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常见的农作物 1 第二课时教案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2
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1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走进树林1林中的树2树木中的纹路3蘑菇4林中的鸟5谁吃谁6茅草与锯子自由研究第二单元池塘群落8 鱼9 蛙10 龟和鳖11 池塘中的植物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3 做个小生态瓶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公路14水泥与沥青15盘山公路16桥17车的运动18自行车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农田19常见的农作物20农作物与土壤21农作物与化肥22大棚蔬菜23防治病虫害自由研究1我们的身体(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
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
”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农作物 1 第二课时教案鄂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二、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三、教学建议: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农作物与化肥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肥的作用,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2.能经过小组合作,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3.能持续观察,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
4.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5.意识到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当施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培育一些玉米苗,尿素,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
学生准备:实验方案记录卡,观察记录表,每组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化肥施用情况调查表。
三、教学建议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实验资料,调查当地施用化肥的情况。
(一)汇集事实学生交流花盆里玉米苗的生长情况。
小组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小组注意倾听。
(二)整理分析各组玉米苗生长的数据资料1.比较各小组玉米苗生长的共同特点。
每个小组种植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生长的比较慢一些。
2.比较每个小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由于每个小组的花盆放置的位置不同,管理的时间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可能形成这样的事实:施用1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不同,施用4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又不同,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有些玉米苗可能因为施用的尿素过多而“烧”死,教师要利用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施用过量的尿素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如果学生不能解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施用过量的尿素的玉米苗,一般是因为土壤中水分渗透压的不同,导致玉米苗体内缺水而死亡。
(三)资料链接1.出示关于施用化肥的资料,交流各种化肥的作用。
2.思考:是不是化肥施用的越多越好?教师在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农村施用化肥现状的资料,期望这些资料能引发学生思考,化肥的使用也不是越多越好,化肥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过多施用化肥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意识到什么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农作物与土壤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
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三、教学建议(一)引入学习1.预测: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认识了三种土壤,当教师提出豆苗这一典型的农作物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的问题后,学生会很自然底联想到把豆苗种到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预测。
2.怎样才能知道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做对比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实验中获取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1.讨论: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条件不变?改变了哪些条件?本课中,学生通过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增强实验能力。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2.交流:你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对比实验?你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实验方案,并指导完善。
比如:你们的花盆放在什么地方?放的土壤一样多吗?黄豆种多深?每天什么时间浇水?每个花盆浇多少水?怎样控制浇水量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进行更加科学的实验观察活动。
(三)学生实验在完善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花盆,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1.为花盆编好号,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沙土、壤土、黏土;2.用一根筷子扎同样深的小洞,把黄豆植入花盆中;3.把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个位置;4.制作豆苗生长记录表;5.确定每组负责浇水、观察和记录的同学,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同一时间浇水,浇同样多的水。
2023-11-05•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目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01教学目标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条件和特点。
掌握农作物的种植、养护和管理方法。
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规律。
学习如何制定农作物种植和管理计划,并付诸实践。
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农村和农业的重要性,增强其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关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02教学内容总结词:多样性详细描述:农作物涵盖了各种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西红柿、黄瓜等。
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各不相同,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等,需要根据不同作物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农作物的种类及生长条件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总结词:技术性详细描述:农作物种植方法包括耕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
耕种和播种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时间,施肥和灌溉需要掌握适当的量和频率,病虫害防治需要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总结词预防和治疗详细描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环节。
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
农业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等。
同时需要注意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的平衡。
0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正确的种植时间每种农作物都有其最佳的种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灌溉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灌溉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的农作物有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如对土壤、温度、湿度的要求,因此,掌握这些知识是成功种植的关键。
常见的农作物-鄂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本章节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农作物;•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对植物的关注和爱护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2.1 教学内容•什么是农作物;•常见的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农作物有什么特点。
2.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媒介展示各种农作物;•让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各种农作物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学生们,你们平时买到的蔬菜、水果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
3.2 正文3.2.1 什么是农作物农作物就是人们种植、养殖的植物或动物,以供人类食用、生产和交易。
3.2.2 常见的农作物1.稻谷: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东北和北方平原等地区。
稻谷的种植地一般比较湿润,因此在水稻田里的生态环境较为独特。
它适合在春、夏、秋不同的季节种植。
2.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
小麦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它可以在寒冷的冬天、旱燥的春天以及温暖的秋天种植。
3.玉米: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南、华南和东北地区。
玉米叶绿素比较丰富,所以一般为绿色,有时也会呈现蓝色、黄色、紫色等。
4.大豆: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东北地区。
大豆又被称为黄豆,它的豆荚长得当中带着一颗像圆珠子一样的豆子,豆子可以煮汤、碾油和磨粉等。
5.青菜: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生长期一般为20天至1个月左右。
它的叶子纤细嫩绿,富有养分,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2.3 不同的农作物有什么特点•稻谷:水稻多生长在水中,生态环境独特,稻谷结实,营养价值高,但生长时间较长。
•小麦:小麦耐旱性较强,适应性广泛,产量高,而且可以用来制作面粉,所以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
•玉米:玉米粘性大,适合制作不同种类的食品,例如粥、饺子等。
玉米中还含有糖类物质、维生素E以及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大豆:大豆中富含的对人体大有好处的植物雌激素,能有效减少细胞氧化样损伤、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达到护肤的效果。
多见的农作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家乡多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例外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例外,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例外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例外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多见的农作物,研讨例外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多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大凡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统统。
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统统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多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常有的农作物第二课时一、教课目的1.认识家乡常有的农作物,并知道 1--2 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经过查阅图书、网上搜寻等方式,采集 2--3 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惯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踊跃参加商讨活动。
4.知道各样不一样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一样,农作物生长习惯各不同样。
5.领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觉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二、教课准备:师生共同采集不一样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一样农作物的生长习惯资料。
三、教课建议: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一样地域的农作物种类各不同样,商讨当地域适合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沟通引入1.发问:你采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学生可能采集到好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当地域没有的,教师要点指导学生沟通几种常有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bjBF8qLd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各个地域因为地理地点不一样,天气条件不一样,土壤种类不一样,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一样。
教师要联合当地域的实质,提早采集当地域没有的农作物件种,认识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bjBF8qLd(二)商讨1.思虑:为何这些农作物在当地不可以生长?这类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第一指引学生推断,这些农作物为何不可以在当地生长的原由是什么?在学生展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惯。
bjBF8qLd2.议论:当地域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教师指引学生认识当地的地理地点、天气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照剖析,议论这些农作物不可以在当地生长的原由。
bjBF8qLd3.除了我们知道的当地域的农作物外,你推断,还有哪些农作物能够在当地域正常生长?当地的天气和土壤环境或许合适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可是因为没有进行栽种和实验,在当地还没有引入,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勇敢推断,并踊跃鼓舞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件种进行实践活动。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常见的农作物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二、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三、教学建议: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
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2.种植实验:找一种本地未种植,但是本地区的生长条件又能满足其生长的农作物,进行栽培实验,做好记录。
学生在进行种植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