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在小儿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76.14 KB
- 文档页数:1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小儿下肢手术、会阴区、腹部手术的麻醉和镇痛多采用小儿骶管麻醉,小儿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局麻药用量小,不良反应小,对患儿影响小,止痛完善,肌松效果确切,肌松满意的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2010年3月~2011年8月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3月~2011年8月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患儿110例,男90例,女20例,年龄1~9岁,平均6.3岁;手术病因:四肢骨折38例,阑尾炎39例,腹股沟斜疝22例,膝关节鞘膜积液11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
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4mg/kg。
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并常规面罩供氧3L/分。
观察组以丙泊酚2mg/(kg·小时)维持麻醉下行骶管麻醉。
患儿取左侧卧位,先摸清两侧骶角,其联线的正中点即为其穿刺点。
常规消毒后用10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于穿刺点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后与皮肤成30°~45°角向上再进2mm,感觉有阻力消失感后抽吸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入0.25%布比卡因0.8ml/kg(含1∶20万肾上腺素),测试平面符合手术要求后开始手术。
对照组以氯胺酮4.0mg/(kg·小时)维持麻醉,个别病例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
两组病例术中输液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液10ml/(kg·小时)。
如出现明显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则给予快速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则加用麻黄碱及阿托品。
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观察组优47例(85.5%),良8例(14.5%),优良率100.0%,对照组优25例(45.4%),良15例(27.3%),优良率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探讨骶管麻醉是一种常用的局麻技术,用于小儿麻醉手术中。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组合,可以在小儿麻醉中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就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小儿骶管麻醉的特点小儿骶管麻醉是一种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中的一种麻醉技术。
相比成人,小儿的麻醉更需要谨慎,因为小儿的生理机能和药物代谢是不同的。
骶管麻醉是通过在患者的腰骶部位进行局麻注射,使得下半身麻醉,从而进行下半身的手术。
小儿骶管麻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小。
由于小儿的心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对于麻醉药物的耐受力要比成人差。
骶管麻醉相对于全身麻醉来说,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会更小一些。
2. 麻醉深度需要精准控制。
小儿的麻醉深度需要精准控制,一方面要保证手术安全,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麻醉后的不良反应。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可以在小儿麻醉中实现较好的麻醉深度控制。
3. 麻醉后恢复较快。
小儿的麻醉后恢复相对成人要快一些,因此在选择麻醉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可以在手术结束后较快地恢复麻醉。
二、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的应用通过实际临床应用,可以发现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骶管麻醉可以令小儿的下半身完全麻醉,从而使得手术操作更加方便。
复合丙泊酚可以快速达到麻醉效果,并且能够在手术中保持麻醉的平稳。
术后恢复也相对较快,使得小儿可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2. 安全性高。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的使用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使得手术更安全可靠。
1. 严格控制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的控制对于小儿麻醉非常重要,需要术中医护人员严格监控。
2. 避免麻醉过深。
麻醉过深会增加术后恢复的时间,可能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3. 术后的监护工作。
术后需要对小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的并发症。
五、总结小儿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探讨
骶管麻醉是一种在小儿麻醉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通过将药物注入到骶管的腰段进行
麻醉,可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减少了全身麻醉的风险,对小儿麻醉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在骶管麻醉中,复合丙泊酚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在小儿麻醉中
是否适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复合丙泊酚是一种靶控输注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剂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在骶管麻醉中,复合丙泊酚可以
提供深度的麻醉效果,使小儿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的状态,减少疼痛的刺激。
复合丙泊酚具有较好的药效持续时间和恢复时间。
在小儿骶管麻醉中,手术时间较短,对药物的要求是能够快速起效和迅速恢复。
复合丙泊酚具有较快的起效时间,能够迅速进
入小儿体内发挥麻醉作用,并且具有较短的半衰期,使小儿能够快速从麻醉状态中恢复。
复合丙泊酚还具有较低的呼吸抑制作用。
在小儿麻醉中,呼吸抑制是一个重要的安全
考虑因素。
而复合丙泊酚在骶管麻醉中使用时,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低,可降低呼吸功能
受损的风险,对小儿的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的保障。
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骶管麻醉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复合丙泊酚对神经系统的影
响相对较大,可能会引起小儿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复合丙泊酚的剂量需要与患
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匹配,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出现意识丧
失等现象。
在使用复合丙泊酚进行小儿骶管麻醉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
的剂量设定和监护。
小剂量丙泊酚氯胺酮辅助骶管阻滞在儿科手术中的应用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优点。
但由于小儿不合作和骶管阻滞本身镇痛不全,常需给予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
我院采用小剂量丙泊酚、氯胺酮微泵输注辅助骶管阻滞,用于儿科手术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小儿择期手术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个月~6岁,其中3个月~1岁15例,1~3岁28例,3~6岁27例;体重5.2~23 kg。
手术种类包括疝修补术27例、隐睾下降固定术8例、精索鞘膜高位结扎术9例、尿道下裂修补术5例、下肢手术11例。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氯胺酮组,B组为丙泊酚加氯胺酮组。
1.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 h,哺乳期婴儿禁奶4 h。
术前30分肌注苯巴比妥钠2 mg/kg,硫酸阿托品0.01 mg/kg。
患儿入手术室后给予肌内注射氯胺酮5 mg/kg,入睡后开放静脉,常规面罩给氧。
全部患儿给予行单次骶管阻滞,推入局麻药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和液0.5~0.7 ml/kg,以针刺皮肤疼痛反应测定阻滞平面,确定骶管阻滞成功后,两组患儿分别以如下不同药物剂量微泵输注:A组为氯胺酮2 mg/(kg·h),B组为小剂量丙泊酚+氯胺酮,输注速度分别为1~1.5 mg/(kg·h)和1 mg/(kg·h)。
根据镇静、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调整输注速度,使警觉/镇静(OAA/S)评分维持在2~3分。
手术结束前5分停药。
1.3 监测指标:用M8002A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
并按改良的OAA/S镇静评分标准和患儿术中反应评估镇静、镇痛效果,观察初醒时间和恢复期并发症。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观察莫子林摘要】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的效果。
方法将50例行择期手术的小儿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肌注氯胺酮6mg∕kg,待患儿入睡后,观察组采用氯胺酮1.5mg.kg-1.h-1+丙泊酚3 mg.kg-1.h-1连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1.5mg.kg-1.h-1+地西泮注射液0.25 mg.kg-1.h-1连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HR﹑R﹑SPO2,肌紧张程度和术中躁动情况、术后清醒时间。
结果观察组HR100-120次∕分,R22-30次∕分,SPO2在96%以上,术中呼吸平稳,无肌紧张,无躁动。
术毕停止泵药约30-50分钟清醒,而对照组HR110-140次∕分,R20-30次∕分,SPO2在96%以上,术中患儿时有躁动,肌紧张情况需快速推注药液后才能继续手术,术毕停止泵药清醒时间多在1小时以上,两组均无呼吸抑制现象。
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其镇静镇痛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地西泮麻醉,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抑制,术后清醒快,无不良反应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氯胺酮丙泊酚地西泮复合小儿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03-01氯胺酮是一种具有较强镇静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尤其是应用于小儿麻醉,但单独应用氯胺酮麻醉时,由于它具有升压和使心率加快作用,出现精神症状较多等不良反应,单独应用氯胺酮麻醉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了发挥氯胺酮的优点、减少其不良反应,我院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麻醉,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小儿择期手术50例,ASAI级,男27例、女23例,年龄1—12岁,体重9—30kg,手术时长40—120分钟,其中包皮环切术10例,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0例、并指整形术1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探讨骶管麻醉是一种通过骶管腔内给药实现麻醉效果的方法。
与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相比,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起效、疗效可控和副作用少等特点。
将骶管麻醉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麻醉效果和手术质量。
在小儿麻醉中应用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可以有效控制麻醉深度。
丙泊酚可以通过调整给药剂量来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减少术中的疼痛和术后的不适。
丙泊酚还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可以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全身麻醉常常会引起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尤其在小儿患者中更为明显。
而骶管麻醉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可以减少术中对全身麻醉药物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还可以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
相比于全身麻醉方式,骶管麻醉具有更小的手术创伤和刺激,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丙泊酚的短效特点也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避免了长时间的麻醉药物残留。
在小儿麻醉中应用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可以提高手术质量。
骶管麻醉可以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使手术过程更为顺利。
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药物,能够提供稳定的麻醉效果,令手术更加安全和精细。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
通过对麻醉深度的控制、减少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和促进术后恢复,可以提高小儿手术的效果和质量。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保证安全和有效。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探讨作为最常用的小儿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气管插管可以提供可靠的通气和氧合,适用于需要进行手术或检查的小儿。
然而,气管插管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近期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感染等潜在的并发症。
因此,围术期的全面评估和管理非常重要。
在小儿麻醉中,如何保证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
骶管麻醉是一种无痛或微痛的局部麻醉技术。
它在小儿领域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麻醉技术,因为它没有气管插管等一些呼吸道管理的要求。
在小儿腹股沟区麻醉引导下,一根骶管导管被准确定位在骶管,将药物注入到硬脊膜下面的蛛网膜下腔中,以达到麻醉和镇痛的效果。
然而,这种麻醉技术不仅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经验,而且也需要特殊的服务条件,因此这种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广泛。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全身麻醉药,非常适合小儿麻醉。
它动作迅速、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临床使用。
此外,丙泊酚的镇痛作用也能减轻小儿手术后的不适感。
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复合丙泊酚的骶管麻醉可以更加快速和有效地缓解小儿手术过程中的疼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复合丙泊酚的骶管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异,安全性高。
对比传统的全身麻醉,这种麻醉方法可以减少氧气的消费并缩短小儿的住院时间。
此外,因为没有气管插管等呼吸道支持装置,也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多项研究还表明,骶管麻醉比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更加可靠,因为它可以控制范围更广,包括整个小腿和足部。
总之,复合丙泊酚的骶管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是促进麻醉科技发展的重要一步。
它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麻醉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减轻小儿的不适感,同时保证了手术过程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然而,在进行骶管麻醉时, 也需要特别小心谨慎。
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进行术前评估, 在麻醉时注意监测血压、心跳等指标, 并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
只有做好麻醉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小儿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