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 格式:pdf
- 大小:11.91 MB
- 文档页数:98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1.定义和病因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是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突然死亡。
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美国所有心脏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征所致者高达80%以上。
心肌病占10%~15%。
其余5%~10%的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病因酿成。
2.临床表现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致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不同病人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病人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终末期是由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至发生心脏骤停,持续约1小时以内。
此期内可出现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搏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意识突然丧失。
下列体征有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
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室颤动发生后,病人将在4~6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持续性室速引起者时间稍长些,但如未能自动转复或被治疗终止,最终会演变为心室颤动或心搏停顿。
心搏停顿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脏骤停,进展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更为短促。
3.心脏骤停的处理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1)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偶有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
可发生于原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
91%以上的SCD是心律失常所致,但某些非心电意外的情况,如心脏破裂、肺栓塞等亦可1小时内迅速死亡,但发生机制及防治则与心律失常性猝死相异。
随着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通过其监护系统对SCD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流行病学在工业化国家中成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冠心病导致的SCD,SCD 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每年0.36~1.28/1000,但未送医院的猝死未统计在内。
因此,人群中SCD的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在不同年龄、性别及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中,SCD发生率有很大差别,60~69岁有心脏病病史的男性中SCD发生率高达每年8/1000。
80%的医院外猝死发生于家中,15%发生于路上或公共场所。
首钢居民1974~1991冠心病猝死率11.35/10万;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的多中心前瞻性系列研究(国家十五公关课题)首次得出中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提示中国的心脏性猝死防治工作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