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预防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11.17 MB
- 文档页数:23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早发现防感染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磨损的关节炎,常见症状有关节疼痛或僵硬,可合并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降低,自然病程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对于中重度骨关节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人工关节置换是首选治疗方案,手术后能缓解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个罕见(发病率<1%)但灾难性的并发症,因此,术后预防及早期发现感染是极其关键的。
本文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及参照共识指南,提供一些预防及早期发现感染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PJI的分型假体周围感染PJI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PJI和慢性PJI,其中根据病原体来源可分为围手术期感染和血源性感染。
急性PJI临床表现为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全身发热、关节周围皮肤发红、关节肿胀。
慢性PJI临床表现为慢性疼痛,假体松动,窦道形成。
PJI的诊断主要诊断标准(至少符合其中1条):2次标准培养中检测出相同微生物;与关节腔相通的窦道形成或可见假体外露。
PJI次要标准:1.血清CRP:急性期>100mg/L,慢性期>10mg/L2.血沉ESR:慢性期>30mm/hr3.滑液中白细胞升高:急性期>10000/uL,慢性期>3000uL4.滑液中多核巨细胞百分比升高(PMN%):急性期>90%,慢性期>70%5.假体周围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6.单次培养阳性证据强度1.建议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
证据强度:强联合ESR(>30mm/hr)与CRP(>10mg/L)用来诊断假体周围感染PJI时敏感度高(96%),但是特异度较低(56%)。
因此,病人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入院后常规检查ESR、CRP,评估感染风险与标定基线水平。
术后前3个月每间隔1月复查ESR、CRP,与术前检查结果对比,同时动态观察炎性指标走势,早期发现、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分析及预防摘要目的:通过人工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分析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预防方法及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病例的分析,及术后护理的经验和体会。
从病因出发针对医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结论:明确病因,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护理措施,大幅降低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关节感染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很多,主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感染源细菌、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和机体、防御反应能力低下。
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伤口内有人工关节假体和骨黏固剂等材料,因异物的存在可以增加细菌毒力几乎1万倍,从而也增加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严重性。
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临床资料2008~2010年人工关节置换术83例。
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3例,男9例,女4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65例,男41例,女14例。
人工膝关节置换5例,男3例,女2例。
合并糖尿病5例。
合并高血压7例。
三无患者(无身份、无家人、无工作,康复后由社会福利部门管理的人)3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2例。
感染率占人工关节置换术的 2.2%。
为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率。
特将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的感染做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2例患者,男女各1例。
其中男78岁,三无患者。
因不慎摔伤后由110送往医院,诊断右骨股颈骨折。
次日,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术后半个月出院。
住院区间7月份。
另1例患者女性77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后先调节血糖,3天后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术后半个月柱双拐步行出院。
住院区间11月份。
两患者均为术后1个月出现发热,切口红肿疼痛并伴有分泌物渗出而入院。
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入院后行在次手术将人工关节假体取出。
持续冲洗引流灌注抗感染治疗。
20天左右,女性患者将人工关节假体植入,观察治疗半个月后治愈出院。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预防策略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初次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平均为0.25%~2%,死亡率约为2.7%~18%。
一、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1.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Urquhart等指出手术时间>210分钟、ASA评分>3、低收入病人、年龄>75岁、Charlson指数增加>1、NNIS危险指数>1、手术量较少的医院、手术量较少的医生、创伤后骨关节炎是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Jamsen等指出全膝关节翻修术、男性、创伤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假体类型(限制型和铰链型)、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血肿和切口皮肤坏死)是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预防措施(一)术前健康优化术前健康优化对保证TJA术后效果满意非常重要,Charlson合并症指数增加、糖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与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风险有关。
在进行TJA之前,所有病人均应该进行健康评估和管理。
上海长海医院的方法:所有病人术前由内科医生评估,进行血清学检查、尿液分析、心肺功能试验。
(二)优化免疫系统和营养状况Greene证实营养不良病人发生伤口并发症的风险增加5~7倍,如果血清转铁蛋白水平<200mg/dl、血清白蛋白<3.5g/dl,和总淋巴细胞计数<1500/μl可以诊断营养不良。
上海长海医院的方法:对于择期高危病人(翻修手术、恶病质、病态肥胖、肿瘤)筛查营养血清白蛋白和总淋巴细胞计数。
必要时术前由营养师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如果营养不良,在营养状况改善前推迟手术,术后常规给予多种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
(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良好的组织穿透性,能较好地对抗体内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对β-内酰胺酶过敏病人可选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
根据病人体重头孢唑林的推荐剂量为体重<80kg给予1g,体重>80kg给予2g。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深部感染的处理及预防自从50年代初以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日益增多。
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术后结果优良率也增加。
当然,合并症也象其他手术一样,是一个重要部分。
最常见的问题是机械方面的松动,假体下沉,膝关节不稳,假体折断和感染等。
然而,感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且难于处理,应着眼于预防,包括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全身感染的发生和防止局部损伤和皮肤感染等。
深部感染系指植入物周围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者称为早期深部感染,若处理及时,一般预后较好。
在术后数月,数年,甚至10年以后发生者,称晚期感染,多比较隐匿。
其感染的发生率为0.9%~16%。
多发生在术后3~4个月,铰链式假体感染率比几何型假体高。
据文献报道[2,3],TKA术后深部感染(侵及关节囊内的感染)其发生率在0.5%~5%之间,其中在骨性关节炎患者发生率为0.89%~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率为2.4%~4.4%。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旦发生感染,最终导致手术失败,有的被迫移除假体,甚至要做膝上截肢,给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造成很大的负担。
为此,骨科医生对这个问题应给以极大的关注[1]。
1 病因TKA术后深部感染常见原因有空气污染,血源性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格术中直接污染等外还可能与膝关节前方缺乏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有关,应引起重视。
TKA术后感染最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是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导致人工膝关节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通过糖蛋白、纤毛和黏附力黏附于金属以及骨水泥的表面,有的细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可以产生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或者乳多糖乳液,从而躲避抗生素和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提高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4],因此在假体上生长的细菌要比一般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强得多,这也是单纯采用非手术治疗难以彻底根除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原因[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6例18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无l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膝关节功能满意。
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认真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手术室无菌操作,术后合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关键词:医院感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预防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R)术的患者多为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往往都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甚至有长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史,因此这类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一旦感染发生必然导致手术失败,多数感染病例需要去除假体,二期再植入,个别病例需要行关节融合术甚至截肢。
因此,预防术后感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共16例18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6例,两例患者同时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共18膝。
男9例,10膝;女7例,8膝;年龄45- 75岁,平均年龄65.2岁。
其中类风湿患者7例,7膝;骨关节炎患者9例1 1膝,都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平均5年。
1 2处理方法 1.2.1术前常规检查:要求对患者的详尽病史询问,体格检查。
了解有否急、慢性感染病史,如:扁桃腺炎、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甲沟炎、长期服用激素史等。
有否手术史,有否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皮肤瘸、药物过敏等病史。
体检除全面检查外,重点了解患肢残留功能与皮肤状况,有无溃疡、窦道、足部疾患、霉菌感染。
化验检查,除血尿便三大常规外,对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白蛋白水平、血沉、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应详尽了解。
患有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制定糖尿病饮食计划,监测和调控血糖浓度。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是临床骨科医师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困难之一。
一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若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并治疗,此时往往容易处理,并且可以最小限度的减少患者身体及精神负担。
本文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建议,并可做到对假体周围感染的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关节置换、感染、早期诊断与治疗人工关节因其具有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等诸多优点,已广泛用于治疗髋、膝等关节终末期病变的治疗,现已被全世界骨科界公认为临床常用标准术式之一[1]。
但是术后并发症仍是困扰骨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其中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这一并发症后果最为严重,会给患者身心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会严重影响术后关节功能。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出综述,以期对临床防治作出指导。
一、感染危险因素:关节置换术后PJI相关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以及术后因素。
据文献报道[2]: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肿瘤、肥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诸多因素都会增加PJI的发生率。
手术因素主要指手术环境:手术室级别及空气净化程度、手术室人员数量、手术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术后因素包括尿路感染、口腔感染、吸烟、引流量大、有表浅感染等。
二、感染的诊断:1.PJI诊断标准由于目前尚无公认的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所以临床上对于PJI的诊断都是国际上大多数医师的研究共识。
常用的为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发布的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指南[3]。
2.PJI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说,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突然出现关节周围红肿疼痛和或关节僵硬,应怀疑感染的可能。
而对于慢性感染,早期常无明显特异表现,发展至后期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或许可发现假体松动等异常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