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词复习教案(5篇)第一篇:古诗词复习教案古诗词复习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积累运用,掌握知识。
“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的目标。
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1、复习古诗。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和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的文化源渊流长,古诗是其中的一座大观园,那一首首古诗就是花园里奇丽的小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观园。
1、先说说你熟悉的诗人有哪些?2、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王维、陆游、王昌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
他们的诗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自成一派。
于是,人们便送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美称。
3、同学们知道这些称号分别是指哪个诗人吗?诗仙白居易《赠汪伦》诗圣王维《春夜喜雨》诗佛李白《忆江南》诗魔杜甫《游子吟》诗囚孟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知识补充。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他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
后来人们就称李白为“诗仙”。
诗圣——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诗魔——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写诗非常刻苦,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囚——孟郊:孟郊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诗佛——王维:王维一生信仰佛教,而且在他的诗歌中也透露出浓浓的佛教意味。
二、回顾交流,熟记诗词1、其实 ,我国各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 ,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同学们都记住了哪些呢?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组里背背吧。
初中古诗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并掌握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知识;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知识点;2. 常见的古诗题材和特点;3. 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你们对古诗有什么印象?能举个例子吗?二、复习古诗知识点(10分钟)1. 介绍古诗的定义和起源;2. 讲解古诗的分行、押韵、平仄等基本知识;3. 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古诗作品和诗人。
三、探讨古诗题材和特点(10分钟)1. 提问:古诗有哪些常见的题材?它们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3. 总结:古诗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怀古、咏物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四、古诗鉴赏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介绍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2. 讲解如何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意境;3.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一首古诗的好处。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练习题;3. 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析。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 提问:你们对古诗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够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他们独立解答问题。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考点以及近几年宁夏中考涉及的相关考题。
2、以语言的品析为抓手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复习重点:1、引导学生从炼字(词)、句和意入手鉴赏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表达答案要点复习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复习步骤:第一课时复习要点:了解中考考点;从古诗词的炼字、句角度讲练鉴赏之法。
一、复习导入:(一)、根据上句背下句。
1、蒹葭苍苍,《诗经?蒹葭》2、征篷出汉塞,。
《使至塞上》3、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渔家傲》(二)、根据下句说下句。
6、,飞鸟相与还。
《饮酒》7、,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8、决眦入归鸟。
《望岳》9、,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0、,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1、,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12、,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3、,,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潼关怀古》过渡语:由对学生背诵情况的评价自然引入。
二、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常见考点:理解诗意考查对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感知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考查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
分析技巧主要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等进行分析评价。
过渡语:由近几年宁夏的中考试题引出语言的品析(一)、炼字1、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形容词、动词)(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注意: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
初中中考复习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术语和各类题型。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的复习。
2. 各类题型的示例及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和诗人。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古诗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古诗鉴赏呢?二、复习古诗鉴赏基本术语(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诗的体裁、内容类别、表现形式、技巧、语言风格等基本知识。
2. 举例说明各种术语的具体含义,如比喻、对比、衬托等。
三、复习各类题型及训练(15分钟)1. 题型一: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示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提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题型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作用示例:次北固山下王湾提问: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3. 题型三:品析诗歌语言示例: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提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四、练习与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古诗鉴赏练习题,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诗鉴赏的基本术语和各类题型。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术语和各类题型。
2. 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古诗鉴赏的基本术语和各类题型,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初中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要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诗、词、赋、散文等不同体裁的特点。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情感等。
3. 古诗词的韵律知识:平水韵、词牌、对仗等。
4. 重点诗篇解析:如《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等。
5. 词篇解析:如《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鉴赏方法和韵律知识。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知识和词牌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对比、练习、讨论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古诗词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3. 案例分析:选取重点诗篇和词篇,进行分析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鉴赏经验。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特点、鉴赏方法和韵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学生对诗篇和词篇的解读,评估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4. 学习态度:评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包括自觉性、认真程度等。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写一篇鉴赏短文。
3. 学习一首新诗,了解其背景,解析其意象和情感,下次上课分享。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分析并理解重点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梳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借助经典案例,实践古诗词鉴赏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重点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古诗词深层意境的理解。
2. 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运用。
3. 个性化解读和审美价值的提升。
1. 课堂导入:回顾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总结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为学生提供鉴赏的依据。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点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知识点。
3. 深入研究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古诗词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赏析文章和诗人研究,评估其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初二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词默写与赏析一、导学目标:通过古代诗词的默写与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提升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培养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由交流关于古代诗词的体会和观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 古代诗词默写选择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默写诗词的数量和难度。
示例:题目:《静夜思》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默写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调整。
3. 古代诗词赏析选择几首著名的古代诗词,分析其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
示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此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4. 比较与思考选取两首或多首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探讨不同诗词之间的差异、相似之处以及作者的意图。
示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比较与思考:这两首诗词都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江雪》中强调了孤独与寂寞的意境,而《登鹳雀楼》则表达了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壮志。
五、学习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回顾所学内容,思考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拓展推荐学生自主学习古代诗词的经典作品,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养。
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诗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初中阶段所学的古诗文知识点,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形式。
2. 重点篇目:如《出师表》、《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
3. 重点知识点:如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文学价值、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回顾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诗文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文学价值等。
3. 第三课时:个人自学,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首或几首古诗文进行复习,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4. 第四课时:课堂交流,学生分享自学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自学能力:评估学生在个人自学过程中的表现,如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深入分析诗文等。
3.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交流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古诗文教材: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材,包括课文和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古诗文的研究资料、解析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古诗文的知识点和背景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文案例,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问题引导: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实践操作: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与导入:通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初中诗词赏析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诗、词、赋等不同体裁。
2. 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包括看题目、抓题眼、知作者、看背景、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词实例分析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其原因。
2. 提问:你们对古诗词有什么感觉?古诗词的魅力在哪里?二、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诗、词、赋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诗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平仄、押韵等。
三、诗词的鉴赏方法(10分钟)1. 讲解看题目、抓题眼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2. 介绍知作者、看背景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讲解找意象、析意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意象中感知诗人的情感。
4. 介绍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和语言魅力。
四、诗词实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一首适合初中生欣赏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
2. 引导学生按照诗词的鉴赏方法,分析这首诗词。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受,讨论这首诗词的魅力所在。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古诗词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何传承和发扬古诗词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分析中。
3. 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能够分析并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能够默写指定的古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古诗词赏析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古诗词,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古诗词的默写。
2. 教学难点:(1)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如何评价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1)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3)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抒发爱国情怀、描绘山水美景、反映民间疾苦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规律。
4. 课堂练习:(1)默写指定古诗词;(2)赏析给定的古诗词,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分析赏析,体会古诗词的魅力;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古诗词赏析复习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古诗词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赏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