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 学案答案精简版
- 格式:pptx
- 大小:190.04 KB
- 文档页数:14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声、易、顾、加、遇、记、明”;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而”;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课文中“痛心”、“按”、“非常”、“首领”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了解课文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作用。
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颜佩韦等五人“蹈死不顾”从容赴难的原因和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二、课前导学1.正音:(给加短线的字注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抶而仆之()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赠谥()逡巡()户牖()十有一月()逆阉()矫诏()佯狂()扼腕()暴于朝廷()社稷()匹夫()缙绅()冏卿()蹈死不顾()2.完成《导与练》P26基础积累练习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
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解释文中加短线的字词。
望()为()堪()抶()相()詈()函()(2)与“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与“谁为哀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独五人之皦皦,何也D.轻重固何如哉三、智慧导学1. 整体感知:概括每段内容,梳理本文层次。
2.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一)1。
正音蓼.州()废祠.( )皦皦.()敛.( )赀.( )财缇.()骑.( )抶.而扑之( )鞭笞.()呵.斥( )傫.然()詈.骂( )矫.诏( ) 逡.巡( )投缳.( ) 佯.狂( )户牖.( ) 扼.腕()溷.藩()湮.没()逮.捕( ) 逮.住( )湮没.()没.戏( )2.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3)亦曷.故哉(同)3.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2)缇骑按剑而前.(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人皆得以隶.使之()(6)不能容于远近..()(7)亦以明.死生之大.()(8)安能屈.豪杰之流()4.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3)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带头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5)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5.一词多义(1)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 )呜呼,亦盛.矣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见大木枝叶盛.茂()使君盛.怒()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发.其志士之悲哉()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舜发.于畎亩之中( )夫鹓雏发.于南海(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号施令()(3)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卒.葬之()卒.与尸合()五万兵,难卒.合()直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4)徒慷慨得志之徒.(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寡君师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自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则徒.隶之人至矣()舍车而徒.( )(4)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五人墓碑记》探究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总结“以”的用法,准确翻译文中4个重点语句,2.找出并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说出自己对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精神的理解。
【文本探究】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标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及文言现象。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梳理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梳理文中“以”的意义及用法。
4.本文通过对比赞颂了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做对比的?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对“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自己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拓展提升】☆1.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还有人说“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对生死的不断追问从有生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不同的生死观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追求。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但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为了生活而生存。
生存的价值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请谈谈你的生死价值观。
☆2.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评价文中的五人,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形式可以是颁奖词、挽联、歌词、诗歌、小传等等)【助学微素材】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选辑1.杨科璋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
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高一文言文《五人墓碑记》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古文阅读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小舟涉鲸波出C. 佯狂不知所之.者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D.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皆出于此乎20.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文是为五位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综合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B. 文中把“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践行”与五人的慷慨赴死作对比,反衬出“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丑态。
C. 文中运用假设论证,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D. 文段最后一句,点明作记的缘由和目的,同时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进步性的观点。
21.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19. A 20. B21. (1)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偌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2)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2 新人教版【教学过程】一、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墓碑记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生卒年寿等大概情况,但是这篇碑记不取这种程式,而是站在历史高度,突出赞颂五位义士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高度评价五义士为首的这场群众抗暴斗争,深刻阐发“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
通过这篇碑记,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
全文只用了六百八十一个字,就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它的巨大意义。
全文七个自然段。
第1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起首一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文章没有像一般的碑记那样介绍墓主的姓氏籍贯,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激于义”。
为义而愤起,为义而蹈死不顾,正是作者所要倡导的精神。
有声望的贤士大夫出面,请示当局,得到许可,清理魏阉废祠,就在这基址上,安葬五义士,立石碑以表彰他们的义举。
“呜呼,亦盛矣哉!”发出了强烈的赞叹。
因为给平民这样高的待遇,在专制时代是难以想像的事情,仅从隆重地为五位平民建墓立碑这样一件具体的事,也可以看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第2段,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义举。
从五人之死到“墓而葬焉”不过“十有一月”,在这十一个月中,形势发生了变化,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有了结果,人们目睹了这场斗争的始末,但是对作者来说,更是一场人生的思考过程。
文章一转,引出了一组对比。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尊卑贵贱,芸芸众生,在十一个月中不知死去几许,本不足论,但是作者在这里要引出的问题是:“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第3段,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先说周公被东厂缇骑逮捕时的情形。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这句话内涵丰富,有两层意思不能忽略。
一是“行为士先者”的行动。
行为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为周顺昌伸张正义。
五人墓碑记本课话题-—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五义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名垂千古。
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毅然临刑,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精神被后世景仰.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作“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
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的最初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2.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3.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4.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歌德5.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林肯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逆阉.( )皦.皦( )敛赀.( )溷.藩() 逡.巡() 投缳.()赠谥.() 户牖.( ) 冏.卿()【答案】yān jiǎo zīhùn qūn huán shìyǒu jiǒ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独五人之皦皦( )(2)敛赀财以送其行()【答案】(1)“皦皦”通“皎皎”,明亮的样子(2)“赀”通“资”,钱财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发错误!(2)徒错误!(3)视错误!(4)行错误!(5)按错误!(6)被错误!(7)望错误!(8)除错误!(9)于错误!(10)之错误!(11)以错误!(12)其错误!【答案】(1)动词,拿出/动词,发动/名词,头发/动词,抒发(2)名词,指同一类人/副词,空,徒然(3)动词,比较/动词,看,端详(4)名词,品行/名词,品行/动词,走,上路(5)动词,用手压或握/动词,追究,查办/动词,按压(6)介词,表示被动/动词,遭受,蒙受/动词,同“披",穿在身上(7)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动词,盼望/动词,遥望,远望/名词,希望(8)动词,清理,修整/动词,授官/动词,清除,去掉/动词,逝去,过去(9)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对于(10)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动词,往,到(11)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因为(12)代词,代指五义士/代词,指自己的/指示代词,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
第6课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
他曾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的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主要作品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评价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五人者,盖 当 蓼洲周公 之被 逮,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 即:就。
《五人墓碑记》学案4(含答案)一、学习目的1. 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2. 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3. 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基础知识积累1.读音及注释阉yān(指太监)湮yān(埋没)皦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赀zī(同资)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曷hé(同何)缳huán(绳索的套子)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牖yǒu(窗洞)詈lì(骂)•2.通假字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如动词:以旌其所为:旌,旗的一种→表彰。
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坟墓→建墓。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其疾病而死:生病缇骑按剑而前:前,上前为之声义:声张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安抚,抚慰(2)名词作状语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那样(3)形容词用作名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榜样不能容于远近:远近,远近的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大,重大意义;重,重要作用(4)形容词作动词亦以明死生之大:明,,阐明(5)使动用法抶而仆之:仆,使……倒下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4.古今异义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行,品行;为,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超出寻常,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十分,极视五人之死:古义比较今义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今义个人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今义色彩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5.文中重点实词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
⑵[除]A.台阶。
例:登自东除。
B.整治,治理。
例: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句意。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3.了解写作背景,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课前预习案一、背景资料(一)时代背景: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
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资料链接: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五人墓碑记一、实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斜体的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以旌(jīng)其所为表扬,赞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墓:用作动词,即修墓。
独五人之皦(jiǎo)皦:同“皎皎”,光洁,明亮。
这里指显赫。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吾社:指应社。
行为士先者:行为能够成为士人表率的人。
为之声义:伸张正义。
缇骑(tíjì)按剑而前: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
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众不能堪:忍受。
抶(chì)而仆之:谓将其打倒在地。
抶,击。
仆,使仆倒。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其:指毛一鹭。
呵:呵斥、责骂。
噪而相逐:大声吵嚷着追逐。
匿于溷(hùn)藩:藏在厕所。
溷,厕所。
藩,篱、墙。
按诛五人:追究案情判定死罪。
按,审查。
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呼中丞之名而詈(lì)之:骂。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匣子。
这里是用棺材收敛的意思。
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缙,同“搢”,插。
绅,大带。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平民。
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亦曷故哉:曷:同“何”。
且矫诏纷出: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
钩党之捕: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
钩党,被指为有牵连的同党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惩治。
大阉亦逡(qūn)巡畏义: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非常之谋,指篡夺帝位的阴谋。
猝(cù)发,突然发动。
待圣人之出投缳于道路:指崇祯皇帝朱由检。
投缳(huán)道路: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将魏忠贤放逐到凤阳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
他得知消息后,畏罪吊死在路上。
投缳,自缢。
投,掷、扔。
缳,绳圈,绞索。
一旦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其辱人贱行,视五之死: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视,比忠义暴(pù)于朝廷:显露。
赠谥(shì)褒美:指崇祯追赠周顺昌“忠介”的谥号。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附答案【复习目标】1.识记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辨析掌握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3.学习颁奖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使用说明】1、本学案复习范围:《五人墓碑记》,一课时2、重难点分析:本文复习的重点是文言虚词“与”的用法探究和颁奖词的写作与积累。
【梳理·巩固】一、基础知识梳理并识记(一)解释加点的实词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2.去.今之墓而葬焉3.按.诛五人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5.慷慨得志之徒.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在丙寅三月之望.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9.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2.大阉亦逡巡..畏义13.视.五人之死 1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15.且矫诏..一击,不敢复..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6.卒以吾郡之发愤有株治..17.而又有剪发杜门.. 18.忠义暴.于朝廷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墓道..之下 2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二)指明通假并解释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2.独五人之皦皦3.敛赀财以送其行(三)指明活用类型并解释1.以旌其所为2.去今之墓而葬焉3.其疾病而死4.缇骑按剑而前5.抶而仆之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7.不能容于远近8.人皆得以隶使之9.安能屈豪杰之流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四)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4.吴之民方痛心焉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二、自主巩固翻译下列文言句子并标出得分点(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高一语文优秀学案:五人墓碑记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期望每一天能够前进一步。
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第6课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被正义激愤而死于这件事上的。
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士大夫们向当权的人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的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立了一块石碑,来表扬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