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2.03 MB
- 文档页数:68
茶叶感官审评因子简介(一)
1.茶叶感官审评:指借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品质特征进行鉴定的过程。
是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
2.茶叶审评项目: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和内质两大项,内质又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项。
3.外形审评:茶叶外形审评主要包括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因子。
3.1嫩度: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审评的重点因子。
一般来说,嫩叶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高,饮用价值也高。
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
嫩度好一般是指芽及嫩叶的比例较大,芽头壮、叶质厚,芽头完整,锋苗显露。
但不是所有的茶类,越嫩越好,审评时要考虑不同茶类对鲜叶嫩度采摘标准的要求,如:乌龙茶要求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对夹叶,而不是嫩芽。
3.2条索:是指茶叶的外形规格,如有长条形,有扁条形,有球形等。
茶叶品质:条紧为好,条松为差;条壮为好,条瘦为差;条重为好,条轻为差,条匀为好,条花为差。
3.3色泽:干茶色泽主要从深浅、润枯、鲜暗、匀杂几个方面看。
茶叶品质:表面油润光滑,色泽鲜活、色调一致比较好,表面无光、色泽暗淡、色不一致比较差。
3.4整碎:指外形的匀整程度,一般条索完整的为好,短碎的为差。
3.5净度: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不含夹杂物的为好,反之为差。
4.内质审评:内质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目,一般先嗅杯中香气,后看碗中汤色,再尝滋味,最后查看叶底。
内质审评具体方法方式预计在5月初发布
产品研发质管部
2013.04.24。
茶叶审评六大基础评审因子茶叶审评一般分为(把盘、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把盘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整碎: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色泽: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湿评内质重要步骤。
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上。
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毛茶如用200m1容量的审评杯则称取样茶4g,杯盖应放入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泡水量应齐杯口一致。
嗅香气香气: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看汤色汤色: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尝滋味滋味: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
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
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
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
评叶底叶底: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
一般好的茶叶的叶底,嫩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
好茶叶的叶底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而焦叶、劣变叶、掺杂叶则不允许存在。
茶叶审评知识点总结茶叶外形的评定茶叶的外形是茶叶品质的第一印象,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茶叶的第一感受。
茶叶的外形评定主要包括:叶形、叶色、叶底等方面。
叶形要求整齐匀称,叶子完整,无碎屑和烂叶。
叶色要求翠绿鲜活,如龙井茶叶应为嫩绿如玉,如普洱茶叶应为沉稳成熟的古铜色。
叶底则是从冲泡后的茶叶渣中看出来的,要求叶底均匀平整,不含太多细碎。
香气的评定茶叶的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香气的评定主要包括:干茶香、内香和茶汤香。
干茶香是指茶叶在未冲泡前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要求香气清爽自然,如龙井茶应为清新的花果香气,如铁观音应为清幽的桂花香气。
内香是指茶叶冲泡后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要求香气浓郁持久,如大红袍应为持久的兰花香气,如普洱茶应为独特的陈香。
茶汤香是指茶汤中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要求香气醇厚浓郁,如碧螺春应为清新纯正的花果香气,如普洱茶应为深沉浓烈的陈香。
汤色的评定茶叶的汤色是对茶叶品质的直观反映,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茶叶的视觉享受。
汤色的评定主要包括:汤色的艳丽度、清澈度和色泽的均匀性等方面。
汤色的艳丽度要求汤色鲜艳明亮,如铁观音应为金黄明亮,如大红袍应为碧玉般的艳丽,汤色的清澈度要求汤色清澈通透,无杂质和浑浊,如碧螺春应为清澈明亮,如普洱茶应为澄澈通透。
汤色的色泽要求汤色均匀一致,无色差和花色,如黄山毛峰应为明亮清澈的琥珀色,如六堡茶应为均匀一致的银白色。
口感的评定茶叶的口感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茶叶品质最直接的体验。
口感的评定主要包括:滋味、韵味和回甘等方面。
滋味是指茶叶入口后的味道感受,要求滋味浓厚鲜爽,如碧螺春应为清新翠嫩,如大红袍应为醇厚甘醇。
韵味是指茶叶在口中停留后的回味感受,要求韵味悠长持久,如铁观音应为绵长悠扬,如六堡茶应为清新怡人。
回甘是指茶叶入口后的余味感受,要求回甘醇厚持久,如六堡茶应为甘甜持久,如龙井茶应为鲜爽悠长。
茶叶产地的分析茶叶的产地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产地所产的茶叶在品质上也会存在差异。
普洱茶评审技巧普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茶叶,广泛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对于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能够准确评价一款普洱茶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普洱茶评审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品评普洱茶。
一、外观评审普洱茶的外观是评价其品质的第一步,通过外观可以初步判断茶叶的质地。
以下是一些外观评审的重点:1. 茶叶形状普洱茶的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饼状、沱状、砖状、蘑菇状等。
茶叶坯体是否紧实、整齐,形状是否规整,都是评判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
2. 茶叶颜色普洱茶的颜色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是茶叶本身的颜色,二是冲泡出的茶汤的颜色。
茶叶本身的颜色应该鲜亮,有光泽,而冲泡出的茶汤的颜色则应该橙黄明亮,透亮度较高。
3. 茶叶编织观察茶叶的编织紧密度,茶叶编织松散的话,说明茶叶质量较差。
二、香气评审香气是评价普洱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普洱茶的香气应该自然纯净,让人闻到后有舒适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香气评审的重点:1. 香气类型普洱茶的香气包括植物香、果香、木香、草香等。
评价茶叶香气时,要考察香气是否纯正、准确、连贯。
2. 香气强度普洱茶的香气应该醇正持久,不应过于浓烈或过于轻微。
3. 香气变化普洱茶的香气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指标。
好的普洱茶香气会随着泡茶次数的增加逐渐改变,这种变化应该是连贯、逐渐增强的。
三、口感评审普洱茶的口感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口感评审的重点:1. 平衡度普洱茶的口感应该具有平衡度,即苦味、甜味、醇厚度等因素都应该相互平衡,没有突兀的感觉。
2. 润滑度普洱茶的润滑度是指该茶汤在口腔中流动时的感觉。
好的普洱茶应该具有良好的润滑度,让人感觉舒适。
3. 回甜度普洱茶在喝完后是否有回甜的感觉,以及回甜的持久时间,都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
四、回味评审回味是指喝完茶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以下是一些回味评审的重点:1. 长度普洱茶的回味时间应该较长,喝完茶后仍能感受到余味。
2. 层次感好的普洱茶的回味具有层次感,即味道在回味过程中逐渐演化,不仅单一而且单调。
学茶必备!最全茶叶审评入门技巧,带你零基础进阶评茶高手!都说闻香识人,如果把这种浪漫的识人方式放在茶圈就像茶叶之于评茶员。
一闻一看一品之间,透过色、香、味、形就能道出茶叶品质优劣与否,知晓茶叶背后的仓储环境如何,看似简单却考验着评茶员的专业功底。
茶叶的审评可分干评和湿评两大程序。
所谓干评即为看干茶的外观,湿评则为冲泡审评,又称“开汤”。
茶叶审评有五大审评项目: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大审评因子:茶叶的老嫩、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
主要的操作流程:取样→ 冲泡→ 评汤色→ 闻香气→ 尝滋味→ 看叶底1取样这一步骤取样100-150克,主要看的是干茶的外形和香气,以及整碎程度、干燥程度等。
看外形,看的是茶叶的嫩度、条索、色泽和匀净程度。
闻香气时,抓取一把茶叶,手测茶的干燥程度,轻折断茶叶,有脆感即为正常。
2冲泡不同的茶类冲泡时的茶水比不尽相同,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的茶水比为1:50,如3g的茶叶,150ml的水;青茶的茶水比则为1:22。
不同茶类,出汤时间不等,计时从审评杯盖上盖子开始,一般紧压茶的冲泡时间应长些,定为6分钟,其他茶则为5分钟。
3评汤色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被氧化而使汤色变深暗,所以出汤后需尽快评汤色。
每一个审评碗中茶汤的量,要求一致,以免影响茶汤颜色深浅。
用茶匙在碗中打转一圈,将浑浊物聚集,然后按茶汤颜色、亮度、清浊度评定优次。
4闻香气闻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以免香气散开。
拿起已出完汤的审评杯,右手半掀开盖子,轻嗅香气,重复1-2次。
闻香气分为三步:热嗅、温嗅、冷嗅,分别指闻不同阶段的香气:刚泡出来的,尝滋味时温热的,以及冷却之后的香气。
热嗅,用于判断茶香的纯异(有无焦味等)、香气的类型和香气高低;温嗅,是判别茶香等级的重要考量方式,可从六个方面评判,即浓、鲜、清、纯、平、粗;冷嗅,能了解茶香的持久度。
5尝滋味用茶匙盛取茶汤到茶杯中,或直接用茶匙取茶汤,进行滋味品尝。
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及感官审评方法的感受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庄子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
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制茶同样能让人在嫩叶的芬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从种茶到制茶,六大茶类工艺看似相同,却各有千秋。
绿茶重在把握它的鲜香与鲜味、爽口的感觉,以及微微苦涩后的回甘。
黄茶制作工序中有一个叫做闷黄的独特工艺,也就是形成黄茶品质的热化作用。
实际上就是用纱布或绵纸把茶叶捂住,让茶叶在湿热作用下微微发酵,形成独特的颜色和风味。
黄茶比起绿茶更加醇熟甘甜,但是鲜味不如绿茶。
白茶因为工艺比较简单,不炒不揉,只经过萎凋和干燥,是最接近茶叶本身的自然味道从视觉上来说,红茶具有乌褐的外形、红浓的汤色、红褐的叶底。
对制造红茶的茶树品种,要求多是茶多酚含量高,这样才能使红茶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明亮。
最突出的特点是其香气丰富高扬,味浓中带着鲜爽,回味持久。
虽然黑茶种类多,但有一个共同的加工工序:渥堆。
渥堆是黑茶独有的工序,是一个后发酵的过程,微生物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发酵,也是形成黑茶色、香、形、味的关键。
黑茶的汤色一般较深,因渥堆时间的长短,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黑茶的滋味比较特殊,其原因除了鲜叶原料比较粗老外,主要是由于黑茶独特的渥堆工艺。
茶汤的苦涩味不显,滋味变得醇和而甜润,有一种独特的木质醇香,但如果存储不好也很容易带上异味乌龙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特点,性和而不寒,无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兼有红茶之甜醇、绿茶之清香,其浓香和鲜爽的回味,是其它茶类不及的。
其实在认识制作每一种茶的时候,品鉴方法也被我们一一学会,从气味、色泽、味道等方面一一观察与分析,这其中对自己陶冶的情操都非常切合。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茶叶的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和湿看两部分,干评主要是对外形的鉴定;湿评主要审评茶叶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个项目。
(1)、外形审评将样茶罐里茶叶倒出拌匀,取200—500g放在样盘内,双手持样盘边缘回旋转动几次,然后借手势把盘内分散的茶叶收拢,使茶叶按形状大小、粗细、轻重等不同,有次序地分为上、中、下三段。
粗大轻飘的茶浮在表面叫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细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段茶。
审评时,先看面装茶,后看中段茶,再看下段茶。
外形主要看条索的松紧、嫩度、色泽、净杂四个因子。
结合嗅干香。
绿茶外形以嫩度、条索为主。
评定外形等次。
(2)、内质审评开汤前将审评杯碗按号码次序排在湿评台上,从茶样盘中准确称取有代表性的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放入碗内,然后用沸滚适度的开水从右到左冲泡满杯。
冲泡时从第一杯起即记时间。
随泡随加盖,盖孔朝向杯柄,5分钟后,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倒如审评杯里。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再尝滋味,后评叶底。
嗅香气:左手抓住已倒去茶汁的审评杯,右手半揭开杯盖,用鼻子靠近杯沿轻嗅或深嗅。
嗅时重复一、二次,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可以热、温、冷嗅相结合进行。
热嗅(温度大约为80-900C)重点判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温嗅(温度大约为550C)重点判别香气的优次;冷嗅(室温)重点了解香气的持久性程度。
评后分出香气优次,把杯子作前后移动,好的往前移,次的往后摆。
看汤色:看汤色,各碗茶汤水平要一致,茶汤中混入茶渣残叶,应用网匙捞出,后用茶匙在碗内打一圆圈,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央,后按汤色浓淡、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
尝滋味:茶汤温度要适度,茶汤温度以500C左右为宜,尝味时用茶汤从碗中取一汤匙吮入口内。
茶汤入口后要用舌头循环打转,动作要快,评味时茶汤不能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开水汤杯中漂净,不致互相影响,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强弱、爽涩、鲜陈、粗细及纯杂等评定优次。
1、茶叶审评方法:(1)、感官审评:对样审评和非对样审评。
对样审评分为单轨评茶(对照参照样进行单个茶样的评定)、双轨评茶(当两个茶样品质比较接近时,对照茶样进行两个茶样品质的评定)。
(2)、理化检验:物理检验和化学检验。
2、审评室要求:(1)、空气新鲜,无异味(2)、光线明快,阳光不能直射(产生光斑),自然光充足。
(3)、评茶室要干燥,如有条件安装除湿机。
(4)、评茶室要安静。
(5)、评茶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
3、评茶人员要求:(1)、在评茶之前,评茶人员不得抽烟、食用辛辣、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2)、评茶人员不得施脂粉,用香水,以免影响评茶的准确性;(3)、评茶人员应保持个人和评茶室环境的整洁。
(4)、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和评茶术语的应用。
4、泡茶水温一般要求:沸滚起泡为度。
5、大众绿茶、红茶、黄茶、白茶、花茶:3g,150ml,茶水比为1:50。
乌龙茶:5g,110ml ,茶水比为1:22。
黑茶、紧压茶:5g,250ml,茶水比为1:50 。
普洱茶: 3g,150ml,茶水比为1:50 。
6 、感官审评分:干茶审评【干看外形(形状、色泽、整碎、净度)】和开汤审评【湿评内质(汤色、滋味、香气、叶底)】,评定茶叶品质时应两者兼评。
评茶程序:把盘→称样→开汤→计时→过滤→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7 、称取茶样3g,由低级到高级,由左到右,投入审评杯。
8、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采制技术(采摘标准、方法、时间,加工技术等)鲜叶质量(栽培管理、肥培措施、生态环境、品种差异等)。
9、影响茶叶形状的因素:品种、栽培条件、采摘质量、制茶工艺技术、贮藏条件。
10、茶叶储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及其卫生条件。
11、茶叶色泽有色物质的分类包括:脂溶性: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溶性:黄酮类、花青素、叶绿素转化产物、多酚类氧化产物。
12、绿茶色泽的化学组成:(1)、干茶色泽及叶底色泽:脂溶性色素为主。
茶叶审评是一种什么方法茶叶审评是一种通过感官评价茶叶质量的方法。
它是通过观察、闻香、品味等手段来判断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等特性的过程。
茶叶审评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审评师具备丰富的品茶经验和敏锐的感官观察力。
整个茶叶审评过程通常分为外观评价、干香评定、冲泡香评、滋味评析、持久性评价等几个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茶叶审评的过程和步骤。
首先,茶叶审评的第一步是外观评价。
审评师需要仔细观察茶叶的外形和颜色,以判断茶叶的形状是否整齐、色泽是否鲜亮等。
外观评价还包括评价茶叶的片形、芽叶的完整度、茶汤的清亮度等。
接下来,是干香评定。
干香是指茶叶在未冲泡前的香气。
审评师需要闻取茶叶的干香,判断其是否干净、清香、持久等。
干香评定是茶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后,是冲泡香评。
冲泡香是指茶叶加入水后冲泡出的香气。
审评师需要仔细品味茶叶的冲泡香,判断其是否芬芳、浓郁、回味持久等。
冲泡香评定是茶叶是否具有独特香气和品种特点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是滋味评析。
滋味是指茶叶在口中的感觉和回味。
审评师需要细致品尝茶叶的滋味,包括茶叶的甜、苦、涩、醇、爽等口感。
滋味评析是判断茶叶品质和口感的重要环节。
最后,是持久性评价。
持久性是指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在口中的持续时间。
审评师需要评价茶叶的持久性,判断其香气和滋味是否持久,并且是否能够持续散发出来。
茶叶审评中,审评师不仅需要使用各种辅助工具,如品茗器具、茶杯、闻香杯等,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能力和经验。
他们要善于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和口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每一款茶叶的特点和优势。
茶叶审评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以便消费者能够通过茶叶审评结果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
同时,茶叶审评也有助于推广和传承优质茶文化,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茶叶审评是一种通过感官评价茶叶质量的方法。
它通过观察、闻香、品味等手段来判断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等特性,需要具备丰富的品茶经验和敏锐的感官观察力。
茶叶审评茶叶的审评一、红、绿茶的品质审评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
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
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
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二、香气:北方通称"茶香"。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
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
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三、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
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
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四、水色:也称"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
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
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五、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
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
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
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茶叶审评指南(绿茶审评)毛峰毛峰又称毛尖,是细嫩烘青的统称。
指绿茶初制中形成条索细紧,露茸毫的嫩烘青。
在小叶种地区制的毛峰,外形细紧,茸毫披露,显芽锋,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醇爽,叶底嫩绿明亮;大叶种制的,外形较肥壮,显露毫尖,色泽较黄或暗绿,香味较厚实,叶底肥嫩露芽。
审评毛峰茶,在外形上应注重干茶色泽与嫩度。
色泽嫩绿的为上品;茶绿的为中档;暗绿的为下档。
条索紧结的,色泽深暗的多。
毛峰在商品茶中色泽绿的价值大于色泽深暗的,故在审评时要重视色泽的绿翠程度。
嫩度应是一芽一、二叶占多数,如果是一芽三叶占主体,应作大宗烘青对待。
对香味的审评应注重香气的清香与滋味的醇爽程度。
在名优茶评比中,如发现有异味的,应作三类茶给分,在70分左右。
烘青绿茶在制绿茶的干燥过程中直接烘干的茶叶,为烘青或烘青毛茶。
审评毛茶时注重外形紧直程度与嫩度,应不带烟异气味。
审评级坯茶时注重嫩度与净度,符合于哪一个级档。
烘青外形较松,芽叶较完整,香气较清醇,滋味较清爽,汤色较清明,叶底较绿明完整,亦较耐泡,采用“通用型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烘青毛茶分5级10等或分7级14等,逢双等设标准样。
审评时按照实物标准样茶定等级。
某一套标准样茶,只适合于某一烘青茶,例如“浙烘青”只适合于浙江部分地区产的烘青茶级别对照样。
烘青毛茶经精制后称花茶级坯,分1~6级和片茶。
审评要点:1~2级坯,细紧有苗锋,不带梗;3~4级坯尚紧结,稍有茶嫩梗;5~6级坯,较空松,有茶梗,色泽枯暗。
炒青绿茶长炒青经精制后为眉茶。
其中珍眉外形紧结,色泽绿润起霜,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滋味醇厚,叶底黄绿,如外形松泡、灰色,香味不纯,有烟焦的为下档产品。
(1)眉茶花色出口眉茶标准样中分为:特珍、珍眉、秀眉、雨茶、贡熙。
具体花色品种见表。
各花色品质要求:品质正常,不着色,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质,无异味,不含非茶类夹杂物。
(2)眉茶评分原则贸易上审评眉茶品质,常采用法定的茶叶实物标准样为对照依据,一般采用比准"高"、“低”、“相当”的三个档次定级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