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比较及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95.56 KB
- 文档页数:1
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体系,它在企业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运作机制、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经验融入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我国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启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述,运作机制,优势,不足,结论,总结与展望,研究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运作,保护股东利益,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全球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经济体之一,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相对完善,经验丰富。
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和挑战。
对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其经验,优化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更能促进我国企业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作机制和优势,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这些经验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经营。
通过深入探讨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可以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重要参考,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美国萨班斯法案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解决很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使管理层更好地处理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竞争环境、多变的顾客需求和偏好,并重新构筑企业未来的增长;可以使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财产损失的风险,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但是,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应该考虑。
本文将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启示,初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概述所谓内部控制,就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
狭义地讲,内部控制仅指企业的财务控制和监控;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内部控制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授权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各种核算、审核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框架的演进轨迹,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下面将主要借鉴美国COSO委员会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一下内部控制的框架。
COSO委员会在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其构成要素包括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相结合。
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作业、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企业等五大要素。
这五要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结构中,控制环境居于内部控制的首要位置,包括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建立所有事项的基础。
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对比,研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在两国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得出造成我国内部控制监管现状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促进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愈加完善的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监管、上市公司、COSO框架The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f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ory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differences on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cause of the status of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ory system in China, and thus puts forward substantial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ternal control supervision system.Keywords: Sarbanes-Oxley, supervision, listed companies, the COSO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一、引言21世纪初,安然事件震惊全美,并且接踵而来的世通事件等等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无疑给美国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上强大的自信心狠狠的一击。
中美内部控制研究的比较摘要:内部控制的研究持续多年,各界认识保持对其的关注度,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财务丑闻财务造假案发生后,人们对其热情有增无减。
本文分析了我国与美国的内部控制在发展历程,目标,概念,框架上的异同。
希望对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有所助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最早出现于1936年(胡郑利,2008),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其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硕果累累,为各国所效仿,本文拟对我国和美国的内部控制进行比较,以对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建设有所裨益。
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发展较早,起初以英国为蓝本,后来逐渐超越英国。
18世纪,当出现公司制的企业形式时,企业的内部控制采用的是内部稽核制,20世纪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而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快了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建设,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制度”。
90年代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提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
sec亦相应地于2003年8月发布规则,具体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财政部在1986年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在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提出了内部控制包含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同时于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法规。
浅议中美内部控制比较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内容、目标、环境、手段、层次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内部控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我国与美国有关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试图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建议。
标签: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差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就必须要求我国的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中美内部控制理论存在的差异我国的内部控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上的研究,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笔者认为我国与美国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如下图所示)1.内部控制环境的差异。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来为美国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特别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在美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虽然也发生过安然等重大的财务丑闻,但总体看来其所占比例很低。
而在我国却存在相反的情况,在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仅1000多家,但违规者却众多,严重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和投资者的信心。
2.内部控制内容的差异。
我国与美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都经历具有自身特征的几个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如下表所示),3.内部控制目标的差异。
美国的内部控制目标同时注重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然而根据我国审计准则定义,内部控制更多关注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目的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会计的可靠可信及业务活动的合法,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由最初的查错防弊目标到最后实现企业战略等。
4.内部控制的手段差异。
美国的内部控制己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
而我国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还停留在以查错防弊为主,这也是由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不高,投资环境还不是良好,监管者的意识和素质不够高等因素决定的。
内部控制:美国的发展及启示一、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内部控制发展具有代表意义。
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制度,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内部牵制”制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美国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规定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总揽全过程。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进入20世纪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股份公司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西方各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管理,采取更完善、更有效的控制方法。
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
以账户核对和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
在三个构成要素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提要]近年来,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对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审计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让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各国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有效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披露。
美国是在内控审计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比较中美两国内控审计制度,有助于实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一)萨班斯法案颁布前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COSO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6年美国独立审计人员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提出风险控制的意识理念,促进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本世纪初,安然倒塌等舞弊事件相继发生,再一次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美国率先于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除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外,还要提供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要对经营者评价后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分别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在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基本规范》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一)《基本规范》颁布前的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从1996年到2005年,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
我国社会各界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
1996年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美国萨班斯法案与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比较及启示第一篇:美国萨班斯法案与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比较及启示美国萨班斯法案与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比较及启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王棣华/张小苓中国会计报 2012-04-20 14:15:06对《萨班斯法案》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吸收有用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企业内控体系,规范资本市场,重塑投资者信心。
加大对证券行业的监管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关于公众公司——监察委员会的条款,在我国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从社会各界吸收精英人士。
促进跨国监管合作。
随着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相应的各种经济犯罪也层出不穷。
因此,应该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严厉打击各种跨国犯罪行为,维持世界经济的新秩序。
加强注会行业的监管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实行,特殊的普通合伙制被纳入合伙企业的组织形式中,这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理想选择。
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轮查制度。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国外大都实施轮查制度,美国《萨班斯法案》规定,对上市公司超过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检查一次,对少于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每3年检查一次。
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多头监管和重复检查。
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现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浪潮的盛行,现在应该可以开始实施轮查制度。
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违反独立性的工作。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走出去”就必须提高执业质量,独立性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此,应该借鉴《萨班斯法案》,不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可能影响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但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应该批准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允许其从事非审计业务。
加大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保管责任。
《萨班斯法案》为了应对蓄意破坏审计工作底稿的情况,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所审计或复核的工作底稿至少保存5年,如违反此项规定将被处以罚款或20年的监禁或者予以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