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选曲-军民鱼水情
- 格式:pps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7
第七单元军旗飘飘教学内容:《小兵的歌》《军民鱼水情》《学做解放军》教材分析:军旗飘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谁在危急时刻最先冲入险境?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威武的人民解放军!当祖国和人民危难之际,是他们组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当世纪洪水向我们袭来,是解放军用血肉之躯,组成水上长城。
同学们,让我们了解军人,感受军人的气质;让我们走近军人,学习军人的精神;让我们热爱军人,因为他们具有为祖国不怕牺牲的高贵品格,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本单元侧重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等方面,设计了"小兵的歌""军民鱼水情"¨学做解放军》三个课题。
通过学习和艺术实践,让学生感受军旅歌曲的豪迈、雄壮特点,用艺术的眼光感受军人的风采,培养热爱解放军的情感。
教学重点:《闪闪的红星》等歌曲学习。
教学难点:通过演唱歌曲,进行二部轮唱的练习。
教学疑点:学生研究制作纸浮雕五角星,了解五角星的比例,感受和谐的比例关系。
估计这些练习成效不大,学生不能形成感性认识等。
学情分析:学生在某些环节的学习中,比如制作兵器等亮点突出,在那样的环节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效果更好。
课时安排:3课题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兵的歌教学目标:1〃学生欣赏有关的电影剧照,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感受战争年代小兵们的英雄气概,在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勇敢、机智。
教学重点小兵的歌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研究制作纸浮雕五角星,了解五角星的比例,感受和谐的比例关系。
教学疑点:条件许可学生可以观看部分电影情节的话,那无疑是比较理想的,既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感受战争年代小兵们的英雄气概,并且可以吧歌曲唱的更好。
教学准备1〃歌曲《红星歌》录音带。
z〃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红孩子》的剧照或录像带。
3〃相关美术活动的材料与工具。
教学过程:一、常规训练二、看剧照讲故事1、学生搜集电影《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孩子》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照。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张海东(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第一部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是一个时代所能产出的最佳作品。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上体现了音乐主题鲜明的特征,舞蹈编创上则体现出动静对比鲜明的特征。
其音乐与舞蹈在剧中的交织展衍,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中图分类号:J723;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97-01一、引言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它多元而复杂的艺术内质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解读它、研究它,可以成为一项耐人寻思的工作。
本文以1970年版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音乐特点和舞蹈特色。
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特征(一)音乐主题鲜明1.娘子军主题。
作曲家选用了同名影片中的《娘子军连歌》,作为这部舞剧音乐的贯穿主题之一。
“主题动机”(la-la-re)是一个纯四度的音程结构,成为贯穿全剧的音乐素材,根据剧情发展给予不同形式的变化处理。
娘子军主题动机出现在多个舞蹈场景的音乐中,成为全剧音乐最坚实的“底色”。
娘子军主题不同的地方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在第二场,以女声合唱形式展现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过场中的音乐是由“娘子军主题”发展而来,这段音乐气势磅礴,塑造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伟大形象;最后部分以极快的速度,混声合唱的形式完整再现,以极强的号召性将舞剧推向高潮。
2.吴清华主题。
吴清华主题音调素材和调式与《娘子军连歌》有着紧密联系,其内涵和意韵更为丰富。
如:序幕中,被铁链吊在木柱上的吴清华双目圆睁,一个昂首摆头,乐队激昂、铿锵有力地奏出音乐主题,主题具有小调风格,开始的“主题动机”给人一种不屈、愤怒、反抗的音乐形象,其中三短一长的节奏组合和四五度的音程跳进,使这个音乐主题获得一种戏剧性张力。
红色歌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摭谈发布时间:2021-05-21T09:42:55.823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作者:洪丽琳[导读] 红色歌曲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红色歌曲,但红色歌曲本身范围更加广泛。
福建省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洪丽琳 365400摘要:红色歌曲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红色歌曲,但红色歌曲本身范围更加广泛。
本文主要结合客家传统文化红色歌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融入初中音乐的意义,最后探讨了相关的对策。
本文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将红色歌曲融入音乐课堂等都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色歌曲;音乐课堂;存在问题;意义分析;对策探讨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间的文化不断交融。
在音乐领域,当下就面临着传统音乐、革命音乐被流行音乐冲击的弊端。
越来越多的优秀歌曲消失在大众视野,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注重红色歌曲教育格外重要。
红色歌曲是传统优秀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结晶。
不过对于当下音乐教师开展教学而言,如何将红色歌曲引入到音乐教学课堂值得深思。
将红色歌曲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对于弘扬革命精神,构建学生三观意义重大。
一、当下初中音乐课堂红歌教学存在的问题红色革命歌曲,是在曾经的艰苦岁月中,在百折不挠精神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赞歌。
它或者赞美革命精神,或者歌颂军民鱼水情,如客家红色山歌《韭菜开花一杆芯》,中心句就是:韭菜开花一杆芯,割掉辫子当红军!表达的是当年苏区客家青年踊跃参军的热情。
不过就目前的发展而言,很多学生对于红歌处于欣赏不来的情况。
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中,学生无法燃起红色歌曲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推动红歌教育的顺利展开,一旦出现红歌欣赏、学习课程,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甚至出现课堂公然嘲讽,拒绝学习的情况。
红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斗志。
不过在当下初中课堂,很多教师就是简单的进行红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红歌,会唱红歌而已,很多音乐课堂缺乏课外延展,并未实现精神层面的延伸教育。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欣赏作者:侯蕾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0期教学内容1.、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和《军民团结一家亲》。
2.、简要了解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史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特色。
教学目标1.、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和《军民团结一家亲》,熟记上述曲目的主题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音乐主题主奏乐器、感受情绪情感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进一步体会音乐在塑造舞剧人物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作品的旋律、题材、舞台布景等艺术元素感受本剧鲜明的民族特色。
2.、能够用自然明亮、亲切热情的声音表现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中根据地群众对党和红军的信任、感激与爱戴。
核心知识结构图《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带再现的三段体)引子 A B A'欢快活泼优美抒情欢快活泼节奏自由舒缓节奏紧凑跳跃节奏略舒展、旋律同A富于舞蹈性起伏大富于歌唱性《军民团结一家亲》引子A A’ B亲切热情亲切热情热烈激动旋律优美抒情,具有鲜明的黎族旋律由F调转至降B调,音乐特色音区上移、力度加强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经典片段,并熟记音乐主题,能有感情的演唱《军民团结一家亲》,初步了解中国舞剧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在感知音乐要素变化的基础上,探究舞剧音乐在塑造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推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具准备:钢琴、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舞剧《红色娘子军》1.、欣赏《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播放视频)思考:(1)这段舞蹈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预设学生回答:(1)这段舞蹈表现了红军女战士和老班长在河边嬉戏的情景。
(2)音乐轻快活泼、明快流畅,富有趣味。
舞蹈《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选自舞剧《红色娘子军》。
这部舞剧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一部现代芭蕾舞剧,讲述了海南岛椰林寨的贫苦姑娘吴清华投奔红军参加革命的故事。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教案第一章: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背景1.1 简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1.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1.3 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第二章: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经典片段2.1 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经典片段,体会其艺术魅力2.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蹈动作、音乐和舞台设计等特点2.3 讨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展现中国红色文化的独特韵味第三章:探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角色刻画3.1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3.2 探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通过舞蹈动作和舞台表现手法展现角色内心世界3.3 举例说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角色刻画对观众的情感影响第四章: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题内涵4.1 探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4.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通过舞蹈艺术表现女性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提升4.3 思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当代观众的启示和意义第五章:实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动作5.1 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基本舞蹈动作和技巧5.2 练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经典片段,提高舞蹈表现力5.3 结合个人特长,创作一段以《红色娘子军》为主题的舞蹈作品第六章: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与舞蹈的融合6.1 研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特点,包括曲风、节奏和旋律等6.2 探讨音乐在芭蕾舞剧中的作用,如何与舞蹈动作相互映衬,增强舞台效果6.3 分析不同场景中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如何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第七章:探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设计与视觉效果7.1 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设计,包括布景、灯光和服装等7.2 分析舞台设计如何帮助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观众对场景的沉浸感7.3 讨论舞台设计在表现革命主题和红色氛围方面的作用第八章: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8.1 探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中国舞蹈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8.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精神8.3 思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积极作用第九章:通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进行创意编舞与表演9.1 学习如何根据《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元素进行创意编舞9.2 练习运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动作和表现手法进行个人或小组表演9.3 展示编舞和表演成果,邀请同学或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10.2 反思在教案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教案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期待和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五章中的实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动作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蹈动作。
《舞剧之魂—军民团结一家亲》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军民团结一家亲》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中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A宫调,节奏平稳、旋律优美,表现乡亲们慰问娘子军战士,并表达军民团结共同打敌人的决心。
第二乐段转入D宫调,由第一乐段衍化而来的,将歌曲的节奏拉宽,音调上移,表现了一种兴奋、自豪的情感,从而展现了红区那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个乐句则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旋律因素,而在最后将音调上移,并用一种坚定、自豪的情绪——军民团结向前进——来结束全曲。
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舞剧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体会歌曲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及音乐要素的改变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2)通过有声与无声音乐对比聆听的方法及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舞剧音乐的灵魂作用。
教学过程:一、走近舞剧(一)老师播放法国作曲家德利布1870年创作的芭蕾舞剧《葛蓓莉亚》中一段芭蕾舞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视频用时2'10")提问:1、你知道视频中的这种艺术体裁叫什么?2、讨论,发表见解。
3、老师总结舞剧定义【设计意图】情境导入部分采用提问的方式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让学生走近舞剧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对足尖艺术感兴趣。
(二)学生体验芭蕾的基本动作△导入语:所有的人一提及芭蕾,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二个词----高贵和优雅,让我们今天这节课体验这种气质。
老师根据《军民团结一家亲》舞剧表演整合几个基本动作教给学生,待学生基本掌握后跟随音乐做律动(背景音乐为《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伴奏音乐,音频时间是1'25")【设计意图】直接选用《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背景音乐来编排律动,体现了本节课的主线条,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为后面的欣赏和学习舞剧《红色娘子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奠定基础。
二、走进舞剧(一)简单了解中国舞剧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作品或者从熟悉的角色入手,如你听说过鱼美人、洪常青、吴琼花、南霸天等等)(二)介绍《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背景及影响(三)欣赏与学唱《军民团结一家亲》1、首次欣赏《军民团结一家亲》舞剧音频(时间1'58")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再次欣赏《军民团结一家亲》音频(时间1'58")提问:歌曲中演唱形式有何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女声齐唱--亲切地、温馨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混声合唱—亲切而热情地--军民团结打敌人的决心△转调后混声合唱—坚定自信地—军民团结向前进3、学唱歌曲部分(1)老师弹琴女生齐唱第一段歌词(2)老师弹琴男女生齐唱第二段歌词(3)分析力度记号、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演唱及对表现歌曲情感的作用(4)处理完后再完整演唱第一、二段歌词4、学唱转调后合唱部分的旋律△首先分析转调后的音乐情绪与哪些音乐要素有关系(1)、升调:练习高声部第一个字“红”的音高把握,让学生掌握前调的“4”音的音高和转调后的“1”音的音高相同,低声部第一个字“红”的音高“3”和前调的“7”音高相同,分别做练习,感受音乐的明亮色彩。
芭蕾舞剧赏析1、浪漫主义芭蕾——《吉赛尔》——两幕舞剧——浪漫主义主宰法国文坛的产物剧本:泰·戈蒂埃圣·乔治编导:让·克拉利朱·佩罗音乐:阿·亚当首演:1841年6月28日法国巴黎取材于海涅的《论德意志》中关于维丽丝亡灵的斯拉夫民间传说吉赛尔——由贵妇人到农家女吉赛尔——阿拉贝特女鬼王——米尔塔守林人——汉斯未婚妻——巴季尔达艺术成就——富有传奇性和世俗性的爱情悲剧,是浪漫主义芭蕾的范本;《吉赛尔》的舞步与舞姿已成为考验芭蕾舞女演员功底的试金石,即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的完美结合;打破了单旋律加伴奏的传统,让音乐与舞蹈更紧密结合,运用主旋律反复的方法,开创了芭蕾音乐的优秀典范,为交响芭蕾音乐奠定了基础主题——光明与黑暗爱情与死亡生存与毁灭欣赏《吉赛尔》汇集法兰西风格,被誉为“浪漫芭蕾舞的代表作”、 "芭蕾之冠"的赞美的《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顶峰,在世界芭蕾舞坛上,《吉赛尔》的地位大概是任何一出古典芭蕾舞剧都无法超越的。
其凄美的题材洋溢诗意,扣人心弦。
在布置成森林深处的舞台上如精灵的舞者演绎了这段悲惨的爱情故事:除了它凄美的情节,动人的故事,慨叹少女纯真的爱情之外,剧中演员们高超的舞技,优雅的姿态,美妙的音乐都值得欣赏。
它的舞蹈编导在《吉赛尔》舞剧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间,一个是神幻世界,它的诗情画意,鲜明地由爱情与死亡、生存与毁灭、光明与黑暗两个侧面构成,歌颂了一个主题思想,即真、善、美。
在剧中人物的舞蹈设计上也采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正面人物吉赛尔跳的是轻盈、流畅、优美、典雅的古典芭蕾舞蹈动作,守林人跳的则是丑陋的民间舞,伯爵在第一幕中主要是哑剧式的舞蹈动作,第二幕采用了古典芭蕾舞动作,准确表达了伯爵的内心情感,加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性。
它通过农家姑娘吉赛尔神往爱情,到发现自己被愚弄、欺骗而发疯死去,变成冤魂并泣诉不止的故事,深刻地提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主题——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尖锐的冲突和矛盾。
第一课卓越的成就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创造的辉煌的音乐及艺术成就,初步了解这段时期我国艺术蓬勃发展的历史,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只有不断创造新的成果,才能繁荣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的品位。
2.通过欣赏《长城随想》等乐曲及观赏《红色娘子军》、《江姐》等剧目,使学生知道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及音乐体裁,了解其特点,内容及时代特征,感受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从而使学生更热爱主旋律作品。
3.能用饱满的精神,整齐、和谐的声音唱好《歌唱祖国》,背唱部分歌词。
4.通过自主活动,回忆并复习已学过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或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拓宽音乐视野。
5.较流畅吹奏《洪湖水浪打浪》片断。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1.内容介绍:一九七八年夏天,著名作曲家刘文金随同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当时有一项活动,就是参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
当刘文金与其他同行者缓缓步入一间(据说是专为各国显赫人物开放的)休息厅时,忽然看见一幅巨大的彩色壁毯——万里长城图,几乎覆盖着大厅正面的整个墙壁,它的气势雄伟,光彩夺目。
面对这幅饱含着中华民族伟大魂魄和光辉历史的书卷,这群来自遥远东方的炎黄子孙猛然沸腾了起来。
激情的浪花在每个人的胸中开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注入了每一根血管。
当大家带着沉思走出大厅时,刘文金和同行的天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一拍即合地当场约定,采用二胡协奏曲的形式,抒发当代人们对于古老长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未来。
经过几年时间的构思与创作,一九八二年春天,刘文金终于完成了这部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并没有着意去描绘万里长城宏伟的外貌,因为这并非民族乐器之所长,而是用套曲的结构,以善于抒情和歌唱的二胡与乐队协奏的形式,去抒发人们登临长城时的那种感受,使之带有比较自由的随想性。
第一乐章:关山行——沉重徐缓的序奏,有如中国古老乐器钟、磬、云锣的音响,在具有气派的气氛下,万里长城若隐若现,气势宽宏的主题曲由乐队全奏奏出,雄浑而富有颂赞激情。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六场芭蕾舞剧)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曲。
中央芭蕾舞团根据梁信同名剧本改编。
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
1964年在北京首演。
剧情: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椰林寨的一个丫头吴清华,因不堪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逃走未成,被打得昏死过去。
后为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讯员小庞所救,并指引她投奔红军,成为“红色娘子军连”的一名战士。
在战斗中,她违反纪律,打乱了战斗部署,而使南霸天逃脱。
后在党的教育下,她认识了错误,提高了觉悟,同部队一齐奋勇作战,击毙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
舞剧的音乐对塑造洪常青、吴清华等的舞蹈形象起了积极的补充和衬托作用。
贯穿始终的娘子军连的主题是对全剧主题思想的概括,表现了娘子军这个战斗集体的音乐形象:剧中两个主要人物也各有其特定的音乐主题,洪常青的主题简朴奔放、豪迈有力:吴清华的主题性格鲜明,充满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两个主题随着剧情的展开而贯穿、发展。
序幕的女声领唱与合唱,采用了海南民歌音调,表达了劳苦大众斗争和反抗的呼声。
第一场最后一段三人舞,音乐真挚恳切,深沉动人。
第二场吴清华叙述身世并要求参军的一段小提琴独奏,如诉如泣,充分表达了人物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
第四场快乐的女战士以及军民联欢的一段混声合唱,轻快明亮,生气勃勃。
第六场洪常青英雄就义的一段音乐,悲壮深沉而具有英雄气质。
全剧的音乐,人物性格鲜明而有戏剧性,在处理民间音调和交响性发展手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以下具体分析三段舞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
军民团结一家亲【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欣赏和演唱体验歌曲中的“军民鱼水情”。
2、通过体验、探究激发学生喜爱和传承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意识。
3、能用亲切、饱满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初步了解“舞剧”,感悟舞剧音乐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验作品情感,舞剧音乐在舞剧中的灵魂作用。
【教学过程】活动一:聆听感知(阶段目标:充分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了解舞剧这种音乐体裁,体验舞剧音乐的作用。
达成目标4,解决难点。
并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播放《军民团结一家亲》合唱版,让学生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师:同学们,我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静心聆听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生:3、下面我们来看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有哪些艺术表现形式,这段音乐它到底是为什么而作,表现了一个怎样画面,和大家想象的一致吗??(欣赏视频《斗笠舞》(2’20))师:有哪些艺术形式?(生答:)师:这样的一种体裁形式叫什么呢?(舞剧)师: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了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了特定人物和戏剧情节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我国一部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一首歌曲。
这部作品讲述了:在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椰林寨地主南霸天的女奴吴清华,因不堪恶霸的压迫,在逃亡的路中,被打得昏死过去。
在红军干部洪常青的指引下,投奔红军,杀死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叫《军民团结一家亲》也叫《万泉河水清又清》是舞剧第四场中的一首歌,表现了:众多椰林寨的渔家女带着荔枝和亲手编织的斗笠来慰问红军,并为战士们跳了斗笠舞。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在舞剧中音乐和舞蹈哪一种艺术形式才是舞剧的灵魂呢?舞剧音乐在舞剧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你再来看这一段画面?(无声音)什么感觉?师:同学们结合我们第一次听这首歌时你想到的画面,对比我们现在只看到的画面,没有听到音乐,两种体验哪一种更能打动你呢?音乐和舞蹈谁才是舞剧的灵魂呢?师小结:音乐素有“舞剧的灵魂”之称,我们聆听舞剧音乐时,脑海里就会有形象的浮现。
红色娘子军选曲15首(1964年首演版本)《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
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的。
《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
《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有《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
吴琼花参军群星 - 红色娘子军选曲(1964年首演版本)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意源自周恩来的谈话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
”“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
吴琼花红心向党群星 - 红色娘子军选曲(1964年首演版本)《娘子军》的创意源自周恩来总理一次谈话的启迪。
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
”“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
”这是周总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即由学习借鉴转入自己独立创作。
老炊事员和女战士群星 - 红色娘子军选曲(1964年首演版本) 1963年底,在舞剧选题的讨论会上,由于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娘子军连歌》家喻户晓,适合发挥芭蕾舞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艺术特点等原因,与会者一致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
事后组成了创作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担任作曲,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担任编导,马运洪担任舞台美术设计。
大家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第一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的创作中。
解放椰林寨群星 - 红色娘子军选曲(1964年首演版本)周总理没想到演出这样成功1964年9月23日,《红》剧在天桥剧场彩排演出,请周总理观看。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第一局部《序曲》[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理解舞剧这种艺术形式。
2、通过学习,理解舞蹈这种艺术用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3、对学生今后在舞蹈创作上给予一定协助。
[教学难点] 舞剧中某些动作的含意,以及一些自然景物的寓意,理解肢体语言所表述的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时分配]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介绍舞剧舞剧通称“芭蕾”,即跳舞的意思。
它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戏剧、音乐、美术等要素来揭示主题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种类。
二、作品简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作曲,中央芭蕾舞剧团根据梁信同名剧本改编,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1964年在北京首演。
全剧分六场。
三、剧情简介全剧讲了贫农女儿吴清华成长的故事。
清华是恶霸地主南霸天家的一个女佣,因为不堪忍受欺凌、压迫,逃出南府未遂,惨遭毒打。
洪常青与通讯员小庞化装侦察巧遇吴清华,将其救起,并指引其投奔红军当上了一名红军战士,吴清华与战士们一起在党的教育下消灭了南霸天。
四、作品分析1、清华的苦难遭遇观看一段影片,思考片中情节。
明确:贫农女儿吴清华被绑吊在柱子上,狗腿子老四奉命将她卖掉。
乐曲开头是个气势磅礴的引子,清华仇恨满腔,打倒老四,夺命而逃。
不久,即被追来的恶奴捉住,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刹时暴雨倾盆,南霸天料定吴清华已死,遂与奴仆仓皇而去。
2、清华被救简要表达故事情节,观看影片,请三位同学演示吴清华、洪常青、小庞三人一起的动作。
教师表达: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讯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清华,问明身世后,指引清华投奔红区。
紧接着,以实行曲速度奏出坚定有力的《红色娘子军连歌》主题。
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力,表现了娘子军这个战斗集体勇敢坚强、不怕困难、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在娘子军的营地,女战士们引吭高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打碎铁锁链,翻身闹革命!”她们英姿勃勃,精神奋发地实行操练,为战斗作好准备。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编导: 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演出: 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舞美设计: 马运洪、梁宏洲等主要演员: 白淑湘、钟润良等
乐队:
中央歌剧舞剧院管弦乐队伴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排练: 丁宁、石圣芳指挥: 黄飞立、李华场次: 6场(加序幕和过场为8场)首演时间: 1964年9月首演地点: 人民大会堂作品荣誉: 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农家姑娘吴清华,由于家中贫穷,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强抢为奴。
她几次想逃出地主的樊笼,结果还是被抓了回去投进阴森的水牢。
有一天,南霸天家来了一个华侨巨商,清华又被作为礼品转到了那位“巨商”手中。
巨商把她带到路途中,把她放了。
清华回头看看这位年轻英俊的巨商,感到惊奇和迷惘。
她冒着风雨,越过树丛,一路急速奔跑,来到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琼崖独立师里一支完全由劳动妇女组成的战斗连队——红色娘
子军。
她见到党代表洪常青,这时她才明白,放走她的那位华侨巨商就是党代表洪常青乔装改扮的。
清华与地主南霸天有不共戴天之仇,她要复仇。
在一次侦察任务中,清华见到南霸天,两眼冒出怒火,她不顾侦察纪律,擅自开枪射击南霸天,结果暴露了目标,使南霸天逃脱。
洪常青对她的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使她提高了觉悟。
后来,南霸天勾结国民党军队进犯根据地,洪常青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负重伤被俘,英勇就义。
不久,红军解放了椰林
寨,击毙了南霸天。
战斗中,清华因表现英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接任娘子军连党代表职务作者:QFCY123 制作日期: 2014.06.04
第四场:红军的营地上
洪常青正给娘子军上政治课琼花学习后
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乡们摘了荔枝,
编了斗笠来慰问红军
军民欢舞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
万泉河水清又清
我编斗笠送红军
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打敌打敌人
红区风光好
军民一家亲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再见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