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春秋百科词条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之一,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4年。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因为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被称为“春秋时代”。
这一时期是战国时期的前身,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六个主要国家的统治下,这六个国家分别是:晋、楚、齐、鲁、秦和燕。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君主和政府,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争夺领土和权力。
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冲突。
同时,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在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在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这些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对中国人民产生着影响。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 1。
《春秋》的主要内容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
元年)至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鲁国的国史。
其主要内容有
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活动: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
2. 自然现象:书中也记载了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
3. 经济文化:在《春秋》中,还记载了一些经济文化方面的事件,如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4. 历史事件: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52个诸侯国被灭。
有大小战事480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总的来说,《春秋》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多个方面,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春秋名词解释
春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和一个文化现象。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约为294年,也是东周时期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统一的多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是一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文献。
《春秋》是一部史书,由鲁国的孔子和他的学生编纂而成。
这本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外交、政治等重大事件,也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
《春秋》以事件的年份进行编排,每一年都有重大事件的简要记录,往往只有几十个字。
这种简略的记载方法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文化中,春秋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春秋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者有孔子、孟子等。
春秋思想强调礼仪、人伦、仁义等道德观念,提倡君主昏庸则废,民众反抗则夺权的政治理念,成为后世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重要参考。
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开始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和外交活动,形成了一个多国共存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相互争斗不断,一方面促进了军事、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诸侯国之间的不断消长。
总的来说,春秋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时期。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间段,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春秋时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
春秋简介及内容概括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大致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之间的时间段。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战国纷争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相互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被记载在《春秋》这部史书中,其中包含了鲁国官修的历史记录,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有着详尽的记载。
《春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事件、战争、外交活动等的记录,以及一些有关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的记载。
这部史书以简洁、朴实的文字风格,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其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春秋》全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毋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二、译文: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
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
郑庄公对她说:"制,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
别的地方你可任意选择,我唯命是听"。
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以京地作封邑,让共叔段居住到那里,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郑庄公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将是国家的祸害。
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
春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基本含义
1. 季节方面
2. 年龄方面
可用来表示年龄。
“春秋鼎盛”这个成语中的“春秋”就是指人的年岁,形容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二、历史文化方面的含义
1. 历史时期
在文言文中,当提到与春秋时期相关的事件、人物或者文化现象时,“春秋”就指代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
如“春秋之时,诸侯争霸。
”
三、其他含义
1. 岁月、光阴
表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如“数度春秋,物是人非。
”这里的“春秋”就是指岁月,经过了许多年,周围的事物虽然还在,但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泛指历史
在一些语境中,“春秋”可以泛指历史。
例如,“甘洒热血写春秋。
”这里的“春秋”并非单纯指某个季节或者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用一种富有诗意的方式表示书写历史、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事迹。
“春秋”是汉语词语,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
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
“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记录历史事件的方式。
史书名。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名字的由来的典故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名字来源于《春秋》这部史书。
下面是与春秋名字由来相关的两个典故:
1. 典故一:《春秋》的创作
据传,《春秋》是由鲁国的国君、孔子的弟子鲁哀公(姓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和记载各国的重大事件和变故。
公元前722年,鲁哀公即位后开始撰写《春秋》一书,后续的君主也将此书作为国家档案进行书写。
因此,《春秋》一书以时间和季节命名,意在象征着记录历史的时间。
2. 典故二:时间、季节与社会变迁
而春秋两个字分别代表了年份中的两个季节,春和秋。
《春秋》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25个年份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东周末年之际,社会风云诡谲,诸侯相争,国家动荡不安。
而春秋典故表示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态和政治格局的变迁。
春秋时期正是由盛转衰的时候,它象征着社会的变革和兴衰的替代。
因此,《春秋》这个名字常常被用来指代这个历史时期。
《春秋》全文及译文原文中干支纪年)的十八年正月暮春时节,公与齐侯(齐国君主)相见于泺.于是公与夫人就进入齐国.夏(四月)丙子(也是年份),公死于齐国.黄庭坚年五岁,已诵《五经》.一日,问其师曰:“人言《六经》,何独读其五?”师曰:“《春秋》不足读.”庭坚曰:“既曰经矣,何得不读?”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其父庶喜其警悟,欲令习神科举,庭坚窃闻之,乃笑曰:“是甚做处1、《墨子怒责耕柱子》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晏子春秋》原文: (1) 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翻译: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看过这个事情是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上看到的《左传》里根本没有这样写一查才知道这是《谷梁传》里的在成公元年里我翻译一下(鲁成公元年)冬十月,(鲁正卿)季文子秃头,(晋)克瞎了一只眼,卫国孙良夫是个瘸子,曹国公子网上有呀!不过是和《左传》《谷梁传》在一起的.《左传》《谷梁传》原文,前面的【经】经一,经二就是《春秋》的原文./f?kz=167821417/datalib/2004/Literat ure/SHL-DL/比如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春秋》原文及译注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原发布者:xiao865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3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习目标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
《春秋》全文及翻译《春秋》全文及翻译《春秋》全文及译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春秋定位:
“《春秋》乃是中國正式第一部歷史書,尚書各自分篇,只如保留著一些檔,或檔案。
……孔子的《春秋》則不然,它是歷史書中之編年體,前後兩百四十二年,從魯隱西元年開始,照著年月日一年一年地順序編下,以後中國便不斷有編年體的史書,直到今天。
”
“只有《春秋》以下,《通鑒》開始,中間有七、八十年未編上。
《資治通鑒》開始至今,一年也沒有斷。
這樣沒有一年中斷的編年史怕也只有中國有。
至於從《春秋》到《通鑒》,中國斷的八十年,在我的《先秦諸子系年》裏,也逐年來把他審定了。
”(這事顧亭林《日知錄》裏曾說過。
)
內容:
“《春秋》因是一部編年史,故其書取名《春秋》。
…標舉春秋兩字便代表了每一年。
”
“或許周王室早便分派史官到各國去,……其時各地史官,各以其所在地發生事變呈報中央王室,並亦分別報之各地史官,此之謂赴告。
”“當知史官之分佈當是周代一制度。
”
“但孔子作《春秋》,則是私家一著述,(而不是周代史官的官方性質記載)。
(但此私家著述則是根據周代派到魯國的史官的記載而後孔子整理加工成的,這個加工變化很大,從內容到思想)。
由政治轉歸了學術,遂開此下中國之史學。
”
《春秋》不僅僅是魯國的歷史了,“也不是一部東周王室史,而成為一部諸夏的國際史,也可稱為一部當時的天下史或稱世界史。
…主要
是部諸夏霸政的興衰史(全中國爭霸事業的興衰史)。
”
《春秋》裏有歷史批判,“所謂歷史批判,一部分是自然的,如此則得,如此則失,如此則是,如此則非,誰也逃不出歷史大自然之批判。
而另一部分則是道義的,由自然中產生道義。
自然勢力在外,道義覺醒在內。
孔子《春秋》則建立出此一大道義,明白叫人如此則得,如此則失,如此則是,如此則非。
”正是《春秋》這種自然與道義的批判作用,使“孔子以下歷史的亂臣賊子,則將由孔子之作《春秋》而知懼。
”
在方體方面,孔子《春秋》“既不是王朝之官史,也不是諸侯間各自的國別史,而成為當時的大‘通史’,亦可說是當時的世界史。
”這就是一種創造,是比西方人寫世界史早得多的一種世界史嘗試。
“正在全世界人類文化史史學史上有它卓然無比的價值。
”
“尚書難讀僅是字句不易通,而《春秋》難讀則並不在字句上。
後人要在字句在上來讀春秋,那是一條大錯的路。
春秋需講大義。
……孔在春秋誅亂臣,討賊子,這便是大義。
…夷夏之辨,這亦是大義。
”“最難講的便是《春秋》褒貶。
……這一體例(春秋的寫書體例)在宋代的理學家已講正了,但清代的考據家又糊塗再來重講,反講到大錯特錯。
”(錢反對清公羊學派從春秋體例的角度出發的所謂春秋的微言大義)。
“孔子《春秋》只是中國一部編年史的開始,又是在當時是創辟的一部民間的私家著作,而又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統觀點來寫的一部世界通史。
…直到此刻全世界還沒有這第二部這樣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