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颅内段血液供应显微外科解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耳鼻咽喉科面神经的应用解剖一、面神经的组成面神经为第VⅡ脑神经,出颅后弯曲行走于颞骨内,是人体中在骨管内行程最长的神经,从其中枢到末梢之间的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导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瘫。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由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一)面神经的成分面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被盖部的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上涎核,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有关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的黏膜腺,司上述腺体的分泌。
因出脑桥后走行于运动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之间,又称中间神经。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弯曲处的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黏膜的味蕾和腭部的味蕾,中枢突终止于脑干内的孤束核。
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郭及小范围外耳道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二)面神经的行程及分支1.面神经的行程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较大的运动根从面神经丘发出,自脑桥小脑角区,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较小的混合根(也称中间神经)自运动根的外侧出脑,和位听神经进入内耳道,两根进入内耳门合成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在面神经管内,先向前外,继而向后外,转折处称为面神经膝部,干上有感觉性的膝状神经节,先水平走行,于外半规管后下方下行于鼓室后壁后上方,后垂直下行经茎乳孔出颅,到达面部后发出耳后神经、二腹肌支和茎突舌骨肌支,支配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向前进入腮腺,在其内分成5个终末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和颈支,支配面部表情肌。
面神经颅内段血液供应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成人尸体头颅标本20具,含40侧桥脑小脑角区,其中男14例,女6例,均经福尔马林固定。
所有标本桥脑小脑角区均无肿瘤,椎基底动脉无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肉眼观小脑无异常,头颈部无外伤及畸形改变。
1.2 方法沿眉弓上缘及枕外粗隆上缘1cm水平锯开并移去颅盖骨,十字切开硬脑膜后,在中脑下丘水平切断脑干取出大脑半球,沿两侧岩部附着处切开小脑幕,并翻向后以暴露桥脑小脑角区。
小心撕开切除蛛网膜。
在莱卡MS手术显微镜(3~9倍)下解剖、观察,并进行有关数据的测量。
2 结果2.1 面神经颅内段主要供血来源面神经为第七对颅神经,是混合型神经,它主要支配表情肌,面神经颅内段位居桥脑小脑角区中间位置,在桥脑小脑角面神经靠近脑桥下缘即桥延沟外侧出脑干,有两个根组成,即较大的运动根和较小的中间神经,此段面神经根的血液供应100%的来自小脑下前动脉分枝。
2.2 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关系小脑下前动脉在内耳门前走行在面听神经之下的为19侧(47.5%);走行在面听神经之后的为8侧(20%);走行在面听神经之上为3侧(7.5%);穿行在面听神经之间4侧(10%);走行在面听神经之前6侧(15%)。
3.2 面神经颅内段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研究在桥脑小脑角显微外科手术中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意义血液供应对面神经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迷路动脉为小脑下前动脉的分支,为靠近管内段的面神经提供血液,该动脉在术中最易损伤,严重损伤时将导致永久性面瘫。
另外在桥脑小脑角区听神经瘤的手术中,面神经形态及其血液供应关系常常受肿瘤的压迫或侵袭而发生改变。
如果小脑下前动脉走行于两神经之间,肿瘤会抬起前庭耳蜗神经而使其向前移位;如果小脑下前动脉位于神经的上方,肿瘤则使小脑下前动脉向上方移位。
从小脑下前动脉发出的迷路动脉、回返穿通支和弓下动脉常被肿瘤拉长。
术中应仔细识别和分离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保存瘤周血管主干与迷路动脉,注意保护脑干的供血动脉。
面神经发表者:王耀文6361人已访问收藏面神经(图16-22)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向前进入腮腺,面神经在腮腺内交织组成腮腺丛,自腮腺边缘呈辐射样发出5条分支,支配面部表情肌。
根据解剖部位由上而下,依次有以下分支。
(一)颞支常为2支,经下颌骨髁状突的浅面或前缘,从腮腺上缘外出至SMAS下,越过颧弓后段的浅面行向前上,分布于额肌与眼轮匝肌。
该支受损引起同侧额纹消失。
(二)颟支多为2~3支,在耳屏前3.0cm左右,经腮腺上缘和前缘穿出,上部分支较细,越过颧骨分布于上、下睑的眼轮匝肌;其下支较粗,循颧弓下方及面横动脉之下平行向前,分布于颧肌及上唇方肌深面。
颧支损伤可造成睑裂闭合不全。
(三)颊支常为3~5支。
距耳垂沟约5.o~5.5cm,自腮腺前缘穿出,位于嚼肌筋膜的深面,与腮腺导管平行向口角。
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者为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恒定,其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间切迹与鼻翼下缘连线的上方;位于腮腺导管下方者为下颊支,在口角平面或稍上方向前走行。
因此,腮腺导管可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重要标志(如图中的7为腮腺导管,在7的上、下各有一个3为面神经颊支)。
颊支分布于颊肌、口轮匝肌、笑肌、上唇方肌等。
上、下颊支在行程中常相互吻合成网,如术中不慎将部分颊支损伤,其他分支有一定代偿作用。
(四)下领缘支下颌缘支出腮腺后,在咬肌筋膜深面沿下颌缘走行,在咬肌前缘横跨面动脉向前进入下唇诸肌。
因此,游离咬肌表面的SMAS时,只要紧贴颈阔肌深面分离,不破坏咬肌筋膜,不会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
但到了咬肌前缘,应终止操作。
如果手术损伤了下颌缘支,会引起下唇诸肌瘫痪,出现口角歪斜。
(一)面神经的组成及其走行方向面神经由两根组成,于脑桥下缘出脑,两根神经之中较大者为运动根,小者为感觉根,两根经过内耳道时合并。
在颞骨岩部,面神经居于弯曲的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管起于内耳道的底部,开口于茎乳孔。
面神经主干是指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分叉处的一段。
面神经颅内段血液供应显微外科解剖
【摘要】目的: 研究颅内段面神经的血液供应及与供血血管相对位置的显微解剖关系。
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乳胶红的成人尸头20个(共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对实验测量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在40侧尸头标本中颅内段面神经均由小脑下前动脉分枝供血。
②小脑下前动脉在内耳门前走行在面听神经之下的为19侧(47.5%);走行在面听神经之后的为8侧(20%);走行在面听神经之上为3侧(7.5%);穿行在面听神经之间4侧(10%);走行在面听神经之前6侧(15%)。
③小脑下前动脉与面神经接触率为65%。
结论: 颅内段面神经血液供应来源单一,并且小脑下前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与面神经关系复杂。
【关键词】桥脑小脑角区; 面神经; 血液供应; 神经功能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052761316)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对涉及桥脑小脑角区的病变实施手术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但目前桥脑小脑角区手术术后并发面神经障碍仍然较多,直接机械性损伤是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神经的血液供应受到破坏,为此,我们对20具成人尸体桥脑小脑角区面神经血供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
法 1.1 一般资料成人尸体头颅标本20具,含40侧桥脑小脑角区,其中男14例,女6例,均经福尔马林固定。
所有标本桥脑小脑角区均无肿瘤,椎基底动脉无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肉眼观小脑无异常,头颈部无外伤及畸形改变。
1.2 方法沿眉弓上缘及枕外粗隆上缘1cm水平锯开并移去颅盖骨,十字切开硬脑膜后,在中脑下丘水平切断脑干取出大脑半球,沿两侧岩部附着处切开小脑幕,并翻向后以暴露桥脑小脑角区。
小心撕开切除蛛网膜。
在莱卡MS手术显微镜(3~9倍)下解剖、观察,并进行有关数据的测量。
2 结果 2.1 面神经颅内段主要供血来源面神经为第七对颅神经,是混合型神经,它主要支配表情肌,面神经颅内段位居桥脑小脑角区中间位置,在桥脑小脑角面神经靠近脑桥下缘即桥延沟外侧出脑干,有两个根组成,即较大的运动根和较小的中间神经,此段面神经根的血液供应100%的来自小脑下前动脉分枝。
2.2 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关系小脑下前动脉在内耳门前走行在面听神经之下的为19侧
(47.5%);走行在面听神经之后的为8侧(20%);走行在面听神经之上为3侧(7.5%);穿行在面听神经之间4侧(10%);走行在面听神经之前6侧(15%)。
从脑干至内耳门整个行程过程中,面神经与听神经之间有一间隙,二者不发生融合,中间神经位于面神经运动根与前庭蜗神经之间近侧段紧贴前庭蜗神经,中间段游离于面神经运动根之间、远侧段与运动根联合成共干。
小脑下前动脉伴行面听神经时存在1~5个不同形态的血管袢,两者接触紧密的情况占65%。
3 讨论 3.1 桥脑小脑角显微外科手术中面神经供血结构的辨别和保护虽然在桥脑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面神经供血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其伴行姿态却变化较大,小脑下前动脉在接近面听神经之前分叉形成内、外侧支。
外侧支伴面听神经走行,在接近内耳门处折返形成血管袢,并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
小脑下前动脉回返穿通支沿途发出营养面听神经的细小血管,终末支供应面听神经出脑处的脑干。
手术中一旦损伤这些动脉,即使面听神经解剖结构保留完整,仍会出现面瘫和听力障碍。
因此,在桥脑小脑角显微外科手术中应首先明确面神经与其供血血管的伴行关系,避
免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3.2 面神经颅内段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研究在桥脑小脑角显微外科手术中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意义血液供应对面神经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迷路动脉为小脑下前动脉的分支,为靠近管内段的面神经提供血液,该动脉在术中最易损伤,严重损伤时将导致永久性面瘫。
另外在桥脑小脑角区听神经瘤的手术中,面神经形态及其血液供应关系常常受肿瘤的压迫或侵袭而发生改变。
如果小脑下前动脉走行于两神经之间,肿瘤会抬起前庭耳蜗神经而使其向前移位;如果小脑下前动脉位于神经的上方,肿瘤则使小脑下前动脉向上方移位。
从小脑下前动脉发出的迷路动脉、回返穿通支和弓下动脉常被肿瘤拉长。
术中应仔细识别和分离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保存瘤周血管主干与迷路动脉,注意保护脑干的供血动脉。
总之,研究面神经颅内段与周围神经、血管、脑池的解剖关系,熟悉此处的正常解剖和面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是成功实施桥脑小脑角区手术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金平,王孝文,高培福,等.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2):81832 王孝文,王金平,高培福,等.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2):87893 吴建东,惠国桢,夏春林.海绵窦内颅神经血液供应显微外科解剖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2):95984 陈立华,刘运生,陈凌,等.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和病理解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11):4954985 周敬德,马兆龙,房台生,等. 桥小脑间隙及内听道
区血管(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4,19(2):106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