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究及教学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38.48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1. 引言1.1 高考题的背景高考题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高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关,高考题的设计和组成都经过精心筛选和论证。
高考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题每年都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发展壮大。
高考题题型也逐渐从以往的填空、选择题向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演变。
高考题的背景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趋势和需求,也反映了考试评价标准的变化和更新。
通过高考题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考题的背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进步和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追求。
1.2 高考题的启发性高考题的启发性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题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
通过解答高考题,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高考题的启发性在于它们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题的启发性还在于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面对一道道挑战性的高考题,学生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学习,这种过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题的启发性在于它们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解答高考题,学生可以不断地挑战自我,开拓思维,提高学习水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高考题背后的思考高考题背后的思考包括对于题目设计者意图的解读、考题背后隐藏的知识点、解题技巧的探讨等方面。
高考题往往经过精心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高考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背后的思考则需要考生更深入地理解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抓住题目核心思想,找准解题思路。
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评析及其教学反思高考是中国学生们备受关注的重要考试,它在学生们的学业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考题是学生们检验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让我们来评析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提供更好的辅导与指导。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道数学高考题:已知某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n^3 - 2n,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这道题要求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对于学生来说,有多种解法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下面我将列举几种常见的解法,并对这些解法进行评析。
解法一:逐项计算法这种解法是最直观的方式,即从第一项开始逐个计算直到第n项,并将它们求和。
例如,当n=4时,数列的前4项分别为1,6,15,28,将它们求和可得50。
这种解法的优点是容易理解和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友好。
然而,当n较大时,手工计算将变得极为繁琐和耗时,容易出错。
解法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这道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猜测出数列的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为Sn = (n^2)(n-1)^2/4。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猜测。
首先,当n=1时,显然数列的前1项和为1;其次,假设当n=k时,数列的前k项和的通项公式成立。
那么我们只需要证明当n=k+1时,数列的前k+1项和的通项公式也成立。
通过展开数列的前k+1项,并利用归纳假设,我们可以得到Sn+1 = (k^2)(k-1)^2/4 + (k+1)^3 - 2(k+1) = [(k^2)(k-1)^2 + 4(k+1)^3 - 8(k+1)]/4 = [(k-1)^2(k^2 + 4k + 4) + 4(k+1)(k+1)(k+1) - 8(k+1)]/4 = [(k-1)^2(k+2)^2 + 4(k+1)(k+1)(k+1) - 8(k+1)]/4 = [(k+2)^2(k-1)^2 + 4(k+1)(k+1)(k+1) -8(k+1)]/4 = [(k+2)^2(k-1)^2 + 4(k+1)(k+1)(k+1) - 8(k+1)(k+1)]/4 =[(k+2)^2(k-1)^2 + 4(k+1)(k+1)(k+1 - 2(k+1))]/4 = [(k+2)^2(k-1)^2 +4(k+1)(k+1)(k-1)]/4 = (k+2)^2(k-1)^2/4 + (k+1)(k+1)(k-1) =[(k+1)^2(k+2)^2 - (k+1)(k-1) + (k+1)(k-1)]/4 = [(k+1)^2(k+2)^2 - (k+1)(k-1)]/4 = [(k+1)(k+2)(k+1)(k+2) - (k+1)(k-1)]/4 = [(k+1)(k+2)(k+1)(k+2 -k+1)]/4 = [(k+1)(k+2)(k+2)(k+1)]/4 = (k+1)^2(k+2)^2/4 = (k+1)^2((k+1)-1)^2/4。
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对教学启示广东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已经进行了三年时间,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模式、内容范围、难度不会有较大的改动。
从这三年的考试真题来看,广东高考物理学科主要是三大类型题,分别是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
通过对这三年广东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这样的结论:在选择题中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运算。
知识面覆盖广泛,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比会考水平略高。
在实验中主要考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导线连接、读数、电路设计。
难度不大,重在细节。
偏向考察是否有操作实践经验。
在计算题中主要考察质点在几种模型运动中主要公式、定理、定律的综合应用,全部是运动与力的关系类型。
比3+x模式的难度降低很多。
通过以上分析,我得出对教学启示是:一、在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及教学要求脚踏密实地的进行教学,不要一味地向高考看齐。
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牢做细致,该做的演示实验不能怕麻烦,更不能用PPT代替,一定要亲自把实验器材摆到课堂上,亲自做给学生看。
该做的分组实验更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减小实验次数,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有条件的还应该多开一些分组实验。
适用探究法的课,一定要进行探究,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
下面重点例举《牛顿第二定律》三节课的安排。
在第一节课中讲到《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质量、合外力》(猜想)在本节课中,多举相关的实例。
1、乒乓球运动大家非常熟悉了,如果把乒乓球换成玻璃球、网球、铅球呢?还能象乒乓球那么快得抽杀吗?为什么?(力是差不多的,但质量差别大了)2、在差不多的动力条件下,给自行车、小汽车、大卡车、载重汽车、飞机、火车、万吨巨轮加此动力,比较加速度大小。
3、在差不多的质量条件下,用不同的动力(如火箭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带动小汽车运动,比较加速度大小。
通过多样的实例,让学生猜想与加速度有关的因素,达到猜想的目的。
在第二节课中讲到《加速度与质量、合外力的定性关系》(假设)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到:1、质量一定时,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的定性结论。
一道高考试题的解法赏析及其教学启示隆建军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一道优秀的高考试题是经过出题专家深思熟虑、多次演算而编撰的,具有极高的教学参考价值.它可以考查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而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该问题.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分析该试题时不能直接按参考答案讲完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该题,让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不同角度对2013年全国课标卷理科15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同时探讨了一题多解的教学启示.1.解法分析题目:设当θ=x 时,函数x x x f cos 2sin )(-=取得最大值,则=θcos . 方法一:)sin(5cos 52sin 515cos 2sin )(α-=⎪⎭⎫ ⎝⎛-=-=x x x x x x f 其中52sin ,51cos ==αα, 当θ=x 时,1)sin(=-αθ,即)(22Z k k ∈+=-ππαθ时,5)(max =x f 由αππθππαθ++=⇒∈+=-22)(22k Z k k . 即52sin 2cos 22cos cos -=-=⎪⎭⎫ ⎝⎛+=⎪⎭⎫ ⎝⎛++=ααπαππθk ,所以552cos -=θ 评注1:辅助角公式是研究三角函数中最值、值域、单调性等函数性质的重要公式,必须让学生准确记忆、掌握和熟练运用公式,形如ααcos sin b a +的形式都可以化成如下形式:()ϕααα++=+sin cos sin 22b a b a , 其中,cos ,sin 2222b a a b a b +=+=ϕϕϕ为辅助角,ϕ角的终边所在象限由点),(b a 确定.特例:若c b a =+ϕϕcos sin ,且222c b a =+,则有ca cb ==ϕϕcos ,sin (其中b a ,为不同时为零的常数,c 是非零常数)从方法一的解答过程可知,本题可以理解为:已知5cos 2sin =-θθ,求θcos 的值. 方法二: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和方程组思想有: 04cos 54cos 51cos sin 5cos 2sin 222=++⇒⎪⎩⎪⎨⎧=+=-θθθθθθ()02cos 52=+⇒θ所以552cos -=θ. 评注2:该方法是题目条件最值含义的理解得出的,思路自然流畅,突出对公式的直接运用,也体现了数学计算的核心素养.方法三:构造向量的坐标,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和共线向量求解.设)2,1(),cos ,(sin -==b a θθ51==,由=⋅θαcos≤ 所以5cos 2sin ≤-θθ,当5cos 2sin =-θθ等号成立.=成立,从而向量,共线,所以0cos sin 20cos )2(sin =+⇒=--⨯θθθθ. 由⎪⎪⎩⎪⎪⎨⎧-==⇒⎩⎨⎧=-=+552cos 55sin 5cos 2sin 0cos sin 2θθθθθθ,所以552cos -=θ. 评注3:该方法串联了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和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等知识,题目虽小,但是起到了复习相关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交叉使用,知识是死的,但我们的思维是活的.方法四:利用二维柯西不等式:2212121212121)())((b b a a b a b a +≥++中的取等条件求解,由()()()22222cos 2sin cos sin )2(1θθθθ-≥+-+(*),由柯西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可知,当且仅当θθsin 2cos -=时,不等式(*)的等号成立。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一、简介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是指研究高考物理实验试
题的出题思路,深入剖析实验试题的原理性、科学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二、实验试题出题思路
实验试题出题思路有五大方面:
1、认识实验:实验试题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内容,掌握实验基本目标、基本步骤,了解实验过程中记录、观测、测量和分析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
2、认知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认知能力,运用普适的物理
知识和方法,在实验中获取量化的有效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综合判断,
探索实验产生的物理基本原理。
3、理解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实验原理,理解实验现象、实
验过程,建立实验模型,进行推理逻辑,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4、应用实验: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运用实验原理,根据实验数据
进行分析,把实验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期获得实用的结果。
5、归纳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抽离出实验原理,综合总结实验内容,把实验原理运用到新的实验中,从而形成概念性思维。
1、提倡教学原理性。
实验教学要把实践性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恰切地运用物理原理,结。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对于这道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观察中展开论述,探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责任心等方面。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教育理念等,来论述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还可以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对德语教师的期望和建议。
通过这道题目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思考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证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讨论和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道高考题还引发了我对于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和解释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和记忆。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考,通过合作与讨论寻找答案。
对于学生成果的评价,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不只是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这道高考题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我们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探索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究及引申(2009年江西)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ad=4,ab=2.以bd的中点o为球心、bd为直径的球面交pd于点m.(1)求证:平面abm⊥平面pcd;(2)求直线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3)求点o到平面abm的距离.解:方法一:(1)依题设,m在以bd为直径的球面上,则bm⊥pd. 因为pa⊥平面abcd,则pa⊥ab,又ab⊥ad,所以ab⊥平面pad,则ab⊥pd,因此有pd⊥平面abm,所以平面abm⊥平面pcd.(2)设平面abm与pc交于点n,因为ab∥cd,所以ab∥平面pcd,则ab∥mn∥cd.由(1)知,pd⊥平面abm,则mn是pn在平面abm上的射影,所以∠pnm就是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且∠pnm=∠pcd,tan∠pnm=tan∠pcd=■=2■所求角为arctan2■.(3)因为o是bd的中点,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d点到平面abm距离的一半,由(1)知,pd⊥平面abm于m,则|dm|就是d点到平面abm距离.因为在rt△pad中,pa=ad=4,pd⊥am,所以m为pd中点,dm=2■,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方法二:(1)同方法一;(2)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p(0,0,4),b(2,0,0,),c(2,4,0),d(0,4,0),m(0,2,2).设平面abm的一个法向量■=(x,y,z),由■⊥■■⊥■可得:2x=02y+2z=0,令z=-1,则y=1,即■=(0,1,-1).设所求角为α,则sinα=■=■,所求角的大小为arcsin■.(3)设所求距离为h,由o(1,2,0),■=(1,2,0),得:h=■=■.方法一利用传统的解法,采用“作图、证明、解三角形”的老“三步曲”方法解题,在第(2)问中寻找直线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时技巧性强,能力要求高,方法二通过引入空间向量后,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巧妙地使线面角问题为线线角问题,从而降低了此题的解题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