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经典)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0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冬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 neonatorum)。
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
是新生儿的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1.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
其特点是: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
生后早期主要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④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产热代谢的内分泌调节功能低下。
因此,新生儿期易发生低体温。
2. 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缺乏饱和脂肪酸转变为未饱和脂肪酸的酶,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物理性状的变化,硬化,硬肿出现。
皮下脂肪特别是棕色脂肪少,影响产热,难以防治散热,若摄入不足,储备很易耗竭。
(二)外在因素主要为寒冷和感染。
1. 寒冷损伤寒冷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分娩前后胎儿的健康情况,出生体重,成熟程度,分娩时环境温度,分娩时母亲用药。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要求环境温度越高。
足月儿生后第一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3℃,第二天降到32℃;体重1000g 的早产儿生后十天内的中性温度为35.4℃±0.5℃;若暴露寒冷时间长,或湿冷皮肤未迅速擦干,失热可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进一步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但随寒冷的时间延长储备耗竭,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概念: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常伴低体温和多气官功能受损。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寒冷、早产、低体重、窒息(缺氧)、重症感染。
(二)发病机制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2.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热,早产儿尤甚。
3.新生儿棕色脂肪在寒冷刺激时产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少,窒息、缺氧、严重感染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
4.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熔点高,易受寒凝固。
二、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一)一般表现:“五不征”——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
(二)特殊表现:冷、硬、肿1.低体温:T<35℃,轻度30~35℃,重症T<30℃.2.硬肿:①特点: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硬亮、冷、肿。
压之轻凹陷,触之橡皮样。
②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三)多器官功能衰竭1.五个严重征兆:休克、心衰、DIC、脑出血、急性肾衰2.合并症:肺炎、败血症3.临床征兆:肺出血、DIC(临危征兆)(四)分度:轻度:T30~35℃,硬肿面积<50%;重症:T<30℃,硬肿面积>50%.三、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血糖、血常规、尿素氮、肌酐、凝血时间等。
四、治疗原则:正确复温,合理供给热量及液量,去除病因,早期纠正脏器功能紊乱,加强护理。
(一)复温:低体温治疗的关键(二)对症、支持疗法:热量和液体的补充。
(三)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五、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低2.皮肤的完整性受损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4.有感染的危险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6.知识缺乏六、护理措施(一)积极复温,消除硬肿1.肛温>30℃,腋肛温差为正值,将小儿置于中性温度的暖箱中,6~12小时复温2.肛温<30℃, 腋肛温差为负值,置于高于患儿肛温1~2℃的暖箱中,以后每小时提高箱温0.5~1℃,待肛温35℃,维持暖箱于适中温度,12~24小时复温。
笔记《儿科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又称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受寒引起,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造成其体温调节功能不足;新生儿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体内能量贮存少,产热不足;产热方式又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因此,新生儿,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低体温。
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含量以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于不饱和脂肪酸,当受到寒冷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下降时,皮脂容易发生硬化,出现硬肿症。
(二)寒冷损伤新生儿的体温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出现肢端发冷和微循环障碍,继之引起心功能低下,导致缺氧,进一步引起各种能量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
(三)其他新生儿感染(肺炎、败血症及化脓性脑膜炎等)、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也易引起婴儿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硬肿。
二、临床表现该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早产儿多见。
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
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一般表现为反应差,吸吮差或拒乳,哭声低微,肢体凉(一)低体温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35℃,重度<30℃。
(二)硬肿硬肿由皮脂硬化和水肿所形成,表现为皮肤硬肿,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
硬肿顺序可由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真题库】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硬肿最先出现于A.大腿 B.小腿 C.臀部 D.面颊 E.上肢答案:A.硬肿范围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计算。
【真题库】女婴,4天,生后因保温不当,第2日起体温下降,吮乳差,哭声弱。
体检:心率缓慢,头颈部及两上肢硬肿,诊断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其硬肿范围估计是(2003)A 18%B 28%C 38%D 48%E 58%答案:C(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常见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及微循环障碍等,严重时出现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的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