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慈善学校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8
英国“三修”慈善法作者:文︳高文兴来源:《环球慈善》 2015年第12期英国是最早制定慈善法的国家,1601年英国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
这部诞生于1601年的法律叫做《慈善用途法》(又称《伊丽莎白一世法》),在它的序言部分比较详细地提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主要的公益慈善行为,其中包括:救济老年人、弱者和穷人,照料老人、受重伤的士兵和水手,兴办义学和赞助大学里的学者,修理桥梁、码头、避难所、道路、教堂、海堤和大道,教育孤儿,兴办和支持劳动教养院,帮助穷苦的女仆成婚,支持、资助年轻的商人、手艺人和体弱年衰者,援助囚犯赎身和救济交不起税的贫困居民等。
应该说,《慈善用途法》序言的这种列举,并不是措辞严谨的法律条款,却是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了慈善事业的主要范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其深远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是英国近现代整个慈善法体系中关于慈善事业法律解释的历史起点。
尽管该序言无意也没有对慈善事业作出最终定义,而只是希望为法律决策提供指导和法律依据,但它在事实上被人们当成了一个慈善事业的定义。
“帕姆萨尔裁决”英国是习惯法国家,法官可以将过去的判例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依据。
由于法律中没有对慈善事业的明确定义,所以法官要判定一个组织到底是否属于慈善组织,只能根据法律的精神、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和过去的经验来进行。
在很长一个时期,英国法官在判定一个组织是否为慈善组织时,除了依据1601年慈善法序言外,麦克纳坦爵士在1891年就“帕姆萨尔上诉案”作出的判决也成为英格兰及威尔士法官的另一依据。
1891年7月20日,英国议会上院的6名大法官在审理“特殊用途所得税官员诉帕姆萨尔”一案的上诉时,麦克纳坦爵士作了长篇发言,论述了如何从法律意义上正确理解慈善或者慈善用途的问题。
当时,人们对慈善的理解是约定俗成的,但追究起来,找不到成文的法律定义,人们的理解似是而非,莫衷一是。
麦克纳坦爵士根据1601年慈善法的规定,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四大慈善事业目的,用以说明慈善或慈善用途问题。
概括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特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特点概述慈善事业在18世纪英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组织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2009年第4期(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89期)世界历史研究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①姜鹏飞 摘 要: 18世纪是英国慈善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阶段,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英国慈善事业,有必要对过往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尽管相对来说,有关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仍可以从中辨识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施者的角度和受者的角度)以及比较研究、地方研究等研究方法。
在其他学科理论影响下,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领域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图分类号:D56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4-0006-06收稿日期:2008211215作者简介:姜鹏飞,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9)① 英文中的“charity ”和“philanthropy ”均可译为“慈善”。
在福利国家形成以前,人们倾向于认为前一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而后者世俗性较强,对象也更广泛。
19、20世纪以后,国家与志愿团体的角色分配成为主要问题,两者遂大致归一。
学者们在论述中,除了个别必须之处,基本上不做区分。
是以本文在综述当中,也只是以“慈善事业”一言以代之。
慈善事业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从中世纪到现代福利国家形成,不同形式的慈善在英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18世纪更因慈善事业繁盛而被当时的英国人誉为“慈善的时代”,在英国慈善史和福利国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新、旧济贫法和现代福利制度一直是英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重头戏”,在慈善史研究以及与慈善直接相关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研究中又往往强调16、17世纪和19、20世纪,18世纪的慈善事业研究相对被忽视。
外国近代教育(一)(总分:427.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1,分数:162.00)1.确立法国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原则,并为以后法国初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的是( )(分数:2.00)A.《基佐法案》B.《法卢法案》C.《费里法案》√D.《莫雷尔法案》解析:[解析] 考查《费里法案》的地位与意义。
2.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倡国家设置督学的是( )(分数:2.00)A.涂尔干B.康德C.夸美纽斯√D.柏拉图解析:[解析] 夸美纽斯最早提倡国家设置督学,这是识记内容。
3.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 )(分数:2.00)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杜威D.夸美纽斯解析:[解析] 柏拉图最早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比如他提倡游戏等。
4.夸美纽斯认为学校组织形式分为( )四个阶段,分别相当于春、夏、秋、冬(分数:2.00)A.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B.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母育学校C.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母育学校D.拉丁语学校、大学、母育学校、国语学校解析:[解析] 遵循教育适应自然性原则把学校组织形式分为四个阶段,为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
5.1751年,在美国创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的是( )(分数:2.00)A.杰斐逊B.富兰克林√C.林肯D.贺拉斯·曼解析:[解析]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6.赫尔巴特强调( )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分数:2.00)A.道德教育√B.智力教育C.劳动教育D.健康教育解析:[解析]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看做教育的首要任务。
7.不属于路德新教的教育实践的是( )(分数:2.00)A.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校计划》B.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实践C.布根哈根的初等学校实践D.罗耀拉耶稣会学校√解析:[解析] 参见第6、7题。
英国近现代教育近代英国的教育17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又发动了产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教育上的要求愈来愈强烈,英国的近代教育制度也随之形成与发展起来。
(一)初等教育英国虽然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但其封建的和宗教的色彩仍然很浓厚,教育中的双轨制特点十分突出。
在整个近代史中,初等教育基本上是提供给劳动人民子女的,富家子弟均由聘请的教师在家施教,与初等学校并无关系。
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教会开办。
为传播宗教知识,教会最初在教堂附近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进行一些初步的阅读、唱读、读经活动,其对象主要是贫苦儿童。
英国国教建立以后,开始创办一些简陋的教区学校,这是英国初等学校的最初形式。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国教会先后创办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
为广泛进行传教活动,这两个团体动员富人捐款办学,于是,慈善性质的学校在各地相继出现。
这种学校不收学费,主要讲授宗教教义和读、写、算常识,设备十分简陋。
学校的名称各地不同,如乞儿学校、劳动学校、感化学校等。
产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国家日益重视教育事业,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在英国逐步得到确立。
18世纪下半叶,星期日学校开始在各地出现。
这种学校利用星期日传教施教,亦称主日学校。
19世纪晚期,正规初等学校发展,星期日学校逐渐减少。
18世纪前后,私立初等学校开始在英国产生,其形式主要有妇女学校(或称主妇学校)、普通私立学校等。
这类学校收费低廉、水平不高。
自19世纪初开始,英国的慈善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典型代表是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
导生制由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两人共同创立,其做法是教师先对学生班长(亦译为导生)施教,然后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以此节省经费,广招学生。
这种制度后来盛行于法、美、意、瑞士等国。
幼儿学校最初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首创,招收工人子女,后被众人仿效,掀起了一场幼儿学校运动。
第六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中世纪后期,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这个时期又出现公学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派控制了教育。
后期,国教又分出清教派,清教与国教一起来控制教育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第二,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三,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也称主日学校)”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英国历史中的女性权益运动英国历史上的女性权益运动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她们为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世纪开始,英国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社会权益。
以下是英国历史中几个重要的女性权益运动。
一、妇女教育运动19世纪,女性教育受到严重限制,大多数女孩只能接受基本的家庭教育,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女性权益运动者开始倡导妇女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改善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一运动的重要人物包括迪德洛克夫人(Barbara Bodichon)和杜尔伯女爵夫人(Emily Davies),她们成立了女子学院,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个运动推动了英国女性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女性权益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妇女选举权运动拥有选举权是争取政治平等的重要一步。
在英国历史上,妇女选举权运动展现了女性为争取平等参政权而进行的抗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女性特别是工人阶级妇女开始要求获得选举权。
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埃米琳娜·帕克赛德(Emmeline Pankhurst)及其女儿克里斯托贝尔(Christabel)和希尔达(Sylvia)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她们组织大规模的示威和抗议活动,争取妇女选举权。
最终,在1918年,英国政府通过了《1918年妇女选举权法》(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1918),给予30岁以上的所有妇女选举权。
三、妇女工会运动妇女工会运动也是英国女性权益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人阶级妇女进行了抗争,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
例如,有名的布朗文(Annie Besant)领导了女性在工会运动中的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妇女的劳动条件。
妇女工会运动对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争取平等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妇女组织和女性主义在英国历史中,各种妇女组织和女性主义团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1.慈善教育2.公学和文法学校产生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英国富家子弟入学大学的预备学校,具有中等教育性质。
公学:是典型的贵族学校,私立性质,古典主义色彩重,条件高于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比公学注重古典语言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还有体育和军事训练。
3.学园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解决师资问题,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5.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6.“新大学运动”——重视自然科学的学科学习原因: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饿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烙守古典教育的传统。
在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学院以自然科学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
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心新的大学。
共同特点是有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7.1870年《初等教育法》——与义务教育相关基本内容: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有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该法规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公、私立学校并存。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1.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法国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特点:第一,高度集中‘第二: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基佐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
《费里法案》第一法案中规定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法案规定使三个原则具体化。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1.文科中学成为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2.实科学校的出现及意义3.泛爱主义教育18世纪70年代,泛爱派的创始人巴西多,他依据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思想,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的进步教育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