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慈善发展史

[公益历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

08-12-12 作者:编辑:点滴公益

在我国传统的慈善活动中,主要有四类施善团体起着主要的济贫帮困作用,它们是家族、宗教组织、政府以及社会团体。虽然这四种慈善类型并不表现为单一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同一时期处于并存状态,但大致上还是看得出其历史变迁的逻辑: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国家慈善和社会慈善。

宗族慈善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因此,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宗教慈善

宗教团体济贫是古今中外社会所常见的。西方古时代的济贫医院主要由基督教教会主办,至于修道院、寺院等收容穷人、残废人、被遗弃的妇女,发散食物衣服给地方的贫户等救济活动,更是不胜枚举。论及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无论国外汉学者还是国内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学者,都常强调中国宗族的重要性异于西方,西方教会的重要性异于中国。但与这种“有宗族而无宗教”的“中国特色”观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从社会公益角度看,宗教组织的作用实比宗族组织更大。诚如中国经济史专家指出:中古时期中国的寺院“实兼宗教与慈善团体于一身,其所兴办之慈善公益事业,对当时、以后之社会民生,均有极大之贡献”。

政府慈善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很早就出现政府应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提供者的想法。这一观念在早期的儒家传统中已可见,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说:“汝之民饿也,何不白于君,发癝仓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说私自以一己之财济贫有影射政府无德的嫌疑。

在慈善实践中,政府统筹的做法可追溯到唐末。八世纪初期,社会上纷纷出现的佛教慈善组织已引起政府的猜忌,官方开始设专门官员来监督。

从九世纪中期以后,政府从佛教组织的手中承接了慈善组织的管理工作,用公款支付慈善组织的开销,并挑选了地方耆老管理事务,佛教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因而消减,而政府的社会责

任相对增加了。这个发展,到宋代达到高峰。宋代政府不是被动地接收慈善团体,而是破天荒地建设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机构,以满足贫人不同的需要。宋代的做法,虽然不能全面,但也显露出中央统筹理念上的成熟,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政府统筹的做法仍占据慈善筹资的主流。

社会慈善

(一)民国时期

在中国,由社会团体举办慈善事业自古有之,但直至民国时期它才首次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形式。民国时期,灾害频发,战乱连年,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央政府为维护统治,疲于应付各种事变。即使有心顾及黎民,也因庞大的军费开支而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政府救济不力,大量的救济工作便只得由慈善组织来承担。这一时期,无论是慈善团体的数量,还是慈善家群体,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据1930年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江苏等18省的救济院和旧有慈善团体(明清时期设立的慈善团体)时统计的数据,总计566个县市共有1621个旧有慈善团体。又据国民党中央社会部1946年年底的统计,全国29个省市共有救济机构3045个,其中私立的有1011个,约占33%。1948年的《中国年鉴》披露:当时全国有4172个救济机构,其中私立者1969个,占47%。这些数据因调查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一直数目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众多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幼协会、战时儿童保育协会、香山慈幼院、华洋义赈会等。

当时,主办社会慈善事业的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和外国绅士商人。这部分人在鸦片战争后大量来到中国。他们办理社会慈善事业的动机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在中国立足,借兴办社会慈善事业来取悦中国人;有的出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以办慈善事业来欺骗中国人。也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把慈善当作一种国际性的援助事业来实施的。另一部分人多是政府要员的家属、下野政界官僚,或是晚清的遗老遗少。这些人办慈善的动机也十分复杂。有的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有的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积德行善;有的是受外国人办慈善的刺激,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慈善事业;有的是下野之后,对过去从政时做的一些有辱国家民族的事情忏悔了,以赎罪心理来办社会慈善事业。中国的旧式慈善商业向现代慈善事业的转变就是在这些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实现的。

一般来说,社会慈善事业是国家保障的补充。如果国家保障功能健全,社会慈善事业就会相对萎缩,如果国家保障不堪重负,社会慈善事业就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慈善事业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的仅仅是微调的作用,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民国这样,社会慈善的作用空前膨胀,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新中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热闹一时的社会慈善事业立即在神州大地销声匿迹。造成

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家对资源的绝对垄断。建国前后,中国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粮油统购统销、教育统一录取、就业统一分配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国家获得了对社会中绝大部分稀缺资源的控制和支配权。由此,中国形成了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家直接面对民众,中间缓冲层面缺失,社会自治和自发组织能力受到剥夺和抑制,其结果是,一方面,中间组织和中间阶层缺少自上而下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垄断了几乎全部资源以及暴力手段的国家是惟一具有合法性的组织,任何其他组织都必须在国家体制中定位,才能得到资源与合法性,才能生存下来。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民间的社会公益团体的生存空间被国家压制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七十年代末,中国相继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市场”取代“计划”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中开始出现自由支配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由此产生了一些自下而上的纯民间组织;因政府和市场之间需要沟通中介,政府有意识地培育了许多官方非营利组织;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标志的社会改革使得社会从政府手中接管了许多社会管理职责,近年来民政部门推行的“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化”等使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为广泛的基础。

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慈善事业重新得到了生长和发育的土壤。并且,由于经济体制的本质变化,当代中国的社会公益相对于中国古代和民国时期的社会公益有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慈善筹资的动员方式上。当前慈善筹资通常是直接面对匿名的大众,动员者缺乏对被动员者生存所必须的资源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被发动起来的参与者,之所以选择参与,是因为他们认同了动员者所提供的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信念。在决定是否参与时,被动员者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他们不会因为拒绝参与而遭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现代社会筹资的辐射面更广。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公益事业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国近代公益事业在短短十年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希望工程”、“爱心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所以能让国内外人士耳熟能详,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它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大规模、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希望工程为例,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对全国29个省会城市的16岁以上居民进行随即抽样调查:93.3%的人知道希望工程。在知道希望工程的居民中,63.5%的居民本人以各种方式为希望工程捐过款,61.6%的居民所在单位为希望工程举行过劝募活动,另有48.8%的调查者回答家庭中有其他人为希望工程捐过款。结果表明,希望工程在城市社会中有比较雄厚的群众基础,捐赠者队伍相当庞大。

第三,现代社会筹资的方式更灵活多样。在对慈善活动参与者参与程度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们对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绝不是简单的“掏钱”而已,他们的参与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他们中不仅有捐款捐物的捐赠者,有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慈善活动摇旗呐喊者,还有以发动自己身边的人参与慈善活动为业的民间义务组织者。他们不仅参与了中国慈善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且直接参与了慈善活动的决策过程。此外,在中国许多慈善团体的运作中,一直贯彻着以社会化方式对自身进行监督的理念。参与者们参与慈善筹资的监督,不仅促进了慈善活动的社会化,而且这种社会化监督的姿态又进一步地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参与。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逐渐变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社会系统工程。

从“ 中国公益”走向“公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二年公益慈善发展史大扫描

2010-07-11 10:28:37 来源:社会与公益作者:编写/张弦魏宇【大中小】

32年,放之于人生是漫长的岁月,而放之于历史却异常短暂。中国改革开放32年来,各行各业都经历了无数发展与变迁,公益慈善事业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历了风雨历程,并在近年呈现出极为活跃的状态,逐渐进入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有角色。中国现代公益的实际发展历程虽然还不足三十年,但它的积累与沉淀却已经书写了许多精彩篇章。

改革推动公益,公益改变中国。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兼具国际化因素与中国特色,先后经历了公益理念启蒙、公益行动探索、普及社会共识等阶段,浓缩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公益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走过了一条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曲折之路,现在,一种东方化的“中国式公益慈善”理念正在激荡中成型。

纵观我们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应运而生的民间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公民日益增强的公益慈善意识,为我国公益慈善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执政党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时至今日,我国公益事业实力不断增强,作用日益扩大,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的重要里程碑为线索,串联起历史长河中散落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每一粒珍珠,捡拾那些令我们感动的瞬间和事件。以每十年为界,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大事件,来推动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力图切入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挖掘出更多独特鲜活的文本,汇聚成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取之可用的资源。编者试图通过讲述发展历程中那些或质朴或生动、或凝重或壮美的影像和故事,梳理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公益慈善事业的衍变和发展历程,意在留存和记录在这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公益慈善所走过的独特发展之路,并且希望对于其中的得失成败风雨坎坷的总结为后来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公益”走向“公益中国”。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久远的影像已难寻踪迹;由于采访时空的局限,一些动人的情景也许被遗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清思路,把握全局,认同趋势,弘扬功德,传播爱心。我们相信,在32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社会的公益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必将有更多的人关注公益、参与公益、热爱公益,为构筑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而竭尽所能。

成就篇

回顾改革三十多年的历程,我们认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文明进步在于价值观的深刻变化,从单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逐渐转变到承认并尊重国民的生存权利和自由民主等基本权利,当代中国公益的肇始,恰恰起源于民政工作体制建设和保障儿

童受教育的权利。

(一):1978—1989年间——政府重启民政机构,公益组织开始运作

关键词:民政部公募基金会公益广告“别挤了” 彩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徐永光

这是中国当代公益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公益成就,是执掌公益工作的政府机构——国家民政部及其地方部门的设立,以及后来声誉卓著的各大公益组织的成立,比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1、1978年国家唯一公益主管单位成立:国家民政部

1978年民政部成立,恢复了在1969年那个荒唐时期被撤消的内务部对应职能:“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没有改变,社会稳定机制的作用没有改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改善优抚救济对象的生活、促进国防建设、移风易俗、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功能没有改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民政部门通过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政部成立后,经民政部批准,陆续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家公募基金会,从组织机构建设到职能发挥同步动作,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自此开始焕发生机。

2、1981年首家公益基金会成立: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简称“中国儿基会”,由全国妇联主管,它的宗旨是: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最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是“春蕾计划”和“安康计划”。这两项计划作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成就,已经被载入我国政府《中国的儿童状况》、《中国的扶贫与开发》、《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和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春蕾计划:公益组织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范例

今年“六一”儿童节,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的春蕾女童代表,将党和政府的关爱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从1989年“春蕾计划”启动到现在,每年都有一批受资助的孩子幸福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1年来,“春蕾计划”已筹集资金累计8亿多元,兴建800多所春蕾学校,资助180多万人次贫困女童重返校园,对40余万女少年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2005年“春蕾计划”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

在2008年发生大地震期间,“春蕾计划”迅速推出捐建“抗震春蕾学校”及“永久春蕾学校”、“一对一资助灾区伤残儿童”等项目,帮助灾区儿童重返校园、抚平心灵创伤,共为灾区募集善款援建52所春蕾学校,捐助1315名伤残儿童。

安康计划:致力于儿童健康成长,免受伤害

“安康计划”全称“中国儿童少年安全健康成长计划”, 2000年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实施,是一项旨在帮助广大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大型公益社会系统工程。它以实现儿童少年安全健康成长为最高准则,通过筹集资金,开展系列宣传、救助、教育、培训等项目实施,为儿童少年安全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实施系列公益活动,构筑儿童少年安康成长体系,营造安全健康成长的

社会氛围,推进儿童少年安全健康成长公益事业,以帮助儿童少年实现“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为目标。

3、1987年——新中国第一张公益彩票谨慎登场

在时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的直接推动下,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复调研论证,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彩票,突破层层阻力,被中央批准发行。以崔乃夫为主任的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制定颁布了《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试行办法》,具体组织和推动了“有奖募捐券”的全国发行工作。

1987年7月27日,在河北石家庄市政府门前广场。时任石家庄市副市长孙永生在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首发式上,掏出10元,从时任河北省民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唐泽敏手里接过奖券面值1元的10张奖券。当时在石家庄市当临时工的正定县农民温国斌买下四张“有奖募捐券”,中得2000元,成为新中国彩票第一个一等奖中奖人新中国的第一张彩票就这样售出。其后几个月,募捐券相继在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10省、直辖市发行。

如今中国彩票年销售总额高达1000多亿元,募集公益基金300多亿元,不仅成为全民公益的最普及参与方式,也成为当代公益事业最大最稳定的经费来源。

4、1987年——第一条公益广告:“别挤了”

“别挤了,别挤了,为什么乘车总是这样难?”这几句简单的广告歌词,出自于中国最早的公益广告栏目——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播出的第一条公益广告。正如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说: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别人生的权利,活的余地,不要挤,千万不要挤!这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条公益广告的意义所在。由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公益广告的内涵更加深刻,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不同主题、不同发布形式的公益广告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公益广告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在弘扬民族精神与倡导社会公德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要挤,千万不要挤!

5、1988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管理基金项目最多的公益组织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妇基会”,成立于1988年12月,是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之一。十几年来,中国妇基会为全面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和妇女事业发展,向国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和物资,在妇女教育、培训、扶贫和救灾等多项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特殊的社会职能,办了捐赠“母亲水窖”等许多实事、好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自成立起,中国妇基会始终把贫困地区妇女和下岗女工作为关爱重点,多次给甘肃、宁夏、青海、江西、四川等灾区、老区捐款捐物;为革命老区妇女进行妇科病防治捐款;经常与电视台联合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和资助活动。1997年中国妇基会使用1.5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募集资金,建成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女性人才的大学——中华女子学院。

中国妇基会目前不仅拥有“大地之爱”社会公益品牌,还掌管着“家长教育基金”,“ 下岗女工再就业基金”、“ 妇女儿童保健基金”、“ 女大学生助学奖学基金”、“ 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 妇女理论研究基金”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抚慰公安英烈基金”等专项基金。

6、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公益改变命运,希望照亮中国

书写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史,“希望工程”是最最不能绕开的动人乐章。有人说,“希望工程”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伟大历史创造。

希望照亮大地,公益改变中国。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动员起亿万颗拳拳爱心。18年前,中青报记者解海龙在大别山为8岁的苏明娟拍下了一张后来被称为“大眼睛”的照片,风靡全中国,成为中国最知名、最动人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标志。后来,邓小平同志欣然题写了“希望工程”四个大字。

从此,每个对视“大眼睛”的人,都感受到了灵魂的震颤。从此,“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走过20年风雨历程的“希望工程”已硕果累累:募集捐款56.7亿元人民币,资助逾346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建设希望小学15940所,培训乡村教师5.6万余名。“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的价值可以用3个尺度来衡量。就经济价值而言,56亿余元的捐款在20年间从富裕地区流向贫困地区,从东部流向西部,从城市流向农村,推动了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在教育价值的角度,300多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变了命运,1.5万余所希望小学占全国农村学校的百分之四;从精神道德文化价值来看,参与希望工程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希望工程”的发展证明,中国基金会最重要的使命,在于研究发现问题,从而进行社会创新。很多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创新来解决。

(二)1989-1999年间——公益事业走上有序而繁盛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志愿者《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工作慈善总会电视募捐自然之友

这十年间,大小基金会开始行动,向着各个领域伸出善意的触角,此间正值中国社会经济高歌向前,给各基金会不断注入善款,也推动了整个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个阶段以普通民众自身为单位的志愿者行动开始在全国蔓延,青年志愿者就像当年学雷锋一样,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播撒爱心。与此同时出现的同类人群还有“义工”。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中国南方,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电视募捐专场晚会,目标是募集2000万元善款。但经过近20年的熏染,中国社会的爱心与慈善力量远远超过他们的预估,晚会当晚募集款物3亿多元。中国的慈善事业由此被推向了一个高峰。值得再提一笔的是,1999年《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意味着公益事业将依照法律进行调整和梳理,从而使公益事业走上一个有序而繁盛的道路。

1、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后更名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诞生

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的阶段性的标志,即由一个社会组织来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在慈善公益历史发展的坐标系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地位特殊,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赫,它的壮大最能体现公益慈善事业壮大的过程。

2、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中国迄今最大的综合性公益慈善组织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是国际联合劝募协会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会员,目前在全国拥有273个会员单位。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至今,始终恪守扶贫济困宗旨,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努力开拓慈善工作的服务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慈善资金,开展了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八大方面几十个慈善项目,形成了遍布全国、规模巨大的慈善援助体系。截止目前,中华慈善总会直接募集慈善款

物共折合人民币近百亿元,数以千万计的困难群众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救助。

3、1994年“自然之友”问世: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团体

“自然之友”是全国第一个不是直接挂靠国家部委办局的公益组织,换个角度说,就是当代中国草根NGO的开山鼻祖。从那时发展至今,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38.6万个。

“自然之友”登记注册曾经破费周折。依据当时民政部社团登记管理的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同类社团只能注册一个,此时国家环保局已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挂靠,申请被拒绝。

北京环保局、科协、政协……他们往返于可能的挂靠部门间,结果都是无功而返。这时国家环保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提醒申请人,可以挂在一个二级单位下面,二级社团不用单独注册。

1994年3月31日,批准公章盖下,中国第一家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正式成立。

4、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中国志愿者群体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诞生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大事,但是却开启了公益活动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后,志愿者活动很快成为一个浪潮,中国其它社会团体也纷纷开展志愿者活动,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及地方慈善组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及一大批民间志愿者组织。目前,我国的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工会志愿者、妇女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扶贫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已达1000多万人。国家民政部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有7000多个。

这些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灵活机动,救助力强,成为支持协调社会全面发展坚实力量。2008年初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中,是志愿者力量的集中爆发,社会志愿者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人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已经成为活动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志愿者以一个强大的群体姿态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5、1998成为中国慈善大破局之年:洪灾承载民族记忆

那一年,中国发生特大洪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百万军民与特大洪水进行殊死搏斗,洪灾中死亡3004人,直接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人民币。当时,中华慈善总会发出致全国团体会员“关于积极支援当前抗洪赈灾”的建议函。并打算和中央电视台一起办一场赈灾晚会,当时的期望值是通过晚会能为抗洪救灾募集2000万元善款。

那是中国第一个电视募捐专场晚会。中华慈善总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回顾当时的情景时依然不胜感慨:当时整个楼层到处都是人!捐款的、捐物的、捐赠救灾海报的、请求分配救援工作的……许多家庭扶老携幼地赶来,还有不少人从外地赶来,许多学校的大学生们赶来后自发地按学校组成志愿队帮助工作,许多餐饮公司为大家免费供饭、送餐,每天都开出上百号人的流水席……这场晚会实际收到的捐赠款物超过3亿元人民币,当年海内外社会各界为水灾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灾区捐赠总额达到6.5亿元人民币。

这一次全民大动员的慈善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慈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三)1999-2010年——中国公益开始走向公益中国

关键词:母亲水窖汶川地震丛飞中华首善个人第一捐

1999-2010年,在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显著增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最坚实的基础。这期间,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以水到渠成之势更加深入,公益覆盖面快速放大,捐赠额连年增长,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志愿服务行为更加民间化,公益行为更加分众化。

如果浓缩这段历史,我们将会把汶川地震所激发出来的巨大民族凝聚力排在首位。这场必将载入史册的大地震,值得彪炳的是举国救灾中的普世情怀,是亿万中国人无私大爱的集体呈现,是一个影响力空前的社会公益慈善动员令,由此,还使中国社会志愿者群体大面积快速成长,促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跨时代跃迁。

1、1999年公益慈善法制建设分水岭——公益捐赠成功立法

这一年之所以成为第三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因为中国公益终于迎来了法制建设的巨大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在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获得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九号公布,当年9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全面规范了捐赠、受赠行为,保护了捐赠人、受赠人与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明确禁止捐赠活动中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并把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定性为违法行为。

中国公益捐赠从此有法可依。

2、2001年“母亲水窖”项目启动——创新西部饮水工程解决思路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由全国妇联牵头启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贫困缺水实行,通过储存降水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困扰农民数十年的缺水难题。这个项目持续至今,直接受益者已经达到160万人。(详见本期关于“捐赠水窖”的详细报道)

3、2003年“非典”事件引爆慈善捐赠的税收突破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蔓延全国的时候,针对“非典”防治的爱心捐赠也同时扩展到了全国,这场意外的灾难让慈善捐赠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的进步,2003年,政府首次出台“慈善捐赠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的税收政策,慈善捐赠得到了突破性的鼓励。

4、2005年举行中华慈善大会——慈善事业上升至国家行为

这一年的印度洋海啸,开启我国民间向海外进行慈善捐赠的先河。

这一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标志着慈善事业由民间组织公益行为正式升格为国家行为。

这一年,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迎来了另一个里程碑。2005年11月2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性慈善大会——中华慈善大会在北京召开,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回良玉副总理作重要讲话,进一步向全社会发出了党和政府支持慈善事业的信号,向公众发出了积极投入慈善事业的号召。大会发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中华慈善奖”自此开始每年评选,民间掀起更大的慈善热潮……

5、2006年中华志愿者标志性人物丛飞辞世——新时代雷锋精神从深圳影响全国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情激发,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内心震撼,他的名字由南海之滨飞越到北国之端,又再从中国传到世界——2006年4月20日,丛飞走完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至此,他为各地贫困学生、残疾人捐款超过300万。而丛飞的家却是一间不到60平米的房子,没有车和存款。丛飞的角膜帮助5个人重拾光明。深圳新文明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从一座城到一种精神——2006深圳义工感动了全中国。

深圳是全国首创义工联合会组织的城市,也是目前全国人均义工比例最高的城市。18年来,深圳17万注册义工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钦佩的楷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义工这个口号已经叫响全中国,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义工精神在深圳这座城市逐渐生根。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深圳义工们,是一道最令人温馨的风景线。申办大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一次全市“重大战役”中,总有他们响亮的声音;抗洪救灾、关爱行动,每一个呼唤爱心的时刻,总有他们默默在场。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法律工作者、新闻记者、外来务工、离退休老人以及家庭主妇等。“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深圳人的时尚。

有一项针对深圳市民行为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九成的被调查者赞成做义工,其中近两成的被调查者曾经做过义工。在深圳,我们常常看到这样感人的场景:那些曾经受到关爱的人们,都纷纷怀着感恩之心,加入到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这个队伍中既有开着奔驰、宝马参加义工活动的私企老总,也有坐着轮椅服务社会的残障人士,更多的是骑着自行车、搭乘公共汽车的普通市民和打工者。在深圳做义工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只要大家穿上义工制服,就不分尊卑贵贱统一在爱的旗帜之下。

如今,义工是爱心深圳的一张靓丽名片,已经成为深圳的“慈善名牌”。

6、2008年——冰冻、地震、奥运会,复兴中的中国悲喜交集

2008年被称作是“中国公民社会元年”。在已经走过的中国公益发展史上,这一年最为浓墨重彩。

感动中国人物: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

新年伊始,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铁路中断、公路中断、电力设施大面积被毁,受灾同胞达千万。在全国各界参与救援的人群当中,宋志永等唐山十三农民兄弟,大爱至朴,最为令人感动。

他们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自费租车,自备工具,在除夕出发,顶风冒雪来到湖南郴州参与救灾。经过申请,他们成了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义务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当他们离郴返乡的时候,许多郴州市民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汶川地震:在废墟上书写最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改革开放以来伤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最大的一场天灾。灾难激发了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心,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激活了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新篇章,中国的慈善水平因此跃升了十年以上。

灾情发生后,国家快速动员和组织救灾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响应速度拯救遇难者;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大批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出现在紧急救援、医疗救助、伤病陪护、心理救援、儿童教育、物资发放、卫生防疫乃至抢收抢种等一切需要人力的地方。灾害面前,人们自发地行动着,悲伤和感激的泪水在数不清的脸上流淌,社会各界踊跃捐血、捐款、捐物,“你捐了吗?”成为人们见面使用最多的语言,废墟上书写出来的人间大爱感天动地。

汶川地震,让人民共和国首次为自己的人民下半旗致哀,第一次为自己的遇难公民设立哀悼日。曾几何时,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罹难,联合国总部都降了半旗,而“文化革命”中的中国却没有为自己的死难同胞做出任何悼念的表示。汶川地震,让民间赈灾捐款数量实现巨大突破。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抗震救灾晚会捐款额突破15亿人民币,创下世界义演的新纪录。

作家张抗抗为震灾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评价,她说:“这次灾情发生后,政府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信息公开,迅速地激起了中国国民自觉的、广泛的、主动地参与救援的行动,这个展现了中华民族正在成长当中的公民意识,我想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巨大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对灾情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会问自己,我能为救灾做点什么?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中国公民都要时时记住,我是公民,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体制升级:民政部设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

2008年9月1日,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正式开始办公,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从此正式拥有了完全对口的管理机构,意味着国家通过体制升级,向全社会表达了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由此进入了规范化的快车道。

根据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主要工作包括:福利彩票、慈善和社会捐助、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以及儿童福利四个方面的工作。

北京奥运会:150万志愿者见证大国崛起的成功脚步

多难兴邦。2008年8月8日,百年奥运终于在中国首都北京如期举行。这次全球体育盛会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可靠保障,同时,志愿者的辛勤奉献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为了举办这次盛会,我国政府首次大规模动员和征召志愿者。北京奥运会期间,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直接为赛会提供服务,40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北京550个城市服务站点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和应急救助等服务,100万名社会志愿者在北京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广泛传播志愿精神,用微笑营造全民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浓厚社会氛围,向世界展示我们伟大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温家宝总理评价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说:“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

在北京奥运150万名志愿者当中,我们需要特别记住邓亚萍的名字。她从乒坛“大满贯”变身为剑桥博士生,再到成为奥运会“首席”志愿者——北京奥运村村长,她是献血、防艾、节水等多项公益活动的宣传大使,她是北京奥运会最优秀的志愿者之一。她说:“因为我是老百姓培养出来的奥运冠军,所以我必须回报社会。”

7、2009年——企业家慈善捐款高调“突围”

2009年在中国公益发展历史上,最值得关注的大事不是陕西神木县在一个县的行政区域内率先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让医疗公益的终极理想得以实现,而是民营企业家勇于担负社会责任,以更高的热情为公益事业增光添彩。

继2005年牛根生捐出总值10亿元人民币的股份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2009年的中国公益领域掀起捐股风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申请捐赠市值高达6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股份,新华都掌门人陈发树则高调宣布进行无条件的83亿股捐,延续了此类财富转移的努力。这种特殊的财富流动模式不仅让国民重新认识民企的责任面孔,更直接催生了制度层面的应急变革,财政部门迅速出台《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填补监管空白,规约捐赠程序。

陈发树的83亿捐赠,成为2009年公益慈善领域最大的亮点,他用个人慈善基金组建的新华都基金会,骤然间加剧了非公募基金会在中国的影响力,开创了中国新的非公慈善基金管理模式。

2009年,个人捐赠人民币现金的排行榜首位是慈善捐款2.74亿元的民营企业家黄如论父子,在慈善捐款的企业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陈光标,这一年他的个人公益捐款再度突破1亿元人民币,并且继续“高调”宣传他的个人公益慈善行为,这位“慈善狂人”在饱受争议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可。陈光标成为2009年中国的年度“中国首善”,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到这时为止,他在连续十年间,累计捐款已经突破11亿元人民币。

历史将会记住这一时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他们比前辈企业家更加重视社会责任,他们把自己创造的巨额财富无偿奉献给社会,他们值得社会的尊重。

8、台风“莫拉克”重创宝岛,大陆对台捐赠充分展现“血浓于水”

2009年8月8日,强台风“莫拉克”横扫宝岛,造成台湾50年来最大天灾,死亡38人,农业损失超过122亿元新台币。曾多次接受台湾同胞慈善捐赠的大陆同胞闻讯后立即行动起来,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和各地慈善总会等渠道迅速启动了对台湾的全国性、大规模慈善捐赠。从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到远隔千山万水的西藏、新疆、甘肃,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各界都在为遭受天灾的台湾同胞奉献爱心,绵阳地震重灾区老人赵勤临终前为台湾“莫拉克”受灾同胞捐款3.3万元人民币,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则捐出了500万元人民币,成为大陆对台捐赠中最大的一笔。

9月7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88水灾”追悼大会上致辞中对大陆同胞的捐助表示感谢。他特别提到,大陆及大陆同胞捐助千户组合屋(活动板房)及物资,还有约50亿元新台币的捐款,是台湾接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充分展现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

9、2010年——频发的灾害推动公益升级

两会重心由“国计”转向“民生”,全民福利保障是最大的公益

中国的两会主题从来都是投票选举和为国是建言献策。但是,2010年的两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政府工作报告》浓墨勾画民生“路线图”。粗略统计,报告提到“民生”及“人民生活”一词近二十多处,而在收入分配、房价、社保、医疗、教育、户籍改革等备受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报告均给予了正面具体回应。在空前重视民生问题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了20个百分点,普通劳动者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财富分配,而高房价、就业难、就医难等问题却时刻困扰着他们,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有鉴于此,党和政府以及代表社会各阶层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把民生问题作为本年度两会的核心,就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也是温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用到的表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便捷和实惠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提高居民养老金都成为本年度中国执政者施政的重点。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想要让所有的国民都能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西南五省大旱:送水、打井、捐建水窖交织出爱心图画

从去年秋冬到今年4月,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五省市区遭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遇的秋冬春连旱,个别地区连续几个月滴雨未下,严重的旱灾重创

了农业生产,也给人畜饮水造成了巨大困难。

直接损失246亿,直接受灾人口5000万。在触目惊心的天灾面前,各种社会力量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捐款、捐水,甚至直接前往重灾地区,帮助受灾群众打井抗旱和修建水窖。

“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旱灾救援中的“高调”行为,成为全国支援灾区捐款、捐水、打井等公益慈善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亮点。

陈光标向西南干旱灾区捐赠了5300吨价值1300万元矿泉水,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捐助抗旱经费1200万元人民币,还身体力行,自己承担全部费用,从江苏安徽带了21个打井队,前往灾区打井,陈光标誓言不打够200口绝不回头。他这样阐述自己的内心想法,“我们中国企业家应该把2009年净利润的50%拿出来捐给西部抗旱,牢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牢记一个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要只流淌着利润的血液。”

玉树大震:救援力量中志愿者在行动

4月14日清晨发生的7.1级玉树地震,尽管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远远低于汶川地震,但国家组织救援的速度比汶川发生强震后更快,社会各界志愿者参与救援的专业性更强,震灾造成的损失被控制到最低程度。(详尽报道请参阅本刊相关文章)

曹德旺、曹晖父子2亿创下中国慈善“个人第一捐”新纪录

5月20日,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和他的长子曹晖父子向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西南五省市捐赠扶贫款2亿元人民币,全部款项当天到账。这是曹德旺、曹晖父子以个人名义向玉树地震灾区捐赠1亿元之后的又一笔巨额捐款,创下中国慈善史上个人捐款单笔款项最高金额新纪录,这笔善款用来帮助97000

贫困户减轻旱灾影响,促进生产恢复。

曹德旺表示:“慈善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应该经营的事业,我希望我的捐款,能真正帮到灾区群众,哪怕只是一点。”为确保善款善用,曹德旺为此亲自成立监督委员会,对2亿元扶贫款项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结语:32年间,随着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当代公益慈善事业经历了1998年和2008年两度巨大跨越,如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这段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四个特征:第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持续升温,以个人名义的大额捐款不断增多;第二,民间公益组织大量涌现,公募慈善基金和非公募慈善基金的数量连年增长;第三,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正在由少数人的专利变成广泛普及的大众行为;第四,各级立法和行政机构在法制建设和体制建设上更加重视公益慈善和福利事业,各级党政干部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程度日益加深。可以这样说,历经启蒙和多方面力量的推动,中国的全民性公益慈善时代正在到来。

反思篇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成就之一。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公益慈善尽管发展迅速,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和实际作用还是相当有限。

据统计,目前国内公益慈善机构仅有100多家,而且绝大多数属于“官办”;全

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资源不足全国GDP的0.2%(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高达美国GDP的8%-9%),慈善事业的经费仍有相当比例依赖海外捐赠,如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资中有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多一点来自内地。另据一家全国性慈善组织的公益行为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这意味着国内有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换一个角度再看,在公益事业发展的荣光和成就背后,还隐藏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全民参与公益慈善的热情与传统理念和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公益慈善的流程控制和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善款的使用效率偏低以及跑冒滴漏现象层出不穷,逼捐和诈捐行为频频伤害公众的善心。

1、传统理念和行为方式制约公益慈善的快速进步

和现代西方国家相比,当今的中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往往并不是站在社会正义和公益慈善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分重视公益慈善行为背后的道德问题。一方面,公众更多是把公益慈善看成是道德层面的精神拯救,甚至一些党政官员和慈善的工作人员也将慈善事业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而不能把它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以及社会财富再分配方式对待,更没有把公益慈善作为现代社会必须的社会事业来对待,没有认清它弥补社会阶层裂痕以及保护弱者的核心本质。在这样认识的大前提下,人们会斥责依法纳税促进就业而没有大量捐赠的企业家,说他们为富不仁;人们还会为了给自己披上道德的光环,少捐多报,甚至并未捐款却宣称已经捐赠而“诈捐”;人们还会把捐赠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善心的标准,以舆论方式或者摊派任务方式进行变相或者直接的“逼捐”,让一些人违心捐赠,甚至因为捐款超出自己的承受力造成自己经济拮据。

与此对应的是,公众舆论又往往要求公益的受益人与慈善的接受者感恩戴德,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变形,并使他们的人格完整性遭受破坏。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公益慈善方面表现更多的是公益参与方和慈善支持者的自发自愿自觉,而绝非被迫,这样的社会,人们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公益行为,会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公益慈善当中的一切。我们需要吸收国际社会的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现代方法发展现代慈善。

从理念的对比上我们不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脱离原来的局限性,以个人道德和个人自觉为基础的传统慈善;必须走现代化的公益道路,以社会道德和社会自觉为基础。这样,我们的公益主体就会进入到不图回报、民间主导、日常习惯、项目为主的理性状态。

2、政策瓶颈压缩公益组织的作用空间

在中国,目前除了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允许民间社团组织单独运作外,其它地方的所有公益组织都必须挂靠在政府认可的相关机构之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公益组织就失掉了应有的独立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民间公益组织发育不完善和功能的弱化,使其难以承担现代社会分工所赋予责任。所造成的结果是,民间组织募集资金难,利用公共资源难,发挥社会作用难,最后只会把本该由民间组织完成的社会事务交还给政府,在西方社会普遍流行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与之相反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源,一方面是政府机构大而全,无所不能,另一方面就是对非政府组织缺乏信任,因而限制其活动空间而非为其放开手脚。

受大环境影响,多数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还不规范,慈善募捐的方式缺乏足够吸

引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机构运行还缺乏透明度,不愿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慈善公益组织的很多工作人员自律意识还有待强化。

相关政策法规尚需完善,这是公益慈善机构目前难以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出台有针对性的,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律与法规条款,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我国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7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慈善机构获得了政府特别许可,有权为捐款单位开出能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这种垄断格局,也在逼迫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成为非政府公益组织难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合法存在的非政府公益组织提供恰当的活动空间,在法律限度内为其松绑,采用体制性手段监督各种公益组织的行动,这将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必须抓紧解决的关键问题。

3、公益慈善重过程轻结果

参与过捐赠的人都清楚,我们往往会把捐赠仪式搞得轰轰烈烈或者庄严肃穆,满足于把物资和善款汇集到一起,却往往不关心这些款物的最终去向已经使用和分配情况。据媒体报道,公众为汶川地震所进行的慈善捐款绝大部分被慈善组织交给了政府去使用,其中近半款项在地震发生两年后仍然还是停留在政府的账面上。

很多捐赠和救济行为,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养懒而非济困。比如,不加限制地捐给贫困家庭一笔钱,有可能很快就被吃光花净,回到贫困;但如果限制了这笔钱的使用项目,甚至交给第三方去代理使用,却可以让这笔钱从一只“肉鸡”变成连续生蛋的“金鸡”,从而实现从“被救”到“自救”的转化。

再比如,当有人为云南一个缺水的村庄捐赠了10吨矿泉水之后,这批水却在400公里以外的城市仓库里睡觉。捐赠者没有同时捐出运费,也没有另一方公益组织愿意出面来义务运送和分发,最终是,捐赠的行为和被捐助对象之间完全脱钩,真正的结果被捐赠人在无意中忽略掉了。

把结果看成是出发点,把结果作为公益慈善行为流程设计的结点,就能够有效避免受助者望眼欲穿,而大批急需物资却在远方滞留的问题;当然,也就更加能够巧妙规避掉人性中不好的一面,从根本上避免救济对象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4、善款使用的透明度亟待提高

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目前往往凭自身的内部规则运作,不去考虑公众的期待和感受,在制度建设上,就缺失信息披露这样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的是,绝大多数捐赠人并不知道自己捐赠的善款和物资是否出现“跑冒滴漏”,是否及时发挥了作用。曾经有一位西部地区的县妇联主席侵吞30多万“母亲水窖”的捐建款,她就是钻了对应捐助者不能实地查看水窖建造的数量和质量的空子。如果在制度设计上,让每个环节都得到监督,每一阶段的真实信息能够被真实披露,就不会发生善款被贪污挪用的怪事。

目前,能够及时向公众特别是捐赠者及时披露信息,让公众随时监督善款和救济物资使用和发放情况的慈善机构寥寥无几,信息不透明的结果是,很多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善心,却又担心自己的捐赠没有达到本来的目标,往往会直接去终端环节,完成全部的捐赠流程;而另一部分限于经费、时间、精力等因素的爱心人士,则因为无法直接执行又担心自己的爱心会被贪腐浪费行为侵蚀,减少甚至停止自

己的捐赠。

今年四月初,南京市一家企业号召员工为西南地区旱区群众出资捐水,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应,但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进一步宣布,会由公司派人派车直接把水送到农民手中,了解到捐款结果有了可靠保障,员工们的捐款积极性空前高涨,捐款总额竟然是汶川地震后发起募捐的两倍多。这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感慨地说,让捐款人真正了解自己善款的最后使用结果,是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果不是这样做,估计这次募捐收不到几个钱。

结语:在现代文明社会,想要一项事业能够健康发展,必须通过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也是如此。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是进步的开始。当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实现了制度化、流程化、透明化,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有效监督,具备了应有的效率,化减掉不必要的成本,就会以加速度的形式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出公益事业应有的作用。

展望篇

自1978年民政部成立开始,中国当代公益蹒跚起步,历经希望工程、长江抗洪、汶川地震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及事件,在组织机构建设、法制建设和公众教育等方面快速推进,参与人数、募捐金额与社会作用连年提高,在弱势人群扶助、公民角色培育等领域体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从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看,当代公益的发轫时期,几十万元就是一笔很大善款,而如今一位企业家的一次捐赠就能达到2亿元人民币之巨;曾经为募集到几千万善款而费尽艰辛,如今全国一年的公益资金突破了千亿大关。可以说,中国当代公益慈善事业已经做到了开好头、起好步,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执政党建设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迎来了自身的大发展。

立足当今中国国情,借鉴西方先进公益体系,粗线条展望今后的中国公益走向,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法制建设和公民自觉参与意识仍将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要优先解决的重点。

首先,针对中国目前非政府组织数目少、独立性差、内部管理能力和劝募能力不足、公益行为参与度不深等问题,立法机构仍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慈善组织建立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管理体制上“松绑”,放开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淡化现有慈善组织的官方色彩,加强宏观监督指导,放宽对慈善机构的具体业务管理,抓紧完善与慈善捐赠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动《慈善法》的制订,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让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大量涌现、快速发展、不断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普遍存在是现代公益的重要基石,必将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核心载体。基于上述认识,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已经通过立法形式降低了非政府组织的准入门槛,在深圳的示范效应影响下,今后几年,伴随着更多具备类似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民主治理能力的非政府组织将会大量涌现,政府替公益组织服务的尴尬局面将会扭转为政府向非政府组织“采购”社会服务;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延伸政府监督服务职能的表现,将从“淮河卫士”等孤例进展到遍地开花,最终成为社会生活常态。

其次,更为细致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也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必然发展方向。汶川地震救援,已经非常清晰地见证了非专业化的公益行动的高成本、低效率;而2010年西南五省区大旱救灾和玉树地震救援,则通过反差方式,证明了专业化分工的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在推动灾害应急机制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公益慈善机构将会逐渐告别包罗万象的“大而全”和“小而全”,实现工作队伍专业化和工作内容的专业化,这是公益慈善力量扮演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执行人”角色,在政府和个体公民间实现有效沟通、弥补社会裂痕、提升社会活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西方公益慈善发展的百年历史和中国近十年的慈善“井喷”证明,慈善捐赠的“税收价格”越低,越能促进慈善捐赠的规模。当国家GDP总量和国家税收机制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之后,目前通过税收渠道进行第二次分配的一部分社会财富,将会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和具体税法改革,转入到企业和公民慈善捐赠免除对应税负的格局,给社会财富的公益化流转创造出更大空间。目前,我国税法对捐赠已经实行一系列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捐赠的成本价格,当这些优惠政策并不统一,和大多数国家相比,在政策力度上也嫌不足。进一步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取消不利于慈善捐赠的苛刻税收政策,把非盈利性的公益慈善经营机构从税收名单中清除,将会使全社会的公益资金总量稳步递增,长期以来海外和港澳台占据中国内地公益慈善主角的状况在2008年已经打破,2009年和2010年,内地本土的公益资金已经稳定在总额的一半以上,有理由相信,税收杠杆持续发力之后,这一比例还将快速攀升,中国企业中国公民必将成为真正的中国公益主体,曾经的“井喷”作为历史标杆,将会告诉未来,中国公益慈善如何在跨越中不断战胜挑战,迎来辉煌。

最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难兴邦。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是一次全面深刻的全社会公益慈善教育;每一次灾后的救助,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动员机制和参与机制的演进;每一次灾后的重建,都在教育所有相关的方方面面,防灾减灾胜于救灾,“天人合一”的可持续性发展远远超越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

赈灾、助残、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公益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中的重要凝聚因素,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鼓励和制度化保障,必将让公益成为每一位公民的应尽义务。从身边开始、从方便处开始现代慈善之路,这是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全民公益,全天候公益,全身心公益,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的时代正在到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公益慈善事业必将成为核心动力,公益慈善必将达到人人可为、人人乐为、人人自觉而为的理想境界。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1.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Time: about 7th century Features: verse literature (唱诗) two groups: pagan (非宗教性的)and religious Main works: “Beowulf” poetry by Caedmon and Cynewulf 2.English Literature of Middle Centuries Time: mid 11th Century – 15th Century Features: 1.influence of the Norman Conquest 2.Main works and writers: 3.the Romances (骑士文学) 4.Chaucer’s “The Canterbury Tales” 3.English Literature of Renaissance Time: early 16th Century—mid 17th Century Features: the first glori ous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 A nest of singing birds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Main writers: 1.Thomas More 2.Edmund Spencer 3.Francis Bacon 4.Shakespeare 4.English Literature during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ime:1625—1688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begins from 1642 Features: Puritan age represented by John Milton Main literary form: Poetry Main writers: John Milton 1608--1674 5.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18th Century Features: Also as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Period (启蒙时期) It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 1.“Glorious revolution” to the end of 1730’s; 2.The mature period (1740’s—1750’s); 3.The last period covers the rest decades of the 18th century. Main authors: (小说家)Daniel Defoe,Jonathan Swift, Henry Fielding (诗人)Alexander Pope 6.Romanticism in England Time: 1798--1832 Features: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的美英战争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

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

黑人音乐对流行音乐的贡献

浅析美国黑人音乐对流行音乐的贡献 (2) 1.引言 (2) 2.美国黑人音乐的主要风格及贡献 (3) 2.1爵士 (3) 2.2摇滚 (4) 3.结论 (4) 参考文献 (5)

浅析美国黑人音乐对流行音乐的贡献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在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在全世界都产生了有很深远的影响。由于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构成的一个大家庭。因此,美国的文化里存在一种弘扬自由、汲取所长的精神,其流行音乐亦然。美国的流行音乐在当今世界成为主流音乐之一。而美国流行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的黑人音乐是当前在世界上最主流的音乐,不仅仅是因为旋律,更是魅力引人。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简要叙述了美国黑人音乐的发展情况,为更好的了解美国黑人音乐做铺垫; (2)将美国黑人音乐按着分类分别分析了其主要风格,并对于流行音乐的贡献阐述了个人观点。这也是本文重点。旨在为更好的研究美国黑人音乐提供借鉴。 关键词:流行音乐;美国黑人音乐;贡献 Abstract United States is the world's superpower, in ter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th in term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 the world have had have very far-reaching impact.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is a multi-ethnic,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composition of a family. Therefore,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a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freedom, draw spiritual director, the popular music and vice versa. American popular music in the world today has become one of mainstream music. The American pop music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black music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most mainstream music,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melody, it is attractive introduction.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1)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frican-American music,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frican-American music; (2) the classific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music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ir main style and contribution to popular music elaborated personal views. This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etter research African-American music. Keywords: Popular music; Afro-American music; Contribution 1.引言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在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在全世界都产生了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构成的一个大家庭,因此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科技上都讲求一种弘扬自由、汲取所长的精神以及理念。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于传统落后的形式立秋突破。但是新颖的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变化过来的,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提高而变化的。美国的流行音乐亦然。美国的流行音乐主要由白人音乐、黑人音乐以及当地的土著印第安音乐所组成,使得其整体表现出一种通俗、流行的特点。而美国流行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的黑人音乐是当前在世界上最主流的音乐,不仅仅是因为旋律,更是魅力引人。在每年的格莱美这样的国际性音乐颁奖典礼上,美国的黑人音乐所处的地位不亚于美国的摇滚乐。 美国的黑人音乐主要是由非洲黑人音乐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在黑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那里,部落内部以及部落与部落之间,做存在的重要活动大多是通过音乐来表现情感的,所有的活动都有与之相配套的音乐,比如出生、祭祀、战争、婚姻等等这些重要的事件都有特定的音乐[1]。但是,对于非洲的历史并不能单单以音乐来描述,音乐只是非洲黑人文化传播的一种声响。除了专门的鼓、笛子等乐器之外,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出声响的都可以作为一种乐器。

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一.早中世纪文学: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约5世纪-1485) The ancestor: Celts(凯尔特人). Life style: Primitive life(原始生活). Language: Celtic(凯尔特语)(Britons 大不列颠语). 最早的英国史:1.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Julius Caesar. 2. Anglo-Saxon Conquest. (450--1066)---Anglos, Saxons, Jutes(朱特人). 3. Norman Conquest. (1066--1350). 中期英国史:1.Romance(罗曼史): love, chivalry(骑士精神), religion; 2.3 major themes: (1).Matter of France; (2).Matter of Greece and Rome; (3).Matter of Britain. https://www.doczj.com/doc/5a17452911.html,nguage: 3 language. 文学作品: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 Chaucer's works: (1)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e Wife of Bath (巴斯夫人); (3). Romance of the Rose (玫瑰传奇); (4).The House of the Fame (声誉殿堂); (5).The Parliament of Fowls (百鸟会议); (6).Troilus and Cressie (特洛伊斯和克莱西德).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1). The "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2). He introducer from France and Italy the rhymed (押韵的)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 meter ( heroic couplet) (抑扬格、五音步诗), instead of the Old English alliterative( 头韵的) verse; (3).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现实主义)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4). He was the first English poet who wrote in English, thus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5), He did much in making the London dialect(方言)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English language. Chaucer's social significance: (1). Influenced by the early Italian Renaissance, Chaucer affirmed man's right to pursue earthly happiness and opposed asceticism, praised man's energy, intellect, and love of life; (2). Meanwhile, he also exposed and satirized the social evils, esp.,the religious abuses. 2.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a hero) 3.The English Ballads (大众民谣): a story told in song.; in various English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费希杰 ——兼论现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 在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近代英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的经济长期疲软、增长乏力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一、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败与否的深层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否成功和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列五大深层因素:1.政治和经济制度;2.文化传统;3.种族遗传;4.教育事业;5.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生产力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通常把这称为生产力三要素,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优劣,也就是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

滚石杂志评选的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100位歌手

滚石杂志评选的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100位歌手 著名音乐杂志《滚石》所评出的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百大歌手。而关于这次从2008年夏天便已开始的票选活动,参与投票的除了滚石杂志诸位编辑之外,更是广泛的邀请了诸多著名音乐家及音乐制作人。为了力求票选结果的多元化和公平性,这些参与调查的音乐家们的风格横跨了流行与摇滚,现代和传统之分:从近年在流行音乐届风生水起的年轻歌手Alicia Keys 和Justin Timberlake,一直到桀骜不驯的摇滚老将Keith Richards和Iggy Pop。每位参与投票的音乐家都会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20位经典歌手,最后再由杂志集中统计评出最终结果。 本次最终评选结果自然是众望所归,名列前十名歌手的都是在音乐界拥有着广泛影响力,并在近代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的人物。现年66岁的Aretha Franklin(艾瑞莎-弗兰克林)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Ray Charles(雷-查尔斯)、Elvis Presley(猫王)、Sam Cooke(山姆-库克)和John Lennon(约翰-列侬)。 1:Aretha Franklin 2:Ray Charles 3:Elvis Presley 4:Sam Cooke 6:Marvin Gaye 7:Bob Dylan 8:Otis Redding 9:Stevie Wonder 10:James Brown 11:Paul McCartney 最成功的摇滚乐作者,歌手,乐队Beatles的一员。 12:Little Richard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知名歌手。 13:Roy Orbison 六十年代流行乐之王-猫王恭称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歌者 14:Al Green 七十年代灵魂乐大师。 15:Robert Plant Led Zeppelin乐队主唱,他演唱的硬摇滚,民谣和节奏蓝调都堪称摇滚乐经典。 16:Mick Jagger 滚石乐队的主唱,是摇滚乐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主唱之一。 17:Tina Turner 美国摇滚教母,叱诧歌坛数十年。 18:Freddie Mercury 皇后乐队主唱,史上最优秀的歌手之一。 19:Bob Marley 牙买加的民族英雄。品格正直,对牙买加以及世界流行音乐做出伟大贡献。 20:Smokey Robinson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灵魂乐大师。 21:Johnny Cash 影响美国近代乡村、流行、摇滚与民谣界最重要的创作歌手之一。 22:Etta James 灵魂乐黄金时代最重要的女歌手之一。 23:David Bowie 摇滚“变色龙”,Glam摇滚却因为他才抬到了主流的地位。 24:V an Morrison 爱尔兰近代民谣革命运动代表之一及摇磙的精神宗师。 25:Michael Jackson 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歌手之一。26:Jackie Wilson 70年代著名歌手。 27:Hank Williams 乡村摇滚的标志性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一。 28:Janis Joplin 六十年代迷幻主义的追随者,影响力巨大。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公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中国公益 公益,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缩写。 中国最早的公益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范蠡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慈善家,《史记》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汉代时期,公益慈善家多为官员。到了明清后期,慈善事业逐渐公益化,民间出现了很多慈善组织。并发展为朝廷推动,有组织、制度化的公益事业。到了现代,公益慈善开始由单纯的政府、个人行为转向大众公益行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崛起,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企业践行社会的责任所在。 近些年,本着“弘扬大众公益心,倡导社会公益情”的公益理念,公益逐步在中国社会渗透开来,越来越多的大众都参与到公益捐助事业中,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学家卢汉龙认为,公益事业应该做“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事情。如今,公益机构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另一种力量,他们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唐山大地震、98年洪水、汶川、玉树大地震,涌现了大批企业家倾情捐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的“母亲水窑”慈善项目,将人们的心牵引至辽远的西部,帮助那里的母亲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生活不便及发展的限制;央视每次灾难发生后都会进行大型的募捐晚会,引起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等等这些都表明很多企业都已经在践行社会 责任。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中国的公益事业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在中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工作的延伸部分。从表面看,这样做十分有效,但多少会挫伤人们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没有人会喜欢“压力捐赠”。中国扶贫基金会曾开展过为期近半年的公众公益捐助现状调查报告,报告表明近六成参与者属于“被动捐助”,即是单位克扣职工工资用作捐款,学校组织定额的捐款行为。同时近八成人认为被动捐款打消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热情。渠道单一,无组织,信息得不到公开,缺乏监管制度,没有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得公益事业举步维艰。这就是中国公益现状,还处于开始阶段。 公益行为应该是个人的自发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态度。它驻扎在

大国崛起 英国发展史

专题复习大国崛起——英国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参加二战 多极化中的 1640—1688年18世纪60年代 ——1840年 18世纪后半期 1914—— 1918年 1939—— 1945年 目前 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参加一战 二、考点梳理: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原因: 2、开始标志: 3、结果:1689年颁布,确立了 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政治上,推翻了,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经济上,为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二)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1、政治前提: 2、开始标志:哈格里斯夫发明(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 3、主要标志:改进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时代”。 4、英国工程师发明了了火车机车(1825年“旅行者号”机四试制成功) 5、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 工业革命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率先完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先进、落后的局面。 6、启示: (三)“日不落帝国”(18世纪后半期) 美洲: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个殖民地,对北美人民采取高压政策,激起人民的反抗,掀起了独立战争。 1、领导人 2、重要文件:年月日,发表的。 3、内容:宣言痛斥了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人们有生存、自由的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4、作用或意义:它标志着的独立,国家的诞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是世界上第个资产阶级人权宣言。 非洲:成为罪恶的的主要经营者。进行血腥的资本积累。 亚洲:1、印度:殖民活动开始于17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加紧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人民反抗。(1)(封建王公出身的)领导了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杰出的民族英雄。(2)领导印度独立运动,于年赢得独立。 2、中国: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时间;地点;领导人。(2)中英《南京条约》:A1842年8月;B主要内容:割给英国;B赔款万元;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D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变化及分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参加一战(1914——1918) (1)一战爆发的原因:看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从而形成了两大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导火索: (3)著名战役: (4)性质: (5)结果:三国同盟失败,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一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方矛盾,所以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 (五)参加二战 慕尼黑阴谋: (1)时间:;(2)内容:规定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德等地割让给德国。(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A 推向顶峰。B刺激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C削弱反法西斯力量。 (5)启示: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时间:年1月1日。 (2)主要国家:美国、英、苏、中等26国家。 (3)标志:签署《》 (4)的建立是打败法西斯的重要保证。(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 诺曼底登陆 (1)时间:年6月6日 (2)作战双方: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德国 (3)标志:开辟了欧洲,加快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雅尔塔会议 (1)时间:年2月 (2)参加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 (3)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4)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六)加入欧盟 1、时间: 2、使用单一货币: 3、作用:欧盟成员国间,有利于经济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七)目前英国成为影响多极化的重要力量,还有哪些国家。

20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摇滚乐发展之研究

20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摇滚乐发展之研究摇滚乐作为一种新的流行音乐风格最早在美国产生并发展起来,它融合了五十年代美国乡村音乐、锡盘巷音乐、节奏布鲁斯等多种音乐元素而逐渐形成。进入六十年代,英国摇滚乐发展迅猛,英国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摇滚乐的中心。英国摇滚乐高度繁荣的六十年代,是整个摇滚乐史,甚至是整个流行音乐史中最为辉煌的十年。本文的第一章分为两个章节。第一节从美国社会转型以及摇滚乐的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摇滚乐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摇滚乐在美国形成的原因。第二节从五十年代美国音乐多流派的融合谈起,讲述了摇滚乐作为一种新的流行音乐流派是如何在美国产生并发展起来,从而为六十年代英国摇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第二章建立在第一章讨论五十年代摇滚乐在美国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六十年代英国摇滚乐的发展。这一段时间可以被认为是摇滚乐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为鼎盛的阶段。本章第一节讲述了摇滚乐是如何从美国传到英国,此后又是如何对英国摇滚乐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节从六十年代英国摇滚乐特性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在此阶段产生的摇滚乐会让当时的人们为之疯狂。这一部分分析了英国摇滚乐产生和繁荣的原因,追述了六十年代摇滚乐在英国的发展过程。20世纪六十年代,一种新的声音征服了世界流行音乐界,这就是英国摇滚乐。不同于美国摇滚乐和节奏布鲁斯音乐,英国摇滚乐是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发展和繁荣起来的一种音乐风格,并且影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流行音乐。披头士乐队站在了这场改变了未来几十年流行音乐发展方向

的“英国入侵”的最前沿,他们成为了那时影响青年人的一股重要社 会和文化力量。第三章以具体歌曲的分析为主,以最能够代表六十年 代摇滚乐发展的典型乐队——披头士乐队为例,从披头士乐队早期成型、中期繁荣和后期转型的三个阶段,全面呈现了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摇滚乐与众不同的音乐魅力。第四章讨论了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 摇滚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界的影响。首先分析了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 摇滚乐中歌词的变化给世界流行音乐带来的改变。本章第二个部分讲述了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摇滚乐对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大陆 诸国、前苏联和巴西等国家在内的流行音乐风格的影响。最后,以20世纪60年代英国摇滚乐对中国摇滚乐的影响和启示作为本章的结束。

英国发展史

英国发展史 时间基本史实发展趋势 15、16世纪民族国家形成: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利用优越地理位置,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兴起 殖民掠夺贩卖黑奴) 17世纪中晚期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发展受到阻碍 过程: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政权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统治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 条件:劳动力、资本、能源、资源、市场、技术 过程:第一个工业部门诞生----棉纺织业 (纺丝机、织布机、纺织厂)现代化启动 解决工业动力问题------万能蒸汽机 冶金业发展-----煤炭、钢铁→ 交通运输业发展------陆上、海上 19世纪初期工厂法社会立法 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完成手工劳动向大机器生产转变完成现代化,成为强国 确立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三国协约形成:1904年英法成熟发展,国际冲突加剧 1907年英俄 1914——1918年参加一战,打败同盟国赢得战争,输掉优势 一战后初期政治:殖民体系瓦解 经济:缓慢,债权国为债务国霸权地位下降 外交:大陆均势政策(巴黎和会) 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 二战时期参加战争 不列颠之战、诺曼底登陆霸国地位进一步削弱 二战后初期参与冷战 1946年富尔敦演说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展开冷战 1949年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立 20世纪50-80年代1973年加入欧共体推动欧洲一体化

发展历程 1、资本积累,开始起步:15、16世纪(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变→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黑奴贸易) 2、走上发展之路:17世纪中晚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上扫清障碍,确立资 产阶级统治 3、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殖民霸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手工 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4、世界霸权地位削弱,沦为二流强国: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期(经济缓慢发展,一 战和二战的打击) 5、依附于美国,走上复兴之路:二战后初期,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 6、融入欧洲,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1973年) 发展————————————→衰落————————————→复兴 (最强:世界工厂、最大殖民国家)(二流强国) ①经济缓慢发展:政治经济利益主要与殖民地 有关,国内投资相对减少,科技动力不足 ②战争打击 ③国际竞争对手实力增强 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发展特点 1、制度创新,保持领先:民主政治、经济制度 2、和平渐进,保持稳定: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英联邦形成 3、科技进步,重视创新:工业革命 4、殖民扩张,拓展贸易:最大殖民体系和贸易体系 5、把握机遇,趁势而上:新航路开辟、融入欧洲

从邓丽君观我国流行音乐三十年的发展

从邓丽君观我国流行音乐三十年的发展 论文导读:中国流行音乐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起初我国流行音乐与国际同步,但因种种原因如今我国的流行音乐发展与国际相差了不下几十年。而现代流行音乐在中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在大陆地区。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港台大量的流行歌曲涌进了中国内地,使内地掀起一股追寻流行音乐的热潮。本文主要探讨80年代初的代表人物邓丽君,讲述中国流行音乐的复苏及发展,。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行音乐,邓丽君,发展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是根据popular music翻译而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是一种都市化的大众音乐,也可看做是都市中的民间音乐,实际所指也确实是一些结构短小,通俗化的,并且有一定商业价值和商品性质的流行音乐作品。主要以美国和英国大众文化体系为基础,和欧洲的古典音乐文化体系形成差异,泛指Jazz、Rock、S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 。而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与形态主要受欧美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本土风格。它属于一种有着广泛听众吸引力的音乐,通常是说那些内容通俗而被大多数人喜爱,能流传一时甚至流传下来的音乐。这些音乐相比那些古典音乐,形式上更加活泼,结构也短小得多并且情感更真挚,而这些音乐也更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而被大多数接受的音乐,因此流行音乐还被称作“大众音乐”。绝大多数的流行音乐通俗易懂不需要我们进行沉重的思考,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在闲暇时静下心来听听流行音乐缓解一下生活中,学习中的压力。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本来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因为两人特别喜欢同一类型的音乐,两个人

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

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 刘坤 摘要:尽快完善慈善事业法,规范慈善活动,保障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法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慈善事业进行立法的国家,也是慈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英国最新的2006年《慈善法》中关于慈善组织形式,善款的筹集与运用以及慈善事业的监管制度等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信托;慈善法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 刘坤,女,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指导教师] 许洪臣,男,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商法。 一、英国的慈善立法及主要制度 民间慈善活动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形成了开办慈善事业与互助的传统,但当时,受教会势力的影响,慈善事业主要掌控在教会手中,慈善组织的雏形主要表现为由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基金会的形式。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慈善用途法》,该法不仅是英国整个慈善法体系的生长原点,也是公共权力首次介入民间公益性事业的标志。[1]它的出台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理权,同时宣告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开端。这项法规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英国慈善基金的大宪章,在其导言中列举的慈善目的和种类,迄今仍适用于慈善判例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慈善用途法》的条款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并未被完全抛弃,其基本精神在英国仍被遵循。 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18世纪以后公益慈善性的非营利组织数目不断上升,公益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展,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宗教慈善,扶贫救济,卫生健康,社会及社区福利,教育援助,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动物保护及福利,业余体育运动,促进人权与和解,针对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科学研究及普及等。为适应慈善事业的不但发展的需求,英国政府工业革命之后在慈善事业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1853年《慈善信托法》,1872年《慈善受托人社团法》,1888年《永久营业和慈善促进法》,1958年《休养慈善组织法》,《1960年慈善法》(英国政府于1987年、1993年与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现在英国施行的是2006年的《慈善法》、2005年《慈善和信托投资法(苏格兰)》以及2008年《慈善法(北

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研究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现状及问题,立足国情,为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提出了相应得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促进慈善组织得健康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与与谐社会服务.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了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滞后,政府干预过多,慈善机构发展不完善、公信力不高,慈善组织运行成本解决困难等问题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得原因; 第二部分针对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提出了慈善组织发展得对策与建议; 第三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慈善组织;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得积累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慈善事业也获得了很大得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得生存状况、缓解社会矛盾与提高社会凝聚力、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构建。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得载体,作为联系人民与社会得中介组织,她得发展也越来越收到人们得关注。在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得大环境下,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就是在去年得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首先,从外部与内部两个层次粗略得研究了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及原因。 一、外部环境 1政府干预过多。 1、1在我国,慈善机构注册得前提就是,必须找到一个主管单位,而且这个主管单位必须就是政府部门,这样一来,慈善机构就必须与政府建立很好得关系.也有很多慈善组织由于找不到主管部门而无法注册。 1、2我国法律规定,只有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类得“官办慈善组织”才有合法募捐得权利,这样其她得民办慈善组织就失去了竞争力,造成了我国慈善组织募集得资源明显不足得现状.全国每年募集到慈善资源不到全国GDP得0、1%(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得资源高达美国GDP得8%—9%)。 1、3慈善组织得发展与政府得大力推动密切相关。大部分民间捐献被作为政府关怀与救助发放给受助对象。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得模式对于现代得慈善组织仍然就有很大得影响。但就是其实慈善事业得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排斥政府干预得,因为政府得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得性质,背离捐献者得意愿.所以政府得管理理念与政府导向就成为限制慈善事业发展得主要因素. 2 制度环境存在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 2、1迄今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得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得实体内容得法律与法规条款,即使就是已经颁布得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得、可供操作得配套政策而难 以落实. 2、2慈善捐赠得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落实。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得手段与能力还有待 加强,尤其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这套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完整得志愿者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 来。这些问题使慈善得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激发。 2、3制度框架得限制,冗长得程序以及繁琐得手续也严重制约了慈善组织办事效率得提高,

美国经济发展史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外向、开放型的经济,充满了活力,比自然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出来的。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思想文化上的剧变,无不从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找到其根源。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 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 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 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 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没有具备。商人以及一些大资本家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主要成员,通常被称为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在这一阶段也还没有最后形成。在资产阶级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相联系的商业资产阶级,工人还没有形成为近代的产业无产阶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