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系统第4章 土地信息数据库
- 格式:ppt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53
土地信息管理及其数据库和系统建设概述土地信息管理是指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输和利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信息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和系统。
土地信息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管理的工具,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将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与决策分析模型相结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分析和决策支持。
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等环节。
数据采集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收集土地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如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所有权、土地价格等。
数据整理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加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数据存储是将整理好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和索引,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存取。
数据管理是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行等阶段。
系统规划是根据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确定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制定系统开发的目标和计划。
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规划的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数据流程和界面设计。
系统开发是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利用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管理工具,开发出符合功能需求的土地信息系统。
系统运行是将开发好的系统投入使用,并进行系统维护和更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运行。
土地信息管理及其数据库和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统一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和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决策者和公众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参与度。
川农土地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人:彼时花开时间:2016.5.20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土地数据:是各种土地特征和现象,包括空间位置、属性和时域特征及相互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土地信息:是表征土地系统要素特征与相互联系以及实体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的总称。
土地信息系统:是以土地管理决策服务为驱动,在集成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中,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能采用专业模型与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应用和传播多种多维的、动态的土地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土地信息的特征:1. 空间特征;2. 多维特征;3. 时变特征。
土地信息系统的特征: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处理土地空间信息的能力2.以土地研究和土地决策为目的,以模型方法为手段,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土地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土地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等能力,能产生高层次的有用的土地信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 硬件、软件、数据、用户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2.数据格式化、转换及概化;3.数据的存储和组织;4.查询、统计、计算;5.空间决策分析;6.显示与输出第二章土地信息的空间数学基础土地信息系统使用的几种坐标系:地理坐标系、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投影坐标系、城市坐标系、高程参考系统、设备坐标系我国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包括哪些?1:500、1:1000、1:2000、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等11种。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图采用的投影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为主,1:100万图的是Lambert投影在我国, 除1:1000000 地形图采用Lambert(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外, 其余基本比例尺地图(1:500 000、1:250 000、1:100 000、1:50 000、1:25 000、1:10 000、1:5 000)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土地信息管理及其数据库和系统建设概述土地信息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利用的过程。
土地信息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系统来存储和处理土地信息。
本文将对土地信息管理及其数据库和系统建设进行概述。
一、土地信息管理的意义土地是一种有限资源,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信息管理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用途和利用状况,为制定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信息管理也可以帮助土地经营者进行土地交易、改造等活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设1. 数据采集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摄影测量、遥感技术、测绘和调查等手段获取土地信息。
数据采集的内容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所有权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土地质量、环境状况、水资源等相关信息。
2. 数据存储采集到的土地信息需要进行整理和存储,建立起土地信息数据库。
土地信息数据库可以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来存储数据,例如MySQL、Oracle等。
数据库的设计要考虑到数据的结构和关系,以方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3. 数据管理土地信息数据库需要进行数据管理工作,包括数据的录入、更新、删除、查询等操作。
数据管理可以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通过用户界面和SQL语言来操作数据库,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1. 系统架构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制定系统架构。
常见的土地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层架构: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用户界面层提供给用户进行数据输入、查询和分析的界面;业务逻辑层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处理,并调用数据访问层获取数据;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2. 功能设定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数据输入、查询、分析、报表生成等。
数据输入功能可以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录入两部分,数据采集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土地信息,数据录入可以由用户手动录入数据。
土地信息系统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 .信息与数据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客观世界事物的特征及诸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反应。
数据(data)是为了满足处理,传播的需要,通过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可以识别的符号或介质表示或者记录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的信息载体。
2 .土地信息特征空间特征:土地属于空间信息,其空间位置的识别是和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土地信息区别与其他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多维特征: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土地信息还具有多维的属性特征,对应的土地数据有时又称为非空间数据,是描述特定空间目标的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时变特征:地球自身和人类活动使得土地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土地信息时序变化的特征如周期性变化,波动性变化十分明显。
3 .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硬件设备、计算集软件设备、数据和用户。
4 .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其他应用软件一样,土地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输入,预处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产品输出,以及用户接口等等。
土地信息系统采集、管理土地数据,分析和输出土地数据的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格式化、转换、概化。
3)数据存储与组织。
4)查询、统计与计算。
5)空间决策分析。
6)信息显示与输出。
第二章1地球椭球体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与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的海洋面重合,并延申扩展到大陆内部形成的不规则的闭合曲面。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
测量上把与大地水准面符合的最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叫地球椭球体。
2 .参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是一个数学定义上的地球表面,就是一种具有几何参数的地球椭球,通常以参考椭球体的长半轴a、短半轴b和扁率阿尔法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国在1952年以前采用的是还福特椭球体,从1953年起改用克拉索夫斯基(北京1954坐标系),1978年决定采用1975年第十六届国际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物理联合会推荐的新球体,称为GRS (1975),并以此建立了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西安1980坐标系)。