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词赏析学习讲座教案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其中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表达。
本讲座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提高其赏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韵律、格律和常用修辞手法;3. 能够正确理解古诗词,领略其中的意境和艺术魅力;4. 提高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能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解读;5. 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a. 古诗词的起源和历史发展;b. 区分古代诗和词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a. 诗词的韵律和格律:介绍平仄、押韵等基本概念;b.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c. 诗词的常用句式和结构:对仗、对偶等。
3.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a. 描写自然景物:山水、花鸟等;b. 表达内心情感:爱情、离别、思乡等;c. 讴歌英雄壮丽场景:战争、英雄事迹等。
4. 古诗词的赏析与解读a. 选取经典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杜甫、李白等名家作品;b. 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形象和主题;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翻译。
5. 古诗词的创作与分享a. 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机会,鼓励他们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b. 分享学生创作的古诗词,交流和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亮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和认知;2. 实践法:通过赏析和解读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妙和深意;3.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4. 创作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其艺术表达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古诗词作品,包括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创意;3. 学生考试评价:组织课堂测验,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知识和赏析能力的掌握情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篇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理解诗词大意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为理解古诗词内容作好铺垫。
2.高声朗读,理解大意。
初读诗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感悟诗词情境1.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
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
教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
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
用今曲来唱古诗词,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反复教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
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
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学生学唱。
如,有的学生用《我们的田野》的曲谱唱《登金陵凤凰台》,用《上海滩》的曲谱唱《秋浦歌》等。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2)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李白。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齐读诗歌,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夜思》。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撰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白日”、“依山尽”等。
-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王之涣的壮志豪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层含义。
2. 体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的情感。
##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歌内容、作者背景、诗句分析等。
2. 学生准备《登鹳雀楼》的诗句,准备分享自己的理解。
##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鹳雀楼的美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鹳雀楼。
2. 提问:你们知道鹳雀楼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由朗读《登鹳雀楼》,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
###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 四、诗句赏析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更上一层楼”?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
###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
2. 学生自由发挥,用现代汉语翻译诗句。
###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登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字数不限。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体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特征,古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了解诗歌手法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形式和特点,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简单诗作。
2. 第二课时:讲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习《江雪》、《春晓》等诗作,分析其韵律美。
3. 第三课时:探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学习《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诗作,体会其意境美。
4. 第四课时:解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等诗作,理解其情感美。
5. 第五课时: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学习《孟子·告子下》、《庄子·逍遥游》等散文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 学会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 听、读、赏、说结合,能朗读《宋词三百首》其中10首词,并能对古诗文进行基本的赏析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宋词三百首》中的词曲赏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初探古代诗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欣赏鲜明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色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让学生在简单的了解中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古代诗歌的分类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如“五言绝句”、“七律”、“七言绝句”等等,并结合具体材料进行讲解。
2.展开环节(1)古诗歌鉴赏基本方法老师将介绍古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它的音韵、形式、词汇、结构、意象、主题等要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某些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
(2)学习《宋词三百首》学生将阅读《宋词三百首》其中的10首词,并经过反复朗读和理解,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
3.巩固环节(1)词曲赏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钗头凤》和《水调歌头》,学生理解其背景、作者及其思想,并进行对比研究,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2)表演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词,并用语言、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展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精神风貌。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聚焦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简单了解中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的领悟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以便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本次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分类、基本鉴赏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还通过学习《宋词三百首》和进行词曲赏析,领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中职古诗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古诗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结构;(2)掌握古诗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能够欣赏和理解古诗诗歌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分析、诗歌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诗歌鉴赏;(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3)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古诗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结构;(2)古诗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古诗诗歌作品的欣赏与理解。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意蕴;(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初步导入。
通过播放古诗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古诗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理论知识讲解。
(1)讲解古诗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结构,包括韵律、格律、意境等内容;(2)介绍古诗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古诗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示范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的古诗诗歌作品,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方法和技巧。
4. 学生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诗歌的朗诵和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5. 小组合作。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读和鉴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6. 总结提高。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研读古诗诗歌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古诗诗歌的朗诵和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古诗词,感受诗词中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3. 精选的古诗词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赏析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古诗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赏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精选的古诗词案例。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赏析方法和精选案例。
2. 教学资料:古诗词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件和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象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赏析方法:介绍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者、注释等,并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精选的古诗词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赏析方法的应用。
5.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古诗词赏析作业的质量,包括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八、教学延伸: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共享。
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答题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型,了解中考重要考点。
2.初步掌握体会诗词情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体会诗词情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对古诗词的感受、理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考试要点考题分析。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悠然”和“见”字用的很妙。
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
1、学生齐读2、学生分析讨论考题的要点3、教师总结:(1)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对情感的初步把握。
(2)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3)从艺术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品味。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情感。
1.看诗题,紧扣关键字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例:《秋思》——唐 *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07,四川)参考答案:思乡之情。
学生练习:《春夜别友人》——唐 * 陈子昂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问题: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赏析:由诗题中“别”字可看出是离别诗,表达作者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以上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很容易把握,说说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板书:看题目,抓题眼。
举例:所学过的诗歌:《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天净沙秋思》2.读诗句,抓关键字词,品味诗句,领悟感情。
例:《次北固山下》——唐 *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007,河南)参考答案: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练习:《武陵春》——宋 *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中的“愁”表现出作者的满腔愁绪。
学生练习:《长安九日诗》——隋 * 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
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以上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把握,看诗题是不能辨析出来的)板书:读诗句;悟情感。
3.抓意象,分析特征,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例:《渭城曲》——唐 *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意象“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常折柳送别,意为留恋。
表现出了作者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适当延伸:“月”——思乡,“梅”——坚忍不拔,“莲”——高洁,“大雁”——思乡怀亲。
学生练习:《夜雪》——唐 *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题: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2007,湖北)参考答案:“衾枕冷、窗户明、夜深、雪重、竹声”景物特点使人寒冷,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渔家傲秋思》——北宋 *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①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衡阳雁去、边声角起、千嶂、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的寂寥、荒凉、肃杀环境氛围。
②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及思乡之情。
4、其他学生讨论:《漫成一首》——唐 *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讨论:“江月”似是思乡,“照夜欲三更、联拳静”似是表现孤寂,“跳鱼拨剌鸣”又令读者感到欢愉,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呢?诗题“漫成一首”的“漫”是不受约束,随意的意思。
可见诗人此时应是悠闲之态,再结合诗中景物特点,此诗应是表达作者对平和、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这是陪衬的手法。
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小结:由上面这首诗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三种方法是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单独使用会出现偏差,因此三者结合赏析,对诗歌蕴含情感的理解才更准确、更全面。
同样,对一首诗词的赏析也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和作者性格、相关经历、诗词创作背景等很多因素有关。
所以说,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仍需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四、试题演练分析以下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1、《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阳。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夏昼偶作》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这首诗里体现睡的很深的一个字;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2)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怎样的心情?4、《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浣溪沙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请赏析“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浸”字的妙处。
(2分)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答题技巧一、考试例题分析。
朗读并思考《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悠然”一词用的很妙。
请作简要赏析。
根据考题,分析中考古诗词赏析中的考查要点:二、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初步把握情感,归纳方法。
(一)《秋思》——唐 *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春夜别友人》——唐 * 陈子昂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问题: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归纳:赏析诗词情感(主题)方法之一:(二)《次北固山下》——唐 *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武陵春》——宋 *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这首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长安九日诗》——隋 * 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归纳:赏析诗词情感(主题)方法之二:(三)《渭城曲》——唐 *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夜雪》——唐 *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题: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渔家傲秋思》——北宋 *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①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②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归纳:赏析诗词情感(主题)方法之三:(四)学生讨论:《漫成一首》——唐 *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赏析中还要注意哪些重要因素:三、试题演练,分析以下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1、《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阳。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夏昼偶作》柳宗元南州溽(ru)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you)。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这首诗里体现睡的很深的一个字;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2)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