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龙经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撼龙经》全文白话翻译原文注释及图解林来锦《撼龙经》的原古文作者杨筠松是唐朝人。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
古窦州(今广东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
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 834年),卒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 年)。
杨公善于寻龙捉穴,特重于形势地理的研究,因为其的理论方法非常实用灵验,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非常认可和接受,所以名扬天下,创造出了中国风水的第一大流派:形势派,也称江西派。
唐僖宗广明中(880 年),杨筠松在京城长安(今西安)担任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离京出走,先入昆仑山,后到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救贫先生。
在留赣州期间,在崇贤里黄禅寺(一说是在今赣州市于都县新陂乡象寨黄禅寺,又名飞云寺,今有更名为杨公寺;另一说是在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张军村,寺庙已拆除建了乡村小学,名为张家军小学)遇曾文辿,邂逅于方丈之内,交谈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风水学识所倾倒,遂拜筠松为师,朝夕跟随,竭尽弟子之礼。
后随师云游山川,寻龙捉脉,得杨筠松悉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
曾文辿遂渐通堪舆之道,成为杨筠松第一个高徒。
书中是先把世上各种山进行分类,什么山叫什么名字?分完种类就说各种山会在什么位置结穴(结生气),最后说每种山结的穴(生气)会呈现出什么样子。
如果有兴趣“细咽慢嚼”的品味这本《撼龙经》,真是会让人受益无穷。
据说杨公的一生曾写了好多部关于风水学的经典书籍;其中现在我们讲的这部《撼龙经》是杨公形势风水理论中的扛鼎之作,因此本书在我们研究形势风水中尤为重要;《撼龙经》这本书在编写中的理论是延续晋朝郭璞《葬经》的思想基础上,更加具体的讲解在什么山,什么位置,会结什么样子的“生气”(穴)。
林来锦白话翻译版《撼龙经》有7大亮点:(1)全书彩图达400余幅;(2)全书8万多字的白话文翻译;(3)全书结合上下文解读,不似他书的断章取义的碎片化解读;(4)全网原创首发,很多都是别处找不到,没人解释的知识。
撼龙经原文及白话文译著
《撼龙经》是一部古代武侠小说,原文中含有大量的古文和修辞手法,下面我将为你提供《撼龙经》的原文及其白话文译著。
《撼龙经》原文:
龙行九天,撼天动地,龙啸山河,撼风骤雨,龙吟九霄,撼雷霆电,龙吐水云,撼海河流。
龙者,天地之灵兽也,其力无穷,威严无比。
欲得撼龙之力,需修炼九阳真经,九阳之力方能撼动龙之威势。
白话文译著:
龙行九天,震动天地,龙在山河间咆哮,激起狂风暴雨,龙在苍穹中吟唱,震撼雷电,龙喷吐水云,激荡海河流域。
龙是天地间的神兽,它的力量无穷,威严无比。
若想获得撼动龙威的力量,就必须修炼九阳真经,只有九阳之力才能撼动龙的威势。
以上是《撼龙经》的原文及白话文译著,请注意,这只是一个
简单的示例,实际的《撼龙经》原文及其白话文译著可能因版本和翻译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撼龙经原文及译文《撼龙经》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样的主要内容,原文如下: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
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为杳冥。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
大率行龙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
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
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
龙神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
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踪者是。
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
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
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
平中仰掌似回巢,隐隐微微立邱阜。
【翻译】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
须弥山即昆仑山,杨公认为昆仑山是中国龙脉的最原始的祖龙祖山;昆仑山是支撑天地相连的骨杆;在风水中它就像人身上的背部里的脊椎一样重要;在这里是把大地比喻人体,把昆仑山脉比喻成人的背部和脊椎,把昆仑山山脉分出的山支,比喻成人的手脚四肢;后面杨公还会把黄河比喻成人的大肠,把江河蓄水之处比喻成人身上的膀胱等等;杨公在《撼龙经》的开头就告诉我们“天地骨”(太祖山) 的重要性,以及告诉我们寻龙勘穴,看风水要先抓住主要的“矛盾”,抓住最强的“能量源”。
比如在现实中太祖山的能量越大,它所能产生的孕育的穴场富贵程度就越高。
而勘测风水宝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好强大的太祖山以及观察龙脉的脉气是否能通畅的流通到穴场的位置。
楊筠松著楊益筠松撰上卷統論須獼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
如人背脊與項梁。
生出四肢龍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東為四派。
西北崆峒數萬程,東入三幃為杳冥。
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
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
分枝劈脈縱橫去,氣血鉤連逢水住。
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居公侯。
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地。
大率行龍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音身。
高山須認星峰起,平地龍行別有名。
峰以星名取其類,星辰下照山成形。
龍神二字尋山訣,神是精神龍是質。
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
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即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
兩水夾處是真龍,枝葉周回蹤者是。
莫令山反枝葉散,山若反兮水散漫。
外山百里作羅城,此是平洋龍局段。
星峰頓伏落平去,外山隔水來相顧。
平中仰掌似回巢,隱隱微微立邱阜。
便從邱阜覓回巢,或有鉤夾如旋螺。
鉤夾是砂螺是穴,水註明堂聚氣多。
四旁繞護入城裹,水繞山環聚一窩。
霜降水枯尋不見,春夏水高龍脊現。
此是平洋看龍法,過處如絲或如線。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迴環。
水纏便是山纏樣,纏得真龍如仰掌。
窠心掌裡或乳頭,端然有穴明天象。
山纏水繞在平坡,遠有圍山近有河。
只愛山來抱身體,不愛水反去從他。
水抱應如山來抱,水不抱兮山不到。
莫道高山龍易識,行到平洋失蹤跡。
藕斷絲連正好尋,退卻愈多愈有力。
高龍多下低處藏,四沒神機便尋得。
祖宗父母數程遠,誤得時師皆不識。
龍到平洋莫問蹤,只觀水繞是真龍。
念得龍經無眼力,萬卷藏真也是空。
垣局北辰一星天中尊,上相上將居四垣。
天乙太乙明堂照,華蓋三台相後先。
此星萬里不得一,此龍不許時人識。
識得之時不用傳,留與皇城鎮家國。
請從垣外論九星,北斗星宮系幾名,貪巨武曲並輔弼,祿文廉破地中行。
九星人言有三吉,三吉之餘有輔弼。
不知星曜定鎦銖,禍福之門教君識。
貪狼星第一貪狼頓起筍生峰,若是斜枝便不同。
斜枝側頂為破面,尖而有腳號乘龍。
腳下橫拖為帶劍,文武功名從此辯。
橫看是頂側是峰,此是貪狼出陣龍。
《撼龙经》全文杨益筠松撰上卷)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统论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
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帏为杳冥。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
大率行龙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音身。
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
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
龙神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
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踪者是。
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
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
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
平中仰掌似回巢,隐隐微微立邱阜。
便从邱阜觅回巢,或有钩夹如旋螺。
钩夹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
四旁绕护入城裹,水绕山环聚一窝。
霜降水枯寻不见,春夏水高龙脊现。
此是平洋看龙法,过处如丝或如线。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回环。
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
窠心掌里或乳头,端然有穴明天象。
山缠水绕在平坡,远有围山近有河。
只爱山来抱身体,不爱水反去从他。
水抱应如山来抱,水不抱兮山不到。
莫道高山龙易识,行到平洋失踪迹。
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却愈多愈有力。
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
祖宗父母数程远,误得时师皆不识。
龙到平洋莫问踨,只观水绕是真龙。
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藏真也是空。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垣局北辰一星天中尊,上相上将居四垣。
天乙太乙明堂照,华盖三台相后先。
此星万里不得一,此龙不许时人识。
识得之时不用传,留与皇城镇家国。
请从垣外论九星,北斗星宫系几名,贪巨武曲并辅弼,禄文廉破地中行。
九星人言有三吉,三吉之余有辅弼。
不知星曜定镏铢,祸福之门教君识。
《统论》原文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
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帏为杳冥。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
大率行龙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音身。
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
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
龙神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
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踪者是。
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
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
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
平中仰掌似回巢,隐隐微微立邱阜。
便从邱阜觅回巢,或有钩夹如旋螺。
钩夹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
四旁绕护入城裹,水绕山环聚一窝。
霜降水枯寻不见,春夏水高龙脊现。
此是平洋看龙法,过处如丝或如线。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回环。
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
窠心掌里或乳头,端然有穴明天象。
山缠水绕在平坡,远有围山近有河。
只爱山来抱身体,不爱水反去从他。
水抱应如山来抱,水不抱兮山不到。
莫道高山龙易识,行到平洋失踪迹。
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却愈多愈有力。
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
祖宗父母数程远,误得时师皆不识。
龙到平洋莫问踨,只观水绕是真龙。
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藏真也是空。
杨筠松《撼龙经》白话注释(统论部分—完整版)一、统论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
生出四肢龙突兀。
释:须弥山是天地的骨架,是居中镇擎天地的巨物。
象人的后背脊梁和颈脖子,生出四大枝脚,山龙高高耸立的样子。
注:须弥山风水上的理解为昆仑山。
突兀意思是高高耸立的样子。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为杳冥。
释:四龙生出四个世界,南北东西为四分支。
西北山高险峻数万程,东入朝鲜渺茫远处。
注:崆峒,这里指山高峻貌的样子。
“程”指里程,长度单位。
杳冥指极高或极远以致看不清的地方。
三韩是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
现在的韩国人和朝鲜人都称自己为“三韩子孙”,这一点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缘由相似。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释:只有南支龙入中国,孕育胎养祖宗之山,形势奇特。
黄河九曲好似人的大肠,长江屈曲像是人的膀胱。
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
释:分枝劈脉南北东西纵横奔去,彼此气血勾通连接,但遇水就停止。
大的龙脉结皇帝王爷居住的都城,小的龙脉结公侯居住的郡县。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
大率行龙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龙身。
释:其次结偏远小城镇,也有富贵居其地。
一般行龙自有其本原的性质,星峰众多错杂是龙身的性质。
注:磊落指山脉雄伟壮大的样子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
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
释:高山行龙须认众多山峰的起伏,平地龙行别有名堂。
山峰以天星的名称分类,因为上天星辰之气下照才使地面山峰成形。
龙神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释:龙脉和气势两字是寻龙的密诀,气势是山体的灵魂,龙脉是山体的表现。
不要说只有高山才有龙,平地就没有了龙的真迹。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
释:平地龙脉是从高山起脉发祖,高起山峰会在低处落脉结穴。
撼龙经原文及译文
【撼龙经】
落花纷飞春色浓,龙啸大地意澎湃。
如今欲得雏龙出,须取撼龙得殷勤。
如是撼龙数亿载,白昼黄昏未曾停。
遥望蓝天观浩劫,原来撼龙是大藏。
撼龙求得今方始,便如春雷声破冰。
若得雏龙归天庭,祸变为福是真名。
【译文】
春天花开,如雪纷飞,春色浓郁。
此时龙在大地上喊叫,意蕴深刻。
现在如果想孵化龙蛋,就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停地努力撼动龙蛋。
撼龙已经进行了亿万年,从白天到黄昏都没有停歇过。
远望蔚蓝的天空,可以看到一切的劫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撼龙的重要性和价值。
经过数亿年的努力,终于撼动了龙蛋。
就像春雷般轰鸣,掀起惊涛骇浪。
如果能够成功孵化雏龙归天庭,就能够将祸转为福,注定了真名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