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08 KB
- 文档页数:3
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学透视[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外部环境成本产生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各行业或产品的特点进行了深层剖析,提出了解决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外部环境成本;外部成本内部化;经济学分析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
与此同时,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成本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环境会计中研究更多的是环境成本的核算,即试图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把企业所应承担的环境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通过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用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决策的相关信息,也为企业外部人员提供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状况的相关信息。
但就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环境成本包括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两部分,如何将企业产生的外部环境成本也纳入到内部环境成本的核算中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既考虑到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又兼顾微观层面企业自身经济的利益,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一些措施。
二、外部环境成本的经济学分析在联合国“改进政府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文件《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将环境成本广义地定义为“与破坏环境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全部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
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于是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就被竞相排放到环境中,这与环境保护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外部效应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过去片面追求增长效率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新的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如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使环境污染这种消极外部性内部化,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的理论渊源、自身特点及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问题作一探究。
1.外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关于外部性的涵义,有许多学者曾对它作了探讨。
丹尼尔·史普博(Daniel Spulber)将外部性定义为:“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
”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或“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称为外部性”。
按照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当有人被强加了非自愿的成本或利润时,外部性就会产生。
更为精确地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机构对他人福利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
综合上述观点,外部性的涵义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而言的。
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从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
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一)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二)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三)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11. 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兼与敖荣军等同志商榷。
浅析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式摘要:摘要:本文以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为基础,从其与政府干预的依赖程度强弱、与市场调节的依赖程度强弱两个维度,将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式划分为四个大类,并逐个分析比较其优点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一种较好的内部化方式。
关键词:关键词: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一、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术语。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溢出效应(Spillver Effet)。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即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或者也可以说,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对他人造成损害或带来利益,却不必为此支付成本或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由此,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积极的外部影响或称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消极的外部影响或称外部不经济)。
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界定与有效消除负外部性上,将污染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所谓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有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
二、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有关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或途径的讨论有很多,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文献。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分析,本文以与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强弱为标准,将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划分为四个大类: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政府效率方式,不需政府干预的完全自由化市场方法——市场效率方式,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全不需要政府和市场的社会准则方式。
1.政府效率方式政府效率方式以政府干预为主,主要包括政府直接管制措施和征收污染税(庇古税)。
政府的直接管制是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即法律或规章制度)对环境污染外部性的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and-and-ntrl)。
环境污染负外部性效应内部化方式的择优选择摘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各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一些相关文献与文章,简单统计介绍了一些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对这些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择优,最后结合我国环境污染实际提出一些治理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外部性、命令控制方法、经济刺激方法、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一、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及大致途径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经济现象。
当个体的经济决策经过非市场的价格手段直接地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个体的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 并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变量时, 那么对前者来说就有了外部性。
所谓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性效应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从而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内部化的四种主要途径:一是来自于政府的直接管制,二是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手段,三是厂商的自愿协商,四是依靠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以规章制度对环境污染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实施排污标准控制,即由政府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强制实施的某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限度。
经济激励手段,是指从影响成本和收益人手,利用价格机制,采取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污染者减少甚至消除污染.从而使污染外部性内部化,以便最终解决环境污染负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手段。
对于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来说,经济激励手段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
自愿协商即是指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自己来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一种完全自由化的市场方法。
社会准则就是一种不依赖于政府和市场,而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对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环境污染者进行制约,运用这种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民文化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作用。
二、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两种具体方法的对比择优上述几种环境污染内部化途径在具体实施中往往被被分为两种具体方法:命令控制方法和经济刺激方法。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引言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无论是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还是土壤退化等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环境问题往往与外部性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外部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对策。
一、环境外部性的概念和类型环境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一种经济或非经济效应,且该效应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内部化。
根据其性质和产生途径,环境外部性可以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两种类型。
1. 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个体的行为给其他个体造成的损害或消极影响。
最常见的例子是污染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例如,工厂的排放污染物导致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下降,这是一种负外部性。
2. 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产生的有益或积极影响。
例如,某个人接种疫苗后不仅自己免疫了某种疾病,还减少了其他人感染该疾病的风险,这是一种正外部性。
二、环境外部性的原因环境外部性的产生原因主要有技术原因、制度原因和信息不对称等。
1. 技术原因技术原因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特性导致的环境外部性。
例如,某些生产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如果没有进行适当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制度原因制度原因主要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不足等问题。
在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或个人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成本,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政府在环境监管和执法方面的不完善也是制度原因之一。
3.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程度不同所引发的问题。
例如,购买某种商品时,消费者对其环境影响往往了解有限,而生产者则可能不愿意披露相关信息,这导致环境外部性难以准确评估和内部化。
三、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影响环境外部性对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公平性等方面。
1. 市场失灵环境外部性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环境经济学的内外部性与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配置和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分支,通过分析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中,内外部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环境政策则是应对内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内部性内部性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在做决策时,对其自身以外的其他人或者企业造成的影响未被充分考虑。
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一种负的内部性。
相反,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同时提供了清洁的环境,这就是一种正的内部性。
内部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环境政策来纠正这种失效,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市场参与者以外的人或者企业造成的影响。
在环境经济学中,外部性主要指的是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一家工厂的废水污染了河流,附近居民的健康受到了威胁,这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无法充分考虑到环境成本,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实施环境政策,通过征税、排污许可证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得经济活动对环境负面影响内部化。
三、环境政策环境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环境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在解决内外部性问题时,环境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种常用的环境政策工具是经济激励措施,例如征税和补贴。
征税可以使企业内部化环境成本,使其在决策中考虑到环境损失,从而减少污染排放。
补贴则可以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管制措施,例如制定排放标准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通过设置严格的排放限制,可以强制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排污许可证制度可以使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减排效益。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分析提要外部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而产生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往往是相关行为者非自愿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某小区用电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庇古税”和“科斯手段”,并对两种方法做了简要的对比,提出了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
一、外部性基本内涵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联之中,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干扰是必然存在的,形成经济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据考证,最早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剑桥学派的两位奠基者亨利•西奇威克和阿弗里德•马歇尔。
尤其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问世的巨著《经济学原理》中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
自马歇尔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补充了“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这一对概念。
对外部性的认识有许多种: 1、“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受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
” 2、“当一个或者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反过来说,只要有人承担了他人的行为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
” 总的来说,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就是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负外部性就是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
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因为,在正外部性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但社会从私人经济活动中所得到的额外利益,并未通过一定的手段或途径转移到该经济主体手中,这使该经济主体不会增加生产或消费。
在此情况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该经济主体对资源的使用不足。
ValueEngineeringNo.2,2009价值工程2009年第2期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式———兼论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推行Theinternalizationalmeasure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externality———BothAnalysesSettinguptheSystemofTradableEemissionPermitsinChina杨巧YangQiao(仰恩大学经济学院,泉州362014)(SchoolofEconomicsYang-EnUniversity,Quanzhou362014,China)摘要:本文从外部性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理论界将环境污染外部性进行内部化的几种方式,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即排污权交易制度。
Abstract:Basedonexternalitytheory,thearticlesummarizesseveralinternalizationalmeasure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externality,andsofindsonegoodmeasure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externality,namedthesystemoftradableemissionpermits。
关键词:污染外部性;内部化;排污权交易制度Keywords:pollutionexternality;internalized;systemoftradableemissionpermits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02-0023-030引言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现象。
通常人们认为,当个体的经济决策经过非市场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个体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并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变量时,那么对前者来说就有外部性存在。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外部性作为一种经济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环境外部性的概念、类型、经济影响和解决方法,旨在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首先,环境外部性是指个体行为对其他人或社会整体产生的非市场化影响。
一方面,环境外部性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分别指个体行为对他人产生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直接威胁到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正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一个人接种疫苗后,不仅自己受益还间接保护了周围人群免受疾病侵袭。
其次,环境外部性对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负外部性首先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由于环境外部性的存在,个体行为仅考虑了私人成本和利益,而未考虑外部成本和利益。
这导致了资源在经济中的非理性配置,造成了环境的过度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其次,环境外部性损害了社会福利。
由于环境外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的整体福利受到严重损害。
最后,环境外部性也带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通过立法、税收和监管等手段来引导、约束和修正个体行为,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
接下来,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经济手段。
首先,可以通过内部化外部性的方法来引导个体行为。
通过设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规章制度,对个体行为进行限制和激励,以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其次,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整个体的行为。
例如,通过征收污染排放税或制度排放权交易来对污染行为征收成本,使污染行为者承担负外部性的费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来鼓励正外部性的产生,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然而,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时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跨国界性,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例如,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其次,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内部化策略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内部化策略学号:姓名:专业:⼆零⼀五年五⽉【摘要】使资源市场的外部性内部化,最关键和根本的是资源的定价问题。
⽽现在中国的循环经济运⾏体制反应出资源的定价机制并不完善,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仅从理论上的难点分析,最主要的是技术⼿段难达到要求,因⽽也就有了以此为导向的相应的改进⽅向。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定价;外部性的内部化;技术1、背景和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介绍⽣态问题正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循环⽣态是⾃然⽣态系统⽣存发展的基本对策。
在此基础之上,循环经济应运⽽⽣,它是基于循环⽣态原理运⾏。
并按系统⼯程⽅法组织的具有⾼效性的资源代谢过程在现在的基础之上。
促进传统的资源掠夺和环境耗竭型产品经济向新兴的循环经济转型。
就需要从循环经济的⾓度出发,重新探讨资源的开发利⽤问题。
循环经济(Circulate econom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o年代提出的是指建⽴在⽣态学理论基础上的⼀种⽣态经济形式。
循环经济活动必须在⼀定的⽣态经济系统中进⾏,必须依赖于⽣态资源的供给就其空间尺度⽽⾔可⼤可⼩、⼩到⼀个社会经济单位--企业,⼤到⼀个国家乃⾄全球。
资源包括⾃然⽣态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个要素。
⽽循环经济围绕着资源再⽣展开。
在这个范围内讨论的资源应该是⾃然⽣态资源。
简单地说。
就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然界中对⼈类有⽤的⼀切⾃然要素循环经济主要强调对⾃然资源的循环再使⽤。
强调对⽣态环境的保护以达到整个⽣态系统的平衡。
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市场性的影响。
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
主要是⽣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的存在使资源最优配置的外际条件被破坏,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
最⼤限度地减弱以⾄于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
将外部问题内部化。
是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标之⼀现在校正外部性的理论⽅法主要有两种。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引言环境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对其他个人或企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内在反映。
环境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环境外部性进行经济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环境外部性的类型1. 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的是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未得到内在反映。
典型的正外部性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和生态保护等。
例如,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这将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指的是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未得到内在反映。
常见的负外部性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噪音扰民以及资源过度开采等。
以工业排放为例,当个体企业仅仅考虑了生产成本而忽视了环境成本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性。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外部性的影响机制环境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存在差距,进而影响着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当环境外部性出现时,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社会成本或价值。
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1. 市场失灵环境外部性对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扭曲,导致市场失灵。
对于正外部性,未计算的外部效益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可能导致创新和环保投入的不足;对于负外部性,未计算的外部成本使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进而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2. 社会公平环境外部性使得资源和福利分布存在不公平现象。
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或企业获得了额外受益,但其他人并未分享这些额外利益。
相反,负外部性会对社会造成额外的成本和负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1. 本文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正外部性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不参与该活动的第三方产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反映这种影响,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解决正外部性问题,实现其内在化,是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及其绩效,特别是比较庇古和科斯两位经济学家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
庇古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手段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化,而科斯则从产权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明确和交易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正外部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随后分析庇古和科斯的理论观点,最后评估这两种途径的绩效,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为理解和解决正外部性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外部性内在化的理论基础正外部性内在化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通过某种机制或策略,将原本对外部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转化为经济主体内部的收益。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还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庇古和科斯是两位在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上有着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
庇古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庇古税”上,他认为,当存在正外部性时,政府应该通过征税的方式,使得经济主体能够将其产生的正面影响转化为自身的经济收益。
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会考虑到其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正外部性的内在化。
庇古税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矫正市场失灵,还能够引导经济主体进行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而科斯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在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自愿的谈判和交易,实现正外部性的内在化。
科斯的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市场机制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正外部性问题。
在科斯的理论框架下,政府的作用在于保护产权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浅析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及其解决方式作者:苏子铭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52期[摘要]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将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围绕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的两种手段的特点和效果进行归纳和比较,讨论了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将多种工具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进行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并就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前景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可持续[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2-0149-021 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两种方式在经济学中,生产者的成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制造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以及预期价格;②制造产品使用的资源成本;③制造产品或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治理和保护成本。
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企业的实际成本一般决定于第一类和一部分的资源成本。
只有使用外部力量,使企业实际成本和定价包含上述三类成本,才能迫使企业在环保方面主动采取措施。
只有通过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之后,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企业才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考虑,努力减少污染,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1.1 庇古理论与环境税1.1.1 庇古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或者称为“庇古理论”,是20世纪初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提出的。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对外部性根源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后提出,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性引起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相偏离的问题,而要真正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引入外力。
于是庇古提出,要依靠政府力量通过对负外部性生产者进行课税或罚款对外部性问题进行干预和解决。
通过课税,可以增加负外部性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使其个人边际成本上升,并最终等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边际成本。
课税的税率和税基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资源的消耗与浪费程度有关。
1.1.2 环境税环境税最早可以追溯到由庇古提出的庇古税(Pigouivain tax)。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内外部性一、引言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外部联系。
环境污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副产品,经济增长则依赖于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内外部性关系,以及如何寻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内部性影响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内部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污染导致资源浪费。
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被消耗于生产过程中,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和污染。
其次,环境污染引发生态恶化。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物灭绝、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环境污染增加了人群健康风险。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从而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最后,环境污染限制了创新和技术进步。
环境污染会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公司研发的积极性和投入,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影响与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内部性影响相对应的是,经济增长也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外部性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带来了排放增加。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废水废弃物,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
其次,经济增长导致资源耗竭。
为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和消耗,这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再次,经济增长推动了城市扩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开发为工业园区和居民区,刺激了土地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最后,经济增长不平衡导致环境不均衡。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平衡需求,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环境不平衡和资源枯竭。
四、寻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非是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协调的。
首先,政府必须加强环境监管和法规制度。
通过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监管机制,推动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重视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环境污染是最典型的消极外部行为。
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环境消极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主要表现为“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两种路径,对比以这两种路径为理论渊源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异同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对于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完善政府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部性,内部化,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
过去片面追求增长效率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新的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如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使环境污染这种消极外部性内部化,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的理论渊源、自身特点及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问题作一探究。
1.外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于外部性的涵义,有许多学者曾对它作了探讨。
丹尼尔·史普博(daniel spulber)将外部性定义为:“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
”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或“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称为外部性”[2]。
按照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当有人被强加了非自愿的成本或利润时,外部性就会产生。
更为精确地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机构对他人福利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3]。
综合上述观点,外部性的涵义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而言的。
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从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
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
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缺陷”导致外部不经济。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自利的人们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
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
在产权不明晰或者是公共产权领域里,由于自利心的作用,“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
在环境领域,企业向环境任意排放“三废”等行为,是外部不经济的典型例证。
由于污染排放者无需承担消除对其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成本,其私人成本就小于社会成本。
这样,污染者仅从自己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出发选择“最优”产量,具有过度生产的动机。
这就说明,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它只能使某些私人的福利达到最大,却无法使社会的福利达到最大。
二是“产权模糊”导致经济外部性。
由于资源环境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也就是说环境资源领域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
如对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那些洄游性鱼类资源,很难建立有效
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
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
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
无论是在市场经济还是在计划经济中,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
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其私人内部成本的降低紧密相连,或者有时还出于生产过程中某些便利的考虑,因而各个厂商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即使有个别厂商主观上愿意努力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试图减轻经济活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没有达到执法的普遍性约束情况下,只要找不到既能减轻外在影响、又不会增加私人成本的办法,激烈的不规范市场竞争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还是会迫使他随波逐流。
2.环境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不同路径的理论渊源
西方经济理论由于在关于外部性产生原因认识上的分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
本文着重分析庇古和科斯的基本观点。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其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给其他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需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
这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外部性场合通过政府行为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使生产稳定在社会最优水平。
庇古提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同时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
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
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净产值大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部门实施征税,以迫使厂商减少产量;对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以鼓励厂商增加产量。
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pigou tax)”。
1960年,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ronald coase)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他在该文中证明,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庇古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主体总会将外溢成本和收益考虑在内,社会成本问题从而不复存在。
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而且科斯将其进一步发挥成为所谓的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他通过对“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的谷物增长”的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损害问题的主要论点: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
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
可见,科斯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私人之间可以达成协议,从而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就会消除。
研究科斯与庇古的观点,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在于政府作用范围是大还是小,干预手段是直接实施抑或间接实施的问题。
科斯理论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使产权明晰,应该放任私人的市场交易去取得有效率的结果。
庇古认为,由于技术原因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不可能覆盖整个社会,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有限,在环境外部性问题上应更大程度地依赖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直接干预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
3.环境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路径的比较分析
环境经济手段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
由于科斯与庇古在外部性内部化路径上的分歧,相应的
环境问题解决路径就有了倾向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和倾向于政府干预作用的区分。
经济学理论界将主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庇古手段,而将主要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科斯手段。
庇古手段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科斯手段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庇古手段中的排污收费和科斯手段中的排污权交易在污染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种路径都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有其适用条件。
在选择污染控制手段时必须要考虑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3.1 关于排污收费制度的分析
197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
这一原则的定义是,污染者应当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根据这一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了排污收费或环境税制度来治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