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第10卷第5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10,N o.52008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 echnic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t.2008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韦拴喜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关键词:物质生产实践;自由;美;美感

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8)05-0465-03

On freedom in practice and beauty and sense of beauty

WEI Shuanx i

(Co lleg e of Philo 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 ang 110036,China)

Abstract :Beauty and sense o f beauty do no t ex ist natur ally or just precreated.Instead,the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o f material productio n or labouring ,w hich is on the basis of m ak ing and using to ols.Nevertheless,what is the m eaning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 f people's mater ial pro duction activities,there must be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finality.T o some extent,the for m of such unity can be called beauty.A s far as the sense o f beauty is concerned,it is said to be the joviality of our spir it and g ratificatio n w 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y of targ et and its subjectiv e purpose during the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freedom;beauty;sense o f beauty

收稿日期:2008-07-04

作者简介:韦拴喜(1982-),男,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的理

论前提。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可称为实践

论美学。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

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

了美。1 物质生产实践 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此,人们说美和美感诞生于劳动,确切地说,诞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因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的深刻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最后根源,是其他各种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话语生产实践)的前提。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到两种?对象化#:在实践即现实中的对象化和在意识或精神中的对象化。与此对应,人对现实便有两种

占有方式:实践的占有和官能的占有。马克思把这两种占有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精神生产实践和话语生产实践从本质上讲不过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化#而已。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一方

面,?改变外部现实,消灭他的规定性#[2]235,即人通

过实践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的目的;另一

方面,?通过消灭外部世界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

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2]230,从而使

人的目的活动获得客观实在性的现实形式。人和自

然界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中介,发生双向对应的

转化:主客体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外在自然被改造

为?人化的自然#,体现主体的目的意志,即我们所说

的?外在自然的人化#;与此同时,人的内在需要和目

的也相应人化,也就是说劳动者自身也因此而发生

改变,除外在形体的进化外,其内在心理结构也脱离了动物自然本能的心理,逐步形成了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情感结构,这些都不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内在自然人化#的历史成果。?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3]。

美和美感就诞生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即?人化自然#的劳动中。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时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原始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和使用工具,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美就在这种物质生产造形活动中以动态形式和工具的静态形式呈现出来。原始人类使用天然工具的活动为美的发生准备了前提,而制造工具的活动则标志着美的最初发生和存在,它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力量,与种族的繁衍即人类自身的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自由 劳动、人和美的共同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的最高把握。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三个十分明确的表述:一是?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二是?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57;三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这三个论断恰好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质的内在深层 人的需要;第二层次是人的本质的核心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自由实践;第三层次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层 社会关系的总和[6]。三个论断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的本质特性,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动物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而人不仅适应自然,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仅如此,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自由创造还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因为社会是人类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基本形式,?人的自由永远是历史的具体的东西,它不可能超越现实的人所生活的一定的社会关系#[7]15,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以人的社会性的获得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由实践所规定的人?既是自由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8]。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一方面是人从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活动,同时又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因而是创造性的,是能够支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活动。正因如此,人类劳动必然要超越肉体生存需要的满足,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推动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也即审美王国的根本途径。因此,人的劳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劳动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并深刻显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劳动的特征决定了劳动及其产品对人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自由活动,它又会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之外,引起一种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最初的美感,它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支配,产生于人对他在劳动的过程及其产品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的直观。

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自由成为人与美的共同本质。就人自身的存在而言,自由划清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就美的本质来说,美是人在其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的自然的感性的具体表现,也即?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作为美学范畴的自由,由于超越了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范围,因而有别于哲学上所说的包含人类生活一切领域的那种宽泛意义上的自由。当然,它也不同于抽象的意识自由,如康德所规定的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理性自由,黑格尔所说的与必然性辨证统一于绝对理念之中的精神自由,海德格尔所谓的高于一切人性之规定的作为真理之无蔽本性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意义上所说的自由是实践的自由,即人在劳动创造(包括技艺操作、艺术创造)的实践中所体验到的自由。

自由并非要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对客观必然的能动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理想性改造。因此,自由创造也就是人类按照其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实践活动。但是,并非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能让人获得美感,只有当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支配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也即?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时,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支配才能表现为美。如果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支配还停留在按照客观必然性所规定的固定程序进行机械的操作和活动的水平上,那么这种操作或活动或许也能实现一定的目的,但是一定不会成

46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为美。这就是说,审美意义上的自由不只是简单地符合客观规律,遵循客观必然性,它已经表现为一种既符合客观必然性,又不受客观必然性所束缚的创造性活动。

3 形式与自由的融合 美和美感在实践

自由中的生成

如第一部分所述,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主体借助工具把智力尺度运用到客体自然形式上:主体尺度适应客体形式而发生改变,表现为?顺应#;客体形式适应主体尺度而发生改变,表现为?同化#。?顺应#和?同化#这两种活动机能由对立而取得平衡、和谐、统一,结果便构成人化的形式,合于尺度的形式。合于尺度的形式表现着或包含着合目的的规律,因此,美不仅在形式,而又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亦即真和善的统一[10]。

正如美在形式而又不是形式本身一样,美在自由而又不是自由本身,美是自由与形式在实践中的融合统一,二者是不可分的,自由在形式中,形式是自由的形式。自由的形式首先是实践的形式力量,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力量。人类在长期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无数次地反复接触众多的具体事物,逐渐将其中的规律、形式抽取、概括、组合起来,成为普遍性的形式、规律,这时主体实践活动就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活动,成为一种自由的实践。在这种自由的实践过程中,主体才能体会到实践的自由,而这种实践的自由实际上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也就是美,因为美仅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才存在。而美作为?自然人化#的产物:?一方面是可以直观到的感性自然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处处透着这种感性自然形式做表现出来的自由#[7]135。因此,美是自然感性的物质形式和人的自由这两个要素契合无间的交融渗透,即形式和自由的融合统一,而其根源则是人的创造性的物质生产实践。

以庖丁解牛为例,?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1]95-96。庖丁解牛由于与音乐舞蹈之节奏相合,达到了高度自由之境界,因而也就臻于审美之境界,这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技艺操作产生了美或唤起了美感。解牛之后,面对着自由创造的成果,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1]95-96。这其实是他在将其解牛的劳动当作自由创造性的活动来欣赏,即马克思所说的?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58。庖丁从其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中体验和直观倒了他在自由创造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智慧和才能,由此他感受到了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这也便是美感。即康德所说的?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12]45。

庖丁解牛之化境显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构造#[1]58时的高度创造性,同时也揭示出了美作为实践的自由形式所具有的合规律而无规律,无目的而有目的之特点。因此,主体的自由实践活动也自然就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的活动。这便是康德所说的美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12]62,?无目的#指的是超越了具体的、狭隘的实用功利,不受利害得失等物质因素的牵制和束缚,而所谓的?合目的#是说这种无目的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满足肉体生存所需要的实际目的,而且即使在这种目的的范围内,也不在于目的的实现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而在于从这种感性自然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说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劳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自然感性的物质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及自由感、满足感也就是美感。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

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德)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

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1-202.

[4](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

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4.

[5](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4.

[6]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5

-76.

[7]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8]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78.

[9](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

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杨恩寰.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7-

157.

[1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2.

[责任编校:鲍卫敏]

467

第5期 韦拴喜: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论黑格尔在关于美和艺术科学研究方式上体现的辩证思想

论黑格尔辩证思想在美和艺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体现 谭雯玮 【论文摘要】黑格尔,人类哲学文化发展中不应忽视的奠基者,唯心主义辩证逻辑的创造者,其哲学思想代表马克思主义之前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最高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辩证逻辑突破普通逻辑的界限将人类理论思维推上了新的历史阶段,而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辩证逻辑更是密不可分。在美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美学史上最严整、最完备的概念和范畴转化流动的美学体系,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本文仅就黑格尔美学中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方式方面所体现的辩证逻辑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思想美学研究方式 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中,黑格尔的美学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之前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恩格斯也曾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美学拥有如此赞誉?我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黑格尔,将其哲学思想运用于美学,并将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的结果,所以,不可避免的,我们在研究其美学思想时,是不能忽视哲学思维存在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辩证法,而辩证法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美学中也是如此,处处可以寻找到辩证思想的痕迹,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其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方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共同目标是调和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从康德,席勒到黑格尔,都曾思考并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问题。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对以上两个研究方法都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统一的方法。在黑格尔美学中,艺术理念的逻辑展开,也就是美或艺术内容的展开,整个美学作为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最初思想发展而来的结果,体现了作为艺术的一般的抽象的本质(理性)向着具体丰富的本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黑格尔在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经验观念是感性现象,理性观念是理性现象,我们要初步说明美的哲学概念的真正性质,就必须把美的哲学概念看作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即形而上的普遍性和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就是将理性与感性联系在一起,将本质与现象联系在一起,将普遍性与特殊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变成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的理念。这个理念区别于柏拉图的“理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诞生的拥有哲学客观性的最高信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美学,在科学分析方法上体现的辩证思想极为丰富,也为我们实践活动提供了高级的行为

经历美,感悟美

经历美,感悟美 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学习中内在魅力,只有被挖掘、渲染,才会体现出美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便在实践中寻求一条和学生共同去挖掘、去感受数学的美的道路。 一、情境美,兴趣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而我认为,创设的情境不仅应是生动有趣的。而且也同样应该是体现着数学的美。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我首先放映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并伴有录音:“秋天来了,秋高气爽,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旁边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那就是兔子温暖的家。你瞧,兔妈妈带着6只兔宝宝正在草地上做游戏呢。”通过6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的出现,把学生带进一个美的意境,同时,以恰当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能帮兔妈妈把六只小兔分成2组,并且每组分的同样多吗?”一个帮字,给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成就感,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主能力的平台,他们一个个踊跃参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运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是如何平均分的,帮助学生学学习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导入课的设计达到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目的,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练习中,感悟美。

枯燥的数学练习不仅无法持续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感受数学的美。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练习形式,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数学兴趣。如练习中我精心设计的数学游戏“争夺智慧星”、“打牌”、“龟兔赛跑”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情引趣,烘托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索,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得学生乐此不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数学的内在美,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努力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一点。如在学习了11~20各数以后,让3个学生一组做猜数游戏,其中生1是裁判,生2把想好的一个十几的数报告给生1,生3开始猜数。 生2:“我想了一个十几的数,你猜猜是多少?” 生3:“这个数比18大吗?” 生2:“不”。 生3:“比16小吗?” 生2:“对”。 生3:“我猜出来了。是15。” 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既培养了注意倾听别人发方的好习惯,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操作中,体验美。

《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

审美经验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艺术即经验》的作者是()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弗洛伊德 D.费希纳 10.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的区别 ..在于更具有() A.个人性与情绪性 B.非理性与偶然性 C.社会性与理性 D.历史性与时代性 11.审美经验的生成是() A.有明确目的的 B.毫无目的的 C.有时有目的,有时无目的 D.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辨证统一 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 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 C.哈奇生D.席勒 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 8.“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忒性存,无痕有味”一语,强调艺术作品的() A.感性特征 B.理性特征 C.情感特征 D.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征 17.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艺术想象上体现为() A.接近联想 B.对比联想 C.类似联想 D.自由联想 1.在西方美学史上,“迷狂说”的创始人是() A.毕达哥拉斯B.德谟克利特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运用的是() A.接近联想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D.关系联想 3.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康德B.席勒 C.布洛D.叔本华 4.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里普斯 D.阿恩海姆 17.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艺术想象上体现为()

A.接近联想 B.对比联想 C.类似联想 D.自由联想 1.从联想的类型来看,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都属于() A.类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类比联想 15.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所通过的方式是() A.象征 B.直觉 C.联想 D.感知 10.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哪三个基本阶段?() A.好奇、探索、理解 B.感知、联想、想象 C.呈现、构成、评价 D.想象、体验、回味 5.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A.直观性 B.无目的性 C.普遍性 D.多义性 6.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A.休谟 B.洛克 C.荷加兹 D.夏夫兹博里 10.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 A.视觉与听觉 B.嗅觉与味觉 C.触觉与知觉 D.平衡觉与重力觉 11.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 A.同化过程 B.调节过程 C.想象过程 D.感悟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 A.康德B.席勒 C.斯宾塞D.伽达默尔 E.尧斯 21.现代西方美学流派纷呈,其中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有() A.自然主义美学 B.语义学美学 C.分析美学 D.直观主义美学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美感的特征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 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悦形、逸情、畅神 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 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 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 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 →→非视觉要素维 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 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 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 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 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 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 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 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 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 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 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 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 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

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 清水芙蓉自然淡雅 建筑物的题名 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 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 1.风水理论 2.礼乐思想 3.阴阳五行说 4.宗法制度的影响 5.自然观的影响 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 八,审美情感的特征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与尺度等 1,最简单的形式美基本法则,组合规律 特点同一形式因素的一致和重复 体现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但缺少变化,显得单调沉闷 2,对称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或上下两侧, 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 平衡而稳定,使人感到舒适、安全 均衡中轴两侧的形体量可以不相等,但吸引力相等 是有变化、自由的对称 3,比例研究长、宽、高三个方向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尺度审美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 大小之间的关系 4,节奏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 韵律具有一定秩序和情感色彩的节奏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 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学时】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 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

美感的形成原理

美感的形成原理 摘要 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能够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丑。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文化形态,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人类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 关键词: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 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本文利用观念主义的哲学思想,试图为解决这个千年难题探索一条途径。 一主观感觉 人的正常的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通过长期的认识和积累逐渐形成的。人类文化,从功能上分为知识文化、技术文化和观念文化等三种文化范畴。观念文化是人产生“自我”感觉的文化基础。 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的“自我”形态,取决于人的观念形态。人在主观上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自我”形态,人就会以一定的“自我”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的主观愿望(欲望),由一定的主观愿望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由一定的主观需求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痛苦感觉”。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就会产生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就会产生痛苦感觉。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好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吃卤猪肘时,卤猪肘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好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美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看到一只刚出锅的卤猪肘时,卤猪肘的形状、色泽和香味等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美感。当客观事物没有满足人的观需求时,人因此而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缺憾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非常想吃卤猪肘而没有吃到时的饥饿焦急感觉,就称为缺憾感。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坏

物理中的美学

物理与美学 美的内涵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审美客体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存在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现,我们能够认识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而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第一,狭义的物理世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部分物理世界具有的美也是自然美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人造的物理世界是人类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美的规律创造的物理世界,比如激光、无线电、计算机、超导、航天飞机等以及为了重复和模拟自然现象而创造的实验条件,这一部分是物理学对人类提供的不朽的物质财富,它所产生的美感是自然美所不能包含的;第三,物理学是人类为研究物理世界而创造的一门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而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这种科学美,历来为科学大师所推崇,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他在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和艺术家一样的印象。他的乐趣和艺术家的乐趣具有同样的性质,是同样伟大的东西。”这种科学美在物理学中表现尤为明显,物理学所揭示的真理就是真与美的统一。 物理美学除了具备科学美普遍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性。物理美是属理性的美。 物理美应包含三部分:(1)自然物理现象的美;(2)物理创造的美;(3)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美—物理学美。 1.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2.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以简单、洁净呈现其美感,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的表述也是简单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所以,作为反映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物理来说,那种最简洁的物理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简洁。例如:运动和力呈现出的关系“F=ma”如此简明;质能方程E=mc2,形式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麦克斯韦方程组把复杂的电磁规律建成一个简单对称的理论体系;被物理学家们争执了一百多年的“热”,却仅以十个字做了结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仅仅十个字,真是简单科学!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更具有简单美的特征。就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等,这些犹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把物体的特征和个性勾画得淋漓尽致,既简单又合理,既抽象又形象。 3.物理规律的和谐美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支持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应具有和谐性和统一性。而以其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必然会体现这一特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的世界的内在和谐性,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和谐给

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美感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但人的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也无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渗入到美感的形象里面,构成美感的具体内容。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物理中的美学

物理中的美学 ——作者:刘训永 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 一.物理学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美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艰辛旅程中,一方面总是伴随着对美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烈的表现出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就是有其执着追求美的因素,他深信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应该是“和谐与简单”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天文观测的现象,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使得天文理论既复杂又失洽。因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切感受到日心说的美,毅然地抛弃了从他的老师第谷那接受的地心说观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布鲁诺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万世流芳。还有牛顿、哈雷、伽利略、施士元、吴健雄、钱学森等等,每一位科学家名字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无私的奉献、废寝忘食的工作、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些高尚的人格与情操、为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之美,正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榜样,也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典范,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习兴趣,激励成功的意志,养成献身科学的良好品质。 2、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中学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阿波罗”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美谈,“神五神六”畅游太空再次实现人类超载地球之梦;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3.物体的运动美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物理学中声、光、电的传播,电子的旋转,天体的运动等都体现出美的旋律。像直线运动表现的刚性美;曲线运动表现出柔性美;匀速运动呈现节奏美;变速运动呈现出变化美。 4.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以简单、洁净呈现其美感,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的表述方式也是简单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知识。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所以,作为反映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物理来说,那种最简洁的物理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简洁。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但一旦揭开其面纱,呈现出的关系“F=ma”却如此简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形式十分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

美就是美感

美就是美感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刚才经历了审美活动,看到了美这么个东西呢?它的唯一标志大概就是美感经验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美感。为什么说它还是唯一的标志呢? 来看两种情况:第一,你吃饱饭没事干,顺着操场绕圈圈,就想帮助帮助消化。当你看到蓝天白云,红花绿草,鸟儿飞翔,你突然被迷住了。有一瞬间完全忘了刚才吃的饭,忘了自己这是在帮助消化。你确定被迷住了,所以确定发生了审美活动,而你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这没得感觉。 第二,你花了几百块去听演唱会,想好好审美一下。进去发现歌手表现烂透了。你扣了会儿手指就出来了。想着去审美结果没有审到,你怎么知道没审到,因为你没有美感产生。 对于具体的审美现象的发生来说,是审美活动发生,然后产生美感。但是对于具体的经验者来说,美感经验却反过来成了审美活动的标准和见证。审美活动的进行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过程。没有美感的产生,我们就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成是审美活动,只有产生了美感,我们才能回过头去说,哦,这是个审美活动。 再仔细说这美感经验。它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从感觉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它首先是一种快感。这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它能给人一种极大的快感,在那一刹那,所有的凡尘俗世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直达生命的最本质的核心。那是我们作为人能看到本真的一个窗口。在很多时候这种快感是混杂在很多复杂感受之中的,但是这些复杂的感受的基本底蕴还是快适。因为不管我们流泪,愤懑,甚至撕心裂肺的痛苦同样有快感产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不会拒绝审美,如果全是苦谁会怀念那些审美活动。 这种快感是非功利性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少女可以为失去爱情而唱歌,而守财奴却不能为他失去的金钱而唱歌。审美活动中的快感是没有得失的。它不是迎合了我们生理的或者道德的利益。它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处于和谐状态所形成的快感。是一种人作为人得到了完满的呈现,处于一种大自由状态中。所以美感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能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境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感经验的快感是非关厉害的,她不直接产生于“善”;美感经验也不产生任何实用的目的,它是非实用的。 美感经验从根本上说事一种直觉经验,美感经验的陶醉,沉迷和快乐,其实都是根源于这种直觉。它不是被论证出来的也不是被推导出来的,而是人的整体生命与一个对象之间不假思索的瞬间直接达成的整体契合。古往今来精辟的语言表达或者诗句,都不是补缀出来的,而是直觉一下子就获得的。这里的“直寻”就是直觉。 到此是时候回头说开头那个问题了,那就是美感与美是个什么关系。 美学理论史上,一直存在试图追问所谓“纯粹的客观美”,或者寻求美感经验之外的所谓的“美本身”。然而绕开美感经验来追问“美本身”是一种失误。他们认为有个美本身,而这个本质是客观的、独一无二的,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学家,哲学家在自然事物中,在世界的客观本体中,在事物的形式构成中去寻找“美本身”。虽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美的定义,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被普遍的接受。这种追寻不仅没有结果,反而把美学带到了毫无前途的死胡同。 他们去辛苦的追问“美本身”,都认为有个“美本身”或者“美得本质”存在。这是否正确呢?分析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因为你没办法抛开美感经验说美。事物表现出美不是事物客观具有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关照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经验。 所以我们说事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美”或者美得事物存在。如果承认事物本身的美,把“美”归属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品质,那就意味着就算没有审美活动参与的情况下,这种客观的“美”就存在了。那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世界上就有美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美是一种客观的属性,我们就能去测量,去计算它了,去生产它了。而事实情况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我心目中的美与美学

我心目中的美与美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美”。我们可以形容人面容姣好,形容景色怡人,形容某个事物好看,也可以用它来说人的心地善良。而且有那么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美无处不在。 所以以前也没有觉得“美”有多特殊,但若把它与“美学”放在一起讨论,就觉得“美”在我心里立刻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可望不可即,能隐约感受得到它,却讲不出它的样子,下不了定义。好像不管我怎样描述它,定义它,都是强加于它的一种谬论,都会扭曲了它的真实面貌。“美”涵盖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存在。 所以以下一切关于“美”和“美学”的看法或观点,全是片面的个人感受和直觉。 “美”与“美学”的关系,也许就和“数”与“数学”那样。“数学”把“数”编成了一套理论,“数”与众多式子、图像等许多元素一起组成了“数学”。说不定“美学”就是“美”加上各种元素出来的一套值得人研究讨论的理论学说。 我所理解的“美”,是某个对象在个人大脑里形成的感受。当我们看到某一样东西,会自然地在大脑里有一种外形上的评价,就像第一印象那样,好看或不好看,第一印象满分十分的话会打几分。也许这些评价我们在当时不会意识到,但确实已经对他评价完毕。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当给我们一个名词,让我们用文字或是图像或其他呈现出来时,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感受,美不美,也有不一样的程度;仅是一个抽象的词,在不同的人的笔下也会呈现千万种样子,一百分的美,也会有不一样的东西来传递和表达。 所以也许我不能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却觉得,感受美,讨论美,就是对“美”的一种审视,一种审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同一个地区的人可能会有审美上的相同点;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在同一个时代生活的人可能会有那么点类似之处;不同世纪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或许我们能从同一个物种的审美标准里找到相似之处,比如人类,看到电影里的外星人使,会有部分人觉得他们丑得吓人。 审美标准因人而异,却因为在同一个大环境里有相似点。在我现在处的这个小圈子里,审美差异从我们喜欢的人上就看的出来。有人喜欢大长腿男神李敏镐,有人喜欢花美男张根硕,而有的人喜欢过去非主流杀马特现在可萌可型的华晨宇。三种不同类型的“男神”,在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审美分数。把视野放到整个山师校园,看大家的穿衣打扮。大部分女生夏天短袖短裤高跟鞋或是连衣裙高跟鞋,相似的审美冬天体现的更明显:长款上衣加黑色打底裤加雪地靴。 审美标准因地域而异,却因为在同一个时代找到了共通点。中国人喜欢穿名牌开名车,许多女白领会攒上数月的工资只为买一件心仪的名牌,而在美国大家反而喜欢随意穿不在乎名牌,他们不会觉得只有名牌穿在身上人才好看。但我相信现在的人们,不论生在哪里,买衣服的时候会嫌自己胖,少有嫌自己瘦的。但以胖为美的唐代,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几名“美女”在我看来实在不知哪里美了。 审美标准因时代而异,但或许因为我们同是人类,还是有最基本的审美底线的。出土于希腊桑托林岛的壁画《渔夫》描绘的是一位年轻渔夫手提海鱼归来的情形,渔夫的头和腿都是侧面的,但上半身和眼睛却为正面。一千年以后产于希腊的红像式花瓶《辞行出征的战士》中,居于中间的是儿子,双手合拢着衣服,看着父亲,正耐心地听父亲的叮咛,儿子的一只脚不再是侧面的,而是正冲着前方。 让审美相同和不同,相似和有差异的,对于被欣赏的来说,可能是时间,是地域,是文化。通过不一样的审美,也能反映出欣赏者之间所处的时代,地域,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之间的差异。 “美”是一种艺术,能阐释的了这种艺术的,只能是“美学”。能真正欣赏的了美的,必是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形态 美感经验是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性体验,这些感性体验虽然都是审美活动所达成的感性的和心理的体验,但它们却会呈现为不同的面貌。美学上把这些不同的面貌称作美感经验的诸形态,或称作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类型等。 第一节美感经验诸形态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美感经验的形态 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有明显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心理。当然,我们不仅在不同的艺术品或不同的生活经验中,感受或获得不同形态的美感经验,有时也会在同一作品或同一对象中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经验。 美感经验的这些不同心理的和体验的状态,就是美感经验的形态。这里的?°形态?±是指围绕一种感性结构而形成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某种稳定性和独特性,使一种形态与其他形态之间有明确的可区别性。二、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一)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简史 美感经验的诸形态并不是有意识分类的结果,而是在人类审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当然,这种自然而然是历史性的。 第一部涉及美感经验形态划分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和喜剧; 罗马人朗吉努斯《论崇高》探讨了崇高的文章风格; 康德《判断力批判》分析了优美与崇高; 19世纪,产生了?°丑?±和?°荒诞?±。 从美感经验形态的这个简略的形成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审美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 这种丰富多彩和变化性,体现为:(1)在同一个时代,审美活动会形成不同的美感经验形态。(2)美感经验形态在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中是变化的,或者说是处于不断的裂变之中的,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形态。 (3)在一个时代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却进入了审美活动的殿堂,成了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美感经验类型。 (二)美感经验形态形成的原因 美感经验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人类审美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又在于审美活动中几个主要关系的变化。这些关系包括: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审美主体内在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审美主体与表现符号的关系等。 这些审美活动中的诸关系之所以变化,又是由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美感经验。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优美又可称作优美感、阴柔美、秀美或典雅美。它是美感经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态,我们通常所体验的“美”,就是这种优美感。所以,优美又被称作“狭义的美”。 贝多芬 优美有如下特征: 1.和谐感 优美在整体感觉上是一种和谐感。优美是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自身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一种美感经验。其中,没有任何的冲突、争斗的痕迹。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与明朗等感觉。 2.自由感 优美在心理反应模式上是一种顺受反应,没有任何怵逆、反抗等因素,而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它的心理反应是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感觉。 3.纯粹的形式感 唤起优美感的形式,多具小、柔、轻、媚、精、润、秀、纯等特征。女性的特征也往往与优美感联系在一起,女性的羞怯、纤细、娟秀、妩媚等都会唤起优美感。二、崇高 崇高又可称作崇高感,或阳刚之美、壮美等。 命运交响曲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一)崇高在美学史上的发展 1.古代对崇高感的认识 中国古代:“阳刚”与“阴柔” 西方古希腊:把音乐分为男子气的和女子气的。 古罗马:朗吉努斯《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 2.博克对崇高感的分析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1729~1797)。他在《我们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博克认为,当我们遇到痛苦和危险时,就自然产生一种以保全自己为目的的反抗力量,由于痛苦和危险的消除(距离)而产生的欢欣之情不同于积极的快感,凡是能引起这种以痛苦为基础的欢欣之情的东西,就是崇高的。

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选修课 第一章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边缘化的科学。 A、为什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①人类对美学的额思考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②中国最早研究美学的人,也是最早给美学下定义的人:伍举(春秋楚国人、认为只有好处无坏处的东西即美。) ③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美学论文是古希腊的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注: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 ③柏拉图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的大学:阿基德米学园。 B、为什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①因为它是18世纪独立的学科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200 多年。 ②鲍姆嘉通在1735年写的文章《关于是个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篇文章首先使用了“美学”一词,被称为“美学之父”。最早给美学命名。 共识:美学是个繁难的科学(美说不清楚) 二、美学―直译为“感觉学”,“审美学” 三、关于边缘化

①什么叫边缘化? 两门以上的科学相互渗透的所组合的科学。 ③美学为什么是边缘化的科学? a、在古代,东西方可以从多个学科渗透来研究美学,包括哲 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 b、从历史现状来看,美学附属于其他科学,美学一直都是边 缘化的科学。 c、未来发展;美学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应用美学(电影美学、 服饰美学) ④美学是什么边缘化科学 宏观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微观上:是心理学、哲学、文艺学、伦理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古希腊:“人有权欣赏美、爱美,但无权亵渎美” 第二讲美学研究对象 1、什么叫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含义: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与事物发生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与其他东西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不同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