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模式会影响绩效吗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5
扫一扫看全文2018年第17期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8.17.017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动因综述□张欣摘要:“土地财政”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环境下经济体制、组织制度内外矛盾的综合结果反映。
在短期内的确推进了地方政府城市化进程,为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注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长期来看,地方政府依赖土地的财政行为会引起地方政府官员扭曲经济发展方式,阻碍整体经济运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形成动因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文献梳理,基于逆向软预算约束理论,探索引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逻辑链,试图构建解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成因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原因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7-0023-02中国图书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是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中国所独有的社会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
虽然国外也有文献涉及“土地财政”问题,但鉴于我国与主要西方欧美国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根本不同,可供借鉴的文献较少。
所以,有关“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文献在国内居多。
陶然、徐志刚(2005)在研究城市化、农地制度与人口迁移问题的关系时,指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缺乏转移支付体系促使地方财权向上集中,造成地方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急剧严重。
整体来看,学术界关于“土地财政”行为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即在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目的研究、行为驱动力研究、行为约束条件研究。
西方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较早征收房产税,地方政府一直能够获取相对稳定的税源,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不会出现强烈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1]。
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分税制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加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急需强大的资金保障,刚好土地带来的高收益使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土地财政”现象,它成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格局,导致地方政府征地、卖地行为层出不穷。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中国,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而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针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为治理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政绩考核压力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与政绩考核压力有关。
作为政府官员,他们的工作绩效评价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率等指标挂钩,这就导致政府官员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目标,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手段来推动土地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政绩考核压力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一大驱动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杜绝简单的经济指标挂钩,强化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指标的考核,使政府官员的工作目标更加多元化,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土地财政化倾向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另一个驱动力是土地财政化倾向。
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性较大,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财政收入来弥补财政缺口,导致政府会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来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甚至违法违规出让土地,以获取更多财政收入来支撑地方政府的开支。
针对土地财政化倾向,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收入体系,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过度依赖,同时加强对土地出让的监管,遏制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出让土地的行为。
三、官员腐败现象官员腐败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又一驱动力。
一些官员利用职权之便,通过受贿行为来违法违规出让土地,获取非法利益。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需要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打击力度,完善反腐体系,加强监督,净化政治生态,减少官员腐败行为对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
四、土地制度漏洞土地制度的漏洞也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少漏洞,例如土地用途划分不够清晰、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分离等问题,这些漏洞为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漏洞来违法违规获取土地资源。
现代营销上旬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简政放权”不断推进,各地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各项政策持续颁布实施,“营商环境”的构建优化得到了多方关注和认可。
2019年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致力于打造稳定公平透明、释放动能、激发活力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构建稳定、公平透明的政企关系,要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让企业持续释放活力。
政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力,更因为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影响巨大,在营商环境的优化过程中,政府治理环境的改善首当其冲。
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内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经营绩效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水平的提高。
在《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太原市位列城市营商环境指数第42名,2021年位列第37名,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太原市纪委监委开通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山西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太原市委为给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出多项措施等。
政府治理环境是企业投资兴业的土壤,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优化政府治理环境对当地企业发展大有裨益,研究政府治理环境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对企业发展、对“服务型政府”建设都有极大的意义。
一、政府治理环境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中,政府治理环境是指企业所面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所营造客观外部环境,通过政务服务效率、政策、政企关系等方面影响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支持企业发展,是否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是否对企业发展具有包容性。
经营绩效主要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说明,为将其影响量化,在考虑数据可得的情况下,典型性地选取三家不同行业且在太原经营超过20年的企业作为案例企业,分别是鼎隆智装、山大合盛、亚森实业。
对盈利能力的衡量选用销售毛利率作为衡量指标,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为资产负债率,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为净利润增长率。
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及效益分析问题摘要实施土地开发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
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技术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科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效果的依据,也是土地开发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在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现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内涵和评价方法,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界定,结合当地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评价内容、方法、技术手段进行了评析,对今后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科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效果的依据,也是土地开发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重点介绍了土地开发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现行模式后,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效益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土地开发开发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界定,结合当地土地开发开发整理实际工作经验对国内外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效益评价内容、方法、技术手段进行了评析,对今后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土地开发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土地开发开发整理属于公益性投入,但必须取得良好的效益才能促使土地开发开发整理事业滚动发展,如何准确、科学地评价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效益也就成为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土地开发开发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土地开发整理前进行的,为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土地开发整理措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进行,这种影响评价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影响,根据影响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方案;二是在土地开发整理措施实施结束后的后效益评价,内容包括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价方法探析作者:肖峰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8期摘要:作为农业大国,为应对大量人口的粮食需求,中国近年对农村土地改造投入强度逐渐加大,并出台了系列促使农村土地建设的政策。
当前,农村土地全面进入综合整治阶段,整治面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重点建设方向,并得以持续强化,逐步形成以土地整治为依托,追求更高生产生活质量的氛围。
如何应对目前农村土地整治绩效欠佳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本文正是以新疆土地整治现状为出发点,结合新疆农村土地整治开展情况,提出影响农村土地整治的因素以及如何从实际上选择绩效评价方法,并提出提高新疆农村土地整治绩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197从近年农村土地整治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全国的粮食紧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粮食食品安全提升[1]。
因此,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农村土地整治现状1.1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1997年,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当下农村土地整治已成为国家大力建设的方向,这对城乡协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土地整治不断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由于以项目为载体,片面追求提升土地数量规模,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管理模式,造成了在土地整治开展过程中绩效不足以及无法掌控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矛盾[2]。
“十一五”期间,全国安排土地整治项目12.41万个,规模1107万hm2,资金3274亿元,实际新增耕地276.1万hm2,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066.7万hm2。
“十二五”规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60万hm2,完成2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总投资6000亿元。
二调显示全国农村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259m2,超过人均150m2的高限,整治潜力巨大。
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模式会影响绩效吗[内容摘要]政府投资是地方政府塑造土地开发行为模式的基础,它对企业绩效具有正负两种影响路径,在切除基础设施的传导路径后,政府投资对工业企业绩效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尤其对融资需求较大的工业企业制约效应更强。
通过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显著制约企业绩效的提升。
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对经营效益好的工业企业负面效应大于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对沿海地区、非国有企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绩效制约作用大于非同类工业企业。
鉴于土地依赖型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不断累积,扭转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开发;企业绩效;政府投资[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5)03-0087-11一、引言及文献综述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土地开发、房地产业泡沫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贤彬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会在土地市场上策略性设定土地出让价格和土地出让规模,进而利用土地出让收入与相关税收收入,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以推进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满足所需,还需借助土地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范剑勇和莫家伟的研究认为,债务不仅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增加GDP,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双重渠道吸引工业投资,推动地区工业增长,但这种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宏观研究土地开发对工业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文献较为常见,从微观层面研究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对工业企业绩效尚未见到。
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对接近的是关于房地产业膨胀导致制造业衰退的文献,范言慧等从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会引发制造业的“荷兰病”,其传导渠道是房地产业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本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制造业衰落,其中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
2010年11月第6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N anji 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ep,2010N o.6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分析赵 晖摘 要:提高政府绩效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是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关键。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存在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晰、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设置不合理、片面强调考核指标的细化以及指标体系的统一化等偏差。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弊端,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施政理念存在误区。
因而,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科学分析地方政府战略目标,尝试运用平衡计分卡设计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素。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平衡计分卡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608(2010)06 0017 07 收稿日期:2010 04 06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ZZB004)作者简介:赵晖,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10046提高政府绩效,不仅是应对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更是实施当前我国政府改革重要目标的紧迫任务。
所谓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履行职能的成绩和效果。
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是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深入开展,不利于我国政府改革目标的实现。
因而,构建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存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各级地方政府对阻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绩效考核指标做了许多改进,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在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上迈进了一大步[1],但目前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模式会影响绩效吗[内容摘要]政府投资是地方政府塑造土地开发行为模式的基础,它对企业绩效具有正负两种影响路径,在切除基础设施的传导路径后,政府投资对工业企业绩效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尤其对融资需求较大的工业企业制约效应更强。
通过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显著制约企业绩效的提升。
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对经营效益好的工业企业负面效应大于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对沿海地区、非国有企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绩效制约作用大于非同类工业企业。
鉴于土地依赖型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不断累积,扭转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开发;企业绩效;政府投资[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5)03-0087-11一、引言及文献综述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土地开发、房地产业泡沫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贤彬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会在土地市场上策略性设定土地出让价格和土地出让规模,进而利用土地出让收入与相关税收收入,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以推进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满足所需,还需借助土地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范剑勇和莫家伟的研究认为,债务不仅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增加GDP,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双重渠道吸引工业投资,推动地区工业增长,但这种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宏观研究土地开发对工业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文献较为常见,从微观层面研究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对工业企业绩效尚未见到。
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对接近的是关于房地产业膨胀导致制造业衰退的文献,范言慧等从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会引发制造业的“荷兰病”,其传导渠道是房地产业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本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制造业衰落,其中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房地产业进入的周期性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更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供经验证据支撑,助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
二、土地开发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及研究假说分税制改革以前地方政府的“市场分割”行为导致国内企业利用国外市场替代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对企业行为、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行为逐步转变为“土地开发”以实现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地方政府放松了对资源、要素流通的限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强化。
地方政府为了在土地开发中获取最大利益,需要创建繁荣的房地产市场,通过“招、拍、挂”等形式获取最大土地出让收益。
住宅商品化改革以及城市化推动了旺盛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加上土地供给垄断,导致在过去十余年房价急剧飙升,投资与投机性需求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
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不仅吸引了增量社会资本,也使其他存量资本产生回流。
同时,房地产的高盈利性拉高了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不仅使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剧增,更严重的是挤占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贷款空间。
两个方面的因素相叠加,进一步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绩效(见图1)。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理论假说1: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土地开发”的行为模式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制约效应。
房地产业和其他许多国民经济行业有着密切联系,房地产业的适度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会极大抑制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此,本文提出理论假说2: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行为模式对工业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呈非线性关系,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会对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严重的制约效应。
进入土地开发行为模式阶段,地方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它是塑造土地开发行为模式的重要依托和手段。
基础设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两种传导路径: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基建投资通过土地开发推高房地产利润,诱导金融资本流向,进而降低工业企业绩效。
本文提出理论假说3:地方政府投资对工业企业绩效具有正负两种影响效应,在剥离了基础设施的影响路径之后,政府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制约程度取决于不同类型企业对融资的迫切程度。
三、变量及数据描述(一)数据来源有关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9-2008年,样本范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统计口径包括“制造业”(90%以上)、“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
1999-2008年个体企业从162033家增至411407家。
在进行计量检验之前,需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借鉴谢千里等的筛选步骤,剔除工业总产值小于或等于0的样本;删除年度内企业员工数少于或等于8人的样本。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剔除不连贯的样本和数据缺乏的样本,最终到得236410个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
省级层面的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财政年鉴》等。
(二)变量测量及描述1.核心变量:(1)企业绩效(perform)。
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借鉴多数研究成果,用总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绩效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等于企业净利润除以企业总资产,总资产包括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
(2)土地开发(land)。
土地开发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解释变量,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除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代理变量,衡量地方政府土地开发程度。
(3)政府投资(inves)。
政府投资是塑造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基础和手段,并且政府投资领域将影响企业绩效。
本文用财政支出扣除公共管理服务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扣除的公共服务项目包括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和公检法司支出等。
2.企业层面控制变量:(1)劳动生产率(Inprodu)。
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绩效应该表现更突出,本文采用工业企业增加值除以年均从业人员数的对数表示,企业工业增加值按各地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1999年可比价格进行调整。
(2)企业所有制类型(type)。
企业所有制类型可以采用注册类型和实收资本两种识别方法,聂辉华等建议根据实收资本构成确定企业类型较为可靠,本文以国有资本金占实收资本的比重衡量企业类型。
(3)企业对外出口比重(export)。
工业企业的出口状况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以出口交货值占企业销售产值的比重测度企业的对外贸易状况。
(4)企业规模(Inasset)。
企业规模反映了该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衡量。
3.地区层面控制变量:(1)金融发展(finan)。
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会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
本文采用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保险费收入占GDP比重、保险费赔付占GDP 比重和境内上市公司数5个指标综合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程度。
通过采用主成分对指标进行合成,提取的第一主成分占全部信息量的85.66%,较好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量。
(2)基础设施水平(infra),是以等级公路里程与省区面积的比值得出的公路密度,衡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土地开发、政府投资与企业绩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和-0.092,大多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符合预期。
各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在0.7左右,表明计量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分层线性回归在采用分层线性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之前,先采用基本的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随机效应检验的LM统计量=16000,P=0.000,模型的随机效应非常显著,采用随机效应估计优于混和OLS估计。
同时,本文的样本来自一个较大母体,并未涵盖全部,并且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76。
通过以上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更为合适,回归结果见表1。
鉴于本文面板数据的变量个体分属于企业和省区两个不同等级的层面,如果直接采用普通面板数据OLS回归将会产生不一致估计。
分层模型或称多水平模型(Multilevel Model)可以消除多层数据结构带来的潜在偏误,如果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分层线性模型。
分层线性模型可以同时包含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在回归方程中允许存在随机偏离效应。
分层线性模型大致有随机截距、随机斜率和组内相关等多种形式,通常采用最大似然值法(ML)或受限最大似然值法(REML)估计。
根据需要,本文假定随机效应协方差结构为独立结构。
分层线性模型设定成哪种形式更为合适,可以通过似然比检验进行确定。
似然比检验LR的统计量为2096.46,p=0.000,表明省区层面变量随机斜率是显著的,选择模型(2)更为合适,回归结果见表1。
分层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土地开发的回归系数为-0.192,表明土地开发行为显著制约企业绩效,检验结果支持了理论假说1。
另外,地方政府投资对企业绩效也具有显著的制约效应。
政府投资在控制了基础设施的传导路径以后,对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制约作用。
土地开发和政府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动态变化,还需下文进一步研究。
控制变量中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绩效。
在企业层面,企业生产率提高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企业对外出口也明显提高企业绩效表现,与经验直觉基本一致。
企业规模过大和国有资产比重过高均显著制约企业绩效。
这些结果不是本文研究重点,在此不进行扩展讨论。
五、面板分位数回归传统计量回归是对变量条件均值影响程度的探讨,难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变化轨迹。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政府土地开发及政府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变化范围及分布形状,需要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
Koenker将分位数回归扩展到面板数据模型,提出了惩罚固定效应估计法。
其原理就是最小化因变量与其拟和值之差的绝对值,也即加权残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得到参数估计,它具有无需假设数据的正态分布、不易受离群值影响等优点。
面板分位数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本文236410工业企业分别属于31个省区,非时变的异质性省区效应与可观测变量高度相关,采用CRE面板分位数回归可以得到更可靠的估计结果。
在回归中,分位数分别取10%、25%、50%、75%和90%,估计出在不同分位水平上对应的解释变量参数值(见表2)。
从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看,在所有分位水平上,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均呈显著制约企业绩效,回归系数在[-0.073~-0.239]之间浮动。
10%的分位点土地开发的回归系数为-0.073,到25%的分位点时回归系数收敛到-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