围、性质及目的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一、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医学心理学与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四、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一、我国医学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二、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的现状三、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4学时)教学要求:1、熟悉有关基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心理实质2、一般了解意志过程、心理的生物与社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现象及实质一、心理现象二、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三、心理的实质第二节心理过程一、认知过程二、情绪与情感过程三、意志过程第三节人格一、概述二、人格倾向性三、人格心理特性四、自我意识五、人格与临床护理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0学时)教学要求:1、重点讲解心理卫生的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准2、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的心理卫生(儿童期、青年期、中、老年期的心理卫生)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二、健康与心理健康第二节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与婴幼儿期二、幼儿期三、儿童期第三节青少年与青年心理健康一、青少期二、青年期第四节中、老年期心理健康一、中、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二、中、老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4学时)教学要求:1、一般介绍个理论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介绍2、重点介绍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等理论的思想。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绪论一、医学心理学定义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归属: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1.交叉学科: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密切联系2.基础学科:为整个医学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3.应用学科:应用于医学各领域三、医学心理学的健康与疾病的理论观点:整体观、心身统一观、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一部分:认知过程感觉:(一)定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分类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冷热痛)(眼)(耳)(鼻)(舌)(皮肤)2 内部感觉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身体姿势的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三)感受性的变化1 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因受连续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变化规律:受强烈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下降受微弱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提高举例:视觉感受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的互相作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感觉后像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5感觉能力的习惯性感觉性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可提高知觉:(一)定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二)基本特征1.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
2.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诠释它;而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3.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感知它时不会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L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从教材的概念描写,医学心理学最象是:(A )A 交叉学科B 心理学学科C 医学学科D 精神病学科2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涉及:(D)A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B 临床医学C 基础医学D 几乎所有医学领域3 .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D )A 医院B 康复与预防机构C 心理门诊D 以上都是4.医学模式是:(A )A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B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C 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D 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5.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A)A 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B 心脑血管病等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C 社会发展对人的适应要求提高D 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提高6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D )A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B 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C 认为人是多层次的和完整的连续体D 以上都是7.以下不符合医学心理学观点的是:(A )A 强调心理因素在临床的主导作用B 强调个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的意义C 强调疾病过程中心身相关作用的意义D 强调临床医学模式改变的迫切性8.关于医学心理学方法学问题,以下不正确的描述是:(B )A 内省法又称主观观察法B 调查法又称心理测验法C 实验法可在生活情景中进行D 研究结果可用描述法报告9 .关于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晤谈法,正确的是:(D )A 晤谈法是与来访者交谈、并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B 晤谈法可应用于心理评估、诊断、治疗、咨询各领域C 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D 以上都对10 .事先将各种需调查的内容列成调查表,当面或邮寄等方式供被调查者填写,收集后对结果逐条进行分析,在医学心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称为:(B)A 测验法B 问卷法C 座谈法D 以上都对11 .医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可以:(D)A 使用分子遗传学、脑影象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前沿手段B 采用以心理作业作为应激源的各种心理应激测试技术C 在临床和生活情景中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研究D 以上都对12 .对一批A 型行为类型者,目前开始作综合行为矫正指导,此后追踪5 个月实施过程中的被试行为改变程度,以验证该行为矫正技术的效果,这是:(A)A 前瞻性研究B 回顾性研究C 以上都对D 以上都不对第一章主要理论一、单选题1.经典条件反射把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称为:(A )A 强化B 消退C 有效D 泛化2.`斯金纳进行的动物行为实验研究称为:(D )A 杠杆动作研究B 经典条件反射C 奖励惩罚研究D 操作条件反射3.行为发生后积极的刺激增加,导致了该行为增强的操作条件反射称为:(B )A 泛化B 正强化C 积极刺激D 有效刺激4.行为发生后引起消极的刺激增加,导致该行为减弱的操作条件反射称为:(B )A 消退B 惩罚C 负强化D 泛化5.饮酒后感到“烦闷解除”,逐渐形成了饮酒的嗜好,这属于:(D )A 惩罚B 消退C 正强化D 负强化6.精神分析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B )A 催眠状态B 潜意识C 前意识D 消失的意识7.下列不属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内容是:(C )A 自我B 本我C 潜意识D 超我8 .贝克(Beck AT )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中介,这一观点是指:(D )A 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不同的认知评价,然后引起不同的行为反应B 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认知评价,然后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C 不同的生活事件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D 生活事件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9 .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D )A 心理神经内分泌学B 心理神经免疫学C 现代分子生物学D 以上都是10 .罗杰斯认为儿童自我不协调的原因是:(A )A 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B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距离接近C 无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D 潜能发展的阻碍第二章人的心理一、单选题1 .前额叶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 )A 语言的理解能力B 负责有意识的行为活动C 与工作记忆有关D 与自我意识有关2 .关于左、右大脑半球高级功能,正确的说法是:(D )A 左大脑半球是优势半球B 右大脑半球无语言功能C 两半球机能的侧向化与年龄和利手无关D 两半球机能相互分工、协同和补充3 .人的心理是:(D )A 人脑的功能B 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C 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D 以上都是4 .人的社会化主要影响因素为: (B)A 遗传家庭社会环境B 家庭和父母学校社会环境C 父母老师朋友D 家庭学校单位5 .认知过程包括:(D )A 感觉、知觉、记忆、意志、思维B 知觉、记忆、注意、兴趣、思维C 感觉、记忆、思维、想象、表象D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6 .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思维•一思维(thinking)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如:•1、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
•2、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SARS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括。
•3、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思维不是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
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课题任务。
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
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二)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如:1、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
3、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等。
二、思维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抽象化等过程。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区分为不同的特征。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
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
•(二)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分类:是大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加以分门别类。
•(三)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10002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总学时:34 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4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先修课程:生理学、解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在临床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横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的多学科的边缘性学科,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
这门科学主要“是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科学”。
学习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目的和任务:使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自觉地按照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思考与处理问题,恰当地运用某些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医学心理学,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各重要心理学派的历史、思想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熟悉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理解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内容,掌握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心理变态、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治疗、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
全书的重点是在第二章个体心理、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以及第六章心理障碍、第九章患者心理、第十章医疗领域的人际关系等章节。
本课程的学时为34学时,授课的方法以讲授为主,加以平时的讨论、作业、互动活动、录像课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和研究任务。
2.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医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之答禄夫天创作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B情感过程C意识过程2个性 A个性倾向性——需要、念头、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B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三种医学模式(按时间顺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阶段.3感觉:是人脑对以后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气味、软硬、轻重等)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一块方方的物体上写字.在感觉阶段还不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什么.知觉:是人脑对以后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方方的物体”即黑板上写字.在知觉阶段已经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黑板了.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只选择安慰物中的少数作为知觉对象,其它则成为知觉的布景,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军事伪装、找不出熟悉文章的错别字);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看成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如:有柄的杯子打失落了柄,我们还是认为他是杯子);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以后知觉的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回答知觉的事物是什么.如:根据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等表征,概括出“感冒病”.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了变动,知觉的映像坚持相对不变.如:在5米和10米看同学,感觉不出身高体型等变动.感受性的变动规律;P51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坚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通过识记、坚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管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的过程:识记(信息编码过程,据目的分无意、有意;据资料分机械、意义)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要到达的目的,是识记与坚持的暗示及结果.依照提取信息的水平分歧而分为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回忆是把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是有意的(随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不随意的).分类:依照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记忆信息的加工方式或坚持的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的三阶段模型♦1.感觉记忆:也称感觉挂号,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发生感觉和知觉.♦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可以坚持信息1分钟左右.如果没有经过复述强化,则很快消失.♦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错觉:对外界事物所发生的歪曲感知,是部正确的知觉,生理、心理性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安慰作用于感官时所呈现的知觉体验5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毛病的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遗忘规律:P617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分歧水平的体现.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继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分为:(一)心境(二)激情(三)应激情绪三因素说:P76情绪的作用P788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马斯洛的需要条理论:生理的需要、平安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9念头(motivation)界说:指引起核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念头抵触的种类(形式):双趋抵触、双避抵触、趋避抵触、双重趋避式抵触.10意志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识活动的核心、以随意活动为基础.意志品质的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不良的意志品质:①自觉性差: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差,做事摆荡、缺乏信心、盲目轻信他人、屈从环境影响,缺乏自力性及首创精神.②果断性差:缺乏遇事采用果断决策的能力,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③坚韧性差: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坚持,行动不能到达目的,而虎头蛇尾.④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约束自己.11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个性的概念表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一个人比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因此个性的整体性强调个性的诸方面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不成份割.♦2.个性的共同性在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身上,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共同的心理倾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个体分歧于他人的心理面貌,这就是个性的共同性.♦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是在一个人出身后,经过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它是一个人经常暗示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面貌,这是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性♦4、个性的社会性可以理解为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化过程或角色行为.♦5、个性的倾向性自己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分歧的态度体验以及各种行为模式上,这是个性的倾向性.12能力(ability):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在活动共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暗示出来,其高低影响活动的效果.能力的个体不同能力的个体不同主要暗示在质和量两个方面.♦1)质的不同主要暗示在个体之间可以具有分歧的特殊能力♦2)量的不同主要暗示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暗示的早晚方面.13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范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称之为“脾气”或“性情”.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P991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P102 16心理检验:P136 按目的分类,常模、信度、效度P140-14115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结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个条理: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也叫无意识.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念头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份♦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坚持的是一种静态的平衡.四、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年夜系统所构成.♦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份.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本我由先天的天性、基本欲望所组成.♦2.自我个体出身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份.自我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3、超我超我即品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处分系统.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其中: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份,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份,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份.♦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坚持平衡,人格就获得正常发展.♦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发生焦虑,招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17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品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完满状态.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趁心理卫生,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以后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动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由此不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坚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青年期罕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自我拒绝:自我拒绝归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2.社交障碍3.恋爱和性的问题4.学习问题18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医生等,应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帮手启发,辅导,使来访者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所面临的问题,获得更多更好的自助,自强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心理治疗的界说临床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脸色、手势、态度和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的人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从而到达减轻病痛和增进心身健康之目的.心理治疗的原则(一)良好的医患关系原则(二)保密性原则(三)计划性原则(四)综合性原则(五)中立性原则(六)灵活性原则19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由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建.他认为潜意识中早年时期的心理抵触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各种心身症状.因此,通过耐心的长期的“自由联想”等外省方法,帮手病人将压抑在潜意潜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抵触,主要是幼年时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带入到意识中,转酿成为个体可以认知的内容并进行疏导,从而能使病人重新认识自己,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到达治疗的目的.主要采纳的技术有: (一) 自由联想(二)梦的分析 (三)移情(四)解释和疏泄行为疗法概述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 为基础和依据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认为,每个人的正常或异常行为都是从小到年夜,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学习不竭“强化”的结果.因此,假如一个人呈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病态行为,同样可以用“重新学习”的方法,使其不正常行为得以改变和矫正.共同特征是:♦1、治疗者只针对救治者以后的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即以行为和问题为中心.♦2、治疗者把求治者特定的行为做为目标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而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则是患者心理症状的外在暗示.♦3、行为疗法均是从实验中发展演变而来♦4、对分歧的求治者,治疗者应根据其症状特点,选用分歧的行为矫正技术.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某种情境的解释和思考的方式,即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其实不是现实生活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件自己,而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如何认知与看待此一事件,从而决定了他们对此事件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分歧的认知方式可以招致个体哪怕是同一事件形成份歧的认知反应,即,怎么看待此一事件,才呈现分歧的情感与行为反应结果.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的原理和治疗原则:♦Beck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认知过程决定的.当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之所以会发生分歧的情绪与行为反应,与该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与评价有关.而所有心理行为障碍的人其根源来自于他异常或歪曲的认知模式.♦Beck的认知疗法强调,改变当事人的不良思维是认知疗法的关键.但认知疗法其实不忽视个体的情绪与行为,该疗法的总体战略是交谈、辩说法式和行为矫正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认知疗法又称作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核心治疗技术之一是通过辩说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才华相应而有效地改善当事人所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认知疗法的技术及治疗步伐♦1、识别毛病认知 Beck将罕见的毛病认知概括为:2、帮手来访者检验和矫正其毛病认知 3、重新归因技术 4、增加重新认知的证据 5、帮手来访者认识到“应该”之残酷 6、帮手来访者识别和检验功能不良假设20认知应激学派认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个体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不服衡时的倾向于通过心理及生理反应暗示出来的作用过程.GAS:105-10621心身疾病界说:或趁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共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官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罕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一、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临床各科心身疾病占25-35%,其中内科占32-35%,内科循环系统住院病人50%以上.明白有利于节约医疗费用,有效果帮手病人.富裕的人心身疾病比力多.二、其他特征.女性高于女性(支气管哮喘等男性高),年龄上更年期最高,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发达高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布景有影响(文艺工作者高),社会发展心身疾病发生增加趋势.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一)全面收集病史(二)详细的躯体检查及需要的理化、实验室检查(三)相应的精神检查(四)心理检验和性格评定(五)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一)躯体疾病自己的治疗(二)药物治疗(三)心理治疗(四)其他疗法23病人角色(patient role):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出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其四个要素:病人可从惯例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角色适应不良P340 病人的遵医行为P22024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焦虑、抑郁、愤怒;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个性改变.病人的心理需要: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患病期间的平安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患病时的自我成绩需要.医学将人的死亡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临终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经过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濒死病人的心理P238。
医用心理学第一章1、医用心理学:是研究·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P12、医用心理学的主分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3、四个医学模式期: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二章4、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两类。
P135、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
6、认知过程:是人获得信息及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P137、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
8、痛觉的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P1610、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P16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属性的反映,是最基认知过程。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3、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P17l4、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P18时间容量编码感觉记忆0.25-2秒无限物理短时记忆<1分钟7 土 2CHUNK 语言+物理长时记忆>1分钟无限语义15、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P1816、遗忘曲线的特点: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P1917、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时间安排,提高复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