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01409
- 格式:ppt
- 大小:743.50 KB
- 文档页数:33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冬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 neonatorum)。
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
是新生儿的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1.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
其特点是: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
生后早期主要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④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产热代谢的内分泌调节功能低下。
因此,新生儿期易发生低体温。
2. 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缺乏饱和脂肪酸转变为未饱和脂肪酸的酶,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物理性状的变化,硬化,硬肿出现。
皮下脂肪特别是棕色脂肪少,影响产热,难以防治散热,若摄入不足,储备很易耗竭。
(二)外在因素主要为寒冷和感染。
1. 寒冷损伤寒冷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分娩前后胎儿的健康情况,出生体重,成熟程度,分娩时环境温度,分娩时母亲用药。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要求环境温度越高。
足月儿生后第一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3℃,第二天降到32℃;体重1000g 的早产儿生后十天内的中性温度为35.4℃±0.5℃;若暴露寒冷时间长,或湿冷皮肤未迅速擦干,失热可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进一步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但随寒冷的时间延长储备耗竭,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由低体温所致,病情严重者出现新生儿硬肿症,以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
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诊断要点一、病史寒冷季节,也可见于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出生1周内新生儿、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见,常伴有保暖或喂养不当史,或严重感染、窒息史。
二、临床表现1.一般情况早期常表现出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
2.低体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居多,全身或肢端凉,常在35℃以下,严重者30℃以下,有报道示最低者21.535℃,低体温硬肿症患儿产热良好者占绝大多数(91.7%),产热衰竭者(腋温<肛温)仅占9.3%,前者多病程短,预后良好;后者硬肿面积大,易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3.硬肿有皮脂硬化及水肿两种,皮脂硬化处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捏起推动,硬中带肿,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主要出现在皮肤或皮下脂肪硬化部位。
感染或窒息引起者皮肤硬而不肿犹如皮革状。
重度硬肿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硬橡皮感,皮肤紫红、苍灰或发绀,呼吸困难。
硬肿常呈对称性,发生硬肿顺序大致是:小腿→大腿外侧→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临床上按皮肤硬肿面积大小占全身百分数分为轻中重三度,面积越大,器官功能损害越重,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
4.多器官功能受损循环障碍、休克、DIC、急性肾功衰和肺出血,内环境紊乱,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等多器官功能的衰竭表现。
5.病情分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病情分度注: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三、辅助检查半数以上血小板减少,严重者血黏稠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气分析可表现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血糖可降低,尿素氮、肌酐增高,并有高血钾、低血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